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海洋民俗文化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及解读

2016-02-13 05:02陈娴
台州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源域台州民俗文化

陈娴

(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台州海洋民俗文化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及解读

陈娴

(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不仅仅存在于语言模态中,还存在于非言语模态中。从图像、颜色、声音和文字符号四种模态入手,透过台州海洋民俗文化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挖掘台州人顽强拼搏的海洋精神以及期盼海上作业兴旺风顺的海洋信念,并进一步阐明多模态隐喻呈现出的模态相辅性、语境的意义决定性、信息传递性三大特征。

台州海洋民俗文化;多模态隐喻;模态;认知

一、引 言

对于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隐喻修辞学研究,而自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提出之后,隐喻研究已与人类的认知领域紧密相连。然而,“语言只是概念隐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1],是用于建构概念隐喻意义的一种模态,可以与图像、声音、手势、颜色等其他模态共同促成基于身体体验的隐喻认知。

多模态是通过运用多种交际模态,或综合各种不同的模态符号,来“强化同种意义的表达,或行使意义的补充功能”[2]。随着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进步,图像、声音、色彩、镜头方位等符号与文字符号一同融入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人类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及味觉这五大感官全面地接触并体验生活。因而,生活中的各种交际模态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这些模态共同作用,丰富了生活中的概念隐喻意义,加深了人们对于概念隐喻的认知和体验。福塞维尔(Forceville)首先提出了多模态隐喻的概念。他把模态与五大感官联系起来,分为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触觉模态及味觉模态,并进一步细分为图像符号、文字符号、口头符号、手势、声音、音乐、味觉、嗅觉及触觉这九类特定模态[3]23。福塞维尔指出单模态隐喻的目标域和源域完全用或主要用一种模态来呈现,而多模态隐喻的目标域和源域分别完全用或主要用多种模态来呈现[3]24。赵秀凤指出福塞维尔关于多模态隐喻的定义属于狭义范畴,而多模态隐喻在广义上则是指“由两种及以上模态共同参与建构的隐喻”[4]。由此可见,对于隐喻、思维以及现实世界间关系的认知不仅体现在言语层面,而且渗透到非言语层面。从多模态角度来研究隐喻可以丰富概念隐喻理论,促进对概念隐喻理论的全面解读。

二、多模态隐喻认知与文化的关联性

隐喻与文化密切相关。文化根植于隐喻之中,促成隐喻意义的解读,而隐喻则折射出特定的文化内涵。隐喻研究不能脱离文化,而文化探索同样也离不开隐喻研究。隐喻认知是在一种约定的“社会文化模式的约束和指导下展开的意义推理和概念建构过程”[5]。王松亭认为文化因素对隐喻感悟具有重要的作用,即文化意识为隐喻感悟过程中的联想提供参考框架、心理基础、审美观念以及价值取向[6]。

总的来说,特定的社会具有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和隐喻认知结构体系。一方面,作为语言的表达和认知工具,隐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该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及文化底蕴。另一方面,隐喻反过来也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社会文化通过隐喻这一特殊的语言工具而世代相传,决定着社会信仰及价值观的形成和演变。隐喻也会随着社会文化的演变而发生形式上的变化甚至消失。同一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因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体验,对该群体中的隐喻可以达成共识,从而对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有共同的理解。因而,对于多模态隐喻的解读有助于发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台州海洋民俗文化中的多模态隐喻识别与解读

台州海洋民俗文化的历史悠久。台州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地理特征促使台州人自古以来在受到群山阻碍时,就把目光投向辽阔无边的大海。他们尽可能地利用海洋资源、进行海上贸易、发展海洋产业,并逐渐形成海洋信仰,进而凝聚成极具台州地方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台州海洋民俗文化反映在生动形象的多模态隐喻中,因而,多模态隐喻研究有助于展现台州丰富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及海洋价值观。

