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信用认知问题的思考

2016-02-09 15:27
知与行 2016年12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信用道德

丁 悦

(兰州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70)



博士硕士论坛

关于大学生信用认知问题的思考

丁 悦

(兰州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70)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公民的信用体系建构,大学生的信用问题与道德人格培养、道德素质教育仍然是重点关注的问题。近些年,虽然高校注重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但其失信行为仍频频发生。为改变大学生失信泛滥的现状,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通过收集与分析前人对此问题的研究资料,发现大学生失信不仅表现为其自身对信用的错误认知、对于信用相关知识缺乏系统的储备,更重要的是面对信用时知行脱节的问题。这是由于当大学生面对道德和利益的博弈时往往表现出社会趋同性。而且,我国当前的信用制度仍在发展中,还不够健全,难以对失信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和纠正。在高校的道德教育中,大学生缺乏实践教育,从而道德认同感偏低,难以形成大学生对信用的综合感知与正确行为。所以,这就需要建立独特的“3+3”信用模式,通过对信用信息体系和信用教育机制的建构,不仅在信息的关联、共享和维护三个维度进行整合,降低守信成本,同时还建立大学生的实践教育机制、奖惩机制和自我反省机制,增强道德认同感,引导大学生知行合一,从而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

大学生;信用认知;信用模式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失信现象大肆泛滥,大学生失信行为也屡见不鲜,这已影响到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提高我国公民信用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信用认知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信用同样意义重大。信用是个体的基本素质,与其道德认知水平和价值判断息息相关,而信用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个体的信用水平。提高大学生信用认知能力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是造就社会合格人才的需要,因此,本文就大学生的信用认知问题进行探索。

一、信用的基本概念

对于信用这一基本概念,很多学者并未做出明确的界定,这就使得很多边界化问题难以得到准确的判断和研究。在对信用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时还发现,大部分学者并未区分与信用相关的词汇概念,甚至将相关词汇进行通用,这种方式所表达的信用内涵就显得十分混乱。正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常常看到一词多义与多词同义的现象,只有对信用一词进行明确的界定,才能更精确的对此问题做出探讨。

(一)诚信、信任与信用相关概念的辨析

在大学的校园里,常常看见大学生因为小小的失信行为激发矛盾,导致彼此之间的信任消失殆尽。针对大学生的失信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有的人却常常将诚信、信任与信用三个概念混淆。诚信,指个人的道德或人格的诉求;信任指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1];而信用则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指建立在个人道德上并长期在社会活动的各方面表现出信任的心理定式的结果。社会活动包括人际交往活动、经济活动等。所以,信用也体现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和经济活动中。其中的诚信作为个体的道德素养而涵盖在信用之内,不讲诚信和信用的结果导致社会层面的信任度降低,从而影响个体的守信成本。信用是建立在个体诚信与信任关系上的,而信用程度的好坏也影响着个体诚信的质量和信任关系的密度。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应用系统性与连续性的角度看待。

(二)信用认知的界定

信用认知,是指大学生经过信用教育、信用实践及信用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关于信用知识、信用意识、信用道德观念和运用信用的能力的综合的感知[2]。

信用认知是信用体系中的一部分,信用体系分为信用机制和信用机构,信用机制由信用内在机制和信用外在机制组成,信用内在机制包括信用认知、信用行为、信用关系,信用外在机制主要指信用制度。信用机构涵盖银行、专业信用机构等。信用认知、信用行为、信用关系、信用制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3]。信用认知是信用的重要部分,是建立信用的基础,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二、大学生信用认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许多大学生以教师和社会对学生的理解与宽容为盾牌,做出比如作弊、抄袭等失信行为。甚至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荣誉称号等利益去做违背信用、违背道德的事情,这正是源于自己扭曲的信用意识。这些大学生以实用标准为依据进行行为指导。对于失信行为,很多学生抱有侥幸心理,没有因错误的实用标准和偏离的自我认知而产生羞愧感。这就表现为大学生对自身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与评价,没有独立的认知判断能力。还有很多大学生不了解信用卡等金融工具的使用方式,更不清楚对金融机构的失信会留下不良的信用记录。这是因为大学生没有储备系统的信用知识。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信用认知发生偏离将导致他们面对相关问题时表现出无知与差错,最终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失信行为,对自身造成不良影响。不论是大学生对信用的错误认知还是他们缺乏系统的信用知识,都是因为大学生信用观念淡薄使得大学生信用认知发生偏离。

