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元素在包袋设计中的运用

2016-02-16 01:49余宏刚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包袋刺绣图案

余宏刚

云南少数民族元素在包袋设计中的运用

余宏刚

民族元素为现代设计师所钟爱,少数民族元素更是对作品影响甚远。云南是一个有着25个少数民族的省份,文化艺术形式灿烂、多元。本文基于云南少数民族元素在现代包袋设计中的运用,力图解读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方式和设计手法,并运用设计学、符号学、美学和人类学的原理,剖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旨在探讨如何使用恰当的设计手法将璀璨的少数民族元素化繁为简,简化其指代意义、削弱表层民族意味,从而凸显其深层文化内涵,制作出民族意味与现代审美并存的少数民族包袋。

少数民族元素;民族工艺;刺绣技艺;包袋设计;设计思路

图1 丽江古城民族包袋商铺

近年来,随着民族习俗的风靡,各行各业都刮起了民族风,它是对于民族文化艺术风格、形式、特征、图案纹样等相关元素的抽取[1]。此现象在包袋设计中尤为突出。这可能是因为少数民族艺术有着较强的民族意味,有运用简便,产生效果快等特点,尤其是刺绣、扎染、蜡染等技艺。这种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少数民族风情的包袋在旅游聚散点十分显眼,它们占据了旅游商品的大半个市场。因其民族风格突出,商家将其纳入旅游商品的行列,使旅游景点充满了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图1、图2)。

1.云南少数民族元素在包袋设计中运用现状

纵观云南省各地,出售云南少数民族包袋的商铺并不少,其设计、制作工艺、造型设计等参差不齐。这种局面充分再现了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的文化现象,为弘扬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创造了浓郁的氛围。尤其是大理古城、丽江古城、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中各商铺出售的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各式包袋,给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觉。制作含有云南少数民族元素包袋的本土工艺厂便有近百家,且设计理念和企业文化都以发扬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为宗旨。

图2 丽江白沙古镇民族包袋商铺

图3 水族马尾绣绣片

图4 水族马尾绣在包袋中的运用

就整个云南省而言,从事民族工艺品生产的商家多达几百家,以少数民族元素为主设计包袋的公司、工厂也有近百家,出售民族包袋的铺面有几百家左右。从近几年的市场调研和消费者反馈来看,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十点。第一,产品整体视觉效果过于凸显少数民族风情,“直接运用型”所占比例较大,如将绣片直接大面积的用作包面等;第二,产品缺乏创意,从包袋的款式和运用情况看,仿款较多,产品雷同现象较严重;第三,工艺单一,缺乏多材质相结合的创新精神;第四,选用少数民族刺绣图案,但机绣方式占多数,未能充分展示少数民族刺绣工艺的精华;第五,包袋功能单一,多为提包类,内部结构简单,好似披着华丽外衣的简易购物袋,不注重包袋的使用功能;第六,缺少复合材质的运用,仍停留在以棉麻为主的层面,限定了潜在消费群体;第七,产品更新周期长,只有较少一部分公司会定期发布新产品;第八,包袋设计的系列性较弱,从销售角度来看,只有系列性突出的产品才能在消费者视野中形成一定的“印象”,同时系列性也是区别其他同类商品最有效的营销手段;第九,高定产品、限量版设计单品较少,呈现消费群体的大众化;第十,品牌意识不强,视觉系统有待提升。

2.关于少数民族艺术元素的运用与“慎用”策略

关于少数民族元素的运用在设计界一直争论不休,各企业都在强调民族元素的运用,但就市场上出售的纺织品类的设计而言,做得较好的企业寥寥无几。大面积使用设计源作为主要设计手法的现象较多。如:以某个民族的绣片做整个包面,以某个民族服饰中的银饰作为包袋的主要装饰品或以某个民族的工艺作为整个包面等。琳琅满目的包袋成为少数民族工艺展示的大舞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多而不精。其主要问题在于这类包袋设计中少数民族元素之运用显得过于直白、肤浅。剥去这光鲜靓丽的民族元素,产品严重缺失创意和内涵,毫无生机可言。

