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雕塑美学形态对徐州城市公共艺术启示及策略研究

2016-02-13 22:53刘庆慧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两汉徐州雕塑

刘庆慧

(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汉代雕塑美学形态对徐州城市公共艺术启示及策略研究

刘庆慧

(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汉代雕塑对审美意识中人性与神性沟通有良好反映,而人性觉醒在此成为重要转折点,大量雕塑开始作为公共空间设计符号出现,其审美形态表现为速度、力量、朴拙与意象四个方面。徐州作为汉文化沿承较好的城市之一,汉代雕塑审美形态的研究对其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有启示作用,体现在汉代雕塑审美形态符号的系统化及“扬弃”的优化策略。

汉代雕塑;美学形态;写意性;徐州城市公共艺术

城市雕塑是公共空间艺术的一部分,对大众情感审美有较强普及性诉求,它反映一个城市文化定位及合理发展方向。汉代雕塑是汉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心理体现了从神性到人性觉醒的历程,其审美外观体现在以“象”为“意”的抽象写意,摒弃对现实的具象摹写,注重对周边环境考量表现及主观情感抒发,将人之情感与自然情境较好结合。

徐州作为我国“两汉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汉文化遗存,两汉雕塑作品及种类尤为丰富,涵盖石刻、玉雕、铸铜、陶塑、木雕、汉画像石等多个方面。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在“两汉文化”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塑造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如仿汉文化景观和以汉文化景观为主题内容的大中型主题公园、汉墓地面建筑、淮海食品城等,力图打造“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城市文化特质。通过对汉代雕塑审美形态解读,分析其构成符号与文化底蕴,为徐州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方向定位做文化延展。通过对个体到整体的系统化设计提升徐州城市文化品质,塑造“楚韵汉风”城市形象。

一、两汉雕塑的基本美学风貌分析

汉代经由“文景之治”社会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军事上的强大、政治上的统一,以及文化上的南北交融和自由,反映到汉代雕塑风格特点上,正体现了人性觉醒的过程和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较之以往的朝代,汉代自作主宰的世界观决定了人神同一的雕塑题材,那伏羲女娲的蛇身人首,那浑然一体的天地人画面,将原本地位相差悬殊的两极世界和谐了,弱化了神高高在上的地位,强化了人作为改造世界的主体地位。众多雕塑题材来自于真实的生活,是汉代的工匠们在生活中的所见、所知、所感、所想,其审美趣味是对现实生活的直观感受,并且这种审美趣味与艺术表现手法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工匠们用他们质朴而自由的手法表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展现一幅幅繁多具体的现实社会生活画卷。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把汉代的美学基本特征总结为气势与古拙。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满目的对象,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它们构成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在汉代的雕塑作品中,这两种美学风貌同样适用。

1.“气势美”

琳琅满目的雕塑题材反映了一种积极的对世间生活的全面关注和肯定,是对自己征服世界的社会生存的歌颂。汉朝在结束了六百多年的战乱,建立了一个统一稳定的封建帝国后,在意识形态领域虽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大一统政策,汉代的艺术特点却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的浪漫主义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征服世界的霸王气概的现实主义相互渗透,使得汉代雕塑在题材的选择上囊括了天上、人间、地下三界的万事万物,通过神话与历史、现实与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形象画面,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李泽厚认为也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继续延续和保存,才可能使其艺术对现实的一切怀有极大兴趣去描绘、去欣赏、去表现,使他们一无遗漏地、全面地、丰满地展示出来,汉代艺术对这种丰富生活场景的描绘意味着对自己征服世界的社会生存的歌颂。汉代雕塑往往以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在高度概括飞扬流动的整体形象中表现出力量、运动、速度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美”。奔驰的骏马、长袖善舞的陶俑、浩浩荡荡的行进队列以及欢欣鼓舞热闹的节日场景无不向我们展示着一幅幅动感的历史画卷,没有细节、没有修饰的粗线条、粗轮廓的场景描绘,表现出来的是力量、运动和速度的“气势美”。

2.“古拙美”

汉代雕塑的艺术形象看起来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比例关系不合常理,线条柔和与棱角的坚硬并存,但它并非是可以用粗糙、简单来概括的。明代诗人谢榛云:“至于拙,则浑然天成,工巧不足言矣”,在这里,“拙”与“巧”相辅相成,共生互融,“古拙美”的直观感受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象之外形、意之内在的写意性表现手法。“笨拙”的不和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出运动、力量和速度的夸张需要,以意舍形,使“拙”中有丰富的韵味,达到不工自工、妙造自然的境界。

