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珍,陈天来,王 虹,石燕燕
(广东省兴宁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广东 兴宁 514500)
禽痘的诊断与防治
刘宇珍,陈天来,王 虹,石燕燕
(广东省兴宁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广东 兴宁 514500)
禽痘由痘病毒引起家禽皮肤或黏膜发生痘疹为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介绍了该病的流行特点、症状与剖检、诊断及防治方法,以供养殖者参考。
禽痘;诊断;防治
禽痘在临床上可分为皮肤型和黏膜型2种,是禽类常见传染性疾病之一。目前,最多见的是鸽痘,其次是鸡痘,也可见有鹌鹑痘等。鸡群感染禽痘后,幼龄鸡影响生长,发病严重的甚至死亡,蛋鸡产蛋率下降,种鸡产的种蛋孵化率降低,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发展。
鸽、鸡、鹌鹑、火鸡、金丝雀等雀形目禽(鸟)均可感染禽痘发病。禽的日龄越小,发病越严重,死亡率越高。各种痘病只在同种禽之间传播,不同品种禽之间不传播,例如鸽痘只传染鸽,不传染鸡。健康禽可因与病禽直接接触而感染,也可因被叮咬过病禽的吸血昆虫,如蚊的叮咬而感染,或因损伤的皮肤黏膜接触污染病毒的飞沫、空气、灰尘而感染。该病的流行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初夏至初秋,是该病的多发季节,这与蚊虫繁殖季节相关。
①皮肤型:病禽在羽毛稀少的体表部位和眼睑、喙角、脚等形成痘疹。痘疹初为粉红色、斑点状,2~3 d后变为红褐色,明显隆起如绿豆至花生仁大小,7~14 d后痘疹逐步干酪化、脱落,形成瘢痕。
②黏膜型:病禽在口腔、眼结膜、泄殖腔黏膜、气管,甚至肠黏膜形成斑点状,呈粉红色或灰白疹块,口腔、喉头的痘疹块可能较厚,甚至堵塞气管与食道。肠黏膜的痘疹可能导致肠黏膜出血,使病鸡下红痢。
发生皮肤型痘病的病禽,感染轻者,一般经过1~2周可自行痊愈;重症皮肤型痘病禽、黏膜型痘病禽多数难以自行痊愈,死亡率较高,如果发生2种病型混合感染,或发展为全身性败血性感染,则死亡率更高。乳鸽发生痘病多数为混合型或败血型,故危害特别严重。
诊断该病,应主要抓住患禽形成皮肤或黏膜痘疹的病变特征。
①搞好环境卫生,尤其注意清除禽场环境的污水,杀灭蚊虫,减少环境应激因素。刚引进的禽只应隔离观察,必要时做血清学试验,证明无病时方可合群。发现可疑病禽,应立即扑杀后,高温处理或深埋。
②在常发病的地区和禽场,应及早进行免疫接种。对鸡群,于1日龄用汕系鸡痘弱毒疫苗经翅膀上的腋膜部刺种,1头份/只,必要时于1周后补种1次。对鸽群,用鸽痘弱毒疫苗按说明书进行免疫接种。
③一旦发生该病,应隔离病禽,重症者要淘汰,并将病死禽深埋或焚烧。对禽舍和运动场以及各种用具应用2%的烧碱水进行严格消毒。
S858.353
B文章顺序编号:1672-5190(2016)05-0084-01
2016-03-18
刘宇珍(1981—),女,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疫检疫工作。
(责任编辑:赵景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