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企业工作站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016-02-15 17:00花国然邹纪祥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苏南通609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南通有限公司江苏南通60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6年1期
关键词:机制

王 恒 花国然邹纪祥 朱 娟.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南通 609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南通)有限公司 江苏南通 600



面向企业工作站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王 恒1花国然1邹纪祥2朱 娟2
1.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2.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南通)有限公司江苏南通226010

摘要:针对目前研究生工作站实施和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自身实践,研究面向研究生工作站为载体的培养模式下,高校与企业协同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措施,设计和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环节,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工作站在人才培养、区域创新和服务地方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协同创新和协同培养人才。

关键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协同培养;机制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培养模式及质量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制的缩短,对研究生培养模式与质量的要求日趋提高,如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以及实践型的高级人才,已成为国家以及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1]。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教育部于2013年3月出台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支持校所、校企联合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完善校所、校企协同创新和联合培养机制”。

研究生工作站是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承担研究生培养单位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全新的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建站之初即明确了研发方向与人才培养方向,并设有专门导师,设立专门联合研发与培养场地、设施,形成了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新载体,实行产学研紧密深度合作,强化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协同创新和协同培养人才的新局面[2-6]。

研究生工作站一般是研究生在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之后,进入企业参与科研项目,即“学校+企业”模式[7-9]。但是,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过程性看,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新模式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涵盖学校和企业两个阶段,目前这两个阶段缺乏有机联系和相互呼应,主要体现在:(1)企业在研究生培养方案设计与制定中的参与度不够,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与实践环节等方面未考虑进站研究生的特殊性,没有完全发挥研究生工作站的作用;(2)企业导师不熟悉研究生培养的流程、规范,对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对课题的了解程度并不清楚,在指导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3)研究生进站后需要较长时间来熟悉课题的工程背景知识、学习企业制度与规范,补充相关的理论知识,大大降低了研究生在工作站科研的效率,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本文旨在针对目前研究生工作站实施和建设中存在的不足,研究在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载体的培养新模式下,高校和企业如何密切合作,从整体上设计和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环节,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工作站在人才培养、区域创新和服务地方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协同创新和协同培养人才。

1 面向企业工作站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面向企业工作站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即面向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科研课题遴选机制、面向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整体设计和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双导师”制的协作机制。

面向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科研课题遴选机制:以研究生培育目标为指导,结合进站导师团队的专业背景、企业研发情况和产学研合作基础,建立有效、可行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学位论文课题的遴选机制,实现研究生工作站以科研项目为导向的目标。

面向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设计:结合进站研究生的科研课题和论文项目,高校与企业合作系统制定与完善进站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考核目标,主要包括学制与课程体系设置、企业实践性环节设置、进站考核制度等,充分体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双导师”制的协作机制: 结合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环节,明确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在研究生不同培养阶段的职责与分工,建立“双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协同配合机制,共同负责研究生进站期间的指导工作,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2 面向企业工作站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措施研究

在完善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基础上,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切入点,紧紧围绕企业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重大难题和预研问题开展科研和论文工作。通过校企联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高校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展前瞻性研究等不同形式,根据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建立完善的进站课题遴选机制,从各类项目中凝练出符合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课题,规范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课题和项目管理,实现研究生工作站以科研项目为导向的目标。

在研究生工作站科研课题遴选基础上,进站高校与企业共同设计研究生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共同实施培养过程,深度介入研究生培养。理论课程的学习应该为研究生进入企业工作站开展科研项目奠定基础,更加有必要针对性地补充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了解企业研发与产品的相关背景、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此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而企业一般都拥有良好的设备、仪器和场地,为学生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因此,在研究生进站之前,高校和企业应该基于遴选的科研项目,从整体上设计和制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着力解决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模式下研究生培养中共性和个性的矛盾问题,体现既有共性知识、又有个性培养,发掘研究生创新潜能,实现“学校+企业工作站”培养模式的有机融合和互补,而不是彼此割裂,为进站研究生构建涵盖基础知识体系、专业知识体系和企业知识体系的立体、综合知识体系结构。研究生基础知识体系以公共课、基础理论课、学科专业课为主要载体,由学校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来传授,重在强化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引领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专业知识体系以专业技术类课程和工程前沿课程为主要载体,以学校为主、以企业为辅,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企业现场教学或联合授课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企业知识包括企业安全规程、行业规则与规范、相关法律、项目申请与管理、现场实践等,这些企业知识由企业导师通过企业现场案例教学完成,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研究性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统一。

