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丹柯》为例论“母题”式教学

2016-02-15 23:35孙慧丽
中学语文 2016年24期
关键词:高尔基母题英雄

孙慧丽

以《丹柯》为例论“母题”式教学

孙慧丽

高尔基的短篇小说《丹柯》,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主题”单元里的一篇精读课文。就教学情况而言,这篇小说在情节、人物、语言上并不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传递的主题,也显得有些简单和老套。

近日,阅读了徐昌才老师的《比较拓展主旨——<丹柯>创意教学案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年第4期)一文,他将鲁迅的《药》与高尔基的《丹柯》进行求同的比较,认为两篇小说在“故事情节”、“人物设置”、“主题思想”上有诸多相似,进而得出结论“两篇小说均含有反思英雄,批评民众,启发民智的思想内容。”徐老师的分析引发了我的思考:这些相似是两位作者创作的偶然,还是某一类作品的应然模式?若非偶然,这一类作品遵循的是怎样的一种创作模式呢?

一、“母题”式教学的提出

《外国小说欣赏》在“写不厌的母题”中指出:“在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比如‘爱情’、‘战争’、‘复仇’等,有时我们也将他们称为主题。但这些主题都是一些宽泛意义上的主题,我们可以将他们称为 ‘母题’。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我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远隔重洋,却异曲同工地表现着爱情……我们会发现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可以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母题中去。”可见,每个作者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但在各具特色的主体创作之下,存在一个共有的更为客观的“母题”。

母题(motifo),是一个舶来词,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在《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中将母题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故事中的角色,比如救世的英雄、残忍的后母;第二类是涉及情节的某种背景,比如奇特的信仰、不寻常的习俗;第三类母题是单一的事件,比如复仇、治水。不难发现,鲁迅的《药》与高尔基的《丹柯》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母题元素——“英雄”。传统英雄母题作为一个叙述单元,在文学进程中逐渐成为一种模式。所以,在同一母题的影响下,两篇小说的诸多相似并非偶然。相似的“故事情节”、“人物设置”、“主题思想”实际上是共同沿用了母题链中了某些环节,是作者对同类母题的继承与发展。

《丹柯》是一篇民间传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将小说放置到更宏大的“母题”中,寻找这类“母题”的普遍规律,并将其指导教学。学生或许能触摸到感性文字背后的一般性规律,提升自己对一类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母题”式教学的开展

“母题”式教学就是遵循某一类母题的客观规律,帮助学生找寻完整的母题链,并抓住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点拨,进而拓展分析同类母题的不同作品,比较异同,从而形成对该类母题比较全面的认知。遵循以上的教学思维,根据《丹柯》的情节发展,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有序的教学。

1.英雄母题之异貌

问:这篇小说对丹柯这个人物的出场,采用了什么描写?

原文:“丹柯是那些人中间一个年轻的美男子。美的人总是勇敢的。”

作者对丹柯的出场,最初采用的是外貌描写。丹柯带有主角光环,是一个年轻的美男子,同时作者告诉我们美与勇是形成因果的。这是不是一种强加的逻辑呢?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他的形象是高大、端正的美少年,所以在西方文学作品中,阿波罗已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可见,美勇兼具,这是西方文学中对英雄的一个共知。而中国文学作品中英雄的形象大多十分奇特,如《山海经》记载,刑天原是一个巨人,被砍掉脑袋后“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比较东西方文学作品,英雄的外貌都有过人之处,西方选择了俊美,东方选择了奇特,但都体现了异貌。简短的一句出场介绍,其实是对母题的继承。

2.英雄母题之困境

问:丹柯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场的?

