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深入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2016-02-11 16:50张吉清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治党建党理想信念

张吉清 常 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深入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张吉清 常 晶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作出重大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战略、新思想、新举措、新亮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成果。其中,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首要任务”和“根本要求”的有机统一,反映了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体现了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有机统一,标志着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水平和驾驭能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十八届六中全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

当前,我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作出重大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战略、新思想、新举措、新亮点,是我们党在正确判断当代中国在世界发展大势与民族复兴进程中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对我们处于什么环境、站在什么方位、面临什么挑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成果。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将产生重大的实践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同志在全党的核心地位,绝非偶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应对挑战、探索道路的过程中确立的。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实践的逐步展开,习近平同志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重要讲话,实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重要举措,充分展现了习近平同志高超的政治智慧、人格魅力和非凡的理论勇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极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社会认同度、心理支持度和行为信任度,让人民群众心悦诚服。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新理论与实践有着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始终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核心和灵魂。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他强调:“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并阐明了这一思想的历史依据、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意愿和期盼,凝聚着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和实践,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事实雄辩地证明,要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4]从而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后,习近平同志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相继提出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三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及在国防与军队建设、国际关系与外交、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党的民族宗教工作、社团工作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2.始终坚持“四个全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布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创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发展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和破解一切问题的物质基础,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制度完善的强大动力,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从严治党是巩固执政党领导核心地位的必然要求,四个方面构成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团结和引领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战略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治理稳步推进,以全面从严治党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图大业。可见,“四个全面”,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是统领中国发展的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3.始终坚持把“五大理念”作为实现和谐发展的根本。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从根本上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成败。在我国发展面临着诸多突出矛盾、严峻挑战和重大问题的情况下,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和谐发展,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对我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4.始终坚持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为政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抓住坚持、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根本点: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持之以恒加强党风建设,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与此同时,铁拳反腐,相继推出“八项规定”、反对“四风”、“三严三实”、纪检全覆盖、中央巡视制度、“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等等,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总之,在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气魄治党治国治军,大手笔运筹国内国际大局,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各领域出现崭新局面,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确立习近平同志在全党的核心地位,是众望所归,水到渠成,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同时,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远征中,我们还面临许多艰难险阻,更需要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更需要凝聚全党、团结人民,永葆执政党的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力量。而习近平同志就是我们党当之无愧的核心,确立其领导核心地位,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迫切要求,是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客观需要,对抓住机遇、战胜挑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坚持“首要任务”和“根本要求”的有机统一,反映了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体现了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习近平同志在《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中,在提到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时,把“理想信念不坚定”列为首条。同时也明确提出,“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这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一些党员干部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说到底是理想信念不坚定。

1.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首先在于它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我们党始终把坚持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和国家思想根基的科学依据,也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客观需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军事发展的“硬实力”,还取决于思想文化的“软实力”。当前,我国的现实条件是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利益多元、思想多样,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找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情感的共鸣点、共同奋斗的着力点、根本利益的结合点,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为此,习近平同志在国家层面提出了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并强调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统一性,号召全国人民、全体党员为之奋斗。在党内,提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他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确立了是否具有远大理想信念的客观标准:“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5]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他七次提及理想信念问题,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全党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他也强调: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走好新的长征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同时,强调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和道德建设为支撑,要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并把它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只有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铸牢支柱灵魂,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才能开展起来。

《准则》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态度暧昧,不能动摇基本政治立场,不能被错误言论所左右。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要永远为了真理而斗争,永远为了理想而斗争。我们要的党内团结,是在捍卫真理、纠正错误基础上的团结,只有捍卫真理、敢于斗争,在坚定理想信念问题上决不含糊、决不妥协、决不退缩,才能真正实现全党的坚强团结。理想信念坚定了,就有了主心骨、压舱石,就能够辨得清是非、站得稳立场、管得住言行。坚定理想信念,首先就要在全体党员中打牢远大理想的根基,从而一棒接一棒、一代接一代地把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要在13亿多中国人民中树立起“四个自信”,关键是执政党要坚定自信。正因为如此,六中全会特别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以实际行动让党员和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广大党员干部站在理想高地,信念坚如磐石,行动证明誓言,党的理想信念就能够影响、感召、动员全体人民,我们的事业就能够再写新篇章、再创新辉煌。

2.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人民是党的奋斗目标的价值主体。习近平同志始终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政治立场。十八大刚开过,就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6]“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7]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他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实践中,把能否坚持求真务实,为人民群众真心诚意办实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尽心竭力解难事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发展观是否正确的标准。提出以改进工作作风、端正党风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六中全会通过的《准则》强调:“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表明全会实现了“首要任务”和“根本要求”的有机统一,即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坚持人民立场,每一名共产党员,要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决不允许在群众面前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决不允许当官做老爷、漠视群众疾苦,更不允许欺压群众、损害和侵占群众利益。可见,六中全会把“首要任务”和“根本要求”有机统一,既紧紧抓住了理想信念这个党建的永恒主题,又找到了实现理想信念的根本途径,是合规律性与合价值性的有机统一,标志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有机统一,标志着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水平和驾驭能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增强执政的合法性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全会通过了两个党内法规:《准则》和《条例》。《准则》,是内在要求,是规矩;《条例》,是为落实准则,包括党的其他方面的要求提供的制度保证,是要通过建立健全我们党内的监督体系,把党章、准则和党的其他要求落到实处。两个法规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是软约束,一个是硬约束,两者缺一不可。这样一来,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有机结合。

