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图式:对婴儿面孔的偏好加工机制

2016-02-16 10:20蔡佳烨马佳瑶刘宏艳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面孔成人婴儿

◆叶 彬 蔡佳烨 马佳瑶 刘宏艳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

婴儿图式:对婴儿面孔的偏好加工机制

◆叶 彬 蔡佳烨 马佳瑶 刘宏艳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

婴儿面孔往往会诱发注意偏向和趋近动机。首先,介绍了人们对婴儿面孔的偏好加工机制;其次,对比了男性和女性对婴儿面孔的偏好加工机制;再次,介绍了与婴儿关系特别亲密的母亲对婴儿面孔的偏好加工机制;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未来研究可以从婴儿面孔特征和评价者特征两方面进一步细化,并建议未来研究关注成果向应用实际的转化。

婴儿图式 婴儿面孔 偏好 奖赏 机制

相比于成人,幼小的儿童尤其是婴儿更需要得到成人的呵护,才能更好生存。而婴儿面,孔恰恰是成人与婴儿之间互动关系发生和调节的重要信息来源。婴儿面孔具有不同于成人面孔的特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孩子气”特征,也被称为“婴儿图式”。“婴儿图式”一般包括:短而宽的脸型、较大较圆的头部、丰满的脸蛋、大眼睛、小下巴、紧凑的嘴和鼻子等。拥有这些特征的面部通常被认为是可爱的和有吸引力的。可爱的婴儿会获得更多的照顾、享有更多的社会互动,同时经历较少的侵犯。

已有的研究表明,婴儿化特征使得人们对婴儿面孔的加工有其特殊的机制,通常表现出“偏好”性的加工。但这种偏好性的加工机制也并非是普遍性的,不同人群对婴儿特征的加工机制有所不同。

一、人们对婴儿面孔的偏好加工机制

人们通常会被幼小婴儿的面孔所吸引,对婴儿给予更好的社会支持和细心的呵护。这种“被吸引”典型表现在“注意捕获”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通常发现,相比于成人面孔和其他的社会性刺激,婴儿面孔可以优先捕获个体的注意。而且这种注意的捕获不仅局限于人类的婴儿,还可以出现在非人类群体的婴儿之中。例如,Lehmann等通过在线调查发现,人们对人类群体和非人类群体(包括猫、狗、马、狮子、大象和兔子)的婴儿图片均很敏感,而且两类图片的评价之间有着微弱的正相关关系。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婴儿面孔对注意的捕获也不依赖于面孔加工者的年龄。在Sanefuji等的研究中,成人和儿童(约5岁左右)被试均对婴儿图式的偏好表现出类似的模式。这表明,缺乏文化性经验的幼小儿童,也能对婴儿面孔表现出与成人大致相同的反应,说明婴儿图式的加工特点是具有普遍性的。

除了注意捕获方面的行为学证据外,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也发现婴儿面孔的加工有其特异性的神经生理机制。如Kringelbach等采用脑磁图技术的研究发现,陌生婴儿的面孔(而非成人面孔)在140ms左右即可诱发内侧眶额的活动,该区域与奖赏行为有关。该结果表明,大脑中存在着先天的释放机制用于喜爱和养育幼小的婴儿。Caria等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人类婴儿面孔会激活外侧前运动区、辅助运动区、扣带回、前脑岛和丘脑,这些脑区的激活预示着成人已经做好了与婴儿进行交流的准备,反映出准备细心爱护的倾向。

上述研究表明,人们对婴儿面孔存在着普遍的偏好加工机制,然而也有研究者认为,人们对婴儿图式的喜爱和关注要受到其他变量的影响。

神经生理学的相关研究也指出,个体对婴儿面孔所产生的奖赏和呵护行为的发生,不具有绝对的普遍性。如Schein和Langlois采用肌电图,考察了婴儿面孔的吸引力与成人积极和消极情绪调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具有吸引力的婴儿面孔(相比于有吸引力的婴儿面孔)诱发了皱眉肌和提上唇肌的更强活动,而这些肌肉的活动均与消极情感的产生有关。该结果表明,不具有吸引力的婴儿可能会诱发成人一定程度的消极情绪反应。

上述研究表明,人们对婴儿面孔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偏好机制,这种机制在行为学水平上体现为注意捕获的发生,在神经生理水平上,表现为奖赏中枢的激活和呵护动机的产生。但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对婴儿面孔的偏好和关注并不是无条件发生的,而是受到了多种其他变量的影响,如婴儿面孔的可爱性、种族特征等。未来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更为全面的考察。

二、男性和女性对婴儿面孔的不同偏好加工机制

与男性相比,女性通常认为婴儿更可爱。Sprengelmeyer等的研究表明,女性会显著性的给予婴儿面孔(而非成人面孔)以更高的“喜好度”评定分数。相比于男性,女性对婴儿图示也更为敏感。在Lobmaier等的研究中,女性(相比于男性)能够更准确的从两张高度相似的婴儿面孔中选出更可爱的一张,表明女性能高效率的感知到婴儿面孔的微妙变化。与男性相比,女性的注意力也更易被婴儿面孔所捕获。