原文:“……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丹柯,他一个人把大家全搭救了。”

小说开篇是对这群族人生活境况的描写,因为外族的入侵、可怕的森林,让原本“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一群人开始向命运低头,甘为奴隶。这是凡人在困境中的常态,因为脆弱而步步妥协,但这恰恰是英雄降生的最佳土壤。西方神话中,当宙斯拒绝向人类提供火种时,普罗米修斯出现了;东方神话中,当烈日炙烤,大地龟裂时,夸父挺身逐日。特定的环境给了英雄脱凡而出的机会,也为英雄提供了发挥智勇的最佳舞台。

3.英雄母题之考验

问:丹柯在领导族人走出丛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难题?

原文:“他们把他包围得更紧了,为着更容易捉住丹柯,弄死他。”

这是一群原本和谐地跟着丹柯走,并且相信他的人。但因为路途的艰辛,人性的软弱、自私开始作祟,他们归罪于丹柯,将所有的愤懑和埋怨都发泄到了他身上。在这途中,丹柯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人心的动摇,这成为他英雄之路的考验。高尔基又用了大量篇幅为英雄之路设置关卡,通过磨难的考验进一步丰富人物的精神品质。

4.英雄母题之神助

问:丹柯最后用什么方法消除了困境?

原文:“忽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了他自己的心来,把他高高地举在了头上。”

此时的丹柯如有神助,自掏心脏却屹立不倒,继续向前。同时这是一颗持续燃烧的心,树林也随即分开,为其开路,直至走出森林,他才倒下。这是超乎凡人能力的行为,类似的叙述在东西方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就本篇小说而言,高尔基在继承“神助”的基础上是有所改造的,之前的神助大多为外力,遵循的是“英雄秉天意而生,当其陷入绝境之时,总有天神相助”的原则。而小说里的丹柯是在困境中自己激发出了强大的神力。高尔基对“神助”这一母题的继承性改造,使得情节更为紧凑合理,让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高大,也让悲剧的意味更为浓厚。

5.英雄母题之孤独

问:丹柯最终的结局如何?

原文:“充满了希望的欢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

丹柯最终带领族人走出困境,为族人献出了生命,但却不被理解,没有获得应有的拥戴。英雄的结局有悲有喜,孤独式的英雄,大多是悲情人物。孤独既源于才能高人一等,比较难以搭建对话的平台。亚里士多德在悲剧三要素中指出的 “矛盾双方片面的合理性与排他性”,正是造成了丹柯和族人之间矛盾冲突的必然性。

三、“母题”式教学的思考

其一、相同母题,母题链并不相同。“异貌”——“困境”——“考验”——“神助”——“孤独”,构成了《丹柯》这篇小说的母题链。“考验”与“孤独”这两个环节在鲁迅的《药》中也有呈现,但夏瑜没有丹柯的“神助”,因为《药》是一篇现实主义的小说,而《丹柯》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而正是这一环节的取舍,让《药》对民众麻木愚昧的批判更有力,《丹柯》只是提出了一种思考。可见,由于作者创作风格、所处的社会背景、着力表达的主题思想的不同,会有所取舍。

其二、母题元素繁多,毋须全部具备。英雄母题的具体元素并非仅止于以上五类,并不是所有故事都要具备全部母题元素。翻阅四大名著,像“异生”(孙悟空出生方式)、“婚姻”(周瑜与小乔),“落难”(林冲屡遭迫害、家破人亡)、“结义”(桃园结义)、“成圣”(孙悟空最终得道成仙)等环节比较常见。同类母题,结局有悲有喜,主题有单一有复杂,作者会根据创作的需要有所选择,进行个体化的继承和创新。课文之外,教师不妨做一个拓展延伸,让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准确。

母题式教学,既可以从纵向研究一个故事的发生、发展过程,又可以通过横向比较研究,了解不同民族在相同母题下的文化差异。回归母题,有序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小说在母题方面的一般规律和变化脉络,真正让学生学而生趣,学而有得。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高尔基母题英雄
论巴尔虎史诗中的提亲母题
英雄犬
图案于社会之中——再析上古时代的“兽面”母题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嗜书如命的高尔基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高尔基的苦难童年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浅析《西游记》的两大母题及其象征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