(一)图像隐喻。台州海洋民俗文化中的图像隐喻源域不尽相同,但都映射出了“吉祥”、“平安”、“兴旺”等类似的目标域意义。

1.相同海洋习俗中的图像隐喻。台州沿海一带渔民在造船过程中都有一系列相似的民俗礼仪,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即为安船灵。船灵是一块长一尺,阔四五寸的木头,中间挖一个小洞孔,放入铜钱、银元等物件,然后再把洞孔封好。放入船灵木中的铜钱或银元为趋吉消灾的吉祥物,尤其是上面刻着龙的图案或皇帝年号的古铜钱或古银元,放入船木中,可庇佑船只远离灾难,一帆风顺。这些船灵木中的铜钱或银元通过隐喻映射为“威严、尊贵”的概念意义,传达出了沿海民众对船只的神圣祈祷。

另外,三门、临海、温岭等地的渔民都有农历三月三放渔灯、七月半放水灯的习俗。渔民们会把内有烛火的各种形状的灯放入溪水、河流、大海里,令其随波逐流。这些渔灯和水灯传达出了“幸福、安康”的隐喻意义。渔灯和水灯也成为了祈福消灾的吉祥物,为渔民们驱邪保平安,获得渔业丰收。

2.地方各异的海洋习俗中的图像隐喻。在新船打造好之后,台州沿海各地用不同的礼仪习俗表达对新船出海趋吉去邪的祝愿。在三门健跳、六敖一带,新船造好之后,渔民们用银元放在锅里烧,并把烧开的“银汤”淋在船上的各个部位。“银汤”被看成是净水或圣水,“银汤”为源域,映射到“吉祥、安康”的目标域,暗示沿海民众对海上作业顺风顺水的向往。另外在三门健跳附近也盛行“盘龙红”的海洋习俗。“盘龙”是指新船出海前,渔民在船头船尾、船左船右各个部位舞龙灯。渔民对龙的信仰由来已久,他们希望船只可以成为有活力和生命的木龙。舞龙为源域,通过隐喻映射传递出了“生机、活力”的目标域意义。这一动态隐喻传达出了渔民祈求船只航行的活力与吉祥。所谓红,是指船主或船员,手握燃烧的早稻秸或竹把,从船肋、船头,直至船尾、船舱全部烘一遍。火为源域,映射“光明、兴旺、活力”的目标域。渔民认为用火烘过的船只出海后则能顺风顺水,有好的收成。另外,在温岭石塘、松门一带,新船下海前,渔民们开着新船到普陀山烧香拜佛,捎带山花、山柴或桃枝回来,并把这些带回来的山花、山柴或桃枝称为顺风柴,插在船头船尾。顺风柴为源域,通过人的思维加工与文化背景相结合,激活了“平安、风顺”这一隐喻意义。

另外,台州沿海各地存有一些代表性的民俗,其中的图像隐喻也是显而易见。点天灯是三门健跳镇特有的习俗。渔民们每年除夕夜把红灯高挂在竹杆上,二月二取下。天灯具有“平安、风顺”的隐喻意义。渔民认为天灯高照,海雾和风雨就会消失,海上作业便会一帆风顺。另外,天灯可以为渔民指明方向,使他们按时归来。椒江葭芷一带从古至今盛行着送大暑船的习俗。大暑节期间,为供奉五圣,渔民们将供品放于船上,并在江堤上一字站开,手握香烛,口念佛号,磕头跪拜,目送船只顺江直下椒江口外。大暑船为源域,通过隐喻映射出了“平安、吉祥”的概念,显示出了葭芷民众祈求渔船平安的心愿。扛台阁则是温岭石塘一带特有的海洋民俗活动。台阁是由长桌拼在一起,反过来桌脚朝天做成的小戏台。台阁里面通常坐着3~5岁的小孩。前面的渔民们扛着台阁,后面的渔民们抬着正在燃烧的大铁镬,游遍各村各岙。台阁以及燃烧的铁镬传达出了“兴旺、活力”的隐喻意义,传递出了渔民们对于渔业兴盛的祈求。