男性和女性的差异还体现在行为动机之中。如在Charles等的实验中,要求被试通过按键来控制观看婴儿图片的时间,用以测量被试对婴儿的兴趣及趋近动机。结果发现,女性表现出更强烈的观看婴儿的动机,而男性则相反。Glocker等的研究也表明,婴儿图式会诱发女性(相比于男性)更为强烈的呵护动机。

然而,也有研究者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差别并不如人们所想象那样明显,婴儿的可爱程度、男女的恋爱关系等因素会对这种差异产生影响。如Parsons等让尚没有为人父母的男性和女性被试观看婴儿的面孔图片,要求他们判断该面孔的吸引力,并通过按键来控制他们希望观看此图片的时间。结果发现,女性对婴儿面孔吸引力的评价显著高于男性;但男性和女性在观看婴儿面孔的时间上却无显著差异。

上述研究表明,相比于男性,女性会对婴儿面孔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偏好和注意,并会诱发进一步的呵护动机,这可能与进化和社会角色有关。但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被评价对象的特征(如婴儿面孔的可爱性)和评价主体的特征(如浪漫关系等成熟和发展因素)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该全面考虑这些因素,综合的对婴儿面孔加工中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社会因素也应该纳入研究者关注的范围。如在现代社会中,男性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对婴儿的照顾之中,现代教育也越来越强调“爸爸”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因此未来的研究也应将关注点更多转移到男性上。

三、母亲对婴儿面孔的偏好加工机制

研究者认为,母亲对自己婴儿的特异性反应符合后代繁衍的进化规律。Leibenluft等的fMRI研究还表明,母亲看自己的婴儿,相比于熟悉的婴儿(朋友的孩子)也会表现出额外脑区的激活,包括杏仁核、脑岛、前扣带旁回合颞上沟的后部。

母婴依恋方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Strathearn等利用fMRI技术,让30名首次生育的母亲观看自己婴儿微笑或哭泣的照片。结果发现,安全依恋型的母亲在观看自己婴儿的面孔时,大脑的奖赏区域包括腹侧纹状体、与后叶催产素相关联的下丘脑/垂体区域会得到激活,且这些脑区的激活与特定时期的外周缩宫素的反应之间存在正相关;而不安全依恋型母亲则对自己婴儿的悲伤面孔表现出脑岛的更强激活。这表明,母亲的个体差异会引发多巴胺和荷尔蒙系统的改变,进而对自己婴儿的面孔做出不同的神经反应。

上述研究表明,母亲作为亲子关系中的核心载体,相比于未曾生育过的女性,对婴儿有着更为敏感而强烈的反应,尤其是当母亲看到自己的婴儿时。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区分不同类型的母亲对婴儿加工的特异性,如首次生育的母亲与多次生育的母亲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专职在家看护婴儿的母亲和工作的母亲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四、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大量的研究证明了人们对婴儿面孔的加工有其特殊性,表现为不同类型个体对婴儿面孔加工的偏好,这种偏好具有神经生理学的基础。该领域的研究既可以从理论上丰富面孔认知与吸引力的研究,也可以为实际生活中婴儿的抚育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考,如可以根据不同群体对婴儿面孔的不同识别特点,来深入探讨与其相关的婴儿互动方法和育儿技巧等。

尽管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未来研究还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1)研究对象——婴儿面孔的特征有待进一步细化。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了中性化的婴儿面孔,往往根据面孔所有者的年龄来进行界定。而正如Parsons等的研究所示,婴儿面孔的可爱性等特征也会对婴儿面孔的偏好加工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未来的研究应该对婴儿面孔的多种特征,如结构维度的特征(如面孔各部位的特征及相互关系)、情绪维度的特征(如婴儿面孔的表情、可爱性)等进行考察,确定各种特征在面孔偏好加工中的权重,进行综合性分析。

(2)评价的主体——评价者的特征有待细化。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了不同性别(男性和女性)的差异以及女性中母亲的特殊性。而正如Charles等的研究所示,评价者的多种成熟和发展因素都可以影响到对婴儿面孔的偏好加工,如浪漫关系。基于此,未来的研究应该对评价者的多种特征,如人口统计学特征(如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状况等)、人格特质、发展特征(是否婚恋、年龄阶段)等进行考察。这将为更多的社会现象(如“隔代亲”)等提供科学的解释,也将为不同人群提供科学的育儿参考。

(3)注重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的转化。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以对婴儿的偏好加工为客观评估指标,开发育儿者测评和训练的程序,用于育儿相关职业的人员选拔(如幼儿园)和(准)父母育儿技巧的训练、提升。

[1]Lehmann V,Huis in't Veld E MJ,Vingerhoets AJJM.The human and animal baby schema effect: correlat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Behavioural Processes,2013,(94):99-108.

[2]Hahn AC,Perrett DI.Neural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attractiveness in adult and infant faces.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2014,(46):591-603.

[3]Nittono H,Fukushima M,Yano A,Moriya H.The power of Kawaii:viewing cute images promotes a careful behavior and narrows attentional focus. Plos One,2012,7(9):4632.

[4]Hodsoll J,Quinn KA,Hodsoll S.Attentional prioritization of infant faces is limited to own-race infants. Plos one,2012,5(9):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0846)、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5C090007)和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2014R406062)资助。

猜你喜欢
面孔成人婴儿
艺术家婴儿推车
本期面孔
多变的面孔
自然面孔
成人不自在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Un rite de passage
婴儿为何会发笑?
婴儿的救赎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