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国情怀对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价值

2016-02-11 16:15刘丽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公民

刘丽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

论家国情怀对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价值

刘丽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

家国情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表现了个人对国家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当今全球化浪潮冲击着大学生国家认同,社会转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消解着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成为了时代之需。家国情怀对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体现在三方面:家国情怀是民族精神的本源,为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提供心理基础;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的主旋律,为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提供文化根基;家国情怀蕴含现代公民意识,为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提供内在动力。

家国情怀;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自己所属国家的一种认可与评价,并且忠诚于国家和愿意为此效力的一种心理和行为,它主要包括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等多方面的内容。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他们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决定着L PE的前途和命运。当前全球化带来的价值多元化以及西方国家“分化”、“西化”策略冲击着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国内社会转型造成的一定程度上与传统的决裂消解着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可以说,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现状并不乐观。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内涵特征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家国情怀是民族精神的本源,为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提供心理基础

家国情怀是华夏儿女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思想和心理,它是中华民族心理和品格的重要体现。就其形成渊源来讲,家国情怀是中国封建社会“家国同构”及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伦理制度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正如钱穆先生所讲:“中国俗语连称国家,因是化家成国,家国一体,故得连称。”由此,人们将对家的眷恋与国家的热爱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时代的发展,由家国一体形成的家国情怀以一种思想观念和民族心理延续下来,而这种思想观念和民族心理并不会因为现代社会的变迁而将其消磨,只要稍一激发,便会显现出来。从家国情怀的形成过程我们知道,“家国”体现了人们情感范围从小到大的张力、从家到国的递推关系,因此,在传统家国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有了先天的土壤,当代的社会环境下,基于对家国关系这种观念上的认知,大学生很容易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利益联系起来。

家国情怀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内在的体现着浓郁的乡土观念,正如费孝通所言,“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产生的对故乡、亲人的持久感情,由此而形成了对旧有文化传统的追寻、认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血缘和亲情,讲究“落叶归根”,正如孔子在离开鲁国时写下:“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他把国家称为“父母国”,使得传统民族精神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蕴含着“亲情”,这就将恋家、思念亲人与思念祖国联系起来,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落叶归根”的传统心理,这种心理正是国家认同的心理根基所在。这种乡土观念在今天大学生身上也存在着,比如现在大学中的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当自己在一所城市中发现自己家乡的特色商品或者标志性东西时,心理会油然而生一种对自己家乡的想念。在国家范围内也一样,中国标志性的山河如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等等,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提起上述景观,就能唤起对祖国的神圣的强烈的情感。又如在奥运赛场上,当中国选手赢得奖牌,中国国歌响起,五星红旗徐徐升起之时,每一个中华儿女无不为之感动。这些代表国家或者家乡的标志性事物,能够勾起人们的物缘情结,经过长期的积淀,已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因此,家国情怀从其深层内涵来讲,蕴含着深刻的国家认同。

而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归属于某个群体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关乎解决“我是谁”,“我所属的群体是怎样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国家认同从心理学角度就可以定义为“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而国家认同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认同程度也会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更是如此,就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生理特点来看,其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就当前环境来看,全球化以及互联网的发展,西方自由、民主等思想文化蜂拥而入,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信仰出现迷茫,加之中国社会正面临的社会转型,许多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污染、市场秩序不完善、社会公德冷漠等等,逐渐消解着大学生的国家认同。而家国情怀作为传统文化重要内涵,作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共同的民族心理,为大学生在面对众多文化价值观中进行选择提供了条件,因为“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群体之间比异文化群体更易产生心理共振,而心理共振是消除心结、求同存异和行为默契的基础。”而大学生做出这种价值文化的认同及选择,就是一种自我确认,让自己所属国家的概念更加清晰,通过与“他们”的对比来确认“我们感”。因此,在当代环境下,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就必须经历“认异”的过程,而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所共有的文化心理,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条件。

二、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的主旋律,为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提供文化根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转型,我国公民存在于一个所谓的“后文化时代”之中,纷繁复杂的文化刺激、改变着他们的大脑和神经,干扰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一些传统文化甚至被遗弃。大学生对一些新鲜的文化元素充满兴趣,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缺乏兴趣,文化认同度降低,如果国家认同与自身传统完全断裂,那么就会使个人和社会失去秩序,而秩序的丧失就会直接导致国家凝聚力的下降。现在高校中一些学生,盲目追求感官享受,以自我为中心,习惯性的向家庭、社会或者国家中索取,吝啬或者懒于付出,比如一些大学生不顾自己家庭条件,向自己父母索要苹果三件套,一些父母不惜一切代价来满足自己孩子的需求。这些现象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家意识淡漠,丧失自尊心、自信心,进而影响到国家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方向。面对这种现象,要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首先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就需要从最基本、能体现大学生共同情感的家国情怀开始,重视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积极为社会的发展尽一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愿意为国家的发展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与义务。

