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底线思维的哲学解析

2016-02-12 22:36高九江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底线思维辩证法

张 硕,高九江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 延安716000)



习近平底线思维的哲学解析

张硕,高九江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底线思维是以底线为导向来控制事物发展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种新的实践运用,是中国共产党在面临新问题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产物,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思维范式。深入理解习近平底线思维的科学思维方法论,对处理和解决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实现向好的方面的转化,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底线思维;哲学方法论;辩证法

习近平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1]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思维范式,它贯穿于社会和党建等各个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关系、质变与量变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学习和掌握底线思维方法论,对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国内外复杂局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底线思维及其特征分析

所谓底线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原则,设定最低目标,力争最大期望值的调控事物朝着预定目标发展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它包含着人们对于某种事态心理可以承受的最低限度,也可以说是人们主观设定的不可逾越的某种警戒线。

底线思维具有几个明显特征:第一,原则性。底线思维就是在原则面前毫不退让,坚持到底。第二,边界性。底线思维根据一定的原则和立场对人们的活动和事物的发展进行边界约束,任何事物及其运动超出该边界,该事物就不成为其自身了。第三,自明性。底线思维是一种自知之明的思维,并争取最好结果的一种自知而有为的思维。第四,积极性。底线思维同时又是一种主动作为、积极有为的思维,未雨绸缪,把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第五,精准性。底线思维同时一定是一种精确思维,这是底线思维自身对自身在量的方面的必然要求。做到理念在先和落实到位,使底线思维名副其实,富有成效。

二、底线思维体现出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科学世界观的出发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具体内容的运用和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底线思维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坚持和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根本要求得出的正确思维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各种思想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临近改革开放的深水区。面对如此环境,习近平强调“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2]。这就需要界定和防范风险,正确看待这些“硬骨头”和“险滩”,在认识其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的情况下挖掘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攻坚克难,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习近平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3]这是习近平在坚持实事求是精神的基础上,从中国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底线思维的提出彰显他是践行“实干兴邦”的楷模。

三、底线思维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质变和量变是辨证统一的,量变的积累超过一定的度就会引起质的变化。底线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摈弃那种只有前瞻没有后顾的错误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在分析问题时既看到有利的一面,又看到不利的一面,善于抓住机遇、控制局面,扭转局面、化解危难;要求人们解决问题时转变封闭狭隘观念,树立全局意识,多角度、多维度通盘考虑。由此看出,底线思维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首先,底线思维蕴含矛盾的观点。矛盾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人类社会在矛盾的运动中变化和发展。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做到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一“坏”一“好”就是对矛盾普遍性原理的体现和矛盾理论的具体运用。坚持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其次,底线思维蕴含联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这种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性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底线思维要求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体现的是坚持联系观点,强调的是从这些“坏处”的外在联系看到争取“最好”结果的内在联系;也强调运用联系观点,从全局的高度出发,凡事从坏处准备,审时度势,把风险降到最低,把工作做得最好。

再次,底线思维蕴含发挥主观能动性观点。底线思维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包含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观点。底线思维正是对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底线思维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根本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凡事要认识到“坏处”,但不应在“坏处”面前悲观失望,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是运用底线思维的体现。在“坏处”面前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才能把握主动权,努力争取好的结果。

四、底线思维是认识论的实践运用

底线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的产物,也是解决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结晶。同时,底线思维的形成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学习工作以及扎实的躬身实践基础上产生、发展和升华的。

习近平提出:“要向实践求知,善读社会这部书,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在耳闻、目睹、足践之中见微知著、管窥全豹,获得真知灼见,形成正确思路,作出科学判断”[4]。底线思维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认识到这些“坏处”,还要在认识的基础上,把这些“坏”的认识放回实践,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五、底线思维是运用唯物史观的必然产物

底线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具有目的的明确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提倡在治党治国的过程中运用底线思维,凸显了群众路线的思想理念,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唯物史观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石,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党的根本路线。底线思维是在分析党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产物。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中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人民群众对社会不公问题反应越来越强烈,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这就要求人们要善用底线思维,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底线思维”是习近平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一种新的中国思维范式和文化范式。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观点与方法而言,底线思维是具体方法,它对正确认识、处理和解决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等,实现向“成绩”方面、向“好”的方面的转化,有具体应用的方法论意蕴。

六、底线思维是治国理政的大思维

底线思维既是一种战略思维、忧患思维、主体责任思维,也是一种积极防御性思维。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思维范式,它贯穿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学习和掌握习近平国家治理的底线思维方法论,对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国内外复杂局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5]战略思维就是为实现全局性和长远性目标而制定科学性和创造性决策的思维方法,底线思维本质上就是谋全局而动的战略思维。