另外,大学生的信用问题还表现为信用认知与信用行为的脱节。虽然部分大学生有正确的信用认知能力,但是面对现实利益时,却表现出了不同的信用行为,就大学生自身及其所处的环境来说,学生在面对信用问题时能头头是道的讲出信用原则,但在实践生活中,则又表现出了与认知矛盾的行为,大部分的选择还是趋向于利益,而非信用。

基于本文主要研究信用认知问题,所以在整个系统性的认知环境下,引发大学生信用认知错位的原因主要有利益的诱导、信用制度的缺失和道德教育的缺位这三个方面。

(一)利益的诱导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大学生的传统道德观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大学生在不断的追求利益与满足需求的目标下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对物质的需求,为追求权力、金钱等利益而选择放弃道德信用。在大学生群体之中,滋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扭曲了大学生的信用认知。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他们放弃道德品质,例如,学术造假、逃票、滥用公共设施等。大学生这些失信行为(追求享受,不讲信用),已成为整个社会信用危机中的重要部分。

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人与人的利害关系。如今,中国处于半熟人社会,大学生面对熟人和陌生人分别做出了守信和失信的价值判断。相比较之下,面对熟人的失信成本明显高于陌生人。所以,在面对熟人时,他们可以做到道德守信;而面对陌生人时,则更多关注在利益的选择上。在这种成本利益分析下,人们没有明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准确的行为判断能力,只追求眼前的利益,放弃了个人的信用,放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信任,最终使得社会信用度逐步下滑。目前,我国已不是熟人社会,人际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个体的自身道德约束力降低,产生了大量的失信行为。从政治上部分地方官员为追求个人利益的贪污腐败,到经济上部分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的造假售假,再到部分新闻媒体上为追求高收视率的毫无根据的猖狂言论,都显示出社会无德而富的现象,这对大学生的利益观与道德观产生了错误的引导。在大学生群体中,为了获得学生会或社团等学生组织中的权力地位,向同学、老师行贿等行为,身边同学因不讲信用的行为而带来了各种利益和实惠,甚至同学的造假行为也频频获利,这些种种现象都对大学生信用认知及信用行为带来了负面影响。这说明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评价标准还不成熟,面对求德还是求利的价值选择时,更难权衡其利弊,容易陷入当前利益的局面中,而导致道德信用缺失。

(二)信用制度缺失

在社会转型的时期,我国新旧信用体制、新旧信用制度交替进行甚至并存,导致相应的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与变化,从而影响信用制度的稳定性。迄今为止,我国仍未创建一套系统、完整的信用法律制度来规范失信行为。从而导致我国的个人信用信息体系不完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不明确。在没有完全确立的、完善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下,缺少了制度的约束,使得失信的成本变低,守信全靠个体的自我约束,难度增加、成本变高,从而导致失信的泛滥。同时,由于信用制度的缺失导致缺乏对大学生失信行为的惩戒,相比守信而言,失信获得的利益更大,而且社会上大量失信行为的泛滥,影响了个体在面对失信或守信问题的价值判断,从而导致守信成本增高,失信成本降低,加之普遍的从众心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失信而非守信。

(三)道德教育缺位

引发信用认知问题的另一原因是道德教育的缺失,对道德认知的不足、道德认同的不足和道德践行的不足,无法达到道德内化的结果。道德内化是指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道德,人们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在自我意识下根据社会道德履行道德义务和进行自我约束的过程[4]。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缺失主要与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三大主体相关。

1.道德认知教育的不足,道德认同感偏低。对于高校来说,一方面,常常忽略大学信用教育机制的建立与更新,无法及时满足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需求,从而导致大学生道德认知缺失;另一方面,高校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重视度不够,老师及学生都以应付的态度对待道德的教育,这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严重滞后。最重要的是部分教师的道德水平不高,无法作为大学生的道德标杆,甚至向大学生传播错误的道德理念,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产生错误引导。面对错误的道德认知,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感也不会变高。进而面对正确的道德认知时,大学生则表现出道德认同感偏低。而且,高校缺乏合适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转化为较高的道德认同。另外,高校的道德教育与学生的所见所感不同,难以将所学与现实挂钩,甚至所学与所见是背道而驰的,这就削弱了道德教育的效果,使大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自我约束。

