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锐意创新智库建设扬帆起航*

2016-02-11 14:08
中国检察官 2016年17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实务智库



科研工作锐意创新智库建设扬帆起航*

“十二五”时期是国家检察官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科研工作蓬勃发展的五年。根据“十二五”规划关于科研工作的既定目标,学院突出科研重点,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设立内设研究机构,从组织上集中了研究力量;建章立制,确保科研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三刊”准确定位,建设卓有成效;积极组织和承办学术活动,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十二五”后期,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高检院”)明确了学院的“检察智库”定位,指引学院的科研工作又上新台阶。

加强重点领域研究科研成果涌现

学院“十二五”规划将司法改革特别是检察改革、域外检察制度、检察史研究确定为学院科研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要求建立检察工作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和检察理论、检察改革热点、难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机制。在此规划目标指引下,学院以科研基金项目为重要抓手,通过优化选题形成机制,加大对重点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重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机制初步形成,一批优秀科研成果产出。

优化选题形成机制。为保证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选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除在学院内部征集选题外,还面向高检院各内设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学院各分院、教学实践示范基地、兼职教授等广泛征集选题,“十二五”期间,共征集到选题建议681项,成为制定课题指南的重要基础。选题建议由科研部初步筛选后报请学术委员会论证决策,有效保证了选题的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

以学院科研基金项目为抓手,加强重点领域的研究。“十二五”期间,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围绕两大重点展开:一是司法改革特别是检察改革、域外检察制度、检察史研究,以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理论基础;二是检察实务研究以及与检察职能相关的职务犯罪、诉讼制度等基本理论研究,促进理论和实务的密切结合。“十二五”期间,学院科研基金共资助课题244项,其中检察基础理论研究的课题60余项,检察实务研究课题130余项,外国检察制度研究课题6项,检察史研究课题3项。190项课题已完成研究计划,顺利结项。为扩大优秀课题成果的转化渠道,经院学术委员会评选,相继将2008以来的学院优秀课题成果以《检察前沿报告》为载体结集出版。

围绕重点科研领域,学院教师取得丰硕研究成果。“十二五”期间,全院教师公开发表论文382篇,其中在权威报刊发表2篇,核心期刊发表104篇;出版专著25部,主编、参编、合著著作93部;获得国家级社科基金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2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上述科研成果的产出深化了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升了学院服务检察决策和业务咨询的能力。

设立内设研究机构为科研工作创新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内设研究机构是学院设立的跨部门专业教学科研机构。为充分凝聚专家团队、突出专业特色、培养科研人才、实现集体攻关,“十二五”期间,学院设立了职务犯罪研究所、行政检察研究中心、检察史研究中心、中国检察文献中心等四个研究机构。在以科研为主兼顾教学的基本定位下,各研究机构积极加强自身建设,借助专业优势吸引外部研究人才,为学院发挥智库作用提供的有力的组织保障。

职务犯罪研究所于2012年12月12日成立。在职能定位上,职务犯罪研究所融职务犯罪的学术研究与交流、课程开发、教学培训、人才培养、案例咨询服务等于一体,为检察机关预防和查办职务犯罪提供决策参考、理论支持和实务指导。成立三年多来,举办了4场研讨会,并与山东能源集团、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四川苍溪县人民检察院等多家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为他们在廉政建设、职务犯罪预防和案件办理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和智力支持,检察智库作用得到初步发挥。积极服务于职务犯罪侦查教学科研需要,启动了“电子证据提取和恢复模拟实验室”和“心理测试模拟实验室”的筹建工作;筹划编篡《职务犯罪研究综述全书》,力求全面梳理职务犯罪侦查和司法认定方面的研究成果。

为适应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行政检察业务的发展及培训需要,学院于2015年将原民事行政检察教研部分设为民事检察教研部和行政检察教研部,并成立了行政检察研究中心。行政检察研究中心立足学术研究与交流,通过整合国内外有关行政检察研究的学术资源,以学术助力行政公益诉讼和行政检察业务发展,为行政检察实务提供培训方案设计、课程定制、案例咨询、课题合作等服务。

