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整合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6-02-15 08:08李志勇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30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课程设计医学

李志勇

·教学改革·

医学整合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李志勇

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改革是医学教育改革的主导方向,国内众多知名医学院校都在积极推进,然而这项教学改革牵扯广、力度大,过程中面临着巨大阻力和各种问题,包括教改机构是否有足够的权威性,课程设计是否可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充分体现,教师积极性是否充分调动,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得是否便捷,学生能否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师生关系是否转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着医学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更关系到医学教育改革的成败。

医学课程改革;整合课程;课程设计

1952年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首次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模式,类似的教学改革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等相继展开,并取得巨大的成功。整合课程改革,打破了学科间界限,有利于医学生更系统全面地了解机体理解生命,目前已经成为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医学教育模式的主流[1-2]。

在国内医学教育界,“整合课程”的名词也早已不再新鲜,少数资金充沛的医学院校甚至已经全套引进了国外较成功的整合课程,众多知名高等医科院校也在进行着“整合课程”的教学改革,然而,推进中的难度巨大,进展并不乐观。目前,绝大部分医学院校执行的仍然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模式。

笔者长期从事药理学教学工作,药理学作为医学教育中的桥梁学科,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具有最广泛的联系,在医学整合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该发挥带动作用。关于整合课程改革所遇到的问题有一些思考与读者分享。

1 课程改革的组织机构必须有充分的决策权

不同于“翻转课堂”“PBL教学”等局限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小范围教学改革,整合课程的改革是系统性的工程,其理念要求以人体器官系统或病例作为关注焦点,而不是某一门具体的学科,是通过知识内在联系进行的整合,而不能是简单的知识“拼盘”,这就需要打破既往大学以学科为分界的人员与资源组织形式,抽调系科人员组成专门的“专题委员会”进行课程设计、教师培训、教学实施等,这涉及到大学整个教育资源重新组织甚至重新构建。由于体制的惯性,其面对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所以,教学改革的组织机构必须具有足够权威性和决策权,要能够调动相关资源重新配置[3]。

2 课程设计要保证可行性

几十年“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模式早已给我们的医学教育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们的教师、教材、以及理念都是在以往教育模式下产生形成的,重新开启一种教学模式并不容易,所以医学“整合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循序渐进。如果设计之初,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知识结构与各种资源的承受能力,设定了过高要求的课程设计,将使改革举步维艰困难重重[3],所以最初课程的设计要放低要求,课程资料必须实用,要充分考虑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保证课程的可行性。应该通过调动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保证教学质量。方案不够完善的地方,在后续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医学教育研究室,及时了解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对课程进行持续更新,保证课程能够不断的得到补充、修正和完善。

3 整合课程改革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教育是中学教育的延续,目前我国的中学教学依然是以“填鸭式”教育为主,高考过后进入大学报复性放松的思想与现象在学生和家长中都相当普遍。而整合课程要求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过程是探究式的学习,要求学生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身经验构建意义[4]。这两者之间显然存在着矛盾。学校和教师不能照搬国外教改教条,对学生放任不管,这样会使他们更加迷茫,无所适从。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教师要对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逐步切换角色,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换为主动学习者,思考者,探索者,成为学校各种资源的积极利用者。通过多沟通、多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向;通过向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学习途径等,使学生尽快适应整合课程教育的模式,熟悉该模式下师生各自的角色与互动方式。同时,强调小组学习,讨论式学习等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氛围,促进学生之间协同进步[5]。

4 整合教育改革需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并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目前,高校的教师都是“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体制所培养的,缺乏整合式教育的理念。加之,目前的医学高校对于教职员工的主要评价体系是科研能力的高低、研究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各种科研基金的获得情况等,这套体制要求教师专研于较小的领域,以便突破,导致教师的兴趣领域与学习内容变窄,随即知识结构也就变窄,这与整合教育的系统性要求背道而驰。另外,优秀的医学生被优厚的医院待遇所吸引,潜心从事医学教育的少之又少,不少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的教师大多为生物类专业毕业,缺乏整合教育所必须的医学知识结构。而教学医院的临床医生,虽然具备临床一线的经验和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但是其基础知识扎实性被多年的临床工作弱化,同时面对繁重的医疗与科研任务,他们很难有精力在整合教育改革中担当大任。

根据上述问题,在整合教育改革之初,相关部门应首先做好顶层设计,下定决心,加大投入,抽调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参加教改,相关学科要及早准备,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接受新的理念,实践新的模式[6]。通过不同学科方向教师的集体备课、案例讨论、完善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衔接;通过高年资教师的示范与帮带,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通过任课教师相互听课,促进他们更好地掌握交叉学科的知识;通过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培训授课,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另外,教学改革需投入教师大量精力,必然影响教师在科研上的成绩,要从职称晋升、物质奖励、荣誉获得等方面给予他们补偿和鼓励,只有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调动起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只有教师积极参与,整合课程的改革才有可能成功[7-8]。

5 整合教育需要给学生提供便捷的优质教育资源获得渠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整合教育让学生的学习边界变得模糊,学习内容更加宽泛,学习领域更加跨域。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没有哪本教材能够涵盖如此丰富同时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没有哪套教科书能够跟得上飞速进步的研究进展,也没有哪位教师的知识面可以涵盖得了学生的各种奇异的思考与问题。令人欣慰的是,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公共开放的教学平台的日益丰富不断完善,信息传播与交流的不断便捷与成本持续下降,都为身处人生最好学习阶段的医学生,提供了史无前例的优质学习资源。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的环境,搭建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积极向学生推广各种国内及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进行自学的能力[9]。

总之,医学整合课程改革由于牵扯面广,变革力度大,在执行过程中将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问题,改革者必须有足够的决策权,坚定的决心,持续的投入,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充分预判并提早准备,才有可能化解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将改革推向成功。医学教育事关国人健康福祉,医学教育改革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值得我们为之付出奋斗。

[1]顾鸣敏,黄钢. 中美英医学院校医学课程整合的比较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9, 30(5):68-69,80.

[2]乔敏,郭立,贺加,等. 国外医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特点[J].医学教育,2001(6):19-22.

[3]王大朋. 美国五所医学院校整合课程实施的比较分析[D]. 上海:上海医学院2012:60-63.

[4]姜华茂,张锦英. 临床医学整合:中心化整合关键在于观念转变[J]. 医学与哲学,2014, 35(11B):6-9.

[5]杨定海. 突出主体地位培养创新人才——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6):41-42.

[6]谭飞,万宝俊,舒涛,等. 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现状与思考[J]. 医学与社会,2015,28(9):94-97.

[7]于双成,金祥雷,于雅琴. 美国医学教育改革三次浪潮的文化背景及本质特征[J]. 医学与哲学,2011,32(12):11-14.

[8]贾书花,王改琴,张旭东,等.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医学基础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84-85.

[9]俞赤卉.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在医学教育中应用的探讨[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2):169-171,192.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Medical Curriculum Integration Reform

LI Zhiyong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Curriculum integration reform is the main direc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 Many domestic well-known medical institutions areactively promoting this reform, but are encountering many obstacles and difficulties. Several factors affect the process of this education reform, includ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organization, feasibility of curriculum design,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convenience of obtaining high 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adaptability of students to the new teaching mo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so on. Whether these problems can be solved properly affects not only the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 but also the success of the medical education.

Medical curriculum reform, Curriculum integration, Curriculum design

G642

A

1674-9308(2016)30-0005-03

10.3969/j.issn.1674-9308.2016.30.004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药理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课程设计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的进步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