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大师之“教演天台,行宗净土”思想观

2016-02-13 05:02班泰勇
台州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阿弥陀佛净土天台

班泰勇

(仙居县新区开发管理委员会,浙江 仙居 317300)

班泰勇

(仙居县新区开发管理委员会,浙江 仙居 317300)

虚大师(1875-1963)是中国近现代佛教高僧之一,是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眷传人,是在近代将佛陀的精神和思想发扬广大的践行者、革新家、教育家。在中国天台宗史上,虚大师被海内外佛教界公认为令人敬佩的高僧大德,甚至被誉为“近代僧伽教育之父”。他在传承天台宗的“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理论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创新。

虚大师;天台宗;佛教思想

早期印度龙树为初祖,北朝魏、齐之际的慧文、慧思为先驱,智大师则建构了天台宗思想体系,被称为“天台宗的创立者”,其后涌现出一大批对天台宗贡献较大的诸如灌顶、湛然、知礼等高僧大德。虚大师作为天台宗传人,不仅继承天台教观的哲学思辨,而且密切注意智慧解脱与慈悲济世的结合。本文从佛教义理角度入手,探讨虚大师的“教阐天台,行宗净土”思想,对于如何将天台宗释义与修行实践紧密结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教演天台

天台宗虽说是最早出现的、意义最完整的佛教宗派,但依然有其思想来源。其大致有三个来源:一是对印度佛教中观学派龙树思想的继承;二是对中国儒、道思想的吸收融合;三是天台宗继承者自由发挥。龙树的《大智度论》、《中论》和《十二门论》是天台宗立宗的重要经典[1]。同时,到了宋代,在“儒佛融合”与“融会诸宗”的思潮影响下,“教演天台、行归净土”成为天台宗的理论传统。

“一念三千”本体论既是最基础成果,也是最高的。说它是最高成就,那是因为这一思想是集慧文“一心三观”、慧思的“十如是”而组合后自由创新所成。说它是最基础成果,那是说“一念三千”形成之后,后代宗师都引此为基础思想,在此之上才自由发挥。在虚大师那里,他是如何运用的呢?我们来看,在他讲述净土念佛时说,“佛与众生都是一种观念功夫所成。佛一念具足十法界,众生一念也具足十法界。若一念贪心起,就是饿鬼;一念嗔心起,就是地狱;一念痴心起,就是畜生;一念疑慢心起,就是修罗;一念落于五常、五戒,就转于人道……”他还说,“世间的士农工商各界的人由观念所成,观念是什么,自己就是什么”。念佛也是这样,他进一步解释,“时时刻刻以超生极乐世界为观念”,最终“决定能生极乐世界,也决定能成佛”。

“一心三观”是天台宗佛理思想的认识论命题。天台宗东土初祖慧文“一心三智”而进一步立“一心三观”说,由其弟子慧思传于智。在虚大师这里,与之同出异名的思想,那就是“看破,放下,自在”。看破、放下、自在都是一心所发,看破即是空,是诸法实相。放下即是“假”,不要执着于假相与假名。自在即是中,不偏空也不偏假。入中道而自在,自在即已经入中道。用“虽种种说,只一心三观”,换言之,“虽种种说,只看破放下自在”。看破、放下、自在在“观”上相即相连,互不妨碍,同时并存一心,故“看破、放下、自在”一心中得。

“止观学说”是天台宗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天台宗把“止观并重”作为佛学修行的重要方法,由智把原来慧文、慧思开创的止观法门发展成较为系统的止观学说。在《影尘回忆录》中“观宗学社的二年”,虚大师指出,“止观是中国的译音,梵语名奢摩他译云止;梵语名毗钵舍那译云观。止就是止于谛理不动的意思,也就是止息妄念的意思。观就观照,观智通达,能够契会真如。”对于“止观”的修习法门来说,虚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止属于空门和真如门,缘无为之真如而远离诸相;观属于有门和生死门,缘有为之事相而发达智解。他进一步用“擦镜子”的譬喻来说,“止伏烦恼像磨擦镜子一样,镜子磨光的时候,一切尘垢都没了,就比喻已经断惑,再能够显现一切万象,比如正理,这就是观。”虚大师运用这个形象的比喻,把难懂的义理深刻地告诉众生。一下子让我们豁然开朗,直指其意。《摩诃止观》上说,“无明即明,不复流动,故名为止;朗然大静,呼之为观”。就其立名意义上来说,虚大师给了“止观”以断垢去妄,清除内心的作用。他说:“修止观,初则降伏烦恼,次则得证菩提。”“止观”的思想与实践,其理念、宗旨、境界、名义等可以说对于民众的学习上,存在义理上的难度,末法众生根器难以胜任,所以虚大师后来把这种“止观”寄托于净土念佛法门中去实践的思想,“止观”与“念佛”统一起来,有“借花献佛”、“借指看月”之妙处。

二、行宗净土

“行宗净土”是重在行。行的什么呢?是以净土宗为行的方便。虚的“行修净土”思想,就是以净土宗的修行法门来实现天台教观的教化。

天台宗与净土宗的融合,在早期就有着思想渊源的。因此,在历史上,天台智、四明知礼、虎溪怀则等法师皆都重视念佛修净土法门。虚在《念佛论》中,“过去的祖师们,如:天台智者大师、永明寿禅师等,末了都归于净土”,可以说,净土法门是天台及其他各宗关系较直接法门。虚言“各宗的判教不同,各宗的修观亦异。但是总起来说,他们都可以以修净土为最方便,都可以念佛成佛。例如:中国南北各大丛林,无论其是某一宗或某一派,在他两次上殿绕佛的时候,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开口说话应答也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其最终目的,不外是生西方极乐世界见佛成佛。从此可以想见念佛法门是多么的方便而又普遍。”①摘自虚大师口述,大光法师记述的《虚大师精华录之念佛论》(1987年版)第30页。到了宋代,作为两股思潮之一的“融会诸宗”思潮,不仅成为一种趋势,还直接深深地影响着天台宗。明代“中兴天台”的传灯就是代表。他的思想有影响的一点就是宣扬净土思想。著有《生无生论》,书中从“理”到“事”,分为十门,宣扬净土。智旭思想也提到了自己的愿望就是“愿生西方”,其实现愿望的方法就是“念佛”法门。

