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数与简朴
——新型纪念碑的设计语言探究

2016-02-16 01:49陈志奎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纪念性纪念碑艺术

陈志奎

复数与简朴
——新型纪念碑的设计语言探究

陈志奎

本文在对大量纪念碑和纪念性构筑物案例进行梳理整合的基础上,捕捉到了新型纪念碑的出现呈潮流化的现象,并对其设计语言进行了归纳和提炼。如:抛弃叙事和具象,纯粹元素的复数化应用,内容素朴,形式极简,从主体化到空间化,强调氛围营造和情感化设计等。这映射出了一种不容忽视的审美表达倾向和公共艺术创作理念的嬗变,反映了新时期纪念性设计语言对时代精神需求的适应性变化。

复数;极简;公共艺术;设计语言;方法论

作为社会文明的产物,纪念碑反映了人类社会对历史事件的态度,具备强烈的仪式感和宏大性,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学内涵,而且也代表了其所处时代最精粹的思想表达和最成熟的艺术创作水准,是时代精神气概的物质化呈现。巫鸿提出过一个“纪念碑性”的概念,把纪念性的定义与永恒、宏伟和静止等观念划上了等号,因而纪念碑艺术和纪念性建筑或公共雕塑泯失了边界。西方也有学者将纪念碑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扩展,如奥地利艺术史家阿洛伊斯·李格尔[1]认为纪念碑不应仅仅指“有意而为”的庆典式建筑或雕塑,也应该涵盖“无意而为”的东西以及任何具有“年代价值”的物件。[2]美国学者约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逊[3]甚至认为“纪念碑可以是任何形式”。[4]按照上述理论,纪念碑超越了尺度与形式,甚至是否具备内在的纪念性和礼仪功能也不再关键。但是,这必然带来“泛纪念碑”现象,纪念碑的范畴得到了极致的扩大。在此基础上的治学,极易坠入学术迷雾,丧失研究靶向。所以,我们的扫描对象为:并不局限于传统的碑状体,而是指一切代表了崇高性和仪式感的纪念性空间和构筑物的总和,但并不扩展到“无意而为”的东西以及任何具有“年代价值”的物件,依然在类型学的范畴之内。

1.现状分析与定位

总结和追溯纪念碑的发展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空间都不乏优秀卓越的代表作,且内涵与功用都具有相似性,如承载记忆、抚恤难者、振奋士气、传递精神等。但其呈现形式迥异。在前述概念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对现存的大量纪念碑案例的研究整合,我们归纳出三种不同类型的纪念碑。

图1 斯大林格勒红色十月钢铁厂附近的祖国母亲纪念碑

图2 华裔设计师林璎设计的越战纪念碑

图3 曼德拉纪念碑利用了视错觉

图4 曼德拉纪念碑局部

图5 克罗地亚戈尔丹莱德勒纪念碑

图6 西班牙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纪念碑

首先是传统的历史纪念碑,以具象和再现为主要创作语言,宏大、宣教与象征是它们的主要设计语汇。代表性案例有中国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俄罗斯祖国母亲纪念碑(图1)[5]、西班牙巴塞罗那哥伦布纪念碑、美国纽约胜利女神纪念碑、法国维米岭战役纪念碑、[6]瑞士琉森狮子纪念碑、马来西亚国家英雄纪念碑。其次是现代主义风格的纪念碑,造型严谨、形式简约、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经常以组合式场景或手法多样化的方式呈现。代表性的有新加坡和平纪念碑、美国马丁路德金纪念碑、美国越战纪念碑(图2)、以色列耶路撒冷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第三类是新型纪念碑,观念更加奔放、形式更加前卫,如德国柏林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加拿大共产主义遇难者纪念碑、匈牙利布达佩斯英雄广场独立纪念碑、墨西哥查普尔特佩克公园暴力受害者纪念园、克罗地亚戈尔丹莱德勒纪念碑、黎巴嫩哈里里纪念公园、挪威记忆伤口纪念碑、西班牙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纪念碑、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屠杀纪念馆、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南非纳尔逊·曼德拉纪念碑、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七七纪念碑以及美国911纪念景观等。

