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与深圳投控发展的战略选择

2016-02-12 09:55谷光辉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常态战略企业

谷光辉

新常态与深圳投控发展的战略选择

谷光辉

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逻辑前提和基本要求。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作为深圳最大国企,如何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做好“十三五”时期战略规划,推进公司改革发展,关系是否实现深圳国企第一家世界500强的目标实现,关系打造一家国内有影响力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战略的完成。文章结合投控公司实际,做了九个战略选择的详细论述,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新常态;深圳投控;战略选择

新常态,作为新的政治经济学概念,出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经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明确“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其科学内涵基本清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逻辑前提和基本要求。作为深圳最大国企的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如何通过认识新常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关系企业生存发展、兴盛壮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新常态的内涵分析

认识新常态,是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的前提与基础。经过学习梳理新常态方面的文献资料,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明确新常态的主要内涵:

(一)新常态概念提出的时间线索。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第二次提及是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重申,正确认识我们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第三次提及是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首先系统阐述了新常态,提出新常态有三个特征: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第四次提及是2014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分析研究2015年经济工作,强调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同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第五次提及是2014年12月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二)新常态内涵定性的趋势判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的九大趋势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方式上,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在消费需求上,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在投资需求上,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在出口和国际收支上,全球总需求不振,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在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上,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在生产要素上,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在市场竞争上,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在资源环境约束上,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在经济风险上,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三)新常态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著名经济学家刘世锦将其分析为:经济增长速度从原来两位数的增长逐步过渡并稳定在新的平衡点上,比如在7%左右;经济结构呈现转折性变化,增长将更多依托消费、服务业和内需的带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加快,资源环境压力舒缓,增长可持续性增强,劳动生产率提升能有效抵减要素成本上升影响;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相对充裕的就业岗位,产业调整与人力资本机构基本适应;财政、金融、产业方面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并逐步化解;企业总体能够实现稳定盈利,政府财政和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中等收入群体稳步扩大,等等。其对新常态提出“六可”即“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的目标,并特别强调,企业可盈利是基础性的特征,可视作企业乃至中国经济转型成功的关键性指标。

(四)新常态超越经济的具体表现。新常态的概念,已经超越经济范畴,广泛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此,著名理论家施芝鸿在《逐步适应和习惯当下中国的新常态》一文中,对新常态做出了十个方面的归纳: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形成新常态,如三个自信、三个民主、正确历史观、不走两路等等;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形成新常态,如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提高改革针对性和实效性、真刀真枪推进改革、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等等;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形成新常态,如三期叠加论、四点论、不以GDP论英雄、三策论、两手论等等;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方面形成新常态,如人民民主、基层自治、民主集中制等等;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形成新常态,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主旋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软实力、意识形态话语权等等;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形成新常态,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等;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形成新常态,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生态红线、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等;在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形成新常态,如听党指挥、战斗力、从严治军等等;在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方面形成新常态,如一路一带、周边外交、核心利益等等;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面形成新常态,如精神补钙、科学用人、八项规定、反对四风、老虎苍蝇一起打等等。

二、新常态的理论判断

如何认识新常态,才能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笔者认为,须从四个方面进行判断:

(一)新常态是问题导向的准确判断。经过30多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普遍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是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如,在经济上,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增长对投资过度依赖,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增速保持下行;政治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进行议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自信提出怀疑,对西方政治制度盲目崇拜;社会上,社会结构发育不全,社会自我修复、自我治理功能缺失,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矛盾多发高发;文化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发掘不足,金钱至上主义盛行,道德重建问题艰巨;法治上,以权压法、以言代法、法律虚无等现象时有发生,社会公平正义需要用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生态上,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吃子孙饭普遍存在;党建上,少数党员干部信仰缺失,宗旨意识淡薄,走向腐化堕落,党的自我净化任重道远;等等。这些问题集中到发展阶段上,新常态的准确判断就应运而生。

(二)新常态是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已经被“习近平重要思想”这一概念集中概括,作为新阶段理论武装指南。新常态作为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新概念,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并集中显现在经济发展方面,成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基调,显示其政治经济思想已经成熟。毫无疑问,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表现形式之一的新常态理论,将因深刻影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全局的历史性贡献,成为习近平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常态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治国理政不仅需要对形势问题的科学判断,更需要理论创新的政治勇气和实践精神。新常态作为与旧常态相对应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意味着不同以往,“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态”意味着基本规律。进一步说明这是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治国理政理念和方式的重大转变,体现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其核心内容是放弃粗放式、外延式、速度规模型发展模式,致力于精准式、内涵式、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坚持深化改革释放动力、结构调整释放助力、民生改革释放潜力。此外,对套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描述,当我国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时,如何进行解释已经发生的变化,新常态可以认为是对初级阶段中其中处于较高水平阶段的规律性认识,因此对治国理政产生直接影响。

