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的空间

2016-02-22 03:42陈淑妍
设计 2016年3期
关键词:有形延伸

陈淑妍

摘要:作为人们生存的必需场所——空间,却常常不能因灾难的频发而让人们警醒其的重要性,人们反而变本加厉地、尽可能地去占用有限的空间——高楼林立。其实,此刻的人们在灾难面前变得不再主动,狭窄的空间会让大家走向窒息的边缘,无法感受世界的美好。

面对这种生存现状,那颗延伸空间的心在蠢蠢欲动,现有狭窄的空间周围却局限着其空间的延伸。其实改造空间的方法并非单一,不管是在原有空间里增添新元素,材料的性质得以很好的利用,从而空间便得以延伸,还是通过自身各元素的巧妙组合,形成灰空间,让狭窄的空间变得宽敞且实用,都值得人们深思。

关键词:延伸 有形 无形 故意 灰空间

中国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020-04

第一章 绪论

空间是处在一定空间位置中的具体事物,眼睛可以看到、手可以触到的,具有空间的具体规定。如宇宙空间、网络空间、思想空间、数学上的空间,都属空间的范畴。

此刻所提及的则指人们生存的必需场所,其由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空间通过互相连接而成。无意延伸所产生的空间隐约存在于有限空间中,而建立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基础上的改造,给予原有空间增添新元素,这是一种有形的延伸,也是一种故意的延伸一一故意增添新元素使空间不再狭窄。若在原有空间上不增添元素,依靠空间之间位置的特殊关系,让有限的空间不再有限,永远都处于无限的境界,其实这是一种处于一定高度的延伸空间的方法。

第二章 空间·延伸·元素

2.1 空间·狭窄·宽敞

狭窄,就是狭小,宽度小,这是对于距离间的解释。当译为“不宏大宽广”,则形容人的心胸。

与之相对的是宽敞,其则意为宽阔,宽大。

日本人多地少,日本人的生活环境比较拥挤。记得日本有一档名为《全能住宅改造王》节目,其中的一集是说一间面积很小的家庭式拉面馆。它的一楼为店面,由店门旁的楼梯直上,便是店主的家,上下两层由只能容得下一个人通行的楼梯连接。设计者在其拐角处,为了节省空间而摆放了一个三角形的鞋柜。但,店家每天换鞋时还是会与下楼梯者有不经意间的碰撞,甚至会随时摔下楼道。

即使三角形的鞋柜已经能满足其功能上的需求,还能节省空间,让空间的狭窄度有所减少,空间狭窄得令人窒息。

生活于人口与地价无法平衡的城市里,人们是那么期盼能拥有较为宽松的空间,因而狭窄的空间便需要设计师的改造,从而使其远离狭窄,让人们深感喜悦。

2.2 空间·延伸·渗透

说到改造,就不得不提到“延伸”。

延伸,是指宽度、大小、范围上向外延长、伸展。这一变化既可用在客观事物上,也可以用于抽象的诸如话题上。

2.2.1 无形延伸

某年九月的课外考察,有幸领略到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北娄门内的拙政园(图1)的风采。置身其中,感叹文征明作为古人对于园林空间的认识,处处为景,但处处都蕴含着主人的文化修养。

“别有洞天”(图2)处于“留听阁”与“荷风四面亭”之间,透过东北方的石圆洞,身后的“荷风四面亭”尽收眼底。其实这一不算起眼的穿透,是主人家对门洞作用的理解,同时也是对于中国古典园林中“对景”一词的理解。

对景,实际上就是透过特意设置的门洞或窗口去看某一景物,从而使景物若似一幅图画嵌于框中。这是空间的一种渗透,也是一种范围的向外延伸。

其实,或许古人并非刻意去延伸空间,但通过漏窗疏密有致的图案,人的视野便情不自禁地窥视对面的景色,而空间——漏窗空隙间连接的区域,在无需添加任何元素的情况下,得到无尽的延伸,是那么神秘,那么毫无造作。

在众多学者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描述中,更多的并非用“延伸”一词,而是用“渗透”进行阐述,表明自己的观点。“渗透”故名思议就是两者间的互为侵蚀,相互融合。如上文所讲的“别有洞天”也是一种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融汇,两者互为辉映。前者依靠后者对其的延伸,使后者作为后景,却能通过前景的依托,从而达到渗透的效果——后景渗入前景中,形成一个独特的框景效果。这是无需增添任何新元素的延伸,因而取名为“无形延伸”。

2.2.2 无意延伸

文征明通过门洞或漏窗,将“留听阁”、“别有洞天”和“荷风四面亭”不经意地联系在一起,眼里的所见不再局限,游园变得更有趣,更有昧。有味的不仅是因为景色之美,还因为空间无尽地利用,却无需增添任何元素,只有空间在自导自演。