三、创新判教体系

四、关于修净土法门

第二,净土念佛法门是最捷径、最方便,也是最简单的入佛法门。“四宗(禅教律密)比较起来,最初入手都是稍难一点,唯独净土宗,最简单,最直接,只坚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至一心不乱,即可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无论利根、钝根,都能摄受”。虚大师自创的,把中国佛教宗派大致划分为五大宗“禅宗、教派、律宗、密宗、净土宗”,在这其中修行上选择了净土宗与天台宗的融会[3]。而且其他各宗、派在绕佛、拜佛时都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开口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平常百姓不用下相当大的工夫就可信佛、念佛。大字不识几个的民众,只要懂得念会阿弥陀佛名号即可修习。所以,在弘法方面,百姓民众更容易接受。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人民流离失所,甚至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更谈什么静心修佛了。因此,随处念,随口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口号就可以暂时缓解痛苦和精神的压力。据说,在日本有以佛前拍掌为拜佛的方式。试想是一样的道理。且“修净土法门有一种特别好处,可以带业往生”,“一旦往生西方净土后就永不堕落”,“永久不再造业”。此外,虚还提出了“还有一种最方便的法子,就是呼吸念佛”。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在呼吸吸气时,口念“南无阿弥”,呼气时口念“陀佛”。这些念佛方式,口念一次,人心就被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佛土熏陶一次,在现实中,就已经被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所包围。这种修持我想与儒学中的“天人合一”意境如出一辙,能使人得无量清净。虚常开示说“要老实念佛,千万不要把这句阿弥陀佛看轻!”“念佛这法比参禅,比修止观,比修密宗,实在是超出超近得多了,念佛法门,人人都能行,也不用把教理弄明白,只要肯念,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准能往生佛国”。“三根普被,九界齐收”,是“方便中之方便”的“异方便法门”[4]。

第三,净土念佛法门是最可靠、最稳妥的法门。究其原因,有两点:其一,虚认为,“修其他宗,往往为了根器不适合,或者遇不到相当人指导,会出毛病走错路。”所以,有的其他宗派练习入定时,会出现幻觉,但持净土念佛人“只要信、愿、行具足,脚踏实地去念,既仗佛力又仗人力,绝不会走错路”,到极乐世界之后,见“四土”,且得见佛的真身。其二,“其他宗固然也很好,任何人也不能毁谤。但是如修不到究竟处,仍然要堕落”。但念佛就不一样,“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永远不再堕落,永久不再造业”。

五、关于念佛法门

念佛的最终结果,那就是能同时进入“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境界。因为按照虚所说:“西方净土和唯心净土都是一整个的”。其实这是佛学思想“心性论”问题。虚强调“念佛期内,每天要念《弥陀经》”,因为念一遍,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境界在内心熏洗一遍,念的次数越多,熏洗的越彻底,就像在心里眼前放了一遍影子。这样,六根得到熏染,所呈现的就是极乐世界境界。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就是“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莫不都是性分所具。心即土,土即心,莫不都是唯心所现”,佛与众生都应具足无量寿,具足无量光。在《阿弥陀经》里说,“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就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都随着阿弥陀佛的唯心所现。“在自性上就是弥陀,在唯心上就是净土。在性分上并划不出哪是众生的边界,哪是佛的境界;在净土上也指不出哪是唯心的,哪是非心的。”最后,虚要念佛人弄清两个名相,那就是“唯心”与“自性”。所谓“唯心”,是指“法法唯心”,并不是所六尘缘影的妄心。所谓“自性”是众生所本具的自性,并不是四大假合的习性。这样,虚得以“西方净土”融合“唯心净土”。

[1]曾其海.天台宗佛学导论[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3:9.

Master Tan-xu and His Thoughts of Tiantai Sect

Ban Taiyong
(Xianjv New District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Commission,Xianju 317300,Zhejiang,China)

Master Tan-xu(1875A.D.—1963A.D.)is one of Chinese modern eminent Buddhists and the forty-forth generation of Tiantai Sect of Buddhism.He is a famous practitioner,reformer,educator and an important pers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iantai Sect of Buddhism.Therefore,Master Tan-xu is recognized as admirable monk at home and abroad,even as the“father of modern monk’s educa⁃tion”.He has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tinuity and thought innovation of Tiantai sect.

master Tan-xu;Tiantai Sect of Buddhism;Buddhist thoughts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6.01.003

2015-11-18

班泰勇(1983-),男,山东嘉祥人,硕士。

猜你喜欢
阿弥陀佛净土天台
在天台(组诗)
“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瓦努阿图
守住心中感恩的净土——《一饭千金》读后感
天台植物
天台植物
天台
巴林左旗出土辽代青铜佛板图像分析
宝宁寺明代水陆画中《阿弥陀佛》、《毗卢舍那佛》与《天藏菩萨》的图像内容研究
创造一方医疗净土
致我越来越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