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奶牛业发展情况调查

2016-02-17 08:17周世其孙东海董卫星郑久坤张延明王志耕吴豹谢俊龙唐二春吴宓梅琳丁胡送姚淮平
中国畜牧业 2016年8期
关键词:乳品乳制品存栏

文│周世其 孙东海 董卫星 郑久坤 张延明 王志耕 吴豹 谢俊龙 唐二春 吴宓 梅琳 丁胡送 姚淮平

安徽省奶牛业发展情况调查

文│周世其 孙东海 董卫星 郑久坤 张延明 王志耕 吴豹 谢俊龙 唐二春 吴宓 梅琳 丁胡送 姚淮平

奶牛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节粮、经济、高效型产业。实现奶牛业健康稳定发展,对于加快安徽省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受进口奶粉激增和降价冲击的影响,生鲜乳收购价大幅下滑,少数乳企限收拒收,部分地区奶农发生倒奶杀牛极端事件,对奶牛业生产产生重大冲击,奶牛业形势极其严峻。为此,安徽省农委联合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成立联合调研组,对安徽省奶牛业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态势

由于传统养殖习惯的影响,安徽省奶牛业与猪禽相比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养殖区域基本上集中在合肥、蚌埠、芜湖等大中城市郊区,作为城市居民“菜篮子”基地建设的一项内容,发展较为缓慢,1978—2005年全省奶牛存栏数量一直在3万~4万徘徊。2006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将短板奶牛业作为安徽省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提出大力发展奶牛业,并于2007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奶牛业发展的意见》,安徽省奶牛业发展迎来了历史上的黄金发展期:奶牛数量快速扩张,规模化比重快速提升,龙头企业快速成长,乳制品加工业快速崛起,现代奶牛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1.牛奶产量由平稳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以来,安徽省牛奶产量经过23年发展突破了5万吨,从5万吨到突破10万吨仅用3年,从10万吨到突破20万吨仅用5年。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奶牛养殖业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高速发展阶段(1978—1988年)。全省牛奶产量由1978年的0.5万吨增长到1988年的2.6万吨,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7.9%,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二是平稳发展阶段(1988—2000年)。全省牛奶产量由1988年的2.6万吨增长到2000年的4.1万吨,年均增长速度仅为3.9%,在2.5万吨左右徘徊多年,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三是快速发展阶段(2000—2013年)。全省牛奶产量由2000年的4.1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25万吨,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9%,高于全国同期平均3.1个百分点。特别是在安徽省奶牛政策实施期间(2005—2013年),安徽省牛奶产量在全国的位次大幅提升,由第26位提升到第21位。牛奶产量年均增长10.8%,处于全国第2位,比全国平均水平快了7.6个百分点。

2.安徽省奶牛业在全国位次全面上升。2005—2013年,安徽省奶牛存栏量由4万头增长到11万头,牛奶产量由11万吨增长到25万吨,奶牛存栏量和牛奶产量在全国的位次均由第26位提升到第21位。奶牛存栏量年均增长13.5%,位居全国第4位,比全国平均水平快了11.4个百分点;牛奶产量年均增长10.8%,处于全国第2位,比全国平均水平快了7.6个百分点;乳制品产量年均增长42.8%,高居全国榜首,比全国平均水平快了33.4个百分点。

3.现代化的乳品加工业从零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全省共有乳品加工企业13个,年奶制品加工能力达到105万吨,产品主要为巴氏消毒奶、常温奶、酸奶、奶粉、冰淇淋、乳酸饮料、奶茶等。2005—2013年,安徽省乳制品产量由5.4万吨增长到94万吨,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6位提升到第10位;乳制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由2005年的3.05亿元增至2013年的69亿元,年均增长47.7%,比全国同期高31.7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5位提升到13位;利润总额由亏损0.16亿元增加至3.17亿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7位提升到11位。安徽省乳制品加工产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奶牛生产优势区域由大中城市向农业生产区集中。2005年之前,安徽省奶牛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合肥、淮南和马鞍山三市城郊,饲养量占全省总量的85%以上。2014年,安徽省除池州、铜陵、宣城、安庆市外,其余12个市均有奶牛养殖。其中,蚌埠、合肥市奶牛存栏量分别达到4.46万头和3万头。蚌埠、合肥、淮南、马鞍山等4市奶牛存栏数集中度,由2005年的49.7%上升到2013年的83.8%以上,提升了34.1个百分点。存栏300头以上的规模奶牛养殖场分布在28个县(区),涌现出五河、肥东、大通区、长丰、当涂和龙子湖区等奶牛养殖大县(区),五河、肥东奶牛存栏量分别达到3.8万头和2.06万头。五河、肥东、大通区、长丰、当涂等五县奶牛存栏量占全省的77.4%。可以看出,安徽省奶牛生产区域布局已根据资源禀赋和优化配置,由大中城市向农业生产区集中。