(四)新常态是综合变化的哲学逻辑。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论分析,作为经济基础表现形式的所有制表现形式、经济发展方式等客观上已经产生与旧常态不符的规律性变化,对包括治国理政理论在内的上层建筑产生决定性影响,同时,作为上层建筑的新常态理论反过来又对调整经济基础不相适应部分产生重大反作用力。矛盾论显示,传统治国理政、经济发展方式凸显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创新、解释、回答。实践论证明,速度规模型、循环刺激型、资源消耗型、生态破坏型、投资拉动型、维稳控制型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并引发经济社会领域诸多难题,需要从实践上逐一解决。此外,正如施芝鸿所言,新常态并非仅仅是经济意义的概念,已经渗透到政治、社会、生态、党建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综合变化的集合体,是我党新时期党建理论的科学总结和继续发展。

三、新常态下深圳投控发展的战略选择

新常态对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党建生态而言都是宏观判断,但每一项政策举措对具体经济活动、微观经济领域、市场经济主体都会产生根本性影响。具体到深圳投控,作为规模、效益占深圳国资三分之一的大型市场经济体、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总部集团,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把握改革机遇,加强战略选择,提升发展能力,打造国企旗舰和航母编队,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意义十分重大。

(一)规划战略。规划战略对深圳投控发展具有前瞻、引领、导向作用。在新常态下,深圳投控的规划战略问题涉及两部分:一是全力冲刺“十二五”规划目标。旧常态下,因投融资边界条件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资产行政性划转影响等原因,致使“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经营和利润指标存在一定缺口,需要通过争取资本金注入、优质资源配置、园区优惠政策落实、土地房产确权等政策支持,深度挖倔金融服务业的利润潜力,培育节能环保、绿色建筑、人力资源等现代服务业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加大对长期亏损、无发展前景的劣势企业及参股股权、低效资产的退出与处置力度,加快推进园区产业基金设立和投资运营工作,加强市值管理提高公司持有的可流通股权的持股效率,通过资产重组等手段提升上市公司市值等举措,尽可能缩小规划缺口。二是科学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公司实现转型发展关键期、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推进依法治企机遇期。以课题研究为先导,特别是认真分析新常态对公司经营管理、改革发展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以战略单元组织专题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作为编制规划的重要依据;以经营管理为核心,提出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总体框架、具体内容、详细计划、实现路径;以推进改革为重点,明确改革战略思路,全面梳理改革项目及其责任部门、时间节点、实现目标、主要路径;以创新形式为载体,以“1+N”模式统筹编制公司本部及系统企业“十三五”规划,投控公司“十三五”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系统企业规划作为专属规划;以规划落实为目标,各规划须明确五年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投控公司对系统各企业的考核以年度目标完成情况为核心进行。

(二)改革战略。深圳投控已出台《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和两年深化改革重点工作计划,经过一年推进取得显著成效。从战略角度来讲,深圳投控的改革还需明确以下问题:一是确定改革方向,改革必须围绕深圳投控实际,推进发展进行。二是把握改革原则,深圳投控作为平台公司,要按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新定位推进改革,特别是要厘清体制机制创新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把属于创新范畴的内容从改革项目中剥离出去。三是明晰改革路径,要采取项目化的方式,对照新常态下中央将出台国资国企改革的“1+N”方案,梳理、调整已经出台的改革方案和工作计划,列出最急需、最迫切的重要项目优先改。四是提振改革精神,主动顺应改革要求,积极落实中央、深圳关于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要求,破除既得利益者藩篱,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在薪酬、混合所有制、履职待遇、党纪新规等改革方面响应。五是清楚改革方式,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要围绕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做大总量、增强质量来推进改革。近期,在盘活存量方面,推进有关板块企业重组整合,做大做强环保科技产业,制定有关工作方案。在优化增量方面,支持系统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新材料、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加强系统企业业务协同,完善项目发现机制,为新兴产业企业提供孵化、风险投资、融资担保、上市辅导等全过程服务。做大总量方面,通过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海洋产业、盘活系统土地资源等项目,以产业投资带动业务发展。提升质量方面,要转让退出与公司主导战略不符,缺乏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发展潜力的企业。对妥善处理本部及所属企业物业资产确权和低效资产处置等历史遗留问题。

