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马工程”长效培养机制新探

2016-02-05 11:58
山西青年 2016年15期
关键词:青马工程青马培训

熊 宇

重庆师范大学校团委,重庆 401331



高校“青马工程”长效培养机制新探

熊宇

重庆师范大学校团委,重庆401331

自2007年团中央启动“青马工程”以来,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一些高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总结出了先进的经验,形成百花齐放之势。但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培养结构不清晰、课程培训不系统、保障体系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一些在长期培养中很现实又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各高校现行的“青马工程”培养过程存中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当前一些先进的培养经验和模式进行提炼、总结,对构建高校“青马工程”的长效培养机制提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高校;青马工程;长效培养机制

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是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系统工程。这一红色工程,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事关青年的健康成长,是高校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新途径和载体,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培养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青马工程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启动以来经过8年多时间的发展,高校开展的“青马工程”逐步形成了以大学生骨干为主要培养对象,全国、省级和校级三级为主要梯次的基本培养格局。高校“青马工程”队伍逐渐壮大,所实施的效果非常显著,全国各个高校正在为各行各业输送一大批思想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正成为热爱祖国、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由于“青马工程”是摸着石头过河,长效培养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培养过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培养结构不清晰

培养结构主要是包含培养对象、培养层次和培养时间这三个方面。在培养对象的选择方面,很多高校在选拔的时候就认为培养的目标人群是精英,是极少数的学生干部、学习和体育等方面出众的优秀学生骨干,而忽略了思想比较积极但在各项能力上并不很出众的多数青年学生。由于在培养对象方面的认识误差导致了一些高校在培养层次上的无级化和模糊化。有为了课程便于设置只开展了校级层面的培训工作,有的虽然有院校两级的培训机制,但是在衔接上并不存在多少联系。在培养时间方面虽然团中央印发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青马工程的实施要做到阶段性和长期性相结合[1]。但一些高校为了方便只结合党校或者团校开展短期的培训工作,或者是利用寒暑假、周末和节假日来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并未建立起合理的阶段性和长期性相结合的培训机制,这样的培养过程将对“青马工程”的效果是大打折扣。

(二)课程培训不系统

在课程培训方面出现了重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重课堂教学轻互动交流、重组织教育轻自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各高校根据《纲要》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都开设了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等内容,但很多高校还是延续常规的党校、团校的集中授课形式,通过专题辅导报告会、时事政治报告会等方式,邀请党政官员、专家学者等为青马学员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由于邀请的人员变化性很大,也让课程内容的设置有很大的随机性。虽然设定了大致的培养方案,但是在每期的培训中授课内容和难易程度可能就大相径庭了。同时在通过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往往忽视对学员的情感态度尤其是信念的培养,导致学员在课程中出现培训效果不好的情况。一些高校只利用“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锻炼,导致时间不够长、范围不够广、内涵不够深,走马观花式的,没有真正得到应有的锻炼。同时在培养周期内,青马学员的调研讨论和自主学习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和培训,导致学员在理论的认同感上达不到最好的效果。

(三)保障体系不健全

“青马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培养工程。是需要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协调,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工程。这需要校内各个部门和组织在师资力量、平台建设、氛围营造、经费保障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一些高校在经费保障方面存在无专项经费预算,牵头部门只能从其他预算经费进行东拼西凑;在师资建设方面,存在只是以学工队伍为导师主体,师资力量无法得到有效的支持和补充;在氛围营造方面应该是成为全校师生都熟悉的一道靓丽的红色校园文化风景线,但是还是有很多师生并不了解,不知道的情况。这就导致了本来应该是一个群策群力的“接力赛”,却成为个别或少数部门的“单项赛”。让青马工程无法形成强大的教育培养合力,无法有效的开展各项工作。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在“青马”学员的评价体系方面并不完善,只有在短期培养周期内的过程考核和结业考试。对于结业后的长期跟踪培养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同时对于整个培养工程的质量和效果没有明确界定和评价。只注重过程不注重质量和结果,导致“青马工程”的影响力弱化。

二、构建高校“青马工程”长效培养机制

“青马工程”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是高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探索,要做好这一重要的人才培养工程就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青马工程”培养机制不是单个制度的叠加,应是各种具体制度和措施相互衔接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推陈出新的长效机制[3],其培养模式和机制应该建立和健全领导决策、选拔推介、跟踪培养、监督管理、保障协调、评价考核等方面有机组合而成的[4]。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领导体系

科学合理的领导体制是引导活动正常进行的组织保证,是提高整体领导效能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班子、建章立制、突出工作重点。笔者所在的学校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团委牵头负责、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成立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全校“青马工程”的组织领导。由团委牵头,校党政办、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人事处、国际交流处、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形成了人人关心“青马”的良好局面。“青马工程”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有力的支持,“青马工程”文化也成为学校重要的校园文化。

