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经济特区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当代价值

2016-02-12 09:55马冀群沈万根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经济特区开发区

马冀群 沈万根

邓小平经济特区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当代价值

马冀群 沈万根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建立,邓小平的经济特区理论应运而生,并在指导经济特区发展的同时,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在当代社会,邓小平的经济特区理论仍发挥着现实意义,对我国的自由贸易区、国家级新区、开发区、边境落后地区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指引着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邓小平;经济特区理论;主要内容;当代价值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及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经济特区的设立创造了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经济特区的建设主要由广东省主导,在其建立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始终给予其足够的支持。1979年4月8日,邓小平提出了“特区”这一概念。1980年8月,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成立,标志着中国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邓小平的经济特区理论也基本形成。之后,厦门经济特区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建立。20世纪90年代,经济特区的发展逐渐由传统经济特区转向了新特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1995年深圳经济特区的“二次创业”也带动了五大传统经济特区的发展。邓小平的经济特区理论在这一过程中与时俱进,指导着我国经济走向腾飞。

一、邓小平经济特区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指导我国经济特区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不断提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论断,使经济特区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战略的试验场

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好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将中国领上了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经济建设的道路。建设经济特区,就是在经济体制上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坚持践行对外开放战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和建设经济特区,在新中国历史上是首次,都是新生事物,对我国经济建设是一个宝贵的实践经验。

(二)经济特区是一项放手开拓的大工程

1984年邓小平就明确了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不是收,而是放”的指导思想。“不是收,而是放”就是在经济特区建设上不要收手,要放开手大胆去开拓。[2]经济特区的形成,主要是由广东省主导的,当邓小平指导建立深圳、珠海、汕头这三个广东的经济特区后,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进一步放开政策,紧接着又开放了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除了开放经济特区,还主导开放了多个沿海开放城市,不断深入对外开放,激发沿海城市的发展活力和内在潜力,并以此为点,带动了整个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

(三)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平台

经济特区的最初定位是像台湾那样的出口加工区和自由港,所以经济特区内的企业应以外向型为主。在经济特区成立之初,主要以深圳为代表,并没有做到产品以出口为主,反而是在赚内地的钱,这一问题受到了中央的重视,邓小平提出再给特区三年时限来发展。[3]因此1985年,针对特区经济在起步阶段问题频出的情况,邓小平提出:“只要深圳没有做到这一步,它的关就还没有过,还不能证明它的发展是很健康的。”要实现经济特区的发展,并且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就必须融入到国际经济贸易中去,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经济。在邓小平的指导下,深圳经济特区经过两三年的努力,改变了内向型主导的情况,并连续十多年外贸进出口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四)经济特区是存在多种形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特区的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1984年,邓小平主张在大连、青岛这些港口城市实行经济特区的政策。除了早期设立的五大经济特区,邓小平还主导建立了沿海开放城市、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等。这些区域虽然不是经济特区,但是实行了经济特区所实行的部分优惠政策。这些形式是经济特区的进一步细化,即指定一定区域的具体功能和重点发展方向。各种形式的经济特区的发展,使经济特区这一概念成为一种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五)经济特区是吸收世界先进成果的产物

实际上,实行市场经济也好,引用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好,都是发展经济的方式,与社会制度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建立经济特区的设想,主要来自于中央的海外考察;[4]在建立经济特区的实践过程中,也充分吸收利用了西方市场经济模式、外国资金以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先进成果。这深刻体现了经济特区是吸收世界先进成果的产物。经济特区要发展壮大,就要大胆借鉴世界各国,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实行开放的市场经济,加强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特区,就是要敢闯。邓小平曾说过,社会主义要赢得比较优势,就必须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六)经济特区是发展经济的带头者和示范者

经济特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政策和新体制首次运用的地区,也是全国范围内率先快速发展的地区。同时经济特区作为试点,对我国沿海地区,甚至是全国的经济,都发挥着带头和示范作用。经济特区不仅能够为其他地区在发展模式、政策运用、产业结构等方面为内地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而且还能够通过自身对外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利用,经过自身长期的发展和吸收,转而为内地其他地区提供这些方面的支持,为内地提供一个广阔的市场,辐射内地经济的发展。1988年邓小平讲到,要使沿海地区通过对外开放较快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

二、邓小平经济特区理论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的经济特区理论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内容,其理论的科学性与创造性历久弥新,对自由贸易区、国家级新区、开发区、边境落后地区乃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特区理论指导自由贸易区的试验