(三)市场战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市场就是生死存亡、兴盛衰落的主场、战场。这些年来,深圳投控在市场环境中不断提升竞争力,赢得了资产、利润双上升的竞争优势。但面对新常态,要从战略高度深化对市场的认识。新常态是建立在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对国有企业来说,尤其是深圳投控过去依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获取资源的幸福时光将随着新常态的逐步定型而逝去,今后必须要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赢得发展机遇,创造生存条件。市场战略需加强四项工作:一是强化市场意识。认真研究各个板块、各个企业新常态下的市场发展动态和政策调控动向,善于把握市场主导作用。二是强化竞争意识。市场就是竞争。要彻底摒弃“等、靠、要”思想,尤其是亏损企业、划转改制类企业和新常态下遭遇市场环境变化的建筑施工类企业,更要强化竞争意识,在市场中求发展。三是强化法治意识。没有法治保障就没有市场秩序。系统企业必须增强法治思维,一方面,模范遵守法律规定,按照法治方式同其他市场主体公平寻求市场机遇,另一方面,健全决策、经营、管理制度,严格按规矩、按流程办事。四是强化危机意识。新常态下通过货币、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出不可估量的市场活力,市场竞争处于愈加激烈的态势。以产业园区为例,据测算,在现有存量产业园区995万平方米的前提下,未来三年,深圳将有1356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区入市,每年新增400万平方米以上,深圳投控产业园区占十分之一以上,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未雨绸缪,以打造产业园区运营服务商、生态圈、价值型产业链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创新战略。新常态在动力保障上体现的是创新驱动。创新是保证顶线发展和低线成果的关键。深圳投控应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转化能力放在适应新常态的核心位置,通过制定创新战略、把创新融入经营理念、构建创新网络、制定创新激励机制,走创新驱动之路,做好创新驱动的加减乘除:加法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积极培育壮大投控系统新产品、新业态;减法就是要抓好结构调整,加快系统企业整合调整、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加大亏损企业治理力度;乘法就是要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除法就是打造高回报率、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盈利业务和特色优势项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回报率。特别是要注意三点:一是培育新业态。新业态具有跨行业、轻资产、高智能、成长性良好的特点。可以成立新的市场实体,如科技金融集团、园区开发运营服务集团、科技环保生态集团、文化传媒集团、民生服务集团等等,可以创造新的服务盈利模式。二是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前沿技术研究,加强科技攻关,抢占知识创新制高点,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如加强专利申请与保护,提高科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三是发展高竞争力的制造业。没有产业竞争力的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就不可能发展。系统企业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创新要素根据市场需求适度聚集,逐步实现创新驱动转换,推进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如深纺织的转型升级需要加大力度。

(五)运营战略。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形势处于不确定性、阶段性反复之中,对企业运营产生较大影响。运营战略可以集中考虑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围绕资本市场做文章。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推进资产证券化是新常态的显著特征。可以借力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跨企业和跨所有制的重组整合,深度挖掘系统企业潜在上市资源,促进优质资产向上市公司集中,增强上市公司持续再融资能力,力促上市公司加快主业发展和转型发展。二是围绕资金统筹做文章。作为系统总资产超2000亿的大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可以通过资金市场化运作,推动系统企业资金战略性调整,改善资金配置效率和运营质量。可以成立财务公司,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内部互贷、营运资金管理、资金投资,发挥专业优势,增强系统企业资金的调配、支持力度。可以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公司,支持园区等业务发展和孵化,实现经营多元化,增强盈利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协同,打造全价值产业链、优化资本机构,改善企业治理和风险防范。政策条件允许,可以探索成立投控发展银行。三是围绕数字信息做文章。传统行业界线正在消融,跨界竞争已经开始。系统企业需要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数字、网络优化运营,强化新的“网+云+端”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效率,改善成本劣势,用于拓展以数字化、信息化服务为基础的新商业模式,推出更个性化的产品和全新服务,在高端服务、科技、信息方面抢占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六)产权战略。产权战略主要体现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基础上,加强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发挥基础性、枢纽性、战略性作用,优化国有产权在市场中的配置,做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一是发展混合所有制。这是新常态下国企改革的重点。要通过产权转让、增资扩股、改制上市、员工持股、成立股权投资基金等形式,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和管理层、核心骨干持股,推动系统企业能混则混、应混尽混,以混促活,以活盈利。二是加强系统企业产权管理。加强系统企业资产确权、登记,确保能确尽、应登尽登,为产权市场化扫清障碍;加强对产权登记数据分析运用,把握功能定位、市场及行业发展趋势,优化布局结构;提高资产评估管理,水平严把评估机构准入关,完善评估体系,强化合理性审查;提高运用市场机制水平,用好用活资本市场之外的产权市场,促进产权有序流动;提高系统资产的投资回报率,加强经营预算管理,合理安排预算支出,完善薪酬绩效考核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检查与评价。

