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俗谚中的佛风道韵

2016-02-13 14:06娇,徐
台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天台老爷台州

叶 娇,徐 凯

(台州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方言俗谚中的佛风道韵

叶娇,徐凯

(台州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天台山文化开放包容,内涵丰富,但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道文化,影响远至海外。文章以当地百姓耳熟能详的方言为切入点,挖掘其后所积淀的佛风道韵。方言俗谚中蕴藏着邑民对佛道教义的深入认识,反映着当地佛道活动的兴盛普及,还可一窥佛道信仰与当地民俗的紧密结合。从方言俗谚中更可领略当地佛道双栖、和睦共存的奇特现象以及佛道文化的凡俗化。

天台;佛教;道教;方言;民俗

天台是一个小小的县城,却因天台山而闻名;天台山海拔不高,却因其“佛宗道源”的身份而享誉海内外。一直来,研究天台山佛教、道教的学者是济济一堂,成就也是硕果累累,但从方言的角度去关注天台山的佛道文化却罕有人问津。实际上,佛家也好,道家也罢,他们讲经授道的对象主体都是广大的老百姓。历经千余年的佛道熏陶,当地的老百姓,早已把与佛道相关的一切记之于言语,行之于日常生活,成为当地民俗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天台及周边地区的台州府方言,也已成为了天台山佛道文化的见证者与承载者,成为了天台山佛道文化影响深远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形式。

天台,乃至整个台州,有一句广为流行的口头禅——“泼勒姓消”,为台地所独有。州内各地音变为“泼啦声消”、“蹩脚声消”、“百劫尽消”,也有缩称为“泼消”、“泼雪消”的。这几个音,台州本地人常挂口中,打个喷嚏会说上一句“泼辣声肖”或“泼消”;听见老鸦当头叫,也会说一句“百劫尽消”;甚至于见到、听到一切晦气的事,也会来一句“泼勒姓消”,既是一种消灾的祷告,也表一时晦气的恼怒。这些词都只是相近的记音,从使用的场合和目的上去理解,本字应以黄岩人所记之“百劫尽消”较为妥帖[1]。

为什么选择这个词禳灾去祸,和佛家对喷嚏的态度大有关系。在台州一地,如遇身边小孩打喷嚏,大人除说“百劫尽消”外,往往还会加一句“长命百岁”,此中原因与佛经所载一脉相承。佛教戒律书《四分律》卷53载:“尔时世尊,在桓中,与无数众说法。时世尊(通“嚏”,下同),诸比丘咒愿言:‘长寿!’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言:‘长寿!’大众遂便闹乱。佛言:‘不应尔’。”意思就是有一次释迦佛讲经时打了个喷嚏,四众忙祝愿道“长寿吉祥”,乃至梵天亦举声祝词,三界因之沸腾。佛说,不必从俗。《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10中也载:“于时世尊忽然嚏喷。时大世主乔答弥而白佛言:‘唯愿世尊寿命长远,住过劫数!’”原来,印度人以为,打喷嚏时,如果别人不立即祝愿“长寿”,则会被药叉吸去精气,离开人间[2]。但若旁边有人祝愿打嚏者“长寿”,遂能去凶化吉,躲过此劫。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喷嚏”更成了佛门弟子的禁忌,在佛经中有明文规诫。如佛教戒律书《僧律》云:“若在禅坊中,者不得放恣大。若来时当忍,以手掩鼻,若不可忍者,应手遮鼻而,勿涕唾污比座。”然打喷嚏是一种生理现象,实难避免,故必须有一个词的出现来缓解佛教徒的无心犯律之举。佛教术语“百劫”,意谓“一百个大劫”,指很长远的时间;佛教认为众生从初发心成为菩萨而至成佛的过程,极速者经四生,极迟者则需经百劫,百劫是修成正果的最长时间界限。“百劫尽消”,岂不是已然修行成佛,功德圆满,自然是禳灾去祸的最佳用词了。想不到,这句台州人最熟识的话语里居然深藏着那么多的佛教内容。