浑然一体的造型处理手法和用线条来处理形体结构和体积过渡的表现技法是汉代雕塑最常用的写意手法。一方面,汉代的雕塑往往大胆舍弃细部的刻画,用一种整体表达的意味或情态感来统一形体的结构,从而在结构上形成气韵的贯穿。如徐州驮篮山西汉楚王墓出土的绕襟衣舞俑,身体随着舞步的变化呈现出“S”形,着力夸张动态和外轮廓的节奏,强调表现舞动的身体和衣裙的形态和神态的感受意味,不作细部刻画。另一方面,为了使雕塑达到浑厚雄强“藏其形所以为其神”的效果,汉代雕塑常采用线的变化以形写意。如霍去病墓前的石刻“跃马”和“卧马”,在处理马的四肢时只简约地在马的关节处用线刻出结构,不作体积处理,局部看似平板,但整体上保持了体积的完整,从而增强了量感和厚重感。此外,满幅的构图形式也是古拙美的另一种体现,其主要表现在汉画像石构图处理上,这种处理手法使得汉代雕塑看似“笨拙”,却使我们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丰满朴实的独特意境,与我们今天的精巧的艺术处理手法相比较显得单纯而洗练,饱满而实在。

二、两汉雕塑美学风貌对徐州公共艺术启示及策略

公共艺术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并参与公众社会生活的立体的视觉艺术,它涉及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市民生活环境的每一个角落,其所谓的“形式”已完全超越了传统意义的“艺术形式”的分类方式。从其艺术表现形式上看,它除了包括雕塑、公共壁画等纯艺术形式外,还包括公共空间的步道、椅凳、栏杆、塔台、路灯、井盖、旗帜、信箱、电话亭、垃圾桶、喷水池、救火栓、公共车站牌等公共设施,更可以表现为独特设计的空间。而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城市氛围营造及城市形象的塑造上尤为重要。

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遗留下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两汉文化遗存,构成徐州市域鲜明的地域特色,为打造楚汉文化城市品牌奠定了厚重的场域精神和地缘文化背景,也为徐州城市公共艺术能根植于传统文化中提供了深厚土壤。目前徐州存在的公共艺术不乏形神兼备的优秀作品,作为优秀个体能在空间、形体、色彩、质感等方面结合汉文化因素中相应的视觉元素符号,传神地继承和发扬两汉文化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也不乏一些粗制滥造的个体。我们经常看见两汉文化风格的公共艺术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大多停留在简单挪用和粗暴复制的层面上,原创性低,缺乏个性,如秦汉建筑瓦当中的四神图案、汉代画像石中的车马出行图等,这些古代经典的图案如图章式地被随意应用。因此,如何将丰富的两汉文化元素运用到徐州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塑造“楚韵汉风”城市形象,是徐州城市建设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1.徐州城市公共艺术在继承两汉雕塑美学风貌的前提下,走系统化设计之路

目前能体现徐州汉文化的公共艺术可以说不少,例如淮海路上的花池、淮海文博园和汉文化景区的一些公共艺术及公共设施、汉桥上的五棵石雕水经石柱、桥头堡、主桥望柱及栏板都有汉文化的影子。但是,这仅仅是构成城市形象体系中的微小的“点”,如果能将这些“点”加以梳理、分类、总结和提炼,使之形成一个更能体现整个徐州城市形象的符号系统的“面”,那么这个整体的符号系统便建立起来了,会给人一种更直观、集中、一目了然的感觉,让大家更加简单、全面地了解徐州。因此,在进行徐州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开发时,应该明确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一方面,我们应该继承汉代雕塑题材的广泛性,将题材转向民俗化,这会让公共艺术创作的古拙意味更加浓厚,因为民间生活本身就有着与生俱来的质朴之美。丰富多彩的公共艺术形式正是表现各种琳琅满目社会生活题材的最好舞台,同大汉王朝一样,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一个经济强盛、国家统一,及人民安居乐业的盛世华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我们创作的题材来源,城市公共艺术的每一种形式都可以成为创作的载体,成为展现两汉文化风貌的土壤。另一方面,在城市公共艺术方面要加大力度做成体系,建立统一、规范、合理的视觉形象体系。大至建筑风格特征,小至块砖片瓦,使城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汉文化的形象特征,使人们徜徉在城市间的大街小巷时都能深切体会到楚韵汉风的气息,而不是在某个景区或特定的城市节点去体会和感受。

2.徐州城市公共艺术应该拒绝对两汉雕塑传统造型手法的生搬硬套,扬弃简单的挪用和粗暴的复制,以适应新的审美环境

设计文化的优化发展需要对文化进行系列化解读,这是设计者优先要考虑的。汉文化中雕塑审美系列化在城市空间中应得到表现,因此,某些对两汉遗存的简单的“形”的挪用和复制或者是对一些汉文化元素的堆砌是不可取的,只会导致表现形式上的趋同。当下,设计师的职责应该是充分分析两汉雕塑的造型手法和构成法则,通过打散重构、抽象具化、变异错位等设计手法,对某个局部或整体进行分割、拼装,进而将得到的元素应用徐州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中,构建一个不止“形”似,更要“神”似的公共艺术体系。

