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线公路街道化路段交通安全改善设计

2016-02-13 12:26李红伟周云月王立明
山西建筑 2016年36期
关键词:干线开口行人

李红伟 周云月 王立明

(1.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2.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06)

干线公路街道化路段交通安全改善设计

李红伟1周云月1王立明2

(1.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2.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06)

论述了干线公路街道化路段交通安全改善设计的必要性,根据街道化路段交通安全改善设计的原则,阐述了接入管理设计方法,并通过交通净化技术,得出了街道化路段的开口间距和平均开口数。

干线公路,街道化路段,接入管理技术,交通安全

1 街道化路段安全改善设计的必要性

国省干线公路应在提高运行效率的基础上,保障沿线行人的交通安全[1]。穿越城镇商业区干道称为街道化路段,其特点是建筑物出入口多、开口设置不合理,车辆进出频繁、交织行为复杂,行人出入数量大,行走轨迹随意等[2,3]。基于以上原因,城镇商业区干道的功能严重下降。本文采用接入管理技术和交通净化技术对街道化严重路段进行改善设计,维持干线公路的功能。

2 设计原则

通过对某省级干道街道化严重路段的调查发现,干线公路的功能主要受街道开口的影响,开口的深度与路侧用地性质相关,决定了街道化路段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相应的改善目标和措施见表1。

表1 街道化路段开口深度与用地性质、改善目标及采用技术的关系

基于此,设计中应遵循以公路运行效率与安全并重,结合考虑公路两侧用地性质与行人安全,减少、合并道路开口,压缩道路开口宽度,拉开道路开口间距,提供行人保护的设计原则。在平均开口深度大于15 m的街道化严重路段主要采用接入管理技术对其进行改善;平均开口深度小于15 m的街道化严重路段主要采用交通净化技术对其进行改善。接入管理前后冲突点、冲突区域对比如图1所示。

图1 接入管理前后冲突点、冲突区域对比图

3 接入管理设计方法

3.1 设计车型的选取

该省道干线公路主要服务对象为四轴、五轴货车,改善设计时,参考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4],选择鞍式列车的长度即16 m进行设计,该值可将在干线公路运行的大部分车辆涵盖在内。

3.2 影响因素分析

1)开口宽度。

开口宽度指商业建筑与公路直接相接的开口的纵向长度,反映商业用地对公路正常运行的影响范围。

2)开口深度。

开口深度是道路红线到建筑物之间可用空地的横向长度,反映实施接入管理后,内部交通组织的可用土地面积。

3)建筑物之间可用空地。

建筑物周围可用空地是建筑物后方或两侧能够停车的空间,与开口深度一样,反映实施接入管理后,内部交通组织的可用土地面积。

封闭或压缩道路使得商业用地的开口,道路与建筑物之间形成一个半封闭区域,如图2所示。科学、合理的设计车辆在这个区域的内部交通组织,是接入管理技术能够切实可行的保证。因此,开口宽度、开口深度和建筑物周围有无空地这三个因素是选择接入管理技术的决定性因素。

图2 街道化路段交通安全影响因素

3.3 设计方案

商业用地开口过宽处设置隔离设施压缩过宽的开口,控制开口密度,能够减少冲突点和压缩冲突区域。公路开口分为单向开口与双向开口。单向开口只允许车辆右进或右出,而双向开口允许车辆同时从开口出入。单向开口的宽度宜取5 m~7 m,双向开口宽度取10 m~15 m,如图3所示。

图3 街道化路段开口形式

根据开口宽度、开口深度的不同以及建筑物周围有无可用空地,在项目中将对街道化区域采取不同的接入管理技术手段,见表2。

表2 各条件下接入管理方式

道路红线以外15 m的空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的省道最小建筑控制区域,取30 m为开口深度的临界值充分考虑了设计车辆16 m的车身长度,需要30 m长的空间才能在内部较方便的组织交通,在路侧停靠车辆主要以小车为主的路段可适当降低要求。

3.4 设计要求

一定范围内的路段开口过近、开口数目过多容易导致交通交织现象和冲突点过于集中,直接影响路段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水平,因此以路段内的平均开口数目和开口间距为量化指标对设计进行控制。开口间距为两个开口之间的净距。平均开口数的计算公式见式(1):

A=a/L (1)

其中,A为平均开口数,个/m;a为单侧单向开口数,即公路单侧右进或右出的开口数目,双向开口换算为2个单向开口,个; L为设计路段长度,m。

考虑到设计车型的车身长度,街道化路段的开口间距和平均开口数的指标分别为100 m和2个/200 m。

3.5 行人安全

在街道化路段,行人的出行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为保障行人的安全出行在街道化路段前设置限速标志和村庄标志,在路段中有学校行人过街处设置注意行人标志。行人过街设施结合当地行人穿越公路出行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行人过街设施应尽量避免与驶离或驶入公路的车辆冲突,过街设施的设置位置以离开口距离50 m为宜,过街设施之间的间距以400 m为宜,过街设施的开口宽度应小于3.5 m,避免车辆从行人设施开口处上下公路,在公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道路中央设置行人过街等待区。

4 结语

1)干线公路的功能主要受街道开口的影响,平均开口深度大于15 m的街道化路段采用接入管理技术进行改善,平均开口深度小于15 m的街道化路段采用交通净化技术改善。

2)接入管理技术的决定性因素包括开口宽度、开口深度和建筑物周围有无空地。

3)可设置单向开口和双向开口,单向开口的宽度宜取5 m~7 m,只允许车辆右进或右出,双向开口宽度取10 m~15 m,车辆同时从开口出入。

4)街道化路段的开口间距和平均开口数的指标分别为100 m和2个/200 m。

[1]李 峰.“十三五”期间国省干线公路的功能定位和建设方向[J].交通规划与管理,2016(7):9-11.

[2]王旭泽,刘姜枝.干线公路街道化路段交通安全保障技术[J].陕西交通科技,2013(3):100-102.

[3]祝站东,荣 建,方 靖.双车道公路路侧净空与街道化对运行速度的影响[J].中国公路学报,2010(S2):79-82.

[4]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

Traffic safety improvement design for roadside development of arterial highway

Li Hongwei1Zhou Yunyue1Wang Liming2
(1.College of Civil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 2.Zhejiang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Planning,Design&Research,Hangzhou 310006,China)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raffic safety improvement design on street section of arterial highway.According to traffic safety improvement design principles of street section,it describes access management design methods.Through traffic purification technology,it obtains its opening space and average opening number of street section.

arterial highway,street section,access management technologies,traffic safety

TU984.191

:A

1009-6825(2016)36-0017-03

2016-10-15

李红伟(1982-),女,讲师; 周云月(1995-),女,在读本科生; 王立明(1983-),男,工程师

猜你喜欢
干线开口行人
基于熵权TOPSIS的高速干线物流卡车司机驾驶行为评价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我是行人
Zipp全新454 NSW碳纤开口轮组
曝光闯红灯行人值得借鉴
不易滑落的毛巾
和小动物一起开口吃饭
中小城市交通干线模糊控制的实现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在干线公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