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富川平地瑶芦笙长鼓舞的舞蹈特征

2016-02-05 14:17陈东云
北方音乐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化特征艺术特征

陈东云

(广西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论富川平地瑶芦笙长鼓舞的舞蹈特征

陈东云

(广西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摘要】富川平地瑶芦笙长鼓舞蕴含着当地浓烈的生活气息和独有的民族特色,对富川平地瑶芦笙长鼓舞源流之研究、形态之分析,归纳出其文化特征、艺术特征、动律特征。

【关键词】芦笙长鼓舞;文化特征;艺术特征;动律特征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是瑶族的聚居地,县内新华乡大井村、虎马岭村等地流传的平地瑶芦笙长鼓舞是当地引以自豪的民族艺术之宝。舞蹈用长鼓、芦笙、铜锣伴奏进行表演,蕴含着浓烈的生活气息和独有的民族特色。

一、芦笙长鼓舞的文化特征

(一)平地瑶的形成历史

平地瑶为盘瓠的后代,信奉盘王,从千家峒向外迁徙。历史上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瑶族人民被迫到深山居住。大约明朝以后,部分瑶民为了生存被迫受招抚,接受封建王朝编籍入户册管理,迁下山定居平地。其称谓也发生了变化,被称为“粮瑶”或“平地瑶”。

(二)芦笙长鼓舞的历史文化

据史料记载,瑶族祖先盘瓠在高辛氏帝征伐侵暴中用竹马协助有功,高辛氏帝施恩于盘瓠送其一对宫号(即芦笙)。又因盘王独自上山打猎,一野羊趁其不备,将盘王撞死在泡桐树下,盘王的六个儿子闻讯赶来,含悲追捕野羊,将其打死为父报仇,六儿子还将泡桐树砍下,中间挖空做成鼓,蒙上羊皮作鼓面,吹起芦笙击长鼓,祭死去的父亲。嗣后,瑶族后裔每隔三年、十二年的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十月十六,还一次盘王愿,芦笙长鼓舞也就随着祭祀活动一直流传至今。

二、芦笙长鼓舞的艺术特征

(一)节奏变化多样的伴奏音乐

“芦笙长鼓舞”以芦笙音乐为主体,大小长鼓声、铜锣声、号子声相互配合构成极具民族特色的多声部和声。每套舞蹈动作对应不同和声音乐,受到音乐节奏的制约,不能串用。音乐的节奏变化丰富,演奏时拍子经常变化,如音乐从3/4拍开始,演奏到中间时转变为2/4拍,几小节后又变为5/8拍。芦笙长鼓舞的音乐在不同节奏感的旋律中疏密交替,对比鲜明,恰到好处地与舞蹈相辅相成,烘托了舞蹈的气氛,营造了舞蹈所需要的环境,表达舞蹈的情感和瑶族人民的思想内涵。

(二)丰富多样的舞蹈道具

芦笙长鼓舞的道具分别有芦笙、大长鼓、小长鼓、小锣、锣签,它们即是舞蹈道具也是伴奏乐曲。芦笙由笙苗、笙斗和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各部分材质不同,笙斗用泡桐木制成,笙苗用小长竹,中间打通插入开孔的笙斗中,接口处用松脂涂抹防止漏气,簧片用铜片自制。大长鼓制作工艺精细,外形美观,用泡桐木和竹子制成中间小,两头大的鼓架,长度有七尺多,两头鼓面用牛皮蒙上,直径大概九寸,鼓身以褐色为主,通体彩绘着日月、龙凤、花草或鸟兽等图案,色调鲜艳亮丽,极具民族特色。小长鼓的材质、颜色图案与大长鼓类似,鼓长在一尺五寸左右,鼓面直径一寸。小锣大多为铜质,直径九寸左右。锣签材质为竹片,全长六寸厚度约二分,用朱红色颜料涂抹全身,形状上宽下窄,窄约五分,上宽约一寸,头部系有红绸带。

(三)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

“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规律性,每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都是一种创造,一种身世的符号。民族服饰文化靠着人类社会的生息繁衍,靠着女性一代一代的角色置换得以传承,母传女、婆传媳、姑嫂妯娌相学习;留住传承,就是留住了历史,保存了文化的命脉。”[1]瑶族服饰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早在《后汉书》中就有瑶族先祖“好五色衣服”的记载,很多研究民族的旧书籍中都提到瑶族同胞“推鬓跣足,斑衣花裙”。现今,富川县瑶胞穿着民族服饰已不常见,但在重大节庆上还能看到。男性穿着蓝、黑色土布,上衣有右侧开襟和对开襟两种,下身着大桶裤,款式与普通唐装类似,腰部系红色腰带,黑布绑腿,脚穿黑布鞋。女性着无领、大袖口、右侧开襟、镶边大花衣,下身穿挑花长裤,裤脚用不同颜色的布镶边,胸前挂腹裙,腰上系花带,绑腿,脚穿绣花鞋。

三、芦笙长鼓舞的动律特征

“‘动律’即动作空间走向、时间流动疾缓的内在规范。这个元素能使动作在空间走向、时间流动中构成一种形式美感及流动韵味。因此,它既有动作在运动过程中的时间属性,又有在流动中展现内容的空间属性,是构成动作风格特点的重要元素” [2]芦笙长鼓舞的动律特征可以归纳为:蹲、扭、圆。

1.“蹲”这一动律在芦笙长鼓舞中贯穿始终,蹲得矮,步伐移动流畅是舞蹈技术高低的衡量标准。富川当地长鼓艺人介绍,其在学艺时师傅要求每天扎马步数小时,意在训练其跳长鼓舞时能蹲得矮,步伐稳健有力。“蹲”动律蕴含着忍辱负重的精神,蹲得越矮,腿向上弹的力量越大,它是瑶族人民不惧生活环境与外族压迫的体现。

2.“扭”在舞者交替位置时尤为明显,在较小的空间内可以完成丰富的队形变化,舞者还能表演得端庄稳重、互不相撞。舞蹈中出现“扭”这一动律是瑶民的生活写照,其生活环境极为艰苦,山路崎岖,道路窄小,两人相遇要扭腰侧身而过。“扭”保留着瑶族人民浓郁的生活气息。

3.“圆”,一是队形要圆,舞者在交替变化位置时要保持圆的队形;二是长鼓要打得圆,有平圆鼓、立圆鼓、八字圆鼓等等。鼓打得圆,流畅是芦笙长鼓舞的审美标准。“圆”的队形是向心、团结的表现,是瑶族人民团结一致抵抗外敌的民族精神再现。

参考文献

[1]李筱文.瑶山起舞—瑶族盘王节与“耍歌堂”[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61.

[2]胡尔岩.舞蹈创作心理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169.

基金项目:贺州学院2014年度校级科研项目(2014ZD02)“富川瑶族芦笙长鼓舞的舞蹈特征研究”。

作者简介:陈东云(1983-),男,汉族,广西梧州岑溪人,贺州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瑶族舞蹈、舞蹈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特征艺术特征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谈青春题材电影的母题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