在培养方案中设置的理论课程中,如果由于实践性、专业性过强,高校无法开设或者没有开设,则需要通过企业导师编写讲义与授课、研究生定期参与企业培训、项目团队专题讲座等不同形式实现;有针对性地增加与研究生论文课题相关的实验、测试等实践性、操作性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设课题研讨、学术交流与讲座、阶段汇报、中期考核等环节,促进良性互动,打造以企业高端人才、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年青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生共同构成的多层次学术研究梯队,强化研究生工作站的学术民主氛围,营造宽松、自由、争鸣的学术环境;结合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完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和研究生考核、奖惩制度与措施。

结合研究生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职责,建立协作、互动与交流机制,强化双导师职责。高校应根据企业的需求,选派服务意识和责任心强、富有技术研发经验和研究生指导经验的老师,担任进站研究生团队的导师;在企业内,聘请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企业工程科技骨干担任企业研究生指导教师。在互动上,高校导师应帮助企业导师上好理论课、编制相关的教材与讲义,促进教材的更新,并帮助企业导师熟悉高校研究生培养相关学术规范、制度和流程;企业导师负责在课题的背景知识、相关实验、技术难点给予学生具体指导,并负责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践环节,并定期与高校导师交流,对进站研究生的表现、课题进展给予评价,帮助高校导师了解研究生的情况。

3 面向企业工作站的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的实践

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南通)有限公司具有良好、长期的合作关系和基础,在长期的合作中,双方注重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了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合作模式,努力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与核心技术推广应用,并积极探索实施面向不同层次(本科生、研究生)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2011年双方合作成功申报了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本着“企业主体、导师领衔、互利合作”的原则,公司与高校进站团队密切合作,围绕海洋重型装备制造及特种加工技术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研究生培养。公司成立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委员会,制订了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南通)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企业指导教师团队,企业为研究生开设了焊接结构工艺、钢结构力学及制造工艺等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基础,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进站研究生在研究中,提出了基于快走丝线切割加工技术替代传统火焰切割加工大模数齿轮齿条的新方法,大大提高了加工精度,该研究成果已经在企业生产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基于进站团队与企业合作的研究成果,荣获了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等奖励。设站以来,校企合作成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南通市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计划项目等高级别科研项目4项,获批经费达1 300多万元。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提高,提升了企业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了人才培养和企业创新发展的双赢。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面向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长期性,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新载体和模式下,企业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并与高校合作从整体上设计和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环节,着力解决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模式下研究生培养中共性和个性的矛盾,体现既有共性知识、又有个性培养,实现“校站”培养模式的有机融合和互补,充分发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最终实现校企协同创新和协同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群,徐岩.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轻工教育,2011(6):6-7.

[2] 敖永胜.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68-72.

[3] 张翔.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6):54-55.

[4] 罗文伟,张洪海.协同创新思想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工作站的建立[J].现代教育,2013(13-14):20-22.

[5] 沈金荣,雷凯.当前中国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5):92-96.

[6] 蒋文春,刘仁桓,王振波.关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与学生培养的若干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0):13-15.

[7] 王博超,卢占会,尹成群校企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6):54-55.

[8] 沈金荣,雷凯,束龙仓.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平台的实践与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131-135.

[9] 王莉,郭耿玉.基于“站—校模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6):76-79.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Collaborative Training System Facing Enterprise Graduate Workstation

Wang Heng1, Hua Guoran1, Zou Jixiang2, Zhu Juan2
1.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2. Shanghai Zhenhua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Nantong Branch, Nantong, 226010, China

Abstract:For present graduate workst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mbined with own practice, research oriented study graduate workstation for carrier training model.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and measures of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students training programs and training link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graduate workstation in personnel train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serving the local,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alization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ve training.

Key words:enterprise graduate workstation; collaborative training; system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GLX14_124);南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YJG14009)。

作者简介:王恒,博士,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07-14

猜你喜欢
机制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思考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保留和突破:TPP协定ISDS机制中的平衡
定向培养 还需完善安置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氢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可能机制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