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国防和军队改革重要论述探析

2016-02-11 16:50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国防军队改革

王 帅

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国防和军队改革重要论述探析

王 帅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在担任中央军委主席期间,为适应国内外发展形势,提出了一系列事关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创新:包括当代战争与和平理论,军事战略、改革创新与国防建设理论等。邓小平国防和军队改革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理论财富和精神宝藏。

邓小平;国防和军队;改革建设

国防和军队建设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改革战略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事关国家生存利益、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日趋复杂的国际局势又为新时期国防建设提出了更为紧迫的改革要求。“改革是我军发展的不竭动力,强军兴军根本出路在改革”,[1]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有机结合,也是适应历史条件,解决时代问题,兼顾体制建设与目标导向的有机结合。回顾与总结邓小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与理论探索,对我军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改革、培养军事斗争能力、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各类军事任务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一、立足国际,放眼全局为改革谋篇布局

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立足国际国内局势,突破“左”倾体制,于1975年开启以军队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国防和军队改革序幕。

(一)国防建设要服务改革开放大局

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局势骤变,美苏两大阵营冷战状态结束,大国关系经历重新洗牌。邓小平敏锐察觉到新时期“和”、“战”因素的微妙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战争威胁依旧存在但大战能够避免,作出“由应付全面战争转向重点应付局部战争”[2]的战略判断,果断将国防战略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3]转变为一切以经济建设为重心。为了建设一支符合现代战争要求的强大军队,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中央军委决定将改革重心置于完善体制机制之上,全面展开事关兴军强军的国防和军队整体性革命变革。在保证军队各项建设的正常开展和态势稳定的基础上,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于1985年颁布《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作出事关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变革的重要决策,控制国防发展进度,军队建设要适度放缓。将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国民经济领域,纠正了长期以来国防建设与经济投入比例失衡的状况,并明确指出:“要重视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必须明确服从经济建设,不然国防建设也是空的”,[4]认为良好的经济基础才是实现装备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邓小平认为,建立在薄弱经济基础之上的国防维护必定是举步维艰,事倍功半的。他强调指出:“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5]使强兵与富国相辅相成,并驾齐驱。

1985年中期,中国政府宣布裁军100万,体现我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态度。但,裁减员额不等于削减军力,邓小平就此指出:“中国的武装力量,人数可以减少,但是质量要提高,不能削弱。中国是个大国,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保证不了国家的安全”。[6]减员少额,并非是和平环境下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搁浅,而是韬光养晦,积蓄力量,积极培养一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现代化革命军队。

面对风云骤变的世界局势,邓小平强调:“中国自己要稳住阵脚,否则,人家就要打我们的主意。世界上希望我们好起来的很多,想整我们的人也有的是”。[7]充分阐释新时期中国面对战争与和平的理性态度与辩证思维。他认为:“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们绝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中国有抵御外敌入侵的丰富经验,打垮了侵略者,我们再来建设”。[8]强调我国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与局部战争危险依旧存在的现实下,不忽视,不怠慢,不妥协,时刻保持高度警觉,持续壮大武装力量。

(二)重建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随着邓小平对国际“和”、“战”制衡的深入认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重新成为指导全军御敌备战的工作思路。1980年在全军高级干部战略问题研究班上,邓小平一锤定音:“我们未来的反侵略战争,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我赞成就是‘积极防御’四个字。积极防御本身就不只是一个防御,防御中有进攻”。[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服务经济建设的大局决定我们必须对内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称霸,不搞侵略扩张,坚持自卫、防御立场,鲜明体现积极防御的战略立场与方针,实现进攻与防御的有机统一,后发制人,但并不排除具体作战行动上的进攻。对积极防御思想的继承与贯彻,为我军实事求是地认识现代战争规律,适时修正与调整战略方针起到了思想解放、继往开来的作用,长期确立了我国军事战略的稳定性,确保其统领国防建设作用的充分发挥。[10]

(三)始终坚持“党指挥枪”不动摇,思想政治建设常抓不懈

在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屡遭重创的严峻局势与西方资本主义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渗透下,人民军队面临着巨大的政治考验和思想挑战。面对复杂紧迫的形势,1989年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11]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再次强调人民军队要与党中央时刻保持一致,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高度发展和稳定统一。

邓小平指出:“政治工作的任务,主要是保证军队的性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12]为政治工作确定目标,指引方向。同年7月,中央军委颁布《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军队政治工作的决议》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倡导全军各级机构、广大官兵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与军队建设有机结合,总结经验,继承传统,发扬作风,永葆人民军队革命本色,始终将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

二、体制优先,优化结构为改革保驾护航

(一)压缩军队规模,完善体制结构

针对“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状况,邓小平指出:“现在提出‘消肿”,主要是解决军队机构重叠、臃肿,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级指挥不灵等问题”,[13]认为改革体制、调整编制、精兵强将才是主要对策,把制约战斗力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作为突破口,将调整员额比例作为切入点,优化军队规模和力量分配。

随着国际环境的稳定与军事科技的发展,作战过程的信息化、立体化、复杂化对各兵种协调工作、培养联合作战机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邓小平对此问题早有前瞻,改革初期便强调应根据各战区特点和军队装备的改进状况,发展合成部队,[14]便于作战指挥与合成训练,做到“平战结合”。[15]要求全军重视提高以平战结合为导向的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具体措施包括科学分配合成比例,整合各军种装备资源,灵活协调部队体制编制服务合成训练,合成保障机制,改变机械化应战思维,提高多元发散思维能力,树立全局性思想观念。譬如北京与沈阳军区率先进行一一六制式集团军试点,全军于1985年实现以步兵为核心的陆军军种向诸兵种合成集团军转变。在邓小平的亲自领导与主持下,根据《关于军队编制体制的调整方案》,我军于 80年代初期进行数次精简整编,基本实现了高效资源合成与平战一体的管理训练体制。