当台州人碰到不确定的事,或前途吉凶未卜之时,往往会默默念叨“观世音菩萨保佑”、“救苦救难的观世音”。在当地百姓的心中,观音娘娘无疑是最万能的保护神,以前几乎家家供奉,其影响力远超如来佛祖。可“观世音在佛教的品位中只是菩萨,菩萨品位次于佛,在德行上,菩萨仅具备自觉、觉他两个条件,是成佛果于未来的修行者”[3],他在民间信仰中影响如此巨大,其实“与天台宗对观音信仰的推动是分不开的”[3]。天台宗的最高经典《法华经》卷7中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专门宣扬观世音的法力、有求必应;加上天台宗“性具善恶”的理论,认为只要众生行“修善”,断“修恶”,人人可以成佛,这自然更易为一般百姓接受,因此广受广大百姓以及封建统治者的欢迎。近水楼台的天台一地更是传播迅速,自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观音信仰”。每年除了一般的佛事活动外,天台还有两个专门的观音节,那就是“二月十九,观音生日”和“六月十九,观音成道”。二月十九这天,“城内观音堂前满街张灯,女子多往祈求赐子”[4]648;六月十九这天,更是举办隆重的法会,由方丈主持,僧俗均参加,“十方大众齐集观音殿,焚香上供,诵经礼佛”[4]593,盛极一时。

台州人极重养生保健,尤其是天台、临海二地,年纪大者最渴望的莫过于自己“脚手年健”(年年身体健康),子孙后代个个“脚手健”(身体健康)。因此台州一带,气功组织林立,活动频繁,修习者甚众;武术学校遍布各个县市,习武之风盛行。这背后隐含的则是道教南宗的修身观,与天台道教的源远流长密不可分。早在三国时吴国的葛玄就在赤城、桐柏修炼,擅长闭气胎息功夫。唐时司马承祯则擅导引之术,通过呼吸俯仰,屈伸手足,使血气流通,促进健康。宋时张伯端开创道教南宗,主张“先命而后性”,即把生命视为人性的前提,因此更重身心保养,追求肉体长生。这显然把提高人体的素质视作修道的前提,与我们现代的体育运动、武术等的宗旨如出一辙。

在天台,类似的方言词汇很多,有相当一部分的佛言道语,至今活跃在当地百姓的口中,如头世人(指没有见过世面的人,含贬义)、一老世(一辈子)、西天告佛(告状无门)、老本师(道士;有武功的僧、道)、吃素娈人(吃斋念佛的老太太)、陈抟老祖(五代时道士名,借指贪睡不醒的人)、修行人(善男信女)等,无不反映出天台“佛宗道源”的地域特色,折射出邑民们对本土佛道教义的深入认识。

台地的不少方言还真实记载着从古到今台州土地上佛道活动的兴盛与繁杂,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初一十五”这个方言词,台州人想必都能一目了然,就是说农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这两天,信佛人家例行拜菩萨,正如天台俗谚所言“初一十五庙门开,牛头马面两边排”[5]196,充分反映出当地佛事活动的重视、普及和频繁。不仅这两天,天台的“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日),为善男信女例行的拜佛日。此外,一年中还有不少的佛诞法会,用以纪念佛、菩萨、祖师的生日、圆寂日、成道日等。据《天台县志》所载,计有:正月初一,弥勒菩萨圣诞;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二月十五,释迦牟尼佛涅;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二月二十一,普贤菩萨圣诞;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圣诞;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六月初三,韦陀菩萨圣诞……各大寺庙几乎月月有法会,僧俗往往一同欢庆,显示着当地浓郁的佛教氛围。

“老爷寿日”一词台州人亦是耳熟能详。方言中,“老爷”就是“神”;“寿日”即“生日”。解放前的台州农村,差不多各个村庄都建有一座气势宏伟的庙宇,俗称“老爷殿”,供奉对象不一,佛道掺杂,主要有关老爷、张元帅、胡公大帝、白鹤大帝等。像关老爷这样历史上实有其人的,就以他的生日为“老爷寿日”(农历五月十三);但多数情况下则以塑好老爷的开光之日作为“老爷寿日”。老爷寿日的时间各村不一,因此这一天,也就成了这一村的特定节日。每年的这一天,村中都要举办隆重的祭庆活动,做老爷糕、请社戏、放电影。每个家庭都喜气洋洋,去老爷殿拜老爷、上供,祈求庇护,晚上则大摆筵席宴请亲朋好友。解放后,不少村中的老爷殿被拆除,但仍有一些村至今还保留着“老爷寿日”的习俗,“并赋予新的内容,成为农村的一大节日,颇有点农村春节的味道,但跟春节又不完全相同。春节期间的走亲拜友,大多是平时有来往的,关系比较密切的亲朋好友。而老爷寿日邀请的对象,则比较广泛,只要是熟悉的,都可以请来,甚至有些是熟人带熟人临时来的,只要进到主人家,都是一视同仁。”[6]且因寿日多设在农闲时节,附近的善男信女,也会结伴过来烧香点烛,虔诚跪拜,以求事事顺遂,场面可谓是热闹非凡。

