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关公崇拜与儒释道的关系

2016-02-05 11:58马沈阳张建国
山西青年 2016年15期
关键词:关公关羽道教

马沈阳 张建国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



试论关公崇拜与儒释道的关系

马沈阳张建国

延安大学,陕西延安716000

关公信仰是基于三国名将关羽而形成的一种崇拜和信奉的民间信仰。魏晋南北朝时期,关公还仅仅是张飞一起被赞颂的勇猛的武将。唐代,对关公和诸葛亮、张飞等人都有立庙。到了宋、元时期,关公被誉为真君、武圣。至明、清两代,关公已经被称为“忠义神武大帝”、“协天大帝”。关公庙也升格为武庙,与孔子的文庙并列。关于关羽由人而神、神而盛的提升过程是其由道生,由佛道兴,由儒盛。

关公信仰;儒家;道家;佛教

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汉的武将。随刘备征战多年,战功卓著。由于《三国志演义》以及戏曲等不断演义,对于关羽信仰,几乎人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多与张飞以“关、张”并称。但到了宋代时,至少在北宋仁宗时代,关羽已经具有了官方封祀。至明清时期,关公俨然已经成为国家神,统摄三教,最后覆盖了全国。其地位与孔子并立,被称为武圣人。本文的目的是透过关公信仰与儒释道的关系,探究关羽形象被拔高至无人能及境界的原因。

一、关羽信仰与道教的关系

关公信仰最早是出现在关羽活动频繁的荆州地区,这与关羽晚年镇守荆州,尤其死难当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关羽之所以在荆州被乡人祭祀,源于楚地巫风与巴人之信奉原始道教的结合。[1]据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2]“俗好巫鬼禁忌”。正是荆楚地民众的鬼神观使得关公被塑造为恶神。这种对于关公的信仰是属于“祀厉”,即对恶神厉鬼的敬奉。祭祀关羽的原因大抵是由于关羽被吕蒙袭击杀害,民间害怕其将死时的怨怒发泄于人间,于是小心供奉,不求福祥,但愿免灾避祸。但后来由于关公忠勇过人的形象不断地被放大,因此到了唐代中后期,关公也逐渐由厉鬼的形象转为保护荆州的神灵。当然,荆楚之地信奉关公也与此地民众尚武的习俗有关,《隋书·地理志》载荆州“其人率多劲悍决裂”,这可能是他们认同关羽的原因之一。[3]同时,关公信仰与原始道教关系密切。关羽最初显圣,有“此祠鬼祝土木之公而成”的说法。[4]而“驱役鬼物”正是天师道的拿手本领。

道教对于关公信仰的影响并不仅仅是原始道教时期,关公信仰的发展时期道教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关羽“解州平妖”的故事即关羽为了护卫解州盐池,并大战蚩尤,至此关公被演绎成道教的天神。随着道教徒的不断演译关公便出现在了道教神谱中并且得到了全民的认可。同时,统治者的推崇使得道教的因素在关公信仰中得到进一步的确定。道教自东汉末年产生,发展至唐宋时,逐渐与儒释二教相争的过程中使得三方都“拉拢”各方神灵,关公便成为其中一员。影响最大的时期是宋代,可以说宋代以后道教开始成为推动关羽崇拜的重要力量。宋代承继周世宗“灭佛兴道”的政策,使得道教在这一时期得以复兴。其中尤以太宗、真宗、徽宗三帝时期为甚。徽宗自称上帝元子太宵帝君降世,朝臣称其为教主道君皇帝。与此同时,徽宗时期加封关羽最原始、最可信的记录:崇宁元年十二月追封关羽为忠惠公。崇宁二年又封关羽为崇宁真君。大观二年封为武安王。宣和五年正月准礼部奏请,加封为义勇武安王。[5]徽宗对关公的四次加封,使得关公由侯进公,由公进君,由君进王,也使得关羽成为道教中的崇宁真君。元代统治者在南宋追封的英济王加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代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累加封号为“忠义神武灵祐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事实上,民间盛行的历代的关羽封号中的“真君”、“天尊”、“帝君”等称号,都属于道家的封谥。

关公信仰最初是在道教的巫术以及原始道教的“驱役鬼物”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在关公生前活动频繁的荆州地区形成的。因此可以说关公信仰由道生。但这并不意味着,道教对关公的影响仅仅局限于这一时期。在道教兴盛的宋代,由于统治者的加封以及道教徒的不断制造神迹,关公信仰逐渐与道教联系更加紧密,关公被正式纳入了道教的神谱体系。

二、关公信仰与佛教的关系

关公信仰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是局限与关羽生前活动频繁的荆州地区的。而把关公信仰传播,使之成为一种全民族性的文化现象是由佛教完成的。关公显圣是历代各地关公传说的主要内容,“玉泉山关公显灵”也是构成后世关公信仰的基本根据。[6]“玉泉显灵”实际上是佛教的关羽神化的开始。也就是说,佛教神化和利用关羽始于唐朝中后期。后世佛教因而附会其事。宋代称三教圆融,不但佛教十寺九禅,理学有意援佛入儒,道教也借助政治优势,与儒合流。“关公显圣”的传说因此也得以流传。宋代张商英的《重修关帝君庙记》,南宋志盤的《佛祖统记》等关于关公的记载广为传布,影响甚巨。