1.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要位置是我们党的一大创造和独特优势。毛泽东同志早在古田会议上就创造性地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通过思想教育实现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使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更要从思想上入党。延安整风大大地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从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都是在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思想建党是党的建设的生命工程、灵魂工程,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是党的建设的科学引领,主要目的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举措加大管党治党力度,努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全党全社会高度认同。但“在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中,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庸懒无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任人惟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屡禁不止,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8]并且我们党面临的执政、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考验和存在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危险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加强党的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鉴于以上事实,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党在思想建党上的重中之重,是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思想之魂,补好精神之“钙”;强化宗旨观念,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弘扬优良传统作风,引导党员干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始终牢记“两个务必”,传承红色基因,保持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保持昂扬锐气、蓬勃朝气、浩然正气。

2.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们党管党治党的一贯做法。党的一大就讨论了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问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成为党的制度建设的起点。随后,党制定和逐步完善了党的章程,确立了民主集中制和党的领导、活动、纪律、监督等一系列制度,为党的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此后,党的领导人反复强调,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党的制度建设进入快车道。2013年开始逐步修订或出台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25部条例,以及一系列规则、规定、办法、细则等。近4年时间里,中央出台或修订的党内法规超过50部,初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有效扎紧了制度的笼子,体现了党在加强自身建设过程中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全面从严治党赋予了理论到现实层面的路径选择。

制度治党,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党的建设领域的体现和运用,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保障工程。制度作为根本规范是刚性的、强制性的,对正确原则的落实有保障作用,对党内一切错误思想、不正之风有约束、纠正作用,尤其在规范权力运行、保证权力运行预期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度治党方面,十八届六中全会为有效化解党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危险,在强调思想建党的同时,强调必须完善规范、健全制度,扎紧制度的笼子,既有效的解决已经发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有效防范新的矛盾和问题滋生蔓延、有效防范已经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反弹复发。六中全会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突出问题导向,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实践新要求,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为强化党内监督做出顶层设计,构建了一整套使党内生活在原则基础上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的科学制度,提供了更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如提出建立健全党中央统一领导的党内监督体系,明确了党内监督的主体责任,明确了纪委在党内监督中的专责,明确了监督的全方位,明确了全党的共同任务,提出了“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要“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关键是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着重强调高级领导干部这一点非常必要,如果看不住领导干部的权力,领导干部不能在从严治党上做出榜样,就谈不上以上率下。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领导层组成人员必须以身作则,这正表明一个浅显而深刻的道理: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以身作则,树立一面旗帜,展现一种作风,凝聚一种力量,引领一种风尚,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才能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

上述规定为从严治党提供了更完善、更规范、更细化的制度保障,体现了我们党在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常态化、长效化的问题。突出的工作重点是:树立法规制度观念,使党员干部增强党章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和习惯;健全完善制度,强化顶层设计,尊重基层创造,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做到前后衔接、左右联动、上下配套、系统集成;狠抓制度执行,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使制度成为硬约束。

3.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既补精神之“钙”又扎制度之“笼”,充分体现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目标一致、相辅相成。思想建党是制度治党的前提和基础,影响、规定着制度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只有坚持思想教育先行,才能为制度治党奠定基础。制度治党是思想建党的有力保障,思想建党的经验和成果只有靠制度来巩固和扩展,才能落地生根、行稳致远。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同时发力,既使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使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制度治党的过程,把思想建党的成功经验升华、固化为制度,同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坚持思想教育先行,增强制度执行的自觉性,确保制度治党的有效性。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刚柔并济、相得益彰,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一起部署、协同推进,才会真正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从而很好保证全党同志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地完成党的使命任务。这既是对我们过去管党治党经验的深刻总结,又体现了党中央对新形势的正确判断和积极应对,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管党治党的重大问题,有效的破解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两张皮的难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对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六中全会必将成为我们党推进权力反腐转向制度反腐、权力监督转向制度监督、权力治党转向制度治党的重要里程碑。

[1][4][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22.

[2][3][6]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7]习近平.在常委见面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2-11-15.

[8]习近平.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A].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学习辅导百问[C].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6.52.

(责任编辑 胡爱敏)

张吉清,中共济南市委党校科社与统战理论教研部主任,教授;常晶,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博士(邮政编码 250100)

D229

A

1672-6359(2016)06-0001-06

猜你喜欢
治党建党理想信念
依规治党之“规”的范围界定*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履行代表职责 落实治党责任
渔歌子·治党从严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