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院校深入传承研究

2016-02-22 12:13王春红
科技视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建议高职院校

【摘 要】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所以非常适合在高职院校进行传承。“一木三瓯”是具有典型“瓯文化”色彩的属于温州地域的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贸学院通过课堂教学、非遗教材编写、与学院原有专业结合、技能传承创新、非遗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传承成绩。但存在的不足也较明显,如教学开班量少,班容量小,与学院原有专业结合的范围有限等。针对于此,本文结合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向深入化新阶段转变的特点,为以工贸学院“一木三瓯”为代表的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院校的深入传承提出七点建议。

【关键词】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木三瓯;高职院校;深入传承;建议

The Research of Deep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raft Clas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e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Yi Mu San Ou_”as Examples

WANG Chun-hong

(Research Center of The Wenzhou Cultural Industry, Zhejiang Industry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Wenzhou Zhejiang 325003, China)

【Abstract】The craft clas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very suitable for the inherita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ecause which lay emphasis on the practical hands-on ability.“Yi Mu San Ou” is the craft clas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has a typical feature of Wenzhou regional culture,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has obtained certain inheritance through the effort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writ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combination with other major、the innovation of craft、the researc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tc., But the deficiencies are also obvious, including less amount of class teaching、small class capacity、the limited scope of combination with original major Etc.. For this, on the basis of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r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the new phase of deep inheritance,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nherita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or“Yi Mu San Ou” and which represents the typ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Craft Clas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Yi Mu San Ou;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eep Inheritance; Suggestion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分为五个领域:①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手工艺技能。①

在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个领域中,传统手工艺技能类(以下简称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适合在高职院校进行传承。因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在于对传统手工艺技能的掌握,而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的教育定位和特点恰好能够满足这个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性和技能性并重的特点使其非常适合学习、传承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中的“一木三瓯”即指世界级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活字印刷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瓯绣、瓯塑,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瓯窑。“一木三瓯”作为温州独具“瓯文化”特色的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传承、保护成绩。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工贸学院)作为一所地处温州的省属公办高职院校,在“一木三瓯”的传承中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工贸学院先后于2005年引入了瓯绣、瓯塑,2014年引入了木活字印刷术和瓯窑,在校内进行传承。经过1-10年,时间不等的尝试和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传承、保护效果,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伴随着我们国家对文化建设的日渐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已经发展到从全国性普查、摸底,全社会盲目跟风、简单传承的初步阶段向深入化传承新阶段过渡的转折时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需求下,工贸学院如何继续深入地做好“一木三瓯”的传承工作,如何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确实有必要进行认真思考。

1 工贸学院传承“一木三瓯”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非遗教材编写、与工贸学院原有专业结合、技能传承创新、非遗理论研究等方面,逐一分析“一木三瓯”在工贸学院传承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教学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的关键,是依靠传承人进行活态传承。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传承的关键亦是要培养出掌握非遗技能的传承人才,所以工贸学院“一木三瓯”的课堂教学开展情况,是关系到校园传承效果的基础。

工贸学院“一木三瓯”的开课形式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全院同学的公共选修课。开课目的在于对“一木三瓯”非遗技能的普及性教育,使同学们初步接触、了解这几项非遗技能。其中瓯绣、瓯塑引入工贸学院早,开课条件比较成熟,每学期各开设3个班,每班20人。引入晚的瓯窑和木活字印刷术目前各开设1个班,每班10人。截至2015年,全院历届已经选修过“一木三瓯”公选课课程同学的总人数超过1000人,在校内一定程度上普及、传承了“一木三瓯”非遗技能。另一类是从公选课同学中选出学习兴趣高、资质好、可以进一步深入培养的苗子,组成学苗班,开课目的是培养传承人才。通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培养了重点学苗100多人,这些同学基本掌握“一木三瓯”的整套制作技能,能够独立制作作品,达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基本技能考核要求。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工贸学院虽然在“一木三瓯”的非遗技能传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足也较为明显。一是,选课难。随着“一木三瓯”在校内传承时间的推移,已经逐渐在校园内培养起了非遗传承的氛围和观念,同学们有了学习的热情。但目前“一木三瓯”每学期的开班量和班容量,相对于全学院同学的总人数和选课热情来说,处于无力应对的局面,甚至在选课时出现了想选而选不上的“抢选”情况。如果不能让同学们选到自己喜欢的非遗课程,必然会影响到大家学习的热情,不利于工贸学院今后“一木三瓯”的传承,也与国家继续深入传承非遗的时代精神相违背。二是,课程开课的成本投入与教学效益产出不成正比。非遗课程开课需要一定面积的固定场所,需要用到专业的工具、原料,需要聘请传承人进行技能指导等,所以开课成本高。但现在每个学期1-3个班的开班量和每个班10-20人的班容量,无疑在教学成本的投入与教学效益的取得之间存在不成正比的情形,这必然会影响到进一步的深入化传承。

