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球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与对策

2016-02-12 11:42韩子睿
天津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江苏知识产权中心

魏 晶,韩子睿,陈 艳,张 雯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江苏南京210000)

建设“全球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与对策

魏 晶,韩子睿,陈 艳,张 雯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江苏南京210000)

建设“全球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江苏省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当前,该省已有较好的基础,但也面临一定的挑战。提出可在科技投入、知识产权制度、管理机制、激励政策等方面采取更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提升产业科技的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

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内涵 形势

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并兴起,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强化产业科技创新部署,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2014年 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要求江苏省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江苏作为全国区域创新最强的地区,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变化,迫切需要以建设“全球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构筑长远发展和竞争优势,使创新驱动尽快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引擎。

1 “全球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阐述

1.1 概念内涵

“全球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较新的发展理念。目前,各国各界还没有关于其概念的准确界定和详尽描述,而与之类似的提法有很多,如“全球创新中心”、“全球高技术中心”、“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等。其中,联合国在《全球人类发展报告(2001年)》中公布了美国硅谷、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印度班加罗尔等 46个“全球创新中心”,它们都具备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丰富的科教资源、集聚的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力大的企业群体、较广泛的对外经济联系、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创新文化氛围等特征;美国《有线》杂志则提出“全球高技术中心”的概念,把“高校培养技能工人或开发新技术的能力、稳定的跨国公司、人才创业的积极性、活跃的风险投资”作为构成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的必要条件。我国杜德斌教授阐述“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应集聚众多跨国公司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研发机构,是世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新源地;黄鲁成等学者相继提出“国际研发中心”(R&D Hub)的概念,认为国际研发中心就是国际研发资源与活动的聚集区域。这些概念和描述对于定义“全球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全球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指:汇聚充裕的科技创新资源,主导产业创新引领作用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占据一定领导和支配地位的国家或地区,是世界产业范式变革的源头之一。“全球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不仅是世界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策源地,更是全球先进创新文化、优良创新制度、卓越创新环境的先行区。

1.2 主要特征

①高水平的科教机构。中心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是创新资源密集、领军人才富集、研发活动频繁的区域。②高效率的成果转化体系。中心的知识产权商业化机制成熟,技术转移、风险投资、创业服务等发达,成果转移转化渠道畅通,研发创新充分融入产业发展。③高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中心的产业集群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主导产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水平世界领先,能够引领全球产业发展方向。④高影响力的企业群体。中心拥有若干具备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并吸引跨国公司在其设立全球性研发机构,与国际研发体系紧密衔接。⑤高度发达的创新创业文化。中心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区域内蔚然成风。

2 江苏省建设“全球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形势分析

2.1 建设基础

2.1.1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全国领先

“十二五”以来,江苏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科教与人才强省基础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科技创新蓬勃发展。201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630亿元,是2010年的1.9倍,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 2.5%,,达到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水平;全省研究与发展人员 69万人,全国第一;2014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4.7万件,比2010年增长2倍,超过全国1/6;中国矿业大学跻身教育机构全球PCT专利申请前 50强。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 6年排名全国首位;在福布斯《2014年中国大陆最具创新力的 25城市排行榜》中,江苏占8席、数量全国第一。

2.1.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江苏把牢固确立企业主体地位作为推动产业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8,000家,约占全国的1/9。全球500强企业中有300多家在江苏投资,设立了50家地区总部和57家功能性机构,江苏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 171家。目前,中国企业 500强中江苏占 46席,中国医药创新力二十强企业江苏包揽前4位,全球光伏企业十五强江苏占 1/3。常州天合光能的大面积工业级多晶太阳电池再次刷新世界记录;恒瑞医药国家1.1类新药阿帕替尼成为全球首个治疗晚期胃癌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好孩子连续4届夺取国际工业设计领域的奥斯卡“红点设计大奖”。江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正在加快提升。

2.1.3 科技创新创业资源加速集聚

以搭建载体为依托,加快技术、成果、人才、资本向江苏集聚。全省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2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 515家,均居全国第一;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创业类人才占全国近 30%,,稳居首位;创业投资机构近 600家,管理资金规模超 1,750亿元,居全国第一;IDG、凯雷等全球八大著名风投公司全部在江苏有投资,形成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链式效应。国内外科技合作日益活跃,2014年与中科院合作项目销售收入超过900亿元;先后与 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引进英国牛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著名研究机构。

2.2 制约因素

与此同时,还要看到,江苏省建设“全球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还存在一定的条件制约:缺乏世界一流的产业科技创新资源,高水平研究机构匮乏,企业创新投入不足;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产业结构链条的中低端,高技术产业的优势不明显,传统产业创新滞后、附加值不高;适应产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高新区产业创新主阵地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创业生态和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问题解决,推进中心建设进程。

3 江苏省建设“全球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引导性产业的科技创新投入

深入推进政府投入方式创新,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普惠性政策和引导性为主的方式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运用财政补助机制激励引导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引导企业有计划、持续地增加研发投入。加大省、市、区县3级财政资金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采购力度,研究制定促进公共服务部门和国有企业采购新技术、新产品的政策。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政府购买实际需求,探索试行创新产品与服务远期约定政府购买制度,带动新技术、新产品在全社会的推广应用。

3.2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制度

加强知识产权法制建设,制定《江苏省知识产权促进条例》等法规。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司法审判“三合一”改革,探索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发展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机构。不断加强与美国、欧盟、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合作,积极融入国际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与保护体系,不断提升知识产权海外布局、技术转移、人员交流培训等方面的成效。研究制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指引,建设涉外企业知识产权数据库,努力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应对知识产权争端保驾护航。

3.3 推进市场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配置的统筹协调,发挥省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探索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实行科研项目分类管理和差别化支持,对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创新性成果和人才培养的考核导向,对产业技术研发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评价导向,对公益性科研项目强化需求和应用导向。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试行科技专项资金预决算公开,建立科研项目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对产业技术类项目探索实行后补助支持方式。

3.4 制定落实普惠性创新激励政策

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加大产业创新政策突破力度。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管理制度,赋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权。完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分配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所得净收益可按照不低于 70%,的比例划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团队所有。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转化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个人奖励约定,可以进行股权确认。在每年新增工业用地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所占比例不低于 60%,。对认定的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以无偿或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1] 杜德斌,张仁开,祝影,等. 上海创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战略研究[J]. 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2005(4):25-31.

[2] 郝莹莹,杜德斌. 从“硅谷”到“网谷”:硅谷创新产业集群的演进及其启示 [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3):25-29.

[3] 王承云,杜德斌. 上海建设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模式选择与对策建议[J]. 中国科技论坛,2006(1):27-31.

[4] 申建军. 关于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J]. 前线,2015(1):89-91.

[5] 张仁开,刘效红. 上海建设国际创新中心战略研究[J]. 科学发展,2012(11):81-91.

[6] 伍建民.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与形势[J]. 前线,2014(10):93-95.

The Building of an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with Global Influence:Connotations and Solutions

WEI Jing, HAN Zirui,CHEN Yan,ZHANG Wen
(Jiangsu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stitute,Nanjing 210000,Jiangsu Province,China)

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s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new round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Jiangsu Province.The center,with the converge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ources,leading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has a certain position in the global 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value chain.Jiangsu has a good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enter,but also faces some challenges.The paper proposes to take more targeted measures in the aspect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put,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incentive policies,to further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d global influence of the province.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connotation;situation

G311

A

1006-8945(2016)02-0004-03

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江苏建设‘全球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路径与对策”,项目编号:SBR2015000360。

2016-01-06

猜你喜欢
江苏知识产权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数读江苏
江苏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