5.奶牛养殖水平由传统小散模式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快速提升。在省政府加快奶牛业发展优惠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近年来安徽省奶牛业规模化发展较快,奶牛散户进一步退出。据统计,全省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奶牛场129个,占全省奶牛存栏总数的99%以上;存栏300头以上的规模奶牛场55个,占全省奶牛存栏总数的86%以上,规模化饲养比重逐步提高。特别是现代牧业在安徽开创了大规模养殖奶牛先河,从2005年开始,先后在当涂、肥东创建1万头、2万头现代化奶牛牧场,五河的4万头牧场,成为第一个在我国香港上市的奶牛养殖公司。

二、主要经验

回顾奶牛业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安徽省奶牛数量、乳制品加工企业能够在短短的几年内实现快速集聚,创造了乳制品增速全国最快,奶牛在南方农区大规模养殖为全国探索积累了经验,主要得益于安徽省强有力的招商引牛政策支撑、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高起点的标准化养殖以及全产业链的发展方向。

1.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安徽省奶牛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基础。

2006年,安徽省奶牛业发展处于爬坡阶段,奶牛数量少,奶产量不高,与市场发展需求无法适应,迫切需要通过外部刺激实现奶牛业再攀升一个台阶。为此,省委、省政府反复研究论证,结合安徽省具体实际,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奶牛业发展的意见》,重点对外引新增奶牛、规模小区建设给予含金量高的支持,并从用地、用电、购机等方面予以倾斜。尤其是外引新增奶牛补贴政策的实施,加之部分养牛地区的政策叠加,如阜阳市、淮南市对从省外购置奶牛比省补多1倍进行补贴,极大地促进了安徽省奶牛快速集聚。从2007年至2013年,安徽省级财政累计补助资金1.14亿元,补助引进奶牛58813头,奶牛数量从当年的5万头,激增至11万头,增幅高达120%,比全国同期增幅35%高近一倍。奶牛存栏量、牛奶产量在全国排名均提高5个位次。

2.大型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是安徽省奶牛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力。安徽省奶牛业发展始终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紧紧抓住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养殖业大转移的机遇,利用安徽省区位优势,鼓励省外奶牛养殖企业采取合资、合作、独资、寄养、收购、兼并、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先后引进了蒙牛、伊利、光明、卫岗、现代牧业等国家级乳品加工龙头,形成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奶牛生产基地。2013年,仅现代牧业在安徽就拥有3个高标准大规模的奶牛养殖基地,最大的为3.8万头,建成了全国南方面积最大的10万亩优质苜蓿现代化种植基地,有力地带动了安徽省奶牛养殖业、饲草业和乳制品加工业的快速崛起,支撑着乳制品加工值和利润实现跨越式发展。

3.高起点的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安徽省奶牛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安徽省奶牛业快速发展之前,基础较弱、影响力不强,但仍然坚持宁缺毋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和现代奶牛业发展的方向,把发展规模养殖、转变奶牛业生产方式作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支持150头以上的规模奶牛场、托牛所和300头以上的奶牛饲养小区。并按照标准化饲养、科学化管理和机械化挤奶的要求,加快奶牛饲养小区建设,在规模较大区域设立中心奶站。从安徽省奶牛业快速崛起的历程看,一方面是淘汰落后的、管理低下的散户养殖,另一方面也是实现奶牛业集聚、集群发展,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过程。目前,安徽省99%以上的奶牛养殖均集中在规模养殖场或小区内,其中,存栏300头以上的规模奶牛场55个,占全省奶牛存栏总数的86.8%。