诚然,分类著述难免有粗陋和武断之嫌,很多纪念性艺术体介于第二类和第三类之间,难以绝对定位和归类。但是,通过研究发现,随着时代发展,第三类纪念碑的数量越来越多,覆盖领域越来越广阔,与传统纪念碑相较,其形式面貌愈发消融和失去边际,倾向于一种开放性的综合体,是建筑、雕塑、装置、新媒体、景观、空间设计和公共设施的跨界糅合体。铺陈与叙事逐步被淡化,更加集约、简朴,强调精神弥撒的有效性。相较于古典传统和现代主义纪念碑,转向如此清晰,界限分明。这种新型的纪念碑也正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图3、图4)。如果说“纪念碑性”和“纪念碑”之间的关系类似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那么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时代背景中探索“纪念碑性”的具体内涵,并观察在特定条件下纪念碑物化表现形式和形态的多样性,才可能准确地锚定其文化学意义。当前的纪念碑样式和发展趋向已经与传统概念中的纪念碑决然不同,所以对新型的纪念碑的研究代表了对时代精神的检索。

图7 柏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

图8 柏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

图9 墨西哥查普尔特佩克公园

图10 墨西哥查普尔特佩克公园

在理论研究方面,当前对纪念碑的研究并不匮乏,较多的专著、期刊文章和硕博论文都对纪念碑文化和纪念碑设计进行了论述,不乏鞭辟入里的释读。但内容过于驳杂,涉及对象宽泛,没有对新时期纪念碑样式嬗变产生敏感,没有对新型纪念碑现象进行针对性研究,更遑论对其设计语言的总结。也有少数研究涉及到现代纪念性空间的设计,意识到时代变化和公众精神需求对纪念性场域产生的影响,但大多比较笼统,缺失对具体的设计语言的提炼和归纳。总之,大部分学者都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和专业结构出发高谈阔论,缺失公共艺术实践与理论的链接经验,缺乏宏观视角和微观洞察的辩证结合。

2.设计语言研究

新型纪念碑的井喷性出现,应该是契合了现代设计发展的整体大背景,是设计语言衍变的表现,是现代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和雕塑设计以及现代社区审美观的集中性反映,而非孤立突兀的存生。相较于传统纪念碑,新型纪念碑的设计语言呈现出几个特征:

2.1 抛弃叙事和具象,放弃再现和象征性语言

实际上这就是与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手法分道扬镳,不再依靠宏大叙事和象征性符号去驾驭观众心灵,不再通过客观人物和故事形象去令观众感同身受。这个转型实际上深谙时代背景,说明纪念碑艺术与公共艺术在表征上是同步发展的。写实与具象语言在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领域,曾经大行其道,曾经释放过积极价值,在强调互动、在地、集约、走心、科技和跨界的今天,在当代艺术对公共艺术愈发侵蚀的今天,公共艺术走向了空灵,走向了率真简练,走向了形式构成、现代科技与精神气场相辅相成的局面。这成为新型纪念碑艺术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底气。很显然,叙事和具象手法已经不满足当前的语境和精神需求,传统的象征型纪念碑从艺术语言角度看已经腐朽。(图5、图6)

2.2 大量单一和纯粹元素的应用,经常复数化、几何化排列

图11 布达佩斯英雄广场独立纪念碑

图12 布达佩斯英雄广场独立纪念碑

图13 布达佩斯英雄广场独立纪念碑

图14 图伦敦海德公园地铁大爆炸纪念碑

图15 南昌利玛窦广场“荆棘之路”