(七)人才战略。人才是事业发达之本,尤其是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人才更是难得的战略资源。新业态对人才资源聚集有别于旧业态。新业态下,很多优秀人才特别是技术行家从体制内转向体制外,参加市场化竞争,对国有企业市场竞争产生一定压力。深圳投控系统人才战略应该用好四支队伍:一是领导干部队伍。作为体制内的国有企业,各级党委会、经营班子的领导干部虽有市场化职业经理人的特征,但体制内属性更加突出。这支队伍政治素质高,归属意识强,党员比例大,能用可用也能用好。要加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创新意识、法纪意识教育,培养成为投控系统党员企业家群、卓越企业领袖群。二是科技人才队伍。作为企业,没有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就没有生命力。要把现有的科技人才队伍用好用足,通过技术骨干持股等方式,激发创业热情和动力,与企业共荣辱。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急需的战略型、专业型、技术型人才,要不拘一格广纳英才为我所用。三是管理人才队伍。企业管理人才是企业战略的执行者,关系企业前途命运。系统企业要加强各级管理人才素质教育,强化专业技能培训,提高统筹协调、团队协作、风险管控、信息化应用、决策参谋水平和综合素质。四是高素质员工队伍。系统企业中无论是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依靠。要更加重视员工素质建设,通过职业培训、文体活动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企业凝聚力,使之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源泉。

(八)总部战略。新常态提出的新要求会逐步反应到每一个市场主体上,深圳投控也不例外。作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深圳投控既有市场主体的一般性,更具有总部、集团、平台的特殊性,系统企业多,行业分布广,管理链条长,聚合难度大,需要加强价值型总部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集团化管控,发挥规模、范围、速度、网络、协同、结构及资本运作效应,构建合理的“治理+控制+宏观管理”的管理模式。重点是要做到:一是加强战略管控。以规划为导向,推动战略实施,强化本部与系统企业的规划系统性和战略协同性,合则如旭日东升,散则似繁星满天。二是加强财务管控。逐步扩大财务并表企业范围,对直管企业要强化财务统筹。除公益性企业之外,经营业绩是衡量企业的基本标准,财务管理要突出经营绩效,通过科学分类考核提高经营业绩。三是加强人力资源管控。加强对本部及系统企业的管理人员职业发展、薪酬、经营班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统筹。打造群星闪耀的法定代表人、职业经理人、高级管理人、外派人员队伍。四是加强监督管控。本部及系统企业管理链条长,在推进规划落实上执行监督就十分重要。通过完善大监督体系、两监、审计等手段加强监督管控。五是加强文化管控。对本部及系统企业的核心价值、发展愿景、企业品牌、文化战略、文化组织、文化协同等进行高端规划。这里特别提出作为国有独资企业,在推进总部战略时一定要注意去机关化、去行政化、去衙门化,用市场方式、市场办法、市场思维实现战略目标。

(九)文化战略。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是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个性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企业品牌等。新常态对企业竞争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要赢得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一是凝聚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深圳投控及其系统企业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体现怎样的价值追求?需要研究、提炼、归纳,然后广泛宣扬。二是描绘发展愿景。深圳投控及系统企业的理想、追求是什么?是做行业标兵、龙头老大,还是得过且过、维持现状?需要结合新常态进行研究。三是锻造企业品牌。品牌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名片。没有知名的市场品牌,就没有市场份额。生产性企业品牌可以是产品,服务型企业品牌可以是服务,标杆性企业品牌可以是标准,创新性企业品牌可以是职业经理人,不一而足。但无论是什么,对品牌的渴望应该是似贵于油的春雨、久旱的甘霖一般珍惜、维护、塑造。深圳投控及系统企业可以实施品牌战略,分类进行品牌遴选、管理和锻造,打造品牌集群。四是强化文化认同。要通过司情教育,强化感情认同;通过文体活动,强化行为认同;通过发展历程,强化历史认同;通过头脑风暴,强化职业认同;通过法治宣传,强化制度认同。

责任编辑:周修琦

F279.27

A

1673-5706(2016)01-0054-06

2015-10-28

谷光辉,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

猜你喜欢
常态战略企业
企业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