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智能手机用户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创新

2016-02-12 09:55倪咏佳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手机用户二维码智能手机

倪咏佳

面向智能手机用户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创新

倪咏佳

针对目前图书馆移动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智能手机的功能特性,对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式进行探讨,提出了将微信、二维码、LBS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引入到图书馆移动服务中,并运用这些新技术对图书馆服务模式进行创新,以期为图书馆智能手机用户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服务。

移动服务;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7月23日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达6.68亿,其中,手机网民数量已达到5.94亿。[1]智能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近年来其用户规模也在不断壮大。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显示,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的智能手机用户已经突破6亿。[2]如今,智能手机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已成为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人们开始习惯在任何时刻、任何场合进入属于个人的移动信息空间。

如何针对智能手机用户开展多样化、智能化的服务创新成为图书馆服务领域研究的热点。笔者以“智能手机”和“移动服务”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中检索出的相关期刊论文58篇,其中被核心期刊收录共13篇,大都是近三年来发表的论文。从论文研究方向看,关于移动服务技术探讨及平台构建的论文占到总数的一半,其他的主要是对移动服务模式的调研以及服务模式理论概述,而针对如何解决图书馆智能手机用户所面临的移动服务问题并未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就目前图书馆移动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利用微信、二维码、LBS等新技术提升移动服务内涵,创新移动服务模式进行探讨。

一、图书馆现有移动服务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有移动服务模式

图书馆现代化服务理念的改变促使移动服务这一全新服务模式的诞生。移动服务作为现代图书馆开展的一项延伸服务内容,它将图书馆原有服务移植到移动互联网上,使用户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方便有效地进行信息资源的互通[3]。图书馆目前开展的移动服务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短信服务模式。这是图书馆通过手机短信方式为读者提供相关信息服务的一种模式,它是图书馆最早开展的手机移动服务模式[4]。该服务模式主要依托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短信模块自动向手机用户发送各类提醒和通知信息。二是移动WAP站点服务模式。即图书馆门户网站的WAP版,手机用户通过访问移动WAP站点来了解图书馆的日常资讯,该服务模式主要起到信息发布的作用。图书馆通常也将OPAC系统嵌入WAP站点中,让读者通过手机实现馆藏书目查询、图书续借、图书预约、个人借阅历史查询等功能。[5]现有移动服务模式为手机用户提供了简单的信息发布和推送服务,在一定时期基本满足了读者的移动服务需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交互性差、内容单一。短信服务一直是读者接收图书馆推送信息的一种方式,它让读者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手机获取图书馆的各类资讯。但随着智能手机逐步普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短信服务模式的劣势开始显现,如手机短信信息量小、内容形式单一。这显然无法满足当今智能手机用户的需求。此外,智能手机自身强大的交互功能也使读者对移动服务的交互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短信服务模式是无法实现这些要求的。

身份认证模式陈旧、信息获取方式单一。针对手机用户的身份验证是图书馆移动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纸质图书借阅证通常是读者在图书馆的唯一身份标识。移动WAP站点服务模式让读者通过图书借阅证号登录“我的图书馆WAP版”,并在手机上进行个人借阅信息的浏览和简单操作。这种依托传统的图书借阅证的读者身份验证模式比较陈旧,存在自身的缺陷。纸质图书借阅证通常面临诸如证件容易丢失,卡号变更频繁且易被他人冒用等问题。图书馆迫切需要一种适合智能手机用户的身份验证模式。此外,手机用户在现有移动服务模式中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读者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不能够根据个人喜好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缺乏智能化、个性化移动服务。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着移动终端设备的升级换代,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随身工具。同时,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群对移动服务有着更高的要求。图书馆现有的移动服务模式只能提供简单的信息发布和推送服务,缺乏针对手机用户的智能化、个性化移动服务,这显然无法发挥出智能手机的优势。如何合理地运用现代技术为手机用户开展更加生动、直观的智能个性化服务是图书馆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移动服务模式创新及解决方案

(一)利用微信功能解决交互性差、内容单一的问题

微信作为当前智能手机上最普及的应用工具之一,它在交互性和内容发布形式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微信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实现文字、图片、视频以及语音等多种格式的信息实时互通,微信功能很好弥补了短信服务模式的不足。因此,图书馆可以借助微信互动平台有效解决短信服务模式交互性差、内容单一的问题。

