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吗啡酮的不同给药方式对腹部微创手术镇痛效果的影响

2016-02-16 09:06彭棕水
微创医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吗啡腹部微创

彭棕水

(江西省萍乡赣西医院麻醉科,萍乡市 337019)

氢吗啡酮的不同给药方式对腹部微创手术镇痛效果的影响

彭棕水

(江西省萍乡赣西医院麻醉科,萍乡市 337019)

目的 研究氢吗啡酮的不同给药方式对腹部微创手术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需实施腹部微创手术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给予氢吗啡酮超前镇痛,对照组给予氢吗啡酮术后传统静脉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舒适程度、镇静状态与不良反应。结果 用药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率为13.7%(7/51),低于对照组31.4%(16/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舒适率为76.5%(39/51),高于对照组54.9%(28/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镇静合适率为90.2%(46/51),高于对照组66.7%(34/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的呼吸抑制与皮肤瘙痒发生率均为1.9%(1/51),低于对照组17.6%(9/51)、15.7%(8/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氢吗啡酮超前镇痛对腹部微创手术的镇痛效果明显,相比于传统镇痛方式能大幅度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提高舒适度,减少不良反应。

氢吗啡酮;给药;腹部;微创手术

目前外科手术正朝着微创化的方向发展,静脉注射等传统的镇痛方式会影响患者的早期活动,需密切关注患者状况,因此在疼痛发生前防止神经中枢的过敏反应,降低伤害刺激对人体的影响,从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促进术后恢复[1,2]。本文旨在观察氢吗啡酮的不同给药方式对腹部微创手术镇痛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1月住院治疗的102例需实施腹部微创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0例,女42例;年龄35~67岁,平均(53.68±9.35)岁;体重46~73 kg,平均(58.39±7.29)kg;胃大部分切除38例,阑尾切除2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18例,直肠切除13例,其他12例;所有患者无药物过敏、无消化性溃疡、心肝肾功能不全等。将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患者在常规麻醉基础上加用氢吗啡酮注射液(锐宁 国药准字H20120100,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0.3 mg/h,于切皮前10 min缓慢泵入患者体内。

1.2.2 对照组 术后对患者给予氢吗啡酮0.2 mg静脉注射,通常1~2 d增量45.0%,依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3]进行评测,8~10分为重度疼痛,5~7分为中度疼痛,1~4分为轻度疼痛,0分无痛,疼痛率为(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的舒适程度,采用布氏舒适评分法(BCS)[4]进行评测,1分为持续体感不适,2分为静躺时体感舒适、深呼吸或咳嗽时体感严重不适,3分为静躺时体感舒适、深呼吸或咳嗽时体感轻微不适,4分为深呼吸或咳嗽时无体感不适,舒适率为(无体感不适+轻微不适)总例数×100%。③比较两组患者镇静状态,采用Ramesay评分[5]:1分为烦躁不安,2分为平静合作,3分为嗜睡,对外界指令有反应,4分对外界反应迟钝,5分为深度睡眠,呼唤无反应;1分镇静不够,2~3分镇静状态合适,4~5分镇静状态过度。④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尿滁留。患者术后1~3 d均有专人随访观察,评定以上指标,记录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镇痛效果比较 观察组疼痛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547,P=0.034)。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镇痛效果比较 [n(%)]

2.2 舒适程度比较 观察组舒适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619,P=0.032)。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舒适程度比较 [n(%)]

2.3 镇静状态比较 观察组镇静状态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9.931,P=0.004)。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镇静状态比较 [n(%)]

2.4 用药后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用药后恶心呕吐与尿滁留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抑制与皮肤瘙痒对照组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比较 [n(%)]

3 讨 论

3.1 氢吗啡酮的应用现状 1921年德国合成了氢吗啡酮,于 1926年开始应用于临床。氢吗啡酮属于一种半合成的阿片受体刺激剂,通过作用于μ-受体在一定程度上激动κ-阿片受体,其镇痛效果是吗啡的10倍左右,起效快、疗效强、代谢产物无活性、无组胺释放、不良反应较少[6],可用于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等,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各类镇痛、镇静等方面的治疗。

3.2 氢吗啡酮的药理 术后疼痛与应激反应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术后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氢吗啡酮的镇痛效果是吗啡的10倍,是目前临床上替代吗啡的主要药物。κ-阿片受体的部分激动作用使其镇痛作用强于吗啡,能更快更有效地穿透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率[7]。氢吗啡酮与可待因、布诺菲的药物代谢不同,肝脏内由葡萄糖醛酸进行Ⅱ相首关消除,生成二氢异吗啡、二氢吗啡、氢吗啡酮-3-葡萄糖醛酸等。氢吗啡酮-3-葡萄糖醛酸没有镇痛活性,有些代谢产物的镇痛活性比氢吗啡酮要大,但产生的量小,除了肾衰大量聚集外,基本不参与镇痛作用。氢吗啡酮未经过细胞色素途径代谢,从而减少了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据研究当该药用于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时,容易蓄积氢吗啡酮与代谢产物,产生阿片类药物毒性,另外氢吗啡酮的生物转化取决于肝代谢功能与肝血流的变化,充血性心衰、循环衰竭、休克、肝硬化等会对氢吗啡酮的代谢产生影响。