(二)优化学员选拔机制

“青马学员”的选拔是关系到进口质量和培养效果的问题,所以高校要优化进口关,提高学员整体水平。一是在学员选择范围的认识上不能仅仅停留在精英教育上面而是要实现普遍教育,努力让多数的高校学生能够在“青马工程”中受到影响和熏陶,让其成为对广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教育的主流渠道。在基本要求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放宽学员的选择对象,可以包括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学生社团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社会公益活动、创新创业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和在自强自立、勤工助学等方面成绩突出和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优秀学生。通过名额分配,学院推荐和学生自荐的方式,开展初选工作。二是优化考核程序,要改变以往理论笔试加演讲面试的固定方式,要添加文化修养、能力测试、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考核内容,尽可能的筛选出适合参加“青马工程”的学生。

(三)构建差异化培养体系

“青马学员”由于年龄差异、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同,高校应该确立分层次、分类别的培养体系,实现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差异化培养[5]。高校可以根据在校学生的课程、年级等情况,依托团校建立校院(系)两级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形成初级、中级、高级三梯次培养格局。各梯次的培养周期均为1年,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两种形式。其中院系层面负责初级学员选拔与培训,学校层面负责中级和高级学员的选拔、培训与后续跟踪。初级学员以大一新生为主,侧重对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兴趣培育,强化对党、国家、人民的朴素感情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中级学员以大二学生为主,侧重强化学生骨干的基础理论、观察能力、服务意识与协作精神。高级学员原则上由学校在培训成绩优秀、专业成绩良好、群众认同度高的中级学员中,按一定的比例进行选拔,并进行为期1年的培训。高级学员则侧重以提高理论研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为培养目的。从高级班结业的学员,学校实施后续跟踪培养和定期回访。

(四)完善课程体系

高校在“青马工程”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短期集中培训和长期跟踪培养相结合、组织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对“青马”学员实施理论学习、实践实训、社会观察(调研)三个环节的培训,不能此消彼长丢失平衡。要将组织想培训到的内容与学员想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有机的统一起来,这样才能让学员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同时要做好各个学员层次的课程计划和安排,除开展课堂教学外,还要依托学习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同辈交流、项目化运作、课题式研究等学习内容,提高自主学习和交流互动的能力,提升理论素养和辨析能力。

(五)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青马工程”是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它需要各方力量在师资力量、经费使用、阵地建设和奖励认可等方面的配合和支持。一是师资保障,建立相对稳定的导师库,遴选范围为在校外的党政领导、著名专家、企业精英、知名校友等社会精英中以及面向全校聘请理论功底深厚的马列学科专业教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教师及其他相关专业教师。通过聘任后,导师将负责课程讲授和实践指导,同时校内的导师还将实行导师制,负责对所带的学员日常的思想和学习进行帮助和指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组织优势师资,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和“青马工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打造符合实际情况,具有时代特色、内容生动的培训教材。二是经费保障,高校要高度重视青马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把培训工作与党建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为其提供必需要经费支持,同时积极挖掘各类资源,保证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三是阵地保障,在校内各学院、各职能部门,校外相关政府部门、工厂、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和打造一批“青马工程”实践实训基地。同时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建立网络学习、微信交流、学习分享和档案管理的网络平台和阵地,实现学员的知识学习、交流互动、自我教育、视野拓展的教育功能。四是奖励机制。根据所聘导师的课时量、学生评议系数认定教学量,发放聘书并给与相应课时费。导师带领“青马”团队所做课题获得奖励的按照学校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科研工作量认定。表现优秀的“青马”学员在推优入党、工作推荐、报送研究生等方面在同等情况下可以具有优先的权利。

(六)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青马工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构建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推进培训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保障。高校应该在培养教育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与动态评估机制,通过评价体系的构建有效的找到教育实际与既定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和问题。评价体系要建立培养质量的考核标准和内容,考核对象分为学员和导师两个方面。学员方面是将学员在培养周期内的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实践锻炼等方面的时长、成果等逐一量化,并由主管单位进行考核存档,由此作为学员评优评先,工作推进等方面的依据。导师方面式将对导师在课程教育,实践指导以及日常辅导方面的各项工作内容进行调查评估,对不负责任或者学员认可度不高的导师将不再聘任。

[1]共青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Z].2007-10-16.

[2]张育广.大学生“青马工程”标准化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

[3]庞玉清.高校开展“青马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

[4]李延宪,郭超.用系统思维指导“青马工程”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

[5]周巍.基于社会综合评价法的“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养的社会实践与观察成效评估.中国青年研究,2013(12).

G641

A

1006-0049-(2016)15-0005-02

猜你喜欢
青马工程青马培训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高校“青马工程”的意义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参考答案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四化”研究
高职院校“青马工程”与学生党建的衔接路径探析
信仰教育视角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问题与对策
“青马工程”在高校团组织思想引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