一是基于自主应答和实时交互相结合的移动参考咨询服务。

微信具有可实时交互的功能特性,如果运用到图书馆的移动服务中,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服务交互性差的问题,也能对现有的服务模式进行合理的拓展。图书馆可通过面向机构用户的微信公众平台[6]为手机用户开展移动服务。现在图书馆的移动参考咨询服务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自主应答和实时交互形式,图书馆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实现两方面的功能强化。首先,可以借助微信平台的后台预设图书馆各类相关的即时问答信息,包括图书馆常用FAQ、馆藏基本信息等内容。读者只需在微信平台输入相关指令便可自动获取想要的信息,实现快速高效的实时移动自主应答。其次,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将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模式搬到智能手机上,开展内容形式更加丰富的实时交互的移动参考咨询服务。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功能强化,实现了图书馆微信交互方式的多样性,使参考咨询馆员更清楚了解读者的需求,同时借助各种多媒体形式,如文字、语音、视频等为读者提供更生动形象的解决答案,从而更好地发挥图书馆信息服务优势。

二是基于微信平台的全媒体信息发布和推送服务。

微信平台的全媒体交互功能,使它在传递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上比手机短信更加多样化。利用微信功能提供信息发布和信息推送服务能够很好地弥补短信推送内容单一的劣势。首先,在信息发布方面,图书馆可在微信平台发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多媒体信息。通过微信浏览图书馆资讯能使手机用户更加生动全面地了解本馆的最新动向。其次,相比只能推送简单文字的短信服务,通过微信平台开展的信息推送服务能极大丰富图书馆信息推送的内容和形式。图书馆可成立信息服务团队,定期向读者推送各类由馆员精心编辑制作的多媒体微阅读材料。这些微读物可以是新闻摘要、报刊杂志,也可以是有声读物或者微视频。读者通过智能手机就能获取这些种类多样的多媒体信息。

开展基于微信平台的全媒体信息发布和推送服务,在展现图书馆信息化优势的同时,也能全面提升图书馆的移动服务水平。内容丰富的全媒体信息传递符合当前智能手机用户的信息获取习惯,智能手机的功能优势也通过这项服务充分体现出来。

(二)利用二维码技术解决手机用户身份认证模式陈旧、信息获取方式单一的问题

二维码具有主动识别和被动识别两种模式。主动识别是指用户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来实现信息获取、数据下载、网站推送等功能的一种应用模式。被动识别是指将手机作为存放二维码信息的载体,并在需要时通过专用识别设备对手机中的二维码进行识读认证的一种模式。[7]图书馆可以根据二维码的应用特性将其运用到移动服务中,在有效解决现有服务模式问题的同时也能全面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一是基于二维码的“手机读者证”。

二维码的被动识别模式主要应用于身份验证、信息校验等领域。根据该模式的特性,图书馆可尝试利用手机二维码来进行身份验证,使用基于二维码生成的“手机读者证”来取代传统纸质借阅证能够有效弥补现有身份认证模式的不足。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将包含读者个人信息的二维码发送给读者,并通过存放于手机中的二维码与读者手机号进行绑定,从而生成个人的“手机读者证”。读者在进入图书馆后只需打开手机中保存的包含个人信息的二维码在专用读码器上扫描,便完成了身份验证。二维码自身的特性让“手机读者证”能帮助图书馆更好地进行身份验证。首先,基于二维码生成的“手机读者证”相比传统的纸质借阅证在信息量和容错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次,包含个人信息的二维码和读者手机号的绑定也使“手机读者证”的身份验证更加真实、可靠。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完善和智能化的深入普及,基于二维码的“手机读者证”会逐渐取代传统的纸质借阅证,成为主流的身份认证模式。

二是利用二维码作为图书馆全方位的自助信息向导。

二维码可存储各种类型的信息,读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便能获得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合理地利用二维码这一特性可帮助图书馆拓展服务模式,也能为手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信息获取方式。图书馆可尝试以二维码作为载体,在馆内提供全方位的自助信息向导服务。图书馆可以借助各种指示牌、各式海报、触摸屏终端作为发布二维码信息的媒介,发布图书馆的实时通告、培训安排、新书通报、最新产品试用等各类资讯,使得读者在走进图书馆的同时犹如走进了二维码展厅,扫描馆内随处可见的二维码便可自助获取想要的信息。例如,北京超星公司在2014年就推出了基于二维码的设置在图书馆终端设备上的歌德借阅机。[8]读者可以直接用智能手机扫描设备中的二维码下载最新的电子图书。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读者获取资源的速度和效率,而且也促进了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利用LBS解决手机用户缺乏智能化、个性化移动服务的问题