3.3 氢吗啡酮的镇痛效果 氢吗啡酮镇痛效果好、起效快、代谢产物无活性、无组胺释放、不良反应较少,但不同的用药途径还是会产生不同的镇痛效果。伤害刺激与伤害后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致痛物质的释放,还可使组织水肿、血管扩张,这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使感受器敏感度增加,患者更易感觉到疼痛,影响患者术后的疗效与恢复。当感觉神经元一旦形成持久性兴奋,同样的用药途径与剂量也再难以奏效,腹部微创手术术后伤口的疼痛虽不如开腹手术,但如果镇痛治疗不及时,患者心理上的恐慌、焦躁会引起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等功能的紊乱。

3.4 两种术后镇痛方式效果比较 本研究中采用超前镇痛患者的疼痛率为13.7%,低于传统镇痛方式患者的31.4%;舒适率超前镇痛者为76.5%,高于传统镇痛方式的54.9%;张杨等[8]研究显示,术前氢吗啡酮可减少全麻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从而稳定血流动力学,因此改善患者舒适度,与本次研究相符。而镇静合适率方面超前镇痛患者为90.2%,高于传统镇痛的66.7%。孙永兴等[9]对80例成人择期眼底手术患者采取盐酸氢吗啡酮镇痛、镇静,结果显示镇静Ramsay评分较好,且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患者合作、满意度评分均较高;呼吸抑制与皮肤瘙痒超前镇痛的发生率均为1.9%,低于传统镇痛的17.6%、15.7%。张胜利等[10]对90例择期进行髋部手术的患者采取盐酸氢吗啡酮硬膜外超前镇痛,结果显示并无严重呼吸抑制和皮肤瘙痒出现,具有较高的不良反应。陈远辉等[11]认为,氢吗啡酮与吗啡在嗜睡、恶心、呕吐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瘙痒发生率明显低于氢吗啡酮组,与本研究结果恶心呕吐无差异而皮肤瘙痒发生率有差异的结论相似。传统的术后镇痛方式是在疼痛产生后再进行镇痛治疗,疼痛引起的中枢神经与外围神经的可塑性已经完成,导致镇痛效果不佳、用药剂量增大,还要随着患者的疼痛情况随时改变剂量,并且镇痛泵的使用让患者早期的下床活动受到限制。超前镇痛是在患者手术之前,预先对其进行镇痛措施,阻止伤害性刺激向中枢传递,能有效减轻或消除术后疼痛,用量少,不影响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病情恢复,镇痛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大幅减少。

综上所述,对于需进行腹部微创手术的患者来说,采取超前镇痛方式的镇痛效果好于传统静脉注射的镇痛效果,患者的舒适度较高,镇静合适程度更高,不良反应减少。

[1] 简文亭,简道林,马会改,等.氢吗啡酮的临床应用[J].医药导报,2014,17(9):1204-1207.

[2] 刘端政,佘守章.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右美托咪定对吸毒患者腹部中型手术全身麻醉效应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3,34(3):450-453.

[3] Melzack R.The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major properties and scoring methods[J].Pain,1975,1(3):277-299.

[4] 武 斌,杜远立,向选平,等.术后不同镇痛方式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止痛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558-2560.

[5] 刘纳新,黄杏琼,江金环,等.不同方式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患者术后自控镇痛效应的比较[J].广东医学,2015,12(5):712-714.

[6] 曾 铮,武庆平,姚尚龙,等.盐酸氢吗啡酮注射液治疗慢性疼痛的有效性:meta分析[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5,35(8):966-968.

[7] 曲恒燕,郝光涛,陈学义,等.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人血浆中氢吗啡酮的浓度[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28(3):216-218.

[8] 张 杨,罗辉宇,徐 阳,等.氢吗啡酮超前镇痛对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及术后镇痛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18(9):1062-1065

.[9] 孙永兴,熊 军,王惠军,等.盐酸氢吗啡酮复合咪达唑仑镇痛镇静在成人眼底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3):274-275.

[10]张胜利,赵建玲,刘 辉,等.盐酸氢吗啡酮硬膜外超前镇痛与静脉自控镇痛联合在髋部术后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2014,26(8):65-67.

[11]陈远辉,唐启鹏,孙燕飞,等.氢吗啡酮和吗啡用于剖宫产术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比较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6):970-971.

彭棕水(1976~),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临床麻醉。

R 971.1

B

1673-6575(2016)04-0616-03

10.11864/j.issn.1673.2016.04.48

2016-05-11

2016-07-09)

猜你喜欢
吗啡腹部微创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勘误:
褪黑素和吗啡联合使用能提高吗啡镇痛效果
戒毒瘾丸对大鼠吗啡戒断症状的影响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