图16 加拿大国家大屠杀纪念碑

纯粹元素、规则排列和大数量,非常容易缔造气场和肌理感,这种当代艺术的创作语汇实际上脱源于现代主义,表面上看是一种构成手法的意识,实际上是抽象艺术的本质。德国著名艺术理论家沃林格[7]在他的著作《抽象与移情》中提出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冲突,人们感受到空间的广大与现象的紊乱,在心理上对空间怀有恐惧,并感到难以安身立命。人先天有要求把自己内心世界客观化、形式化的需要、冲动和欲望。抽象冲动的结果是抑制对空间的表现,以平面为主;抑制具象的物体,以几何形体为主。[8]这与康定斯基的“具象有碍于精神表现,人们对抽象有本能的需求与冲动”理论是一致的。[9]本质上,纪念碑艺术是公共艺术的一部分,因为它具备艺术本体、公共空间和公众人群三要素,同样以建立公共性和互动效应为目的,所以同样适用公共艺术理论。从视知觉和心理学角度,在公共空间中,人对抽象和几何形态有着潜意识需求,尽管具象的优势是迅速建立形象上的契合,但是也容易产生思维定格和凝滞,不利于情感发散。抽象思维下的纯粹语言和复数化手法,更容易生成弥撒和有效传播,更容易缔造纪念效应和恢弘性,更加使纪念碑瞩目和具备向心力。这也是公共空间艺术和新型纪念性艺术更适合抽象和平面化设计的原因。(图7-图14)

2.3 形式感强烈,强调极简和素朴,剔除了点缀和附加装饰。

纪念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体裁,具有融合性、多面性和发散性等特点。一方面要求形式与造型的严谨精准,另一方面强调精神的穿越和理念的前沿。因此,新型的纪念碑艺术采纳了现代主义的严肃精神和形式上的非叙事性,放弃了图像和符号的堆砌,尽量减少了文字描述和故事渲染,尽量避免琐碎装饰和高调吸睛,通过极简主义缔造一种道场的关怀,通过极致的形式感直击观众心灵,通过朴素的气质营造追思感和纪念性。(图15、16)

2.4 注重科技元素和跨界设计,强调氛围和气场的营造

纪念碑设计师都是情感化设计的高手。随着时代发展,形式体裁愈发宽泛,从创作的维度来讲,设计师和公共艺术家所受的束缚越来越小,几乎可以没有羁绊地实施自己的理念。我们看到了更多“不同寻常”的纪念碑 ,面貌迥异、形式纷呈。为了传递哀思和表达纪念,设计师们几乎“不择手段”。各种媒介和新知识被频繁利用,气氛营造和“在地性”被抬到了异常高的位置。因为,对设计师而言,如果观众没有感同身受,灵魂没有受到触动,那么这个作品在“客观上”是失效的,也是失败的。(图17、图18)

图17 波士顿市中心的“新英格兰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

图18 美国纽约911纪念景观

图19 黎巴嫩哈里里纪念公园

图20 黎巴嫩哈里里纪念公园

2.5 从碑体到空间的延展。

单一柱状体是传统纪念碑给人的印记,显然,其精神语义属于宣教与象征,本质上依然是膜拜与优越的价值观。现在的设计师有意消解这种单体中心主义,往组合式和空间式方向发展,但也逐步走向了颠覆与虚无的极端(图19-图22)。纪念性空间或纪念性综合体相较于独立式纪念碑,更容易令观众“走心”,更容易产生纪念性气场,从现实意义来看,更容易打造旅游景观和链带产业,制造热点和标识性,带来经济回馈和美誉度提升。近日,纪念碑又产生了新的范本,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将被誉为同性恋权利运动诞生地的“石墙酒吧”(Stonewall Inn)定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座“LGBT”(跨性别人群)国家纪念碑。这次划定国家纪念碑的范围将包含整个石墙酒吧保护区域。纪念内容体现了美国对人权的珍重与包容,但是将一个现成空间定为国家纪念碑的行为本身更展现了美国精神的独特、开放与多元,也再次将纪念碑的定义进行了刷新和拓展。[10]

3.意义

纪念碑艺术是时代精神和文化发展的一种镜像,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端、最真实的艺术设计创作水准,又是那个时代严肃文化的精神载体。如果不嫌粗陋,便于相对化总结,我们可以说传统性纪念碑是古典和现实主义的体现,现代型纪念碑是现代主义的体现,新型纪念碑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与当代设计艺术糅合的一种体现。因而,对新型纪念碑设计语言的研究预示了对当代艺术设计语言的研究,也是当代艺术设计方法论研究的一部分。