图书馆可以借助基于位置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为读者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移动信息服务。将LBS嵌入到智能手机的移动APP中就可以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定位导航和信息服务,[9]人们通过智能手机的GPS或无线网络来接收LBS服务。

一是提供全方位的馆内智能化信息导览服务。

为智能终端用户提供定位导航和信息推送服务是LBS的两大核心功能。图书馆可在馆内搭建LBS系统,利用它的功能特性为到馆的手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馆内智能化信息导览服务。LBS系统存储着海量的图书馆数据信息,它通过图书馆物理空间划分出的不同功能区,为馆内的每位智能终端用户提供定位和信息服务。首先,读者进入图书馆后用智能手机接收LBS的定位信息,从而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其次,LBS系统会根据读者的位置,自动推送该区域以及周围各功能区的信息。读者通过LBS的推送内容可了解到图书馆各功能区域的实时信息,例如阅览室、自修室的人数统计、座位余留情况,各分类书库的书架位置、图书信息,讲座报告厅的活动安排、正在进行的培训等。读者在获取推送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向LBS系统发送信息请求。当读者在馆藏书库中查找图书时,可用手机在LBS系统中查找该图书在书架上的具体位置,系统最终会提供查询结果并通过导航指引的方式直接带你走向目的地;LBS系统也会自动帮读者搜索出馆内其他功能区可能存在的图书副本的具体位置,并指出导航路线。

二是分析读者行为,提供个性化服务。

深入挖掘读者行为信息有助于图书馆为读者开展个性化服务。LBS系统在提供移动终端定位及信息推送服务的同时,还会为每一位使用智能手机的读者建立个人行为信息数据库。它可以从读者进入馆舍的那一刻开始,就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相关的信息记录。这些行为信息包括读者进入各功能区的次数,借阅图书、报刊的种类,参与培训、讲座的学科分类以及在馆内提交的查询信息等,这些记录都存放于LBS系统的后台数据库中,系统会对这些行为信息进行数据挖掘,深入分析读者的信息获取行为模式。图书馆可以根据LBS系统的数据分析结果充分认知不同读者的学习与研究所关注的学科领域,了解不同读者群的知识兴趣点,从而定期为读者推送其所感兴趣的书籍或培训、讲座等信息。

因此,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LBS系统具有对读者行为分析的功能,深入地挖掘读者行为信息,从而帮助图书馆更好地了解读者信息需求,为其进一步开展更富针对性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拓展空间。

三、结语

智能手机用户对信息服务智能化的强烈需求暴露出现有移动服务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展适合智能手机用户的移动服务模式是图书馆目前正在进行的一项工作,也是图书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需要不懈努力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图书馆人不仅要实时了解新技术,同时还要努力尝试在图书馆服务中运用新技术来予以解决,改进现有移动服务的同时,适当进行服务模式的创新,全面提高图书馆的移动服务水平。

[1]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

[2]艾媒咨询:2015Q 2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监测报告[EB/OL].http://www.iimedia.cn/39465.html.

[3]孙萍.图书馆实现移动服务技术方案的比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0).

[4]谢强,牛现云,赵娜,高宏.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2,(8).

[5]戴晓红.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和应用前景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9).

[6]王保成,邓玉.微信公众平台在国内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实践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20).

[7]臧成刚,王永青.浅谈二维码技术在声像档案开放过程中的应用[J].山东档案,2012,(5).

[8]超星“歌德电子书借阅机”使用说明[EB/OL]. http://lib.shutcm.edu.cn/news2/View.aspx?id=15166.

[9]施国洪,夏前龙.国内图书馆移动服务创新模式与提升策略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4,(3).

责任编辑:钟晓媚

Q 252

A

1673-5706(2016)01-0125-04

2015-11-02

倪咏佳,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馆员。

猜你喜欢
手机用户二维码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是座矿
二维码
小康二维码
基于蓝牙技术的蓝牙路况测险仪设计研究
基于安卓手机用户行为的人口学信息预测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新媒体时代下手机广告发展现状分析
二维码让政务公开更直接
热门智能手机应用
二维码,别想一扫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