图5、图6 刺绣针法——辫子针在包袋中的运用

图7 傣族元素在包袋中的运用

图8 壮族、苗族蜡染在包袋中的运用

运用少数民族元素的度到底该怎样把握,才能够使得包袋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又不失现代审美之意味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与从事民族工艺品设计的厂家和设计师们的交流心得,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凸显少数民族刺绣技艺,弱化元素文化内涵

将少数民族刺绣技艺运用到包袋设计中时,忌将绣片大面积运用在包袋设计中,做到强调刺绣技艺弱化其图案的文化内涵,尤其忌讳直接运用原图案。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含有少数民族元素的包袋,直接运用刺绣原素材作为主体的甚多。虽然这种做法使得包袋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能够吸引着消费者注意,但多数消费者表示回到家后没有合适的场合使用这类包袋。产品一旦失去使用功能,其在市场中的结局便可想而知。

刺绣技艺在云南少数民族工艺中最为夺目。每个少数民族的刺绣技艺因图案构成、色彩搭配及针法的不同,形成各自独具鲜明特色的艺术特征(图3)。少数民族刺绣往往具有以下特点:色彩搭配大胆直接,完全根据民族节庆和个人审美需要而定;题材多与当地民族文化密切关联,即使一花一木都与当地信仰、传说、图腾崇拜等有关。在不了解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情况下,很容易将具有明显指代意义的图案纹样用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因此,在不了解所使用元素的文化内涵时,可选用刺绣作为素材,并且只运用其技法(图4),结合现代设计思维和流行色以及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合理地运用到包袋设计中。

2.2 用其形式而抛弃所指

少数民族艺术形式多样,可借鉴素材较多,这些元素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都有特殊的指代作用。不能因为其造型奇特,设计感强烈,便盲目地直接使用。这些图案的确以样式生动有趣、造型古奥见长。在运用的过程中,应该抛弃其指代寓意,借鉴形式。常见的做法是选取具有强烈设计感的图案,运用不同于设计源的制作工艺和配色,运用多材质结合法和符合现代潮流的配色,让原来具有指代寓意的图案转变为新的时尚符号。不要在不明其意的情况下随意运用,避免造成所谓的“文盲”。

图9 白族扎染在包袋中的运用

图10 纳西族东巴文在包袋中的运用

图11 纳西族东巴文和摩梭人织锦在零钱包中的运用

2.3 元素的重构

元素重构是如今设计界所使用最为频繁的创意设计思维之一。在元素运用范畴内属于较深层次的运用,是指通过对设计源深层次的剖析、分解,利用设计学原理,突出原创性和创新性,抛弃设计源表层运用的设计手法。此处讲的少数民族元素的重构有两层含义,其一,对少数民族图案构成形式进行重构;其二,对少数民族元素中的所指进行重构。

面对精美绝伦的少数民族元素,有的设计师被它的美所折服,将其直接用在产品设计中。这种现象在市场上出售的少数民族风格产品中随处可见。关于少数民族图案构成形式的重构,首先对整个图案进行逐层分解,利用这些分解后的元素进行重新设计组合,得到一个新的图案。或是将原有图案中对称的、有规律的、程式化的形式,利用切割、错位、打散、重组、混搭、残缺、拼贴、叠透、正负交替等现代表现手法,使其不对称、无规律,产生新的、陌生化的形式,再根据产品外观的需要及时的调整[2],运用于包袋设计中。

对少数民族元素中所指进行重构是运用的难点之一。这类图案或符号在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中具有较明确的指代意义,看似是设计中的禁区,但如能巧妙运用便会增加产品的设计内涵。例如佤族的崖画,多为描述狩猎、祭祀、节日等,供佤族民众进行膜拜而使用。当然直接用崖画也可以设计出较为出彩的产品,但如果将其原有的元素使用卡通式或插画式的方式重新进行角色设定,或是对原有崖画元素进行连环画式的拓展,保持其构成形式不变,结合目前社会的热点事件和人物进行角色设计,并将重新设计的元素巧妙地运用到产品中,既不会失去佤族崖画的感觉,同时又能赋予产品更深层的内涵。