1.2 非遗教材编写方面

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在社会上广泛存在,依靠这些技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当时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当时会有很多人学习这些技能,并以之作为自己安身立世、养家糊口的本领,自然那时也不存在传承人危机问题。但伴随着历史发展的步伐,依靠这些技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脱离了人们现代生产、生活的需求,不能再依靠这些技能安身立命,所以原来掌握这些技能的人或者年高离世,或者迫于生计转行,以致出现了掌握技能的传承人数量越来越少,甚至一些项目出现了人亡艺绝的情况。如果今天再仅仅依靠过去那种口手相传的方式已经不能保证这些非遗技能的有效传承,所以必须以文字、影像资料等形式将非遗技能的制作要点和过程记录下来,作为非遗技能传承的辅助方式。

工贸学院在“一木三瓯”的传承过程中,已经意识到整理非遗技能制作过程、要点,并将之编写为教材的重要性。其中瓯塑、瓯绣引入学院早,校内传承条件成熟,已经着手编写了相关的教材,并在工贸学院校内试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以书面的形式保留了瓯绣、瓯塑技艺的制作流程和要点,而且也较好地辅助了非遗课程的教学活动。但因为教材编写的理论水平,技能制作要点梳理的客观性、科学性、准确性,教材的适用性等问题,还没有达到对外公开出版的程度。

1.3 与工贸学院原有专业结合方面

要想实现“一木三瓯”在工贸学院的有效传承,除了开设直接传承非遗技能的相关课程外,与学院原有专业进行结合,是非常可行,也是非常必要的方式。工贸学院在“一木三瓯”的传承过程中,已经注意与学院原有专业的结合,比如瓯塑与轻工系艺术设计专业的眼镜设计的结合。为此该专业专门开设了36学时的《瓯塑艺术技法》作为专业必修课程,目的是使同学们能够系统了解、学习瓯塑的传统制作技能,了解瓯塑蕴含的非遗文化特征,然后运用到自己的眼镜设计中去。因为该专业的学生本就具有工艺美术功底,设计创作能力强,现在通过瓯塑技能的学习,将专业的艺术创作理念与瓯塑蕴含的温州地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设计出的眼镜产品不仅外观时尚,而且富有地域文化气息,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工贸学院“一木三瓯”在与学院原有专业结合方面,艺术设计专业虽然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与瓯绣、瓯塑引入学院近10年的时间相比,结合广度和力度远远不够,还只是处于初步尝试阶段,没有达到真正批量投入规模化生产、应用的程度,对于瓯塑非遗的传承作用十分有限。而且除了与艺术设计专业的结合外,与其他专业的结合还没有。

1.4 非遗技能创新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先祖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宝贵文化财富,在自身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历史发展进程的演变也在不断的变化着。所以与时俱进进行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原有特点。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已经陷入需要人为刻意保护、传承的境地,但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并不矛盾。

工贸学院在“一木三瓯”的传承过程中,也在不断尝试着进行创新。比如瓯窑在制作中,结合温州本地水土特性,自己尝试进行陶土配置、釉料调制等;瓯绣在针法上采用透视绣的绣法;瓯塑改变了过去只能以大幅壁画呈现的形式,现在改为创作在自己设计的小型瓷盘上;木活字印刷术除了印刷传统的古书、宗谱外,创意出木活字挂件、书签、明信片、桌牌等产品。这些创新包括了使用的材料、创作的技艺、呈现的形式等多个方面,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这些创新的不足,是仅停留在学院内课堂创新层面,直接进行生产性链接的比较少,未能产生比较实际的生产效益,在生产性传承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

1.5 非遗文化内涵讲授方面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阵地,一方面要向同学们传授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对于文化的传承。工贸学院在“一木三瓯”非遗传承方面,除了要向同学们传承非遗制作技能外,也要注重对这些非遗技能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讲授。只有兼顾这两者,才是做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学院在过去的传承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技能的传授,出现了很多同学虽然知道“一木三瓯”,也学习了相关的非遗制作技能,但并不知道“一木三瓯”自身的发展传承历史、其与温州地域文化的关系、今天在校内传承的价值、对于温州地域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等,这与今天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精神实质是相违背的,因为只有做到文化的传承才是一个民族精神永续的根本所在。

1.6 非遗理论研究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将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软实力对于地方政府、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渐受到重视。温州僻居浙南一隅,自汉朝以来就逐步孕育了地方文化色彩浓厚的“瓯文化”。要想发挥“瓯文化”对于温州地域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利用好“一木三瓯”等非遗资源,无疑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但充分、合理、有效利用的前提,是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工贸学院在长期非遗传承实践的基础上,已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本校的非遗传承工作。但因为工贸学院属于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尤其是重点大学的科研实力和水平相比,差距还是存在的,这是必须要正面对待的问题,所以工贸学院的非遗理论研究需要努力的空间还很大。