检察史研究中心于2015年设立,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检察史研究,传承检察文化,弘扬检察精神。检察史研究中心立足于人民检察博物馆的建设成果,开展人民检察制度的文物实物、史料、图片和资料等的收集、研究和课程开发、教学运用。

2015年11月20日,中国检察文献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中心于2012年启动建设,是我国第一个专门致力于检察文献收集、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机构。目前已收集整理了国内外大量宝贵的近现代检察文献资料,收藏检察图书7600余种、检察期刊170余种、检察志360余种、检察年鉴50余种,以及大量珍贵的检察系统内部资料。集检察类图书、期刊等纸质资源和数据库、公众网络平台等电子资源为一体的检察文献中心初步建成。

以内设研究机构为重要平台,学院在凝聚系统内外人才、加强与学术界和实务界交流沟通、促进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规范和完善科研管理确保优质科研成果产出

“十二五”期间,学院科研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为优质科研成果的产出提供了制度保障。

完善科研考核,加大科研保障力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分别于2012年10月、2014年1月修改了《学院教师科研定量及考核奖励办法》,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了科研考核,加大了对优秀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

出台专门规定,形成科研成果与职称评定的良性互动。2014年,在参照其他院校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学院通过了《国家检察官学院教师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科研成果量化计分办法》。文件的出台对于激励青年教师专心科研,促进优秀科研成果产出,实现职称评审与职级晋升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增设课题类型,完善课题管理。2013年起,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在重点课题、一般课题的基础上增设了重大课题,以课题组的形式组织教师对检察理论、检察制度、教育培训中的重点问题进行集体攻关。为保证重大课题按时保质完成,建立了学院重大课题中期检查制度。对院外课题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学院科研管理部门与中央党校、中国法学会、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等课题主管机关构建了良好的沟通渠道,院外课题的申报、项目中后期的管理等已经形成规范、高效的工作流程,有力保障了学院教师从事院外课题研究。

突出特色准确定位“三刊”建设卓有成效

学院“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突出三个刊物的不同特色,找准定位,发挥对学院科研和检察理论研究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的学术品位和学术信誉,规划期内争取申办为核心期刊,充分发挥其联系学术界的桥梁作用。进一步提升《中国检察官》杂志在全国法律期刊中的知名度提高办刊质量,形成良性循环的发行网络,更好地面向基层,面向实务,服务一线检察干警。进一步加强《检察论丛》的建设,努力打造成为集中展示我国检察理论与实务研究前沿成果的重要平台。“十二五”期间,“三刊立足自身定位,发挥各自特色,实现了卓有成效的发展,对学院科研和检察理论研究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学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定位,着力推介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学术精品和展现司法实务原貌的调研成果。《学报》凸显面向大法学的办刊特点,其内容涉及法学学科各专业领域。在平衡法学各专业用稿的基础上,突出反映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检察实践课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坚持立足并服务于检察工作,着力推进检察理论研究与检察实务水平的提升,集中展现检察理论研究之学术品质“十二五”期间,《学报》紧紧围绕中国法治建设与实践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焦点、热点问题,坚持跟进立法和司法改革进程,进行组稿、选稿。在一些涉及司法改革或者重大立法议题的研究和讨论中,《学报》刊文受到广泛关注,发挥了重要的咨询作用。所刊发的关于省级人大立法加强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工作、三大诉讼法修改与中国检察制度的完善、案例中的法理、检察改革与刑事诉讼法的发展等主题研讨有深远影响。《学报日益成为沟通学术与检察的思想平台,成为学院检察智库建设的重要平台。