家国情怀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的根基在于家国情怀。国家认同首先是建立在历史文化基础上的,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就认为“中国国家形态本质上是一个基于‘文明’而存在的国家,其身份认同都是源自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中国作为国家是以历史文化为存在前提的”,以家国情怀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与时代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具体来讲,那就是传统文化的弘扬有利于唤醒公民关于国家的共同历史记忆,国家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都可以体现在传统文化里面,而这种“共同的历史记忆”正是国家认同的重要来源,正如钱穆先生所说的“欲使其国民于国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于国往之历史有深厚认识。”

而这些“共同的历史记忆”是通过什么来唤醒的呢?这就来源于家国情怀等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呈现。比如,家国情怀可以通过传统节日习俗得以体现,春节、端午节等成为国家法定假日,这些节日本身由来已久,通过这些节日的宣传使人们有着共同情感记忆,对大学生群体来说仍然如此,他们离开家乡求学在外,每逢佳节倍思亲,特别是春节,不远万里都会回家团聚。还有一些地方近年来举办祭祀大禹的典礼,弘扬大禹治水的精神,而通过这些节日习俗便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们对家眷恋,对国家传统文化的认同。又如中国的国徽、国旗等标志性符号,塑造着大学生心中的国家形象,更是对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来源。总之,家国情怀深植于传统文化之中,体现在中华民族精神之中,更在现实生活中以文化符号、传统习俗等得以体现,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为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提供了文化的支撑。

当然,家国情怀不仅仅给人们提供这种历史记忆,更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在价值多元文化思潮中,家国情怀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找到自己文化的根,清楚自己国家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不同的地方,不盲目的追求西方的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敢于理性的对待外来文化,立足于世界,博采众长。

三、家国情怀蕴含现代公民意识,为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提供内在动力

家国情怀内在的包含着个人对国家的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参与意识等等,而这些意识,正是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与表现。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直接相关,可以说,国家认同内在的包含着公民意识,公民意识为国家认同提供了内在动力与政治伦理条件。因而,家国情怀对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其国家认同有着重要价值。

国家认同是公民意识的核心指向。公民意识是近代随着“公民”一词的出现而随之出现的,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所属国家中的地位与角色的自我认知,包括公民国家意识、公民身份意识、公民责任意识等等,公民意识内在的包含着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与国家认同相对应。公民意识首先体现为公民的身份意识,这直接关乎公民的身份认同,也就是说公民只有有了国家主人翁的主体意识,才会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一份子,才会主动参与国家事务中去,国家也才具有自身存在的基础。其次,公民的责任意识是指公民对国家的发展所体现的一种责任与担当,自愿承担起国家的重要责任的意识,它是公民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实现公民国家认同的重要保障。再次,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国家的成员,具有积极的参与(包括直接和间接参与)公共权力运行的主人翁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渐渐体验到“我们感”,进而更愿意积极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这是国家认同的更高表现。最后,公民的国家意识,公民和国家是相对应的,没有国家就没有公民,而没有公民对国家的认可,国家就失去了合法性的基础,每个公民都应该具有国家领土意识,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认同本国的历史文化,并且愿意传承下去。大学生只有具有了公民意识,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一员,心系国家发展前途,身负着国家繁荣富强的历史使命,有了为国家忠诚和奉献的意识,才会将爱国的情怀转化为现实行动,自觉参与到社会建设事务中来,比如生态环境保护、社区发展等等。

家国情怀所蕴含的公民意识主要体现为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国家意识等方面。孟子曾经说过“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治国、齐家最终落脚到个人的修养,而个人的责任感、使命感成长到今天就表现为公民意识。具体来讲,首先,“家国天下”这样的天下观体现着国家成员对所属的集体、政治共同体的认同,发展到现在,就是指公民的国家意识,体现着对国家强烈的政治认同感。其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古代文人志士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伟大的担当意识,在今天来看,就是公民责任意识的表现,这也是建构公民国家认同的关键所在,只有公民的国家意识上升为责任意识,才会将爱国由理念转化为行动。再次,“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体现了人民对国家的无比忠诚与奉献精神,这种忠诚与奉献就是公民的责任意识与政治参与意识,它是最高层次的国家认同,体现了公民与国家的政治伦理关系。因此,家国情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把家国情怀融入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之中,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国家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那么他们的国家认同度也就会进一步提高。

[1]钱穆.晚年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3]孟子.孟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

[4]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5]赵秋生,贾鼎.统一战线视域中的国家认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6]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352.

[7]张维为.中国震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43.

[8]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

(责编:许淑贤)

G641

A

1008-8431(2016)06-0056-03

2016-10-12

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教育部课题“香港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16YJA710003)的阶段性成果;华东师范大学资金项目“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31200-532300-16202/002/003)的阶段性成果。

刘丽(1993-),女,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公民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