其实,在中外任何设计中,有时空间能给人一种漫无边际之感,但这种感觉并非来源于元素的繁杂,而是在设计者不经意的设计间而产生,这便是一种无意的延伸,将建筑等空间发挥到了极致。

1929年的西班牙世界博览会由设计师密斯·凡·德罗搭建了巴塞罗那德国馆(图3)轰动了整个建筑界。

德国馆外观平稳简洁、干净利落、结构明确,一反当时盛行的繁琐装饰之风。整个建筑除了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建筑本身便是展品。主厅平面呈矩形,厅内设有玻璃和大理石隔断,纵横交错,隔而不断,有的并延伸出去成为围墙,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互相衔接、穿插,以引导人流自由穿梭,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

其实,密斯的德国馆依据“少就是多”的原则,形成一种空间的无意延伸。设计师的初衷是尽可能地减少传统砖石结构的封闭性,让建筑从庞大变得轻巧。重量感渐渐减少的同时,建筑的美感更为凸显。不再封闭空间,就是让空洞留于建筑之中,自然地形成一种室内外空间的穿透。有“穿”便有“延”,有“伸”便有“透”,空间不再无味,不再枯燥。

再者,作为开放性的公共展馆,巴塞罗那德国馆本来就需要空间的穿透,人的流线才不会受到过多局限。可见,“少就是多”的思想不单是减少装饰的累赘,还是一种对空间的再次还原,毫无添加地、原汁原昧地展现空间超强的塑造力。连绵不断地划分空间,空间便不断地延伸,不断地在不知不觉中施展着自我,达到空间延伸的极限。endprint

德国馆所用的玻璃虽然是易碎物,但在设计界一直备受设计师的青睐。菲利普,约翰逊在美国纽约建造的玻璃住宅(图4),比起密斯的德国馆更纤细柔弱。围绕圆柱形浴室的是室内唯一的墙。而玻璃这一材料的透明性,让设计可支配的空间变得并不安全,但正是玻璃透明性这一性质,让室内的主人能看见室外的植物,同时室外的人也能窥视室内的一切。这也是一种空间的延伸,不经意的延伸。

2.2.3 从延伸到灰空间

江南水乡的廊棚(图5),为商家与行人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是黑川纪章“灰空间”的前身。“灰空间”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一方面指色彩,另一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对于前者他提倡适用日本茶道创始人干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建筑;对于后者他大量利用庭院、走廊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其实就是那种半室内、半封闭、半私密的中介空间。这种特质空间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连贯的空间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感。

由此可见,作为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的中介—灰空间,是内容与功能不同的空间之间的过渡。由于它的存在,冲破了封闭空间的制约而争取与户外空间取得更加广泛的联系,从而使主客体情景交融。

“灰空间”的存在,使我们在心理上也产生了一个转换的过渡,有一种驱使内外空间交融的意向。

第三章 空间·延伸·折射

3.1 有形延伸

北京四合院,堪称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它是京城生活文化的缩影,也为我国建筑史的发展贡献了无可厚非的动力。但古建筑的保留,却有时未能追随时代的发展,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如何将古建筑,具体到将四合院重新包装,使其给予人们生活的不便,转化为对空间的延伸,延伸部分作为解决生活不便的场所,设计便提升了生活品质。

在200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期间,MAD的城市概念作品“北京2050”首次亮相于威尼斯个展“MAD IN CHINA”中。其中如同水滴一样散落在北京老城区的胡同泡泡(图6),在3年后,出现在北京老城区的北兵马司胡同32号的小院里。

在北京CBD上空飘浮的空中之城,和植入到四合院的胡同泡泡互相辉映。经济的发展推动大规模城市的开发,正逐步逼近北京传统的城市肌理——陈旧的建筑,混乱的搭建,邻里关系的变迁,必要卫生设施的缺乏,导致这种原本美好安详的生活空间变成了城市问题。

面对源自大城市细胞的衰退与滥用,空间需要改造,但鉴于空间自身的狭窄和地价的高企,采取大尺度的重建是不大可能的事,而适当性地在古老的四合院中,插入一些小尺寸的元素(图7)——做一个空间有形的延伸,似乎成为了改造空间、重塑四合院的合理改造方案。于是,给予四合院重生的重任落在那些小元素的身上。

在现代设计中,像之前所说的玻璃是较为普遍的设计材料。作为一种透明、强度及硬度颇高,不透气的物料,玻璃,广泛地用于建筑物的构造,对建筑物的隔风与透光拥有功不可没的功劳。但,玻璃的易碎性,却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设计者对建筑物设计理念的表达,影响着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及使用者的心情。因而,随着建筑材料的不断研发与更新,玻璃对建筑物的运用逐渐发生着变化,人们也在尝试地运用别的材料去代替玻璃,在提高建筑物使用率的同时,建筑物给予人们一种人性化的关怀,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不断地提高。