根据国防和军队建设应服务大局,建立在增强综合国力的前提之上的指导方针,邓小平重新定位了国防与经济建设,人员与装备之间的比例关系,建议国防投入要与经济发展相互兼顾、协调并进的同时,强大战略储备,辅以平战结合、军地共建、军民融合的发展途径,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改革开放大局,系统谋划、一体推进。

(二)改革作风建设,严肃军纪,依法治军

邓小平反思“文革”教训,“军队非讲纪律不可,纪律松弛是不行的”,[16]纪律是军队命脉。强化干部队伍作风又是干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连长、指导员不以身作则,就带不出好的兵来;领导干部不做出好样子,就带不出部队的好风气来.....我们说治军要严,首先对领导班子要严,对领导干部要严”。[17]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下,严守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坚持依令而行、站稳立场,服从大局,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这不仅是对新时期革命军人的一贯要求,也是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始终坚持的优良传统。

邓小平高度关注军事法制、依法治军问题,反复强调深化改革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18]“一定要建立和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19]加大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力度,完善军队建设法制化进程,强化立法,严格守法,公正执法,将各项改革举措置于法规制度的框架下,于法周延、于事简便。

三、“三化”引领,战略先行为改革指明方向

在邓小平确立的总目标的带领下,深具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逐渐清晰,为构建中国特色军事体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

国防和军队改革初期,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如何建设军队,摆在了全党全军面前。1981年9月,邓小平首次提出:“我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肩负着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保卫四化建设的光荣使命。因此,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20]由此,现代化、革命化、正规化构成了邓小平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总任务、总目标与军事改革思想的核心内容。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革命化为现代化建设坚固方向,制定前提;正规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与制度保障。

革命化是建军之基,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保持人民军队不变色,永葆红色性质。时代的发展,军事科技的不断进步并不是军队抛弃革命化的理由,始终不渝地将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是我军的立军之本、胜利之基、发展之源。[21]

规范化建设方面,邓小平基于毛泽东的“五统一”,“四个性”总原则,继承其核心精髓,制定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的建设任务,根据新形势,提出新任务,践行新要求,以提高战斗力作为正规化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规体系,严格纪律,日常训练体制制度化,规范化。

现代化建设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中心环节。1978年邓小平即定调军队建设方向,“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要解决现代化问题”。[22]现代化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围绕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目标,军队建设不可离开这个中心,并承担着改革开放新时期捍卫社会主义与人民利益的历史任务,需要不断提高作战能力,掌握应对现代战争和各类局部冲突的本领。

(二)人才先行,完善干部队伍建设

人才建设是军队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邓小平多次明确指出,要确立“通过办学校解决干部问题”[23]的人才培养设想,将院校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调整院校结构,提高教员素质,建立三级两类培训体制,明确指挥院校初、中、高级三级培训体制,技术院校中、高等两类科系结构。[24]

1978年,邓小平已认识到培养接班人对军队建设和反侵略大局的重要性,并于1982年将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作为一项战略需要贯穿于国防与军队建设中。[25]邓小平认为革命化是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首要标准,“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是革命化”。[26]要求全体指战员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格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部队要讲究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艰苦奋斗、组织纪律四句话,要从苦练中培养出这些作风。部队的苦练,特别要注意干部的苦练”。[27]在培养干部队伍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基础上,毫不松懈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在改革开放思想多元化的今天,永不改变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军事行动向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转型,对军事人才的专业技能与技术水平提出更为高端的要求。1975年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掌握现代军事知识的重要性:“我们的军官没有现代战争的知识不行......天上、地下、路上、水下,包括通信联络都要懂得”。[28]此后,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掌握良好应战能力和军事科技的高级指挥和技术人才在新时期国防和军队改革中脱颖而出,贡献巨大。

四、结 语

习近平同志对国防和军队改革历来给予高度重视,并不断强调: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重点在于深入贯彻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29]时刻要求我们把脉时代特点,从现实出发为改革规划蓝图,调整步伐。

学习与研究新时期邓小平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回溯与吸取改革开放以来国防和军队改革经历的主要过程,积累的重要经验,取得的重大成果,为我们深刻认识国防与军队改革的重大意义与战略部署,有效推进过程与目标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充分的必要性与参考意义。激励新时期的人民军队继承传统,创新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军改革提供经得起时代、实践与人民检验的科学指南与行动纲领。夯实建军底气,培养胜仗意识,为强军目标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战略规划与执行动力。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1]许其亮.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J].人民日报,2013-11-21.

[2][23][24]朱成虎,张伊宁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2.

[3]廖国良,李世顺,徐焰.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539.

[4][7][8][9][12][13][27]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 04.195.314.314.177.99.168.63.

[5][11][1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9.334.154.

[6][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0][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军队建设道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4][15][16][17][19][20][25][28]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8.288.81.124 .11.395.396.289.

[26]孙科佳,蔡仁照.新中国成立60年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81.

[29]习近平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央广网,2015-11-26.

(责任编辑 胡爱敏)

王帅,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政编码 250358)

A849

A

1672-6359(2016)06-0020-04

猜你喜欢
国防军队改革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改革之路
军队的4月1日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改革备忘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