3.徐州城市公共艺术应该提炼两汉时期雕塑的写意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将其运用到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中

汉代写意性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汉代“古拙美”的基本美学风貌上,大巧若拙的形象和简约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一种淳朴的精神观念,是一种象之外形、意之内在的意象表现。笔者认为,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写意性表现手法对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导向性作用:

(1)在题材的选择上转向民俗化,并转入民俗化的创作中

用多样的题材来表现民间生活,赞颂民间生活中人们的积极乐观、自在率真,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的生活状态。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如果能抓住瞬间打动内心的真实感触,达到自由无拘、物我两忘的创作状态,定能创作出表现力强,且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来。

(2)学习其形体上夸张变形的处理手法和气韵生动的整体美

夸张变形的处理方法可以说是普遍存在于汉代写意作品当中。写意的不求形似而求神似的特点使夸张变形现象成为一种必然。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将意境传达得更加到位。在造型上多把对象归纳为简单的、不规则的几何形,这种艺术处理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原始的野味,给人以稚拙、朴野之感。

气韵生动的整体美是汉代雕塑的另一重要的写意性表现手法,在形体的处理上高度概括,注重形体的完整性。高度概括的处理手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事物整体形象的概括;二是对整体的形态特征的概括;三是对局部形体进行归纳总结。在现代公共艺术的创作中,我们需要对作品进行整体性的把握,才能让写意雕塑具有灵动与生气,达到气韵生动。这种整体的把握可以通过团块的造型来体现,因为团块的整体中包含着浑厚之感。如汉代霍去病墓前的石刻,就多选用团块状的石材,增添了古拙浑厚之感。另外,整体的外轮廓还可以模仿自然界中的事物,如山、石、云等造型,给人自然朴素之美。

(3)学习其表现技法上“雕与绘”的混合表现,即圆雕、浮雕与线刻等技法的综合运用

汉代雕塑在事物表达上不是以一个纯粹的雕塑为目的,体现了汉代雕塑的写意性。汉代雕塑在表现技法上着重对刻绘对象的感觉出发,运用模糊、简洁、夸张等手法自由地大胆表现。如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豹,现今其大型仿制石雕,雄踞在徐州“汉桥”两侧。作品用圆雕的技法雕刻出大的形体结构和空间,体现出雄大张扬的气势和憨态可鞠的表情。

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当时的文化艺术作品中去,以其独一无二的特质展现。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国力强盛,文化上追求博大阳刚,整个民族都呈现出强烈的自信感,大气磅礴的精神气质是那个时代的烙印。这种精神又成为徐州这个城市需要传承的地缘文化和场所精神,今天的徐州城市公共艺术承载着对汉代文脉沿承和提升城市精神气质以及城市形象品味的重任。受特定历史文化、地域环境滋养的公共艺术会于潜移默化中投射着属地的文化和场所精神,并在与彼此的共融中阐扬着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取向。与此同时,场所精神与地缘文化的唯一性又制约着公共艺术使其具有不可移易性。若在场所精神和地缘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将带有两汉美学特征的公共艺术立于徐州的每一处城市公共空间,它应是不可移易的,也是唯一的。创作一件优秀作品,创作者需要高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功力,作品才能有强劲的生命力。对汉代雕塑美学风貌以及精髓的艺术处理手法的分析,会给我们艺术工作者和施政人员在城市建设工作中一些参考性意见。我们该如何继承并发扬汉代“不求神似求气韵”的古拙质朴的美学思想,是我们面临的很现实的课题。不难发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优秀的艺术作品运用的手法都不是单一的,它们可能综合两种或多种手法,使作品达到想要的艺术效果。一个带有城市历史烙印、定位清晰的公共艺术体系的确立,将会使城市重新焕发活力。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78-82.

[2]何靖.两汉文化元素与徐州城市形象视觉符号设计[J].包装工程,2014,35(4):21-24.

[3]陈高明,董雅.公共艺术的场所精神与地缘文化——以天津为例[J].文艺争鸣,2010(8):66-68.

[4]屈峰.汉代雕塑造型语言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

[5]王瑞芹.浅析徐州汉画像石的“意象”造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2(4):132-135.

[6]桂会.古韵今情——古拙意味在写意雕塑创作中的运用[D].杭州师范大学,2015.

F29

A

1673-0046(2016)11-0015-03

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汉文化语境下的徐州城市公共艺术形态研究》(2012SJD760070)

猜你喜欢
两汉徐州雕塑
巨型雕塑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我的破烂雕塑
鼎盛期|两汉
写实雕塑
两汉名碑注译——鲜于璜碑(一)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