台州还有一个广为流行的词,那就是“念扳佛”。“扳佛草”、“扳佛娈人”、“扳佛粥”生活中随时都可听闻。那什么叫“念扳佛”呢?实际上就是“念经”,只不过更加具体形象,“其中的‘念’是指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反复念诵,‘扳’是指扳着指头计数,即计一下‘南无阿弥陀佛’念了多少遍”[7],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佛教信徒们诵经礼佛过程中,手持佛珠,念诵一遍即扳过一颗佛珠的风貌。只不过台州一带的在家信徒们,所扳的不一定是佛珠,而有可能是麦秆或阡张。念经者手持麦秆,往往念一遍,折下两头中空的一截,好比佛门信徒掐着佛珠念佛,既虔诚又有计数之效,因此这麦秆已不再是普通的麦秆,而是具有了佛法,俗称“麦秆草”或“扳佛草”,古称“佛草”,浙江其他地方则多称“佛柴”。外形两头中空、色泽金黄,念上经文的麦秆,民间多比附为“金条”,认为可以作为阴间的钞票,台州各地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谚:“祭祖烧‘麦杆草’作钱用,因草中念有‘经咒’”[8]。阡张,则是用黄裱纸压缩切割成砖状、松开则可以伸张的一种冥纸,是专门烧给过世的先祖和佛道中人的,但它只是载体,不能单用,同样必须念有经文才生效。通常挑选某一黄道吉日,由九位善男信女围坐一桌,同念经卷,附有这九人所念经卷的阡张称“九龙会”,是专门烧给过世的先祖的;还有“十二生肖会”,必须有十二个人,分属十二生肖,一起念经,这是专门烧给佛祖的[9]。天台俗谚“念经好当钱,拉屁好壅田”,虽显粗俗,却一语道破了当地念经之风盛行的风俗。经常念经,或信神礼佛、吃斋的老年女性就称为“扳佛娈人”。“扳佛粥”,顾名思义,与佛有关的粥,极易使人联想到全国各地每年腊月初八源自佛门的腊八粥,但实际上,台州一带,这个扳佛粥并不限于腊八节,反而多指佛寺开光或法会时供给僧俗喝的素粥,通常是咸味的,内放切成丁的豆腐,颇为鲜香。

台州土地上佛道活动的兴盛庞杂,除上述语词外,道场、修行、出家、香、烛、拜、度、化缘等词,“万年山头打斋,西天路上求佛”、“各村各套法,各庙各菩萨”、“一村几个人,一殿几尊神”、“众生好度人难度”、“老爷显外乡——名声在外”等俗谚无不折射出当地佛道活动的丰富多彩。

当地民众对佛道教义的熟悉,宗教活动的丰富多样,自然促成了佛道信仰与当地民俗的融合,形成了台地独特的宗教习俗。这在天台的岁时、礼仪习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兹举数例,以见一斑。

“五味粥”和“走八寺”——春节中的宗教习俗。天台的大年初一,早餐极富特色,家家食“五味粥”,且由家中的男子烧成。所谓“五味粥”,就是白米、红枣,豆腐、番薯、芋艿五种食品合煮的粥;溯其源,乃出于佛寺僧侣,是由十二月初八佛诞日的“腊八粥”演变而来。不过,在天台煮此杂羹,更赋予了新年祈祷“五福”(指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寿)[4]657降临人间的寓意。

到了正月初八这天,天台的中老年妇女们往往三五成群,到各神庙烧香,称“走八寺”。这种习俗,在正月里要重复多次,分别为初八、十八、廿八,俗称“上八”、“中八”、“下八”,或“一八”、“二八”、“三八”。民谚有“上八晴,好年成;二八晴,好收成;三八晴,吃得成。”这个习俗影响很大,台州、宁波等地皆有此风。原因是人们把“八寺”与“八字”联系起来,总想通过走八寺来改变自己今世的“生辰八字”,表达“今世修行下世好”的善良愿望。所以这也是一个修行积德的方法,与佛道的影响息息相关。