4.全产业链发展是安徽省奶牛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路径。为打造奶牛业全产业链发展,安徽省坚持有主有次,抓住重点,根据皖南、皖中和皖北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养殖基础不同,合理进行分工布局和功能定位,将奶牛业发展划分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带动区。根据产业链产前、产中和乳品市场等不同需求,配套发展奶牛养殖小区、饲草种植基地、乳制品加工基地、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技术体系建设等,打造一个完整、连接紧密的奶牛种养加销一体的产业链,提高整体竞争力。目前安徽省已经形成了11万头牛,20万亩草,60万亩玉米青贮,年产25万吨奶,100万吨乳制品,3亿元税收的全产业链式发展格局。

三、困难和挑战

2005年以来,安徽省奶牛业虽然取得快速发展,但仍面临着内在的困难和外在的严峻挑战。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奶业生产将继续保持低迷,其中规模化牧场缓慢增长,形势未完全好转,部分养殖小区继续退出,部分小规模农户继续退出;国产乳品消费将继续保持低迷;乳制品进口将会持续增加;生鲜乳价格将在高于国际价位上波动。

1.生鲜乳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安徽省与全国一样,奶牛养殖业以散养为主的模式和体系被彻底打破了。高投入、高产出的养殖方式以及养殖成本的攀升,加上人工成本和饲料成本上升,导致国内原奶平均价格不断高涨。如奶牛饲养的主要成本优质饲草就很缺乏。每头奶牛每天要吃20~30千克牧草,处于泌奶期的奶牛食量还要增一倍,每头奶牛需要配备3~5亩的牧草,但大多数奶牛场种植的牧草远远低于此数字。

2.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已成为当今世界乳品产业发展的主流。但目前安徽省乳品产业的主要组织模式仍然是“公司+农户”,整个产业链中,公司(乳品加工企业)、奶牛业(养殖场)之间联系松散,利益分配不合理。一些具有较强实力的乳品加工企业,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抢占奶源基地,争夺市场份额,恶性无序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市场行情不好时,则不执行合同约定,擅自压质压价收购,或者弃生鲜乳而用进口低价奶粉,致使奶农利益严重受损。如2014年我国进口乳品量超过180万吨,进口乳品全部折算原奶约1350万~1400万吨,占全国用奶需求量的1/3,按照国内泌乳奶牛平均单产6吨计,进口乳品折算原奶相当于230万头泌乳奶牛的年产量。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因为尚未建立具有公平性和权威性的第三方乳品质量监测仲裁机构,尚未建立企业与奶农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配机制。

3.制约现代化奶牛养殖模式的关键技术仍未突破。一是夏季奶牛如何避免热应激。安徽省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每到夏天,奶牛开始遭受热应激,导致生产性能降低(产奶量可降低10%以上)、繁殖性能下降、免疫力低下、牛奶品质降低,严重的导致伤亡。据调查,热应激死亡的数量约占存栏奶牛的1%~4%,严重影响到奶牛饲养的经济效益。二是奶牛单产水平发展不平衡。目前,全省奶牛存栏数量只有11万多头,奶牛群体较小影响优质奶牛的快速繁育,高产奶牛比例不高。最高单产与最低单产相差较大,现代牧业、伊利、新希望、益益等大型企业最高的达到10吨左右。但安徽省小型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饲养管理方式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单产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成母牛平均单产不足5吨。三是安徽省优质苜蓿牧草种植、收获、贮存、饲喂等模式和技术还不完善,成为奶牛单产水平和鲜奶价格成本的重大制约因素。

4.奶牛生产外部要素与环境制约严重。发展奶牛养殖,需要大量土地种植饲草、饲料,需要大量劳动力从事养殖、种植工作,目前安徽省土地租金、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融资难、融资成本高是制约安徽省奶牛养殖的又一重要因素。省政府办公厅42号文件出台的各项金融支持政策没有配套实施方案。大部分小规模奶牛场和散养户根本贷不到款,周转资金的缺乏,使这部分奶牛养殖场户的发展举步维艰。环境保护是奶牛养殖企业建设与运营的前提条件,环保设施设备投资与运营又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效益。

猜你喜欢
乳品乳制品存栏
4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177.3 万头环比下降0.2%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当前乳品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鸡蛋存栏偏低 价格上涨
乳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及主要设备
7月份生猪存栏首次实现同比增长
2018年1~2月乳制品产量同比增长8%
乳品检测中的问题及措施
全球乳制品交易价格指数上升3.1%
乳酸菌成乳品市场新宠 年增速近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