关公信仰在北宋时发生了突变,关公一跃成为宋代的军神,这也是与佛教有密切关系。唐玄宗时,佛教战神毗沙门传入中国后来上升为唐王朝的护佑神祇。到唐中后期,毗沙门信仰仪式祝辞越来越复杂使其逐渐衰落。而信仰仪式简单的具有类似毗沙门天王“临敌助阵,护佑胜利”功能的关公信仰并随之兴起。事实上,宋、金、元、明、清甚至民国初年,关公一直被军队视为战神,是与毗沙门天王的影响以及五代时期毗沙门天王的衰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关公信仰是有承袭佛教中的战神毗沙门天王。

佛教对关羽的神化、利用、影响及其与民间信仰的融会使得关公信仰由荆州地区推向了全国。因此可以说佛教是关公信仰兴盛的重要力量。同时,关公信仰与佛教的结合使得民众对于佛教更容易接受,也增加了佛教的影响力。

三、关公信仰与儒家的关系

不管佛、道二教怎样渲染关羽同本教的关系,在儒士们看来,关羽只能是儒教圣人。裴松之注《三国志·关羽传》载“羽好‘《左氏传》,诵读略皆上口”,便成了关羽与儒学最直接的证据。《春秋》的“尊王攘夷”和“大一统”观念与当时国家战争不断的背景相契合,宋元儒学家因此最重“春秋学”,诵《春秋》的关羽便成了儒家的关注对象。

宋代国家的疆域大不如前,北方有众多少数民族政权割据。因此宋代统治者以及儒士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在对唐代大版图羡慕的同时,他们也试图用其他的手段对政权的合理性给予肯定,在强调“尊王攘夷”和“大一统”的同时,争正朔也成了宋代儒士的重要任务。北宋对正统论有很多的争议。直到南宋时朱熹反对欧阳修、司马光的帝魏观,认为蜀汉为正统,从而得到了大多史学家的认可。关羽作为蜀汉的一员忠勇的武将,代表正统的象征反对分裂;或者代表宋朝廷不甘偏安,努力复兴的愿望。其形象完全可以用来演义理学观念的忠孝节义仁智武勇。这种看似矛盾的价值标准,被赋予了“《春秋》大一统”的标志。而宋代的士大夫有着“情系天下事”的情怀,视天下事为己事,关羽这样的人物自然有利于“大一统”被得到推崇,经过他们的精心修饰,关羽堪称仁义忠顺的楷模,纲常伦理的典范。[7]可以看出,关公信仰和崇拜契合了统治者的安内攘外、老百姓安身立命以及儒家传统的发扬光大等方面的需要。关公也正是源于这样的努力,演进为全民崇拜的“护国佑民”的神祇。

清人张查所作《伽蓝辩》把关羽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抬到至高无上,称“圣帝忠孝节烈得统《春秋》,素王素臣心源独绍。自孔孟而后,扶名教,而植纲常者,赖有圣帝也。”又说,“以圣帝大义匡时,则古之圣人也;其楷模百代,则人之师表也。”[8]据此,关羽在儒教中的地位已越文公朱子、超亚圣孟子,与孔圣人并驾齐驱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既好儒家经传,又以英勇著世,致后世关庙一定要建“春秋殿”(亦称麟经殿),“春秋亭”,塑关羽读《春秋》像。至此,关公信仰在中国长盛不衰。

四、总结

关公信仰自始便与三教的关系必不可分,从两晋开始三教论衡到宋代三教圆融,可以看出关公信仰是三教融合的产物。清代关帝庙中的一副对联,概括了关羽在传统社会中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巨大影响:“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劲;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关公之所以能得到三教的共同加封是与三教对于本教的发展需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初期民众对于关公的崇拜主要是基于荆州地区的民众的,主要是楚地巫风与巴人之信奉原始道教的结合的结果。因此可以说关公信仰由道生。唐宋两代,佛道二教对于关公信仰的影响使得关公信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将关公尊为武圣人与孔子的地位相当,主要是儒家在这一过程中将佛道二教已经赋予关羽的各种神格与儒家提倡的仁义忠勇相结合。民众则是使得关公信仰进一步发展得以长存的中坚力量,“神话传说和定期的仪式活动,激励着百姓对关公保持虔诚的信仰,使关公信仰得以不断持续,历经千年始终保持着其在民间的影响力。”[9]

我们可以看出,关公信仰是其由道生,由佛道兴,由儒盛。在关公信仰发展的不同阶段,儒释道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1][日]酒井忠夫,胡小伟等著.民间信仰与社会生活[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70.

[3][日]酒井忠夫,胡小伟等著.民间信仰与社会生活[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范摅.云溪友议[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徐松.宋会要辑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0.

[6][日]酒井忠夫,胡小伟等著.民间信仰与社会生活[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7]胡小伟.关公崇拜溯源[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

[8][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M].华中科技出版社,2008.

[9]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55,157.

B933

A

1006-0049-(2016)15-0136-02

猜你喜欢
关公关羽道教
“关羽”去世
藏传佛教关公信仰新论
关公面前耍大刀
关公
华容道
关公工艺
闲话关羽护嫂
西夏道教补议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关羽大意失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