如果说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次伟大试验,那么自由贸易区就是继续深化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第二次试验。习近平在主持“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集体学习上指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5]我国目前建设的自由贸易区是境内关外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自由贸易区实行税收优惠和特殊海关监管政策,原则上允许在没有海关干预的情况下,进行货物进口、制造和再出口,实现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自由贸易区建设是在经济特区的理论指导下的一次重大实践,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继续,是深入扩大对外开放的表现,是经济特区的更深层次的发展形势。建设自由贸易区,更加符合国际对外经济惯例,使我国的对外经济更加与国际接轨,对外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而且自由贸易区的实践除传统的货物贸易外,开始探索和发展服务贸易,由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同时先行推动境内资本的境外投资和境外融资,逐步实现金融开放和创新。2013年7月3日,国务院批准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入对外开放。2014年12月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又设立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一批批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预示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自由贸易区的试验成功,会极大提高我国的对外经济水平,同时进一步活跃和丰富国内市场,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经济特区理论指导国家级新区的发展建设

国家级新区实际上是一种“新特区”形式,国务院直接负责规划制定其发展的各项目标、特惠政策及权限,与其他区域相比,国家级新区享有更加开放和特惠的政策,从而有利于其进行制度改革与创新探索,进而带动整个城市发展。1992年设立的上海浦东新区是最早设立的国家级新区,到2014年,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和大连金普新区又相继成立,至此我国一共设立了10个国家级新区。

国家级新区可以说是新时代的特区,是邓小平经济特区理论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应用,其在优惠政策和开放程度上都与经济特区基本相同。如今改革开放的成果已十分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日臻成熟,随着我国加入WTO等国际合作组织,对外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样的环境是经济特区设立之初所没有的,对于国家级新区的发展更为有利。国家级新区的兴起体现了邓小平提出的“经济特区存在多种形式”,同时也发挥出了带头和示范作用,整体来看基本上符合邓小平经济特区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2013年全年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2.64亿元,而滨海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就达到了1.61万亿元,占全市的71%。经济特区延续下的国家级新区,发展目标分配更明确、分布地区更均匀、发展优势更突出,将会进一步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

(三)经济特区理论指导开发区的发展建设

开发区是指地方政府为促进区域经济迅速发展而设置的专门机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进自身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并在其中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区域。开发区可分为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前者为国务院批准,后者为省人民政府批准。截至2013年末,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就达210家。

我国开发区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1984年,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设立了1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优化,除了国家级开发区,各地省级开发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开发区是对经济特区理论的又一次新的应用,经济特区理论和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为开发区的建立提供了支持。开发区根据功能又分为经济技术开发区、边境合作经济区、工业园区等不同类型,这契合了经济特区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理论内容。许多开发区都鼓励外商投资,并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与经济特区模式类似。以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为代表的开发区形式,包括许多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都实现了以外向型为主。而且近年各国家级以及省级开发区的数量都在增加,在开发区建设上,做到了“不是收而是放”。在邓小平经济特区理论指导下,各地的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不仅合理利用了城市荒废土地,而且也激发了城市的发展潜力,为城市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四)经济特区理论指导边境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经济特区是为改变经济落后地区的现状而设的,邓小平的经济特区理论也是指导边境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参考。如今,我国还有许多边境地区处于经济落后局面,如果单纯靠国家的资金扶持来改变是不现实的。所以国家可以给边境落后地区更加优惠的政策,但更重要的,边境落后地区政府必须头脑灵活,敢闯敢做,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向国家提出比“经济特区”更有创新性,更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以获得国家在政策上的最优支持。边境落后地区要以发展的眼光借鉴邓小平的经济特区理论,比如在引进外来先进文化上,除了引入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外,还可以引入国内的先进的东西,毕竟中国经济水平要远高于经济特区设立之初。而且在产品流向上,不一定要完全做出口导向型,特别是在世界金融危机到来时,国内市场往往是拯救国内企业的关键。而且基于边境地区特殊的人文地域条件,还可以发展国家旅游度假区、边境合作经济区等开发区模式。

(五)经济特区理论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邓小平的经济特区理论丰富了发展经济学内容,对指导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落后,公共部门的效率低下,难以在经济建设中提供有力的支持。推行经济特区政策,在发展中国家自身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建设经济特区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自身建设者要大胆开拓,政府也要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和各项基础设施,并不断探索灵活而有效地适应国际市场规律和本国经济规律的特区经济模式。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特区及其他新特区形式时要与时俱进,不能靠传统优势来参与竞争,而是要依靠其较高发展水平、人力和金融资本等新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竞争。

[1]陶一桃主编.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7.

[2]钟坚.论邓小平的经济特区思想[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3]苏东斌.中国经济特区史略[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79-81.

[4]全国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组织委员会.论邓小平特区思想[C]//邓小平百周年纪念:全国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712-713.

[5]习近平.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EB/OL].新华网,http://news. 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2/06/c_1113546075. htm 2014.12.6.

责任编辑:周修琦

F091.93

A

1673-5706(2016)01-0021-03

2015-05-18

马冀群,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沈万根,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自由贸易区经济特区开发区
RCEP生效!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经济特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者
——评《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临港新片区的法治期待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意见青政[2017]2号
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南昌高新开发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