3.产品案例分析

图12 苗族刺绣在包袋中的运用

图13 、图14佤族沧源崖画在包袋中的运用

下文将通过对市场上出售的关于少数民族元素在包袋中运用的成功案例进行剖析,进一步探讨如何将少数民族元素巧妙地运用到包袋设计中。本文中所使用的包袋为云南难看工艺礼品厂的最新设计。该工艺礼品厂从2000年建厂以来,一直致力于研发云南少数民族元素在包袋设计中的运用。通过16年的努力,该厂设计的产品在行业中起着一定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与现代的融合一直是该厂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下面以该厂出品的部分包袋为例来阐述少数民族元素在包袋设计中运用的具体方法和思路。

3.1 强调少数民族技艺忽略特指民族的方式

如图5和图6,是运用云南少数民族刺绣辫子针法而设计的一系列包袋。从两款包袋的设计中可看出,设计师强调的是少数民族刺绣技艺的形式美,其图案选用了抽象的玉兰花。刺绣为全手工制作而完成,凸显辫子针法的形式意蕴。在此类设计案例中,常见的做法为,根据产品设计,将不同手法的少数民族刺绣或其它工艺技法运用在能提升产品品质和美感的部位,结合消费者审美情趣和产品价位减少或增添其工艺。从元素运用的层面来讲,这种设计方法尤其适合少数民族元素在各类纺织品设计中的运用,它不仅能提升产品的价值和美感,同时也有利于少数民族技艺的传播。

3.2 凸显特指民族的设计手法

这种设计手段,往往使用具有较为明显的民族文化符号作为设计的最终主题,以凸显产品的民族身份。比如,马缨花不仅是彝族人生活环境中最常见的花卉,同时与彝族图腾神话有关,可以说是彝族身份的一种象征[3]。楚雄彝族崇拜马缨花,将此花视为爱情的象征,是彝族最为典型的图案符号。在作品的设计上,以马缨花为设计素材,设计不同造型的马缨花并运用到各式包袋中,让消费者见到产品便能够联想到彝族文化。又如图7为用辫子针刺绣技艺设计的一款女包,其包上的图案为大象。如此包是在北方地区销售的话,消费者可能联想到是因为大象的可爱,或是设计师出于对大象等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而设计,但此款包袋的真正意图是表达大象与傣族民众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这类情况下,应加强设计师对特有民族文化现象和符号的认知度,巧妙地通过某种符号去阐释特有的民族。

3.3 民族工艺直接运用的方式

图15 苗族刺绣图案在包袋中的运用

图16 少数民族编织工艺在包袋中的运用

云南少数民族工艺种类繁多,著名的有:傣族织锦、傣族剪纸、景颇族织锦、壮族织锦、摩梭族织锦、壮族和苗族蜡染(图8)、白族和彝族扎染(图9)、彝族挑花、各少数民族刺绣、纳西族东巴象形文、白族新华村银器制作工艺等。以上列举的云南少数民族工艺基本上都能在现代包袋设计中运用。常见使用方式为:直接将某种工艺作为设计的原材料,对其进行现代的剪裁和制作。如少数民族纺织工艺品类,其纹饰优美、做工上乘,具有良好的利用和开发价值,是直接运用的元素之一。

3.4 同区域文化的融合方式

云南少数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方式。生活在相同区域的不同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文化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趋向雷同,但多数还保留着本民族特有的形式。此外,即使是同一民族因支系不同,或生活的区域不同,文化艺术形式也存在着不尽相同的现象。如纳西族和摩梭族本是同一民族,但因自称不同,其民族称谓也就不同。两个民族都生活在云南的丽江,但文化艺术形式却有着巨大的差异。如纳西族拥有人类文字活化石的东巴象形文(图10),摩梭族则有着最为原始的织锦艺术。

如将两到三种不同民族文化艺术形式融入到一件作品中时,尤须慎重考虑,以防出现‘移花接木’的文化现象。但如能巧妙运用,其产品的视觉效果、文化内涵都能得到相应的提升。如图11便是运用纳西族东巴文和摩梭族织锦而设计的零钱包。此款产品在配色上巧妙地运用织锦中的某一色作为产品的主色调,使得两种文化结合得质朴自然。如只使用摩梭族织锦,会使作品显得过于直接和花哨,若只用纳西族东巴文,会显得作品过于简单,而两者的结合,使得两种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展现出各自的艺术价值。