为进一步提升学术品位,《学报》多管齐下,采取立体办刊的方针。一是积极组织和参与学术活动。“十二五”期间,《学报》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宪法学研究会、《法学研究》编辑部等单位联合召开一系列学术会议,责任编辑广泛参与法学各学科学术活动,保障《学报》准确把握学术主流脉搏。2012年,以《学报》创刊20周年为契机,举办“检察·学术与法学期刊研讨会暨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创刊20年座谈会”,就法学期刊的办刊规律、《学报》发展与法学专家、知名期刊主编和资深编辑等与会代表展开深入研讨。二是为突破传统纸媒的局限,注重数字出版、新媒体建设。2013年,授权中国知网优先出版,并于2015年与万方数据、超星数据签订合作协议。2015年率先开设微信公众号,通过自媒体推送《学报》刊发的精华文章。截至2016年7月7日,公众号关注数量达3048人,有效扩大了《学报》的辐射面。

由于学术品位和实践特色突出,《学报》拥有包括检察系统、法学研究人员其他相关司法实务者在内的广泛读者群,影响日益扩大。《学报》于2011年、2014年连续两次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于2013年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实现了“申办为核心期刊”的规划目标。影响因子排名逐年上升。2012、2013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法学会法学创新网评选的“法学期刊影响因子前20强”,根据2015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在2014年度法律类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0位。《学报》的转载量维持在较高水平。2012年10月,《学报》被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及书报资料中心评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4年,《学报》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排名第21位。主编徐鹤喃教授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第四批领军人才。

《中国检察官》“十二五”时期是《中国检察官》杂志发展最为关键的几年。期间,《中国检察官》面临改刊后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问题。坚持“围绕办案说检察、展示司法新境界”的办刊宗旨,紧紧围绕检察实务和教育培训工作进行选题和组稿。进一步摒弃晦涩难懂的理论,突出检察实务,凸显了针对性,深受广大检察官及其他法律工作者的喜爱和好评。特别是下半月围绕具体的案例做文章,可读性、指导性显著增强。考虑到新媒体对纸质出版物的冲击,杂志社及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扩建了网站,实现了二者的融合。

《中国检察官》杂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通过办小型学术研讨会,及时反映检察热点问题;通过选题制度,有针对地对部分调研热情较高的基层院予以指导和帮助;通过合作办刊,对有潜力的作者予以培养;通过优秀文章评选,对作者予以鼓励。“十二五”期间,《中国检察官》杂志特别加强了对检察教育事业的宣传和服务,专门开设了“检察教育培训与改革”“检察大讲堂”“学员之窗”等展示检察教育成果和方法的栏目,并在杂志的封面和封二宣传报道学院的各项教育培训活动。

《检察论丛》《检察论丛》室友学院主办,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集中推介中外检察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系列学术丛书。《检察论丛》始终秉持“推动检察理论研究,关注实践发展,服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的办刊宗旨和“刊发有分量和重大参考价值的检察理论研究成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与实践的科学发展服务”的办刊定位。“十二五”期间,《检察论丛》密切关注检察理论与实务最新发展动向,适时对栏目安排及约稿方向进行调整。2013年增加“检察改革”、“职务犯罪侦查专辑”栏目,2014年增加“证据制度”和“民行检察”栏目,2015年增加“冤假错案专辑”和“检察队伍专辑”栏目。约稿注重向检察业务专家和全国检察理论研究人才等优秀检察实务人员、以及到检察机关挂职或者对检察业务有研究兴趣的学者倾斜。着重刊发有分量的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证调研文章。《检察论丛》的学术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成为集中展示我国检察理论与实务研究前沿成果的重要平台。