在国家治理中,微小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如果长期被忽视而得不到有效解决,则会引起负能量的积聚,并在一定外力影响下产生不可预计的后果。底线思维是忧患意识在思维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具有自觉性、主动性的忧患思维。它要求人们需根据事物发展趋势和运行状态及早划定恪守的底线以防止事态向更糟糕的方向发展,避免引起难以预料的后果。

底线思维既是党治国理政的一种战略思维,也是一种主体责任思维,在确立了国家治理的基本底线之后,党也就有了决策的基本依据,全面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也为党员干部和党员提供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遵循,督促他们用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底线思维是应对底线奋发向上的积极、主动思维,也可以称之为积极防御性思维。习近平所阐释的底线思维,就是要弄清什么是底线、底线在哪里、超越底线的最大危害是什么、如何有效规避不可预期的风险等问题,从而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

七、底线思维蕴含的时代价值

底线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思维能力,更是一种思维艺术。当前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的矛盾日渐凸显,新旧问题交织并存,多种风险危机不断,在此背景下,底线思维对于我们研判与认识局势,应对化解危局险局困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6]所谓根本问题就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底线。如何确保我们根本性的问题不出现颠覆性错误,就需要我们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底线思维方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虽然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如今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与挑战,国际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国内产能过剩、企业经营困难、诸多民生难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底线思维方法,正视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坚持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总基调,努力做到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中求优。同时,坚持底线思维方法,坚守底线,量力而行谋发展,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保持社会大局稳定,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摈弃为了出政绩、树形象而只瞻前不顾后的错误思维方式。

底线思维的提出是基于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国内稳定和良好国际环境。坚持用底线思维解决和应对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挑战,预防和化解来自各方面的危局、险局和困局,对于协调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争取和平稳定的周边关系和国际环境,至关重要。底线思维的提出和运用,能使我们在实现中国梦这个伟大历史进程中做到心中有底,克服恐惧畏难心理,坚定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信心。

建设美丽中国和法治中国必须提高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底线,强化遵纪守法的意识,完善法律法规制度,维护法律权威尊严。坚持用底线思维治国理政,有利于坚持原则、明辨是非、细化思维、明确边界,有利于提高法纪的尊严,树立法律权威,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

具有哲学方法论意蕴的底线思维首先是认识事物的方法。当把底线思维方法用于指导、处理、解决工作实践和全面深化改革中“突出问题和矛盾”,实现向“成绩”方面,向“好”的方面转化,其也就成为一种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底线思维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统一。学习近平的政治方略,就要把“勇”的精神与“稳”的要求结合起来,胆子大一些、步子稳一些,多做未雨绸缪的工作,多设规避风险的预案,始终做到脑中有事,心中有数、手中有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八、结束语

底线思维,就是在治国理政的系统工程中,必须清楚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就是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必须清楚哪些该改,哪些不能改;就是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必须清楚法律的红线不可逾越,不能触碰;就是在从严治党的伟大工程中,必须清楚规矩是什么,应该如何培养规矩意识等等。底线思维,一定意义上就是党性思维,就是责任思维,就是方法论思维,呈现鲜明的特征,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习近平的底线思维,是政治生态良性发展的保证,是对党员干部自身素养的严格要求,是对国家社会前途命运的高度负责,体现出强烈的大局意识、党性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体现出坚定的政治勇气,流露着敏锐的政治智慧。习近平强调党员干部在学习工作中应该提高的底线思维能力,是审时度势,清楚认识当今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增强辨别大是大非问题的本领,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这对增强广大干部提高认识问题和矛盾的思维能力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对于广大党员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处理各种风险和挑战,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改革要有哪些新思维[N].人民日报,2013-01-15.

[2]中央文件起草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

[3]习近平.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4]习近平.善学善思,善作善成[J].求是,2007,(9):5.

[5]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1.

[6]习近平.深化改革开放共创美好亚太[N].人民日报,2013-10-08 (01).

The Analysis of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n the Bottom Line by Xi Jin-ping

ZHANG Shuo,GAO Jiu-jiang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Institute of Yan’an University,Yan’an 716000,China)

Abstract:The bottom line of thinking is the bottom line as the guid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rolling things a way of thinking,it embodies the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of Marxism,is Xi Jin-ping to the innov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is a new practice of Marxist philosophy,is on the basi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face of new problems,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use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is the important thinking paradigm of Xi Jin-ping in governing. Deep understanding of Xi Jinping,the bottom line of thinking of scientific thinking methodology,to handl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and contradiction,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or the better,has the profound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Xi Jin-ping;the bottom line thinking;philosophy methodology;dialectics;im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566(2016)02-011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6BKS008),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11JK0026)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04-21

[作者简介]张硕(1989—),男,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底线思维辩证法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毛泽东“实事求是”辩证法的内在透视
融媒时代,新闻报道要用好辩证法
底线思维与新闻媒体的责任担当
民生建设没有终点,只有新起点
社会保障制度中人的尊严问题不容忽视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新境界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