3.5 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方式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当前社会提得最多的一个概念。从本质上讲,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能够使传统文化得到新的发展方向,也可以使得现代之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这种设计方式对于少数民族元素在包袋设计中的运用显得较为轻松和自在,是设计师在使用少数民族元素时最为基本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如,他们通常会选取民族艺术中具有典型代表的图案、工艺、符号,将其运用到具有强烈现代设计感的作品中,使得作品在不失现代审美的情况下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如图12便是使用苗族刺绣和银饰作为产品的设计源,运用皮革作为整个包的主体部分,同时配合流苏来增加产品的韵律感和流动感。再如图13和图14两款提包是运用沧源佤族崖画作为设计源,面料选用年轻人喜欢的棉麻,外形为年轻人所喜欢的简洁造型。个性的图案和材质凸显青年群体追求时尚和酷爱民族风的个性特征。

3.6 抽象性概念方式

此种设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特定的少数民族元素,但仍然运用了某一民族的民族工艺作为设计源。例如图15和图16,在多数消费者眼中,见到的是运用民间剪纸的方式而设计的包袋,但其实是设计师运用了苗族刺绣图案中的鱼纹样,只不过选用了刺绣的底样(其底样本身就是采用剪纸的形式),并运用皮革的材料代替传统的刺绣材料。另外这种抽象性的方式,与设计师强调民族文化的指代也有一定的关系。如当人们见到鱼纹或蝴蝶纹样时,会理所当然地将其视为苗族文化的象征。再如图17,此款包袋运用了少数民族的编织技艺,生活在云南的少数民族热衷于编织各类器物。设计师将少数民族手工编织工艺作为此款包袋主要的设计源,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少数民族高超的编织技艺。此种设计方式适合弱化民族属性,但依然能透露出民族风格的设计。

3.7 系列性设计方式

系列化是产品营销策略和产品品牌化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区别同类产品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云南少数民族众多,而且各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民族传统图案,如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加以利用,可提高产品可视化的统一性、标示的可读性和系列化[4]。少数民族元素在包袋设计中的运用,对其元素的提取和选择至关重要。一旦选定元素,便要着手处理元素与所设计包袋的造型或材质之间的关系,达到元素与包袋设计的融合。即在进行系列处理的产品之间要找到内在的关联性,可以体现在功能接近于相关、共通的尺寸配合关系等方面[5]。运用此种设计方式时,应该注意包袋外形设计的系列性,保持包袋视觉的统一性。这种视觉统一性并不是指包袋的颜色和材质必须得一模一样,而是在设计范畴内达到统一(如图5、图6、图13、图14等都为同元素的系列化产品设计)。

4.结语及展望

将少数民族元素运用到包袋设计中的方式很多,不管是何种设计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凸显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形式,通过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形式提升包袋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灿烂夺目,其元素在包袋设计中的运用使得消费者从情感和体验上加强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少数民族元素在包袋中的运用是潮流所向。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形式为当地民众所创作和使用,有其特有的传承方式,在现代包袋中运用凸显了包袋的地域文化特征,同时也拓展了少数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思路。灿烂夺目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形式,是云南这片红土高原的象征,它在包袋中的运用拓展了包袋设计的思路。运用产生价值,少数民族元素用于包袋设计的模式是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的途径之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包袋的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课题“大理白族元素在纺织品类旅游商品设计中的运用研究”(编号:2016ZZX276)、国家旅游局“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旅游纪念品研发课程建设”(编号:WMYC20164-1182)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罗瑛.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民族艺术际遇[J].思想战线,2016,42(1):40

[2]张伟.民间吉祥图案在现代家纺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丝绸,2009(12):12

[3]余宏刚,樊凯.大理西山彝成年女性盛装艺术特征探析[J].丝绸,2014(2):71

[4]余宏刚.云南少数民族旅游纪念品开发品牌化策略探析[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6,14(1):102

[5]钟蕾,王宁宁.基于系统论的天津民俗旅游纪念品设计探讨[J].包装工程,2010(6):10

余宏刚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

猜你喜欢
包袋刺绣图案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清新唯美的刺绣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包袋如情人
私享包袋
刺绣新生
明星热捧包袋搜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