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是学院主办的系列学术会议。“十二五”期间,学院进一步规范了论坛的组织管理,将论坛打造成为推动检察教育培训和检察理论研究的重要学术活动品牌。在论坛主题的设定上,紧紧围绕法治建设和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重大前沿理论与实践问题。第七届——第十一届的论坛主题分别为:“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刑事诉讼法修改与检察工作”、“法治思维与检察工作”、“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以审判为中心与检察工作发展”。在论坛定位上,努力搭建理论界与检察实务界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检察理论研究的开放性、科学性。从2010年起,论坛由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并邀请对检察理论、检察制度有深厚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研讨,促进学术研究与检察实务的沟通交流,吸引更多的专家和研究人才关心、关注检察理论和检察制度的研究与发展。在成果转化上,每届论坛均由正义网图文直播,并筛选优秀论文结集出版。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发展,高级检察官论坛在系统内外的影响力逐步提升,成为检察官与法学界互动交流、互相借鉴的高端平台。

“十二五”期间,学院积极组织和参与学术活动,开展学术交流。2012年11月,学院与检察理论研究所共同主办“两大诉讼法修改与检察制度的完善”研讨会。2012年11月,学院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大兴区人民检察院等单位共同主办“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13年1月,学院和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行政诉讼法修改与检察制度的完善”学术研讨会。2015年,学院与吉林分院举办“问题与出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与职务犯罪侦查”研讨会等。通过学术交流,不仅深化了学术研究,也展现了学院的科研成果与实力,扩大了学院的学术影响力。

进一步深化与相关院所的科研合作。学院先后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西南政法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新修订的科研管理文件通过增加“院校合作项目”等措施,为加强科研合作提供了保障。接下来,学院将进一步拓宽合作途径、丰富合作形式,切实促进检察理论研究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的深化与发展。

智库建设扬帆起航

当前,“四个全面”战略对检察改革和检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检察理论和实务研究面临着许多重大的问题,高检院作出了加强检察理论研究建设检察智库的部署,并将学院明确为检察机关的一个重要智库,这对学院加强与检察智库地位相匹配的科研能力建设提出了紧迫的要求。加强科研工作、推进检察智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学院党委在总结前期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总体谋划,提出加强科研工作的战略要求,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推进落实。

总体谋划,提出加强科研工作的战略要求。学院党委分析认为,“十二五”时期学院根据中央和高检院关于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的要求,重点推动了教育培训改革,在师资培养、教学方式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培训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院教学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与新时期检察教育培训相匹配的科研支撑。学院党委总体谋划,从完善院内管理,平衡行政与专技人员管理,适应教师成长需要,促进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等要求出发,党委会于2015年12月24日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科研工作推进检察智库建设的决定》。《决定》明确了加强科研工作的总体要求,将发挥检察智库作用作为科研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并就科研队伍和研究机构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建设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系统修改制订科研管理文件,加强制度保障。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科研工作推进检察智库建设的决定》,学院学术委员会于2016年6月1日修改通过了三项科研管理文件和两个工作方案,分别为《学院教师科研定量及考核奖励办法》、《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学院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管理办法》、《〈学院工作情况——科研信息要报〉编办工作方案》和《学院“学术沙龙”工作方案》。

新的科研管理制度主要体现了以下思路和内容第一,进一步明确科研重点和发展方向,着力探索发挥检察智库作用的途径和方式。第二,明确和提高了学院教师科研工作标准。将创作有影响力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作为教师科研工作的重点,并完善和严格了科研考核。第三,加大了科研奖励和投入的保障。第四,进一步构建和拓宽科研交流渠道和平台。决定编办《学院工作情况——科研信息要报》作为发挥学院检察智库作用的载体;启动系列学术沙龙活动,作为培养学术精神交流学术信息、激发学术兴趣与活力的重要平台。

“十二五”期间,学院的科研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丰富的学术成果,科研管理日益规范,学术交流日益深入,在制度规范、组织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为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三五”期间,学院将在《关于加强科研工作推进检察智库建设的决定的指引下,贯彻落实高检院党组对学院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推动学院教学培训和科研咨询工作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检察智库作用,为检察制度与检察实践创新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内容由国家检察官学院科研部提供。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实务智库
运城学院召开2022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大会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我校召开科研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微智库
微智库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
O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