(二)颜色隐喻。台州海洋民俗活动中的颜色同样具有其特定的隐喻意义。渔民们用不同的色彩来传达对沿海生活的美好祝愿。其中红色是海洋民俗活动中用到的最普遍的颜色,其隐喻意义在不同的民俗礼仪中颇为相似。

红色普遍应用于台州各地的造船礼仪中。在竖龙骨、上斗筋、定彩等环节中,渔民们习惯用红布或彩布遮盖龙骨、斗筋、船眼等部位,等到特定的吉时再揭去。红色传达出了“生意兴旺、红火”之意。与此同时,彩色为源域,通过认知体验,映射出了“吉利、好运”的目标域意义,表明渔民们对新船出海“好彩头”的期盼。另外,在温岭、临海沿海的开渔典礼中,渔民们习惯把大红旗、彩旗高高地悬挂在桅顶上。温岭石塘一带的扛台阁民俗活动中,渔民们用红布、红纸、彩布、彩纸、彩花等扎成架子,做成漂亮的小戏台子。这些活动中的红色和彩色同样传达出渔民对作业兴旺的祝愿。

又如三门、临海一带的元宵灯会及放渔灯活动中,渔民们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把渔灯制成五色,即红、黄、青、绿、紫。红色代表太阳,隐喻为“幸福、希望”;黄色代表财富,通过隐喻映射为“富裕、兴旺”的目标域意义;青色代表天空,通过身体体验隐喻为“风调雨顺、事事顺利”;绿色让人联想到郁郁葱葱的大地,隐喻为“生机、活力”;紫色则映射出“好运”的目标域意义。当绚丽多彩的渔灯在灯会上展出或投入到河海中时,五种色彩融合在一起,表达了沿海民众对渔村生活的美好期望。

(三)声音隐喻。海洋民俗活动中的锣鼓声、鞭炮声、歌声、高呼声等不绝于耳。这些声响同样传达了台州人的海洋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箬山大奏鼓是台州渔村独有的传统表演。十来个男性渔民参与大奏鼓演奏。他们男扮女装,脸上涂抹浓妆,耳上挂着金色的耳环,手脚上套着金色的手镯脚镯,边敲边舞。击鼓声时快时慢,时轻时响,伴以锣鼓唢呐,既简朴又深沉,既奔放又含蓄。鼓声通过认知体验,让人联想到波涛汹涌的大海,丰富多彩的渔村风情以及沿海民众不惧风险与海浪搏斗的经历。以鼓声为源域,通过隐喻映射出了渔民们“顽强、自信、拼搏”的海洋精神。

又如,在台州沿海一带祭神、祭海、祭彩、祭船等祭祀仪式中,渔民们通常会燃放鞭炮,唱渔歌,并伴有敲锣打鼓,有时还会高呼吉利语。鞭炮声、锣鼓声和吉利语可以形成强烈的声势以驱邪,寓意“吉祥如意”。渔民们唱渔歌时发自肺腑的呐喊声则通过隐喻映射出了渔民们内在的情感冲击,征服大自然的气慨以及来年取得渔业大丰收的决心。

(四)文字符号隐喻。海洋民俗活动中的文字符号也呈现其特有的隐喻意义,同样展现了台州人渔村生活的艰苦、顽强与收获。

先前温岭一带的开渔典礼中,渔民们在船桅顶上拉一面写有“独占鳌头”之类的大红旗。“鳌头”原指宫殿门前巨鳌浮雕的头部,即为状元迎榜的地点,隐喻为渔船如中状元般在渔业捕捞方面居于首位,传达了渔民们对来年渔业捕捞方面取得大丰收的自信和决心。三门一带的渔民们习惯于把倒过来的福字贴在船舱、驾驶台前板等处,隐喻为“福到临门”,显示了渔民们海上作业时在神灵的庇护下必会一帆风顺的信念。