对于家庭来说,家庭是个体第一个受教育环境,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和发展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父母的生活习惯、言行举止、脾气秉性等的不同将导致孩子品性的差异性。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重智轻德,家庭中没有及时教孩子是非的概念、善恶的概念,使得孩子对道德毫无认知。甚至有的父母失去了榜样示范的作用,他们对待生活功利化思想以及错误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难以指引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这样更无法使得孩子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情感,难以提高孩子的道德认同感。也就是说,孩子无法对认同正确的道德认知,则更难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对于社会方面,各个媒体对于失德行为大肆宣传,每天新闻媒体往往以负能量为主,这种宣传方式容易误导缺乏道德认知的大学生做出错误的行为判断。

2.道德践行教育的缺失。高校信用教育过度理论化,道德教育主要以理论灌输教育为主,这种方式只是纸上谈兵,缺乏理论的实践运用,导致道德认知没有转化为道德行为,从而难以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约束与纠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没有经过体验教育进行强化,就难以成为正确的道德行为。另外,学生在实际生活运用中往往与教师所教发生脱节。这是由于大学生在体验教育的过程中,缺乏榜样示范,导致大学生的道德行为缺乏正确的引导。这种方式不能完全指导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判断,难以引导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基于缺乏高校及家庭正确的道德认知导向,大学生对于道德认知发生偏离。在他们的自我意识中并未将道德规范习惯化,从而难以达到道德范围内所要求的自我控制。在大学生的自我体系中,没有形成完整的、正确的道德认知体系。面对种种道德缺失,则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大学生只注重受教育,而不重视道德的自我教育,那么道德内化就难以实现。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信用认知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不断加强国家治理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为重要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进依法治国更是朝着目标前进。这就需要不断适应现代化的当今世界,改革和完善各项体制机制,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法律化、合理化。所以,完善信用体系的建设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实现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之一。近些年,国家也不断加强信用体系的建设,例如,长期拖欠话费的人将被列入黑名单,等等。而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信用体系完善就变得更为重要。

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信用认知,提高他们的信用水平?本文认为应从降低守信成本,提高失信成本出发,构建三维信用信息体系、建立三维信用教育机制,即建立“3+3”的信用模式。

(一)构建三维信用信息体系

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当下对于信息泛滥的抱怨声此起彼伏。而面对庞大的数据库,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何不把信息进行整合使用,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呢?所以对于信用问题,需要打破旧时信用信息的断裂化、非透明化和持续化,降低守信成本。这就需要从信息关联、信息共享和信息维护三方面来构建信用信息体系。

1.构建信用信息关联机制。构建信用信息关联机制需要从信息采集、信息编制、信息更新三方面进行。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大学生信用机构,大学生进行信用信息的调查,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在校期间的信用度,如奖惩记录、缴纳学费住宿费情况等;第三方信用记录,如电话缴费情况、信用卡透支情况等。再通过大学生信用机构将以上所调查到的大学生信用信息进行整理与编制,最后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立不仅需要建立纸质版档案,最终编入大学生个人档案,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大学生电子信用信息档案,从而实现大学生信用档案的信息化、便捷化。

与此同时,还需要制定关于信用信息关联机制的相关规章制度,以规范对大学生信用信息的采集、编制与更新等环节,保证大学生信用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正确性、系统性,严惩大学生信用信息造假行为。有了约束,将会使得失信成本提高,同时降低了守信成本。

2.构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大学生信用信息的查询为大学生信用信息的共享建立了桥梁。通过对信用信息关联,大学生个人、企业、社会或相关需要信用信息的组织可以通过互联网、学生信用档案等途径对大学生信用信息进行查询。这就需要高校建立相关查询中介机构来进行此项工作。同时,由于大学生信用信息处于共享模式,所以,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信用信息进行保密,防止恶意泄露和使用大学生隐私信息行为。因此,需要有规章制度的保障,制定相关的信用信息共享制度,让查询者能遵守规章进行查询,最大限度地避免恶意泄露大学生的信用信息。这就需要严格的查询程序:首先,查询者需要向高校提出对某位大学生的信用信息查询申请,要提交自身查询资格,准确的表明目的、查询的信用信息范围、信息公开的时间等,需进行实名制查询。其次,待查询申请递交后,校方相关的大学生信用服务机构与学生取得联系,在征求学生同意后,该单位可通过大学生信用服务机构调出学生档案,对该学生的信用信息查询。同时,查询单位需遵循保密协定,不泄露该学生的相关信息。最后,所有查询记录将自动生成,并作为信用记录将其存入大学生信用档案中,而且也作为该单位的信用信息交给政府部门相关的信用机构。大学生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审视、自我约束、自我纠正,也有利于为企业或社会提供其所需,从而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

