爱情观:从柏拉图、卢克莱修到恩格斯

2016-02-05 03:32车红兰
山西青年 2016年3期
关键词:爱情观柏拉图恩格斯

车红兰

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爱情观:从柏拉图、卢克莱修到恩格斯

车红兰

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摘要:本文讲述在爱情观上的柏拉图“唯精神论”、卢克莱修“唯性欲论”和恩格斯“双重性”,用否定之否定的哲学思维来审视爱情观在西方哲学中的三大环节,正确阐述爱情的本质。

关键词:爱情观;柏拉图;卢克莱修;恩格斯

“爱情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历史产物。爱情的产生以一定的人类文明发展程度为基础。”[1]人类文明社会,刚刚从猿猴过渡进化成人,还没有摆脱自然的约束,其性是群体之间存在的纽带,不是通过个人在一起的。在群婚人类社会的朦胧状态下,性是来源于简单的动物关系。人类刚刚发展到一夫一妻社会,摆脱了群婚,个人性爱才得以产生。伴随爱情,不断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和哲学家的高度重视。在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对爱情就成为哲学家思考的问题。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在其作品《对话录》集古希腊思考成就,成为古代西方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爱情的开篇之作。之后西方哲学家不断对爱情话题进行思考和反思,经历上下几千年,涉及的话题多,其中卢克莱修“唯性欲论”到恩格斯“双重性”,两度否定实现了爱情观的否定之否定,完善了爱情观。

柏拉图“唯精神论”学说认为爱情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与性欲排斥,是男女在精神上而不是物质上的依恋,它将爱情溶化在所他人的情怀。柏拉图认为,人具身体和心灵的两种生殖力。身体的生殖力,就是生育繁衍后代的能力。但肉体的性爱不是正真爱情,心灵才是真正的爱情,是更高精神。柏拉图主张爱情让男女没有肉体接触的而是实现灵魂的交融。它坚决反对精神和肉体关系,享受精神,去享受人与人的爱情的喜悦,而不是追求互相之前肉体快感。柏拉图爱情哲学有两大观点:首先肉体之爱,沉湎情欲是非常可耻的,爱情高于性,要在肉体去寻求快乐,满足互相的需要,这将阻挡心灵爱情的实现。其次理念之爱,理念是最高级级别的爱,它引导着人们去认识和追求美。对它来说,最高级的爱情也是对美的理念不断的渴望和追求。这样说来,我们越来越接近美本质和属性。“灵魂的羽翼会逐渐丰满,以一种非理性的迷狂状态飞升到神圣的理念世界。”[2]柏拉图认为这种对人对美和善的追求和渴望,才是爱情哲学的本质。柏拉图在其著作《斐德罗》中,把性欲看做一匹野马,而理智是匹好马。虽然野马桀骜不驯不停招呼,但是更希望灵魂中的好马占上风,理智成为其精神之源。话句话说,当人在性爱的疯狂时,人必须保持理智,不能脱离道德的制约。假如爱能够使灵魂中善的力量得到不断的释放,这样人类才能过上幸福的爱情的希望,享受爱情的喜悦,感受其伟大的感受。柏拉图不断强调人性在理性的力量和水平,实现人的灵魂和心灵对于美本身的依恋和眷恋的体现,互相实现爱恋。在人类的爱情中,人的心灵不是通过肉体实现的,而是通过心灵美唤起理性来实现。总体来说,爱情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和心灵的活动和体现,不能脱离实现。

与“唯精神论”相反的是“唯性欲论”,“唯性欲论”是在西方哲学上对爱情观的首次否定和批评。唯性欲论学说认为,爱情就是简单的性爱,是最原始的表现,爱情产生的唯一来源就是性欲,爱情是让男女之间实现性欲的满足,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便是这种学说的推崇者。他曾经说:“我们的血液的溅射正是向着/打击我们的东西所来自的那个地方。/……肉体就去寻找那个用爱欲/来刺痛心灵的对象。”[3]卢克莱修从人性中感性的方面出发,提出爱情里离不开人的生理性欲需要,认为爱情是产生于人的肉体需要,是一种互相满足性欲念。它是追求彼此之前肉欲的满足和实现,因此爱情是简单的生物本能。卢克莱修认为情人们在相爱时本希望能够浇灭彼此之前的情欲需要,实现心灵的交流和实现,所以这种彼此之前的情欲是那唯一的需要,情人们在彼此之间的胸中释放着欲望的火焰和激情。他还主张女生维纳斯所给予人类快乐,对于心灵健康的人,比对于那些为爱情而颠覆的人,实现起来会是单纯和纯洁的。“就在紧紧搂抱着的时候,情人们的热浪还是起落不定,……他们摸得那么紧,把对方的身体弄痛了,还常常把他们的牙齿,迫紧对方的口唇,他们嘴碰着嘴,使劲地狂吻,正因为这种欢乐并不是纯净的。”[4]卢克莱修的意思很清楚,有爱情的情欲是不纯净的,没有爱情的情欲是最纯净的。这突兀的观点无法从他的原子论中合乎逻辑地演绎出来,也很难让我接受。照这个结论接着演绎下去,他倒会赞扬自慰、卖淫或像动物一样繁殖。

恩格斯“双重性”爱情观实现了西方哲学爱情观的第二次否定。它代表着爱情观发展周期的相对完成,承担着对卢克莱修爱情观否定环节价值实现的落实和检验。恩格斯主张爱情具有双重属性,包括自然和社会,它是实现人的爱情的自然和社会的相互统一。爱情首先具有其自然属性。爱情的自然属性是由人的本性自然来决定。在爱情过程中,人的自然需要有许多,其中人类最强烈的自然属性便是性。在人类最原始性欲的动力下,产生所谓的爱情,人与人之间的爱情,不能排斥这种所谓的性欲的体现。所以,完全否认人与人之间的爱情的自然性欲属性,把爱情简单的看做精神的享受。否认人的原始本性肉体性欲是不对的。因此,这种没有和肉体互相结合的爱情,是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压制,在人与人之间的实际生活中不能存在。爱情还必须具有社会属性,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不能简单理解为男女之间的相互吸引,而是男女之间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关系。爱情必须以性欲为基础,又高于性欲的水平上。

恩格斯曾明确讲否定之否定是事物整个辩证运动过程的核心。他在《反杜林论》中专章论述否定之否定,指出“一系列辩证的说法: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一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从柏拉图、卢克莱修到恩格斯爱情观的否定之否定实现了爱情观的质变,丰富和发展了西方哲学爱情观。

[参考文献]

[1]张卫东.爱情的哲学思考—西方哲学家爱情观述评[J].道德与文明,2003.4.

[2]吴雁飞.柏拉图式的爱之真谛[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卢克莱修.物性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9.

[4]卢克莱修.物性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3.

中图分类号:D9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3-0179-01

猜你喜欢
爱情观柏拉图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知识与权力
柏拉图的椅子
行星猎手:“柏拉图”望远镜
《红与黑》的主题意义与爱情观
利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