另外,在台州沿海各地,新船下海前,渔民们会在船头、船尾、船桅、船舱、船舵以及专供神佛的圣堂舱神龛两边都贴上相应的船联。这些船联也具有其特定的隐喻意义。如常见的船头联有“龙头生金角,虎口喷银牙”、“扬帆一日行千里,龙目分明引鱼群”等。另外,淡水桶或淡水舱往往贴有“龙水甘泉”等字样。由此可见,以头生金角之龙、口喷银牙之虎为源域,通过认知体验,映射出了“充满生机活力的渔船”这一目标域意义。因而,龙目意指船眼,而龙水意为船舱之水。又如船尾联“风送宝船满载喜,得胜回朝奏凯歌”中,以战争的胜利为源域,映射出了海上大丰收的目标域意义。该船联传达了渔民们通过艰苦劳动,征服大海,取得大丰收并凯旋而归的自豪。又如船桅上贴有“擎天玉柱”字样,隐喻为不畏风险,勇于与风浪搏斗之船桅,映射出了沿海渔民征服大海的坚定意志力。

四、台州海洋民俗文化中多模态隐喻的主要特征

从上述台州海洋民俗文化的隐喻映射关系,我们可以总结出台州海洋民俗文化中多模态隐喻的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首先,多模态隐喻中的模态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共同促进受众对隐喻的识别和解读。台州海洋民俗文化中的隐喻主要通过图像、颜色、声音以及文字符号四种模态呈现出来。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形成互补关系,共同建构多模态隐喻意义,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台州海洋民俗风情。

其次,语境对多模态隐喻意义的解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台州共同的文化规约以及台州人共有的认知体验和社会知识使得台州沿海民众对当地文化中的多模态隐喻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受众对台州海洋民俗文化中多模态隐喻的理解离不开语境。台州人对龙和神灵的信仰,自强不息的海洋精神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众对多模态隐喻的解读。

再者,台州海洋民俗文化中的多模态隐喻起着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作用。台州海洋民俗文化中的多模态隐喻承载着台州特有的海洋精神与信仰。通过理解海洋民俗文化中的多模态隐喻,受众可以深刻体会到台州绚丽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挖掘藏在背后的海洋精神与信仰,促进海洋民俗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五、结 语

综上所述,台州海洋民俗文化中存在图像隐喻、颜色隐喻、声音隐喻以及文字符号隐喻。渔俗中涉及到的颜色均为亮色系,如红色等。声响的选择也较为一致,以鞭炮声、锣鼓声和呐喊声为主。因而,在颜色和声音的隐喻意义上比较容易达成一致。尽管渔俗中涉及的物品和文字符号各异,不同的图像隐喻和文字符号隐喻同样映射出了台州人共有的海洋精神以及对渔民生活吉利、风顺的共同期盼。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Kress,G.&T.vanLeeuwen.Multimodal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

[3]Forceville,C.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cogni⁃tive framework[C]//C.Forceville&E.Urios-Aparisi.Multimod⁃al Metaphor.New York/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9:19-42.

[4]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兼评Forcev⁃ille&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J].外语研究,2011(1):1-10.

[5]张磊.隐喻与文化[J].洛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21(4):45-49. [6]王松亭.隐喻的感悟及其文化背景[J].外语学刊,1996(4):63-66.

Study on Multimodal Metaphor in Marine Folk Culture of Taizhou

Chen Xi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 317000,Zhejiang,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metaphors exist not only in the verbal mode,but also in non-verbal modes.Based on the modes of pictorial signs,colors,sounds and written signs,by penetrating multimodal metaphorical phenomena in marine folk culture of Taizhou,it is valu⁃able to dig out the dauntless marine spirit of people in Taizhou and their marine belief that marine op⁃eration can be prosperous and smooth.Moreover,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modal metaphor in terms of modal complementation,contextual meaning determination an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re fur⁃ther summarized.

marine folk culture of Taizhou;multimodal metaphor;mode;cognition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6.01.006

2015-11-14

本文为台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5年研究课题“台州海洋民俗文化的多模态隐喻形式与意义的建构研究”(15YA05)的研究成果之一。

陈娴(1984-),女,浙江温岭人,讲师。

猜你喜欢
源域台州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台州远洲墅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乞丐王”——记感动台州十大人物之一王曰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