纪念碑的形式与内涵的关系实际上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可以说,对纪念碑艺术形式嬗变的关注和设计语言的把握,代表了对公共艺术和时代精神需求的一种人文敏感,意识到新的艺术样式的出现所预示的设计潮流和背后的文化风暴,从创作方法和语言的命脉去反思和揭示艺术形式对时代的启示意义。

图21 “记忆的伤口”——奥斯陆722事件纪念空间设计

图22 “记忆的伤口”——奥斯陆722事件纪念空间设计

所以,对纪念碑设计语言的研究同样预示着某种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意义,映射和反思了当代公共艺术和纪念性物质陈设的发展内涵,抓住了时代精神文明需求的脉搏,提炼出某种文化创作规律。判断发展倾向和打造良性生态,斧去陈旧的设计语言思维,输送前沿的开放的设计方法,在学院教育、文化热点和实践营造方面都意义卓著,为实景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精神依据。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导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建设集约型、持久性城市公共艺术生态提供设计艺术学视角的思想精粹,充实当代公共艺术理论研究,开拓城镇化建设思路,最终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人类精神生活和反刍时代经济文化发展,不辜负公共艺术缔造社区福祉的初旨和纪念性艺术传递人文哀思的本质意义,既具有现实指导价值,又具有文化现象研究的理论创新性。

4.结语

拨开表象上的迷雾,揭示出背后的文化发展规律,反映在本文就是对一种艺术现象和潮流的归纳,发现它们在设计语言和方法上的共性。这种共性构成了一种统一的艺术气质,反映和折射了新时期纪念性艺术语言对时代精神需求的适应性变化。同时将这种设计语言提炼总结出来,反刍整个设计环境,反思其文化语境,还原到整个时代背景中去思考和看待。新型的纪念碑艺术作为时代文明的特殊存在物,其设计语汇肯定映射和影响了平行领域的设计思维,折射出时代精神脉搏,反映出未来的审美倾向和精神产品需求。对其发散效应的研究需要跨界思维和综合养分,更需要高瞻的立意和真实的人文情怀。

注释:

[1]阿洛伊斯·李格尔(Alois Riegl,1858-1905),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著名艺术史家,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的主要代表,现代西方艺术史的奠基人之一,被当代西方艺术史学泰斗贡布里希誉为“我们学科中最富于独创性的思想家”。

[2]孙华.纪念性遗产与纪念碑[N].中国文物报,2014-5-30(5)

[3]约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逊:美国景观设计师、教育家、作家,文风优美,且其作品极易被接受,其美学具有社会与道德的基础,总是强调学会观察的必要性,尊重和赏识提供一般感受的景观,认为它们正是设计师和艺术家灵感的来源,他引导读者超越纯视觉的狭义景观概念,对“美好”和“变迁”进行重新定义。

[4]巫鸿.九鼎传说与中国古代的“纪念碑性”[J].美术研究,2002(1):17

[5]又称为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碑

[6]维米岭战役纪念碑是为了纪念一战期间加拿大军队参加的一场西线战争,战争地点发生在法国阿拉斯市以北维米镇附近的维米岭。

[7]威廉·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1881—1965),德国艺术史家。代表作有《抽象与移情》和《哥特艺术的形式》,两部著作一经面世就在德国当时的先锋派艺术家团体中引起强烈反响,自出版时起,一再重版,影响范围超出德国,被学术界公认为德国表现主义运动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学文献和理论指南。

[8]顾丞峰.西方美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3

[9]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出生于俄国,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

[10]参考http://news.sina.com.cn/o/2016-06-26/doc-ifxtmses0988721.shtml

陈志奎 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纪念性纪念碑艺术
纪念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
纸的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在现代纪念性园林中的应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八月,纪念碑在闪光
爆笑街头艺术
纪念性景观的隐喻性研究
纪念性景观的地被植物及其景观特色研究:以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区为例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