“祭灶”——“谢年”前必不可少的环节。祭灶习俗在我国民间影响巨大、流传极广,南北盛行。旧时,几乎户户供奉“灶王爷”神位,北人尊之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而天台一带,则呼之为“灶司爷”。腊月二十三夜,家家拜送灶神上天,称“送灶”或“辞灶”。多在祭前买把新筷子插满箸笼,并置酒菜于灶司爷前,称为“醉司命”,供品通常用冰糖、柿饼、麦芽糖等能够粘牙的甜食,目的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在天帝前多说好话,保佑家庭平安。传说灶司爷是个非常健忘的神仙,吃了这餐饭就忘记了上餐吃什么,所以台州又有句老话叫“灶司爷饭吃了”,比喻健忘的人。灶司爷在上天前吃了甜食,自然忘记了主人以前对上苍及对自己的不好,只说这家人的好话了。《临海竹枝词》有:“腊月廿三送灶司,请他上天言好事。明年上八回灶转,带来福禄寿财喜。”[10]灶司爷是如此健忘,所以又有一个习俗:凡灶司爷尝过的食物,不能给小孩吃,吃了会变得不聪明和易忘记。

天台节俗中,正月初一拜老爷、七月三十夜插香组图案,正月十四闹元宵、八月十六过中秋,四月初八食乌饭、七月半祭祖等都与佛道相涉。此外,丧葬等礼仪习俗也多受佛道影响,成为仪式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如丧葬仪式中“做七”这一环节,“一般是请和尚道士来做”[11]。此源于佛教的“累七斋”,即人死后至七七(四十九)日间,每隔七日必设斋供养追悼,帮助亡灵转生。而且按照旧时礼俗,一个人的一生,“从父母的求嗣,到婚配合八字,到治病老死,以及建房、出行、科考、入仕、择业,每个关键时刻都离不开求神拜佛”[12]22。

说起天台山的佛道文化,时人多誉之为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典型代表。确实,天台山文化长期以来呈现出一种佛道并存、三教互融的独特名山文化,这从方言俗谚中也能得到印证,且更为明白易晓。

比如说“老爷”一称,在天台一带,并非指官老爷,而是对一切神明的尊称。菩萨叫“老爷”,各村供奉的神仙也叫“老爷”,因此所谓“拜老爷”,拜的既可能是佛教中的如来、弥勒、观音,也可能是道家的城隍、八仙。正月初一的“拜老爷”习俗,一般走的是佛寺“国清寺”,但五月十三的“关老爷磨刀节”,所祭的却是关帝(关羽)。再看“道姑娘”一称,既可指道姑,有时又可称尼姑;“老本师”称谓也是如此,既指道士,又可指有武功的僧、道[5]245。

寺、殿、庙、宫、观、庵等场所名称亦是佛道混用。这些称名原本区分明显,如寺、殿一般指佛教场所,宫、观、庵通常是道教场所,庙为祭祀场所。但这些称名在天台却经常混用,尤其是“殿”,使用似乎更加随心所欲。也许,在民众的心中这些地方都是供奉神灵的所在,那混用又有何妨呢?更何况,不少名人既栖身于佛寺,又受供于道观。你看,佛教国清寺奉道教仙家右弼真人“王乔”为护法,道教第六洞天玉京洞中则供奉观音,称慈航道人;这还如何让民间百姓区分?干脆,民众见庙就拜,逢神便祝,反而相安无事。

“做月节”是天台乃至台州常用的又一方言词,指的是“逢年过节,祭祀祖先神佛,改善生活”[13]。这一习俗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三教的和谐共存,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台州的“做七月半”。七月半,指的是农历的七月十五,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会”。是日国清寺等寺庙往往举行盛大的“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而同时,这一天又是道教的中元节,为地官赦罪日,要普渡孤魂野鬼,因此民间又称“鬼节”。家家户户都要买阡张、元宝、钞票放路角头燃烧,给那些四处游荡的野鬼们作零花钱用,免得他们干坏事;有些年份还有放水灯活动,以保全村人民大吉大利,永保平安。《临海竹枝词》这样描写中元节:“七月十五祭鬼节,家家堂前开鬼宴。祖宗上代来受祭,赐财赐喜福寿添。”[9]儒释道就这样在同一天和平共处,合三为一,共同表达着奉亲、敬养、普渡的主题。

佛道世代睦居,共同创造了独特的天台山文化,对百姓的生活影响巨大。台地百姓,多逢神便拜,并不主一教一神,人们信仰宗教也不是真正出于心灵深处的虔诚信仰。“万年山头打斋,西天路上求佛”,正说明信佛者是抱着有“求”于佛的心态去的。确实,多数修行者是出于祈福、求财,帮助实现自身的愿望,有些甚至“平时弗烧香,忙来抱佛脚”,因而似乎是在和神、佛作交易,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这也就使宗教与台地古有的“信鬼神,好淫祀”之风相融,时而会搀进一些封建迷信的内容。“讨香灰”(索取庙宇香灰当灵药)、“(望花)讲灵姑”(一种迷信活动,灵姑即神婆,据说能通灵,先人的鬼魂附着在灵姑身上,能与生者交谈,一慰思念之情)等方言就是这一迷信落后风气的反映。