本案中植入的小元素的不锈钢球,便取代了玻璃,以较为轻盈的姿态,站在四合院里。有了它们这些磁铁的加入,四合院的生活条件便在不断地完善,人们的邻里关系也在不断地激活。

这,正是不锈钢球的功劳。不锈钢的不易破损性,带给了它在建筑界立足的机会。它那光滑的金属曲面在不停地折射着院子里古老的建筑,古老的树木。同时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不锈钢球给古老的四合院增添了功能区域——卫生间和通向屋顶平台的楼梯。(图8、图9)

从此,狭窄的空间便得以延伸,同时老建筑带给人们生活的不便将不再延续。一个合理的老建筑群改造工程,便不再依赖于大刀阔斧的重建上,空间延伸的不仅是空间自身,还延伸了一条古城改造之路,一条与老建筑相得益彰的罗马大道。

3.2 故意延伸

北京胡同泡泡32号的不锈钢球延伸了生活的空间,无独有偶,也是在北京这样一个古建筑遍地的古城里,著名建筑师张永和工作室旁的“左右间”咖啡MIMA(图10)也在延续着类似的改造。一个镜面不锈钢材质的方形卫生间,谦虚地消失在古老的建筑环境中,变形地反射而又含蓄地存在,环境的影像与人的影像映衬其中,并随着人的走动,影像的变化让建筑活了起来。进入这个建筑的内部,是一个悬挑的卫生间,暖暖的光线重新回到了人的眼前。

说到这个在“左右间”里最出位的洗手间(图11),不禁要说说它的设计。设计师大胆地将这个“必须”的地方放置在小院里。这是一个不足15平方米的小房子,脚底架空,以湘西竹楼式的姿态出现。小房子是一个立方体,四面却用镜面不锈钢围合,映射出周围的竹林和小院,以及来品尝咖啡的人们。

像咖啡厅的这种公共区域,卫生间等这种配套设施的建设,显得无比的重要。这也是一种吸引顾客的法宝。顾客来品尝咖啡豆带给其的香浓的同时,也在品味着咖啡厅的环境。因而咖啡厅选址在让品尝咖啡的人得以远离城市的喧嚣,放下平日繁杂的工作,来轻松地品味郊外古皇家园林的草香味,来体昧咖啡厅带给他们的高品质生活。镜面不锈钢的方体便在导演着一场古老环境空间不断延伸,不再狭窄,不再只与古老挂勾的生活剧.同时它也是扮演者,也在用自身材料的特殊性不断地让咖啡厅的顾客窥视自我。

这样对公共环境卫生设施的添加,故意地延伸了古老的、正需改造的空间,让其改造增添合理性,并为公共空间服务。通过发挥不锈钢材料的特性,那种带有目的性的延伸,在添加有形元素时,便已经在故意地延伸空间。

结语

本文围绕“延伸”一词,浅谈了现代设计对于空间的改造问题。在分析所收集的案例时,被拙政园造林的精粹所深深地吸引。众多学者对于两个空间的互为贯穿,更多的会阐述是“渗透”现象。拙政园常运用对景——这一传统的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林手法,作为对整个园林景色间的贯穿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同时还是一种不错的延伸空间的手法——“无形延伸”。

“无形延伸”既是一种毫无意识的延续方式,也是一种“无意的延伸”。与之相反的“有形延伸”在原有空间的范围内,加建具有特殊性质的材质——不锈钢等的空心体,作为对旧空间的合理补充,为空间的居住者等营造了新旧事物互相辉映的空间。“北京胡同泡泡32号”、“北京左右间咖啡MIMA”便是不折不扣的实例。

各种延伸方式互为统一,空间也因此而得以延伸。但,有时延伸却要建立在花费相当多财力的基础上。像“北京胡同泡泡32号”运用不锈钢球实现的“有形延伸”因改造成本高、工艺繁杂的问题并非能使大众受惠,变成一种无法实施的设计,一种多余的设计,一种让设计道路停滞的设计。但凡事不能武断,完全将“有形延伸”推翻又似乎不大妥当。因为在设计过程中让空间得以延伸,得以宽敞,需要设计师的不断琢磨,不断尝试。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形延伸
10 Threats to Ocean Life
未定义
从有形看到了无形
校外教育管理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与延伸有效路径
拓展延伸:给学生更广的学习空间
城市大众消费文化的狂欢
基于人才成长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筛点,英语精读需把握的“原则”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