3.构建信用信息维护机制。首先,构建信用信息维护机制是为了对大学生信用信息进行管理,既是对大学生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对,检测和验证是否有虚假信息和错误的信息,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清除,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过时的信用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另外,还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设置管理人员,对大学生或查询者进行必要的联络工作,对大学生的整体信用工作进行规划与协调。其次,还需制定相关的大学生信用管理规定,一方面,保障各方力量配合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并保证有效地完成;另一方面,则是要规范管理人员对大学生信用管理的工作,保障大学生的权益不受侵犯,实现大学生信用信息维护的合理化、服务化、专门化。

(二)建立三维信用教育机制

对于信用问题的解决,教育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当下高校的道德教育弊端显著,家庭教育缺失,自我教育滞后,使得信用教育问题难以有效解决。这就需要针对信用问题建立相关的教育机制,填补高校道德教育的空白,推动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进而完善大学生的信用教育体系。

1.建立实践教育机制。对于大学生信用认知的教育,在以往主要是教师通过课堂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灌输,而学生也并未做到将所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这就需要高校关注大学生信用认知的实践教育,增强大学生的信用体验,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真正地实现大学生信用认知的教育效果。

因此,高校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多种与信用息息相关的活动,例如:以信用为主题开展话剧比赛或征文活动;校园广播里可以做一些关于信用情况的节目,对大学生信用认知案例进行评价与分析,并给出指导性的建议,等等。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安排情景教育课,多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同时,也要对大学生法律、经济方面的信用知识进行强化教育,并要设置专门的教师小组,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给予正确的导向,并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错误给予帮助和纠正。从而实现教育机制从内到外的一致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用教育资源和环境。

2.建立奖惩机制。在实践教育的基础上,高校还应完善信用奖惩机制,制定信用奖励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一方面,需制定信用奖励。对于好的信用行为进行记录,定期汇总,设定一定的期限,比如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在一定的期限内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并没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学生,则给予相应的奖励。长期(大学四年)都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学生,则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物质奖励,比如信用奖学金等等。另一方面,需制定失信惩戒制度。首先要记录不良信用行为,而且要制定和学生利益相关的政策,比如不良信用记录的学生将被取消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奖学金等评定的资格,取消其入党资格等。而且,如果长期拥有不良信用记录者,则在校园网或校园通讯专栏进行公示,通报批评。由于信用奖惩机制与大学生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要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进行对上述工作的监督与检查,以避免有弄虚作假的情况发生。同时,对于奖励与惩罚要有定期的公示,如果有异议者可以提出,经专门小组具体调查,核实情况后,进行信息的修改。只有这样,才能完善信用教育机制,避免大学生因抱有侥幸心理而发生失信行为。建立奖惩机制,更好地保障了大学生的利益,为实现公平竞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通过大学生的自查自纠,也能促进大学生对信用认知能力提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建立自我教育机制,维护家庭的道德教育。自省,是我国传统美德之一。古人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大学生的信用认知问题需要自我反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所学即所用,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建立正确完整的价值体系。同时,家长应规范自身,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重建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环境,经常同孩子一起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纠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从而更好的确立正确系统的自我信用认知系统。

道德教育问题随着人类的发展至今,仍然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尤其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更重要。大学生是未来的栋梁之材,道德教育在大学生阶段也是十分必要的。而关于信用的知行脱节问题也反映出了当下道德教育的缺陷。在信息爆炸的社会,道德教育不得不考虑到信息化问题。所以,我们更应该运用信息体系,加强信息的关联性,将信息进行分享并维护,将信息暴露在阳光之下,这样可以抵消一部分社会的恶性趋同,减少社会的利益趋同化,纠正大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真正纠正大学生对于信用、对于道德的错误认知,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感,加强认知和行为的一致性,树立大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当然,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社会、高校、家庭给予更多的则是方向引导和影响力。

[1] 翟学伟.诚信、信任与信用:概念的澄清与历史的演进[J].江海学报,2011,(5):107-114.

[2] 薛爱英.浅谈大学生信用素质的培养[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87-88.

[3] 曾小平.美、德、日信用体系比较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04.

[4] 于超.道德内化理论在德育工作中的运用[D].郑州:河南大学,2013.

〔责任编辑:徐雪野 李彬琳〕

2016-11-14

丁悦(1992-),女,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

G641

A

1000-8284(2016)12-0141-05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信用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信用中国网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