浓厚的功利目的,也使得佛、道在当地百姓的心中并不永远高高在上。哪个神仙最灵验,哪个庙宇的香火就最鼎盛;当一旦发现他们不是那么灵验的时候,就会转而去相信另一个更灵验的神;当完全不灵验,无法有求必应,甚至“日拜夜拜,欠些大债”时,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也就自然被拉下了神坛,走向凡俗,甚至还被报之以调侃、揶揄:“老爷(指泥塑菩萨)眼,死盯板——不开窍”、“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苍蝇跟个卖摊人,大虫变做弥勒佛”、“隐山落道,坐井观天”。连带着,那些佛门弟子也就自然成了戏谑讽刺的对象:“癞头做和尚,生成”、“和尚打架——抓不到辫子”、“小和尚念经——有嘴无心”、“三开骂贼秃,众僧多有分”、“做到和尚,也要脚酸”、“和尚头生虱,盐包里出虫”、“捣蟹酱,念弥陀”[12]130-132①这些俗谚均出自清末田炎氏《土俗话》。引自杨杰、高平、郑鸣谦《天台读本》,第130-132页,上海:文汇出版社,2014。、“和尚拜堂,完全外行”、“假勿知,和尚吃海蛳”。最后竟然发展到神圣的“老爷”竟然还成了方言中“不好用的、坏的东西”的代名词,构词能力极强:年轻人如果总做错事、扶不上墙,可称之为“小老爷”;一个人总是失魂落魄,则名为“老爷魂”或“老爷相”;沉默寡言如泥塑木雕般的男人,被视作“老爷菩萨”;一切不好用的东西,自然就是“老爷物事”。这些多呈贬义的方言俗谚的大量出现,是百姓心态的真实呈现,正说明人们是抱着“有求神灵”的心态去参佛信道的,有索求实则也正是整个中国宗教信仰的一大特色。

语言是文化最真实的反映与记录,一地的方言更是一地文化最朴素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了解一地文化的窗口。整理搜集这些喜闻乐见、耳熟能详、代代相传的民间语言,对我们了解和传承天台山的佛道文化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更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对佛理道义的别样解读。

[1]方山.方言杂记(六则)[J/OL](.2008-07-07).http://hynews. zjol.com.cn/hynews/system/2008/07/07/010540313.shtml

[2]季羡林.说“嚏喷”[J].文史知识,1990(1):54.

[3]曾其海.天台宗对观音信仰的推动[C].//金健人.韩国研究第8 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29-32.

[4]天台县志编纂委员会,天台县志[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

[5]戴昭铭.天台方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何达兴.历史文化名镇——张家渡[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101-102.

[8]叶泽诚.台州民俗大观[M].宁波:宁波出版社,1998:288.

[9]戴相尚.台州有三个半“祭祖节”七月半为群祭[N].台州晚报,2012-09-09(12).

[10]戴相尚.台州人过年前的“小年”(上)[N].台州晚报,2013-01-27(11).

[11]曹志天,许尚枢.天台民俗风物[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4:91.

[12]郑鸣谦,姜白.印象天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4.

Buddhist and Taoist Custom in Dialects and Proverbs

Ye Jiao,Xu Kai
(School of Humaniti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With openness and tolerance a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iantai Mountain Cul⁃ture,Buddhist and Taoist culture have made great influences on it.Based on the familiar dialect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depth Buddhism and Taoism.Many dialects and proverbs reflect the local people’s deep understanding of Buddhist and Taoist doctrine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local Buddhist and Tao⁃ist activities in popularity,as well as close combination of the local folk belief and Buddhism or Tao⁃ism.We also can appreciate the weird phenomeno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the secularization of the religion.

Tiantai;Buddhism;Taoism;dialect;folk custom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6.04.003

2016-05-27

叶娇(1974-),女,文学博士,浙江临海人,浙江省台州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训诂学、文化语言学研究。徐凯(1972-),男,文学硕士,浙江桐庐人,浙江省台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天台老爷台州
在天台(组诗)
不怕火的双手
天台植物
厨师与老爷
天台植物
高浟:老爷我来审青菜
天台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台州远洲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