1.7 社会宣传和普及方面

工贸学院作为一所地处温州的高职院校,非常注重服务地方社会,在“一木三瓯”的非遗传承方面亦是如此。从2005年至今,学院通过在校内开设暑期青少年、老年体验班等方式,向社会开班授学、宣传普及“一木三瓯”非遗技能和文化。还通过派老师去温州市的一些学校上课的方式,将“一木三瓯”带出校园,带入温州市的中小学。截至2014年,学院进行过“一木三瓯”非遗技能和文化宣传、传承的学校达到20多所,受教学生达到8000多人,得到了受教学校师生的认可和好评,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推动了“一木三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随着工贸学院在社会上宣传、普及“一木三瓯”工作的持续开展,在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学校、单位会慕名而来,要求去传授非遗技能。但因为工贸学院能够掌握“一木三瓯”非遗技能的师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所以现在对外传承服务的任务变得越来越重,逐渐陷入无力应对的局面。

2 关于工贸学院深入传承“一木三瓯”的建议

2.1 丰富校内传承方式,让更多同学有机会了解“一木三瓯”

工贸学院要想解决上文中分析的目前在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想扩大“一木三瓯”的校内传承范围,想让更多同学选到自己喜欢的非遗课程,除了根据学院可以提供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木三瓯”的开班量,及每个教学班的班容量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让同学们接触、了解“一木三瓯”。

在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要想掌握某一项非遗技艺的整套技能,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但如果只是要初步的、浅显的了解,则不需要花费太长的时间,所以可以通过开设非遗短期体验班的方式解决同学们选课难的问题。比如开班类型中,可以增加以月为单位的班次。一个月四个教学周,每周上一次课两个学时,一个月共计8个学时,作为接受、领悟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是能够做到对“一木三瓯”非遗技能和文化内涵有一个初步了解和认识的。这样不但老师可以发现一些真正喜欢、而且有天赋适合继续学习的学生,同学们也可以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发现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些非遗技能,是否想继续学下去。对于那些确实喜欢、也有资质继续学的同学,以后可以选修一学期的公选课,如果公选课学完,还想继续学的,再参加学苗班的深入化培养。这样循序渐进的选课、开班教学形式,无论对于开课的学院一方,还是对于选课的同学们,都是比较灵活、合理、有效地传承方式。此外,也可以通过讲座、专题展览、校园非遗专题周等活动向全院同学宣传“一木三瓯”。

2.2 增加对“一木三瓯”非遗文化内涵的讲解,使同学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文化是一个民族血脉的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今天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如欧洲的法国、意大利,亚洲的日本、韩国等都非常重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今天国内的在校大学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外来的西方文化、韩流文化等津津乐道、盲目追崇,却丧失了对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所以在向同学们传授“一木三瓯”等非遗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向大家讲解它们代表的传统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同学们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和热爱,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3 增加与学院原有专业的结合,扩大在校园传承的范围

工贸学院在“一木三瓯”今后的传承过程中,除了可以继续与设计专业结合,直接应用到产品的外观设计中,还可以与其他专业结合,扩大校内传承的辐射面。比如可以与信息传媒学院结合,在同学们进行网页设计时加入带有“瓯文化”色彩的非遗元素;可以与材料系结合,用现代化的新型材料表现传统的非遗技能和文化等。

2.4 注重与非遗企业合作,在订单式培养中推动非遗传承

学院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能够使同学们学有所成,更要学有所用,能够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今天,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但因为传承人数量不足,没有足够的专业从业人员,没有办法生产出足够的商品。工贸学院既然已经开设了“一木三瓯”的非遗技能传承课程,就可以通过与社会上的非遗企业合作,使愿意从事非遗技能学习的同学将来可以直接到非遗企业中去工学结合,去毕业实习,将来毕业后可以留在这些非遗企业工作,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

2.5 在高校非遗研究阵营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加强对于高职院校非遗传承的研究

随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在全国大学中先后成立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在2007年底到2008年初,先后公布了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和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六所高校为非遗研究基地。2014年温州大学被批准为浙江省非遗研究基地,标志着温州市高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工贸学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科研实力和水平虽然不能与全国的重点大学、本科院校相比,但也要注重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只不过在全国高校非遗研究的阵营中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充分挖掘自己的优势,突出自己的特色,要侧重、加深对于高职院校非遗传承的研究。

2.6 将学生创作的作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销售,增强同学们学习的自信和热情

工贸学院的学生在通过选修课和学苗班学习非遗技艺的过程中,会陆陆续续制作出一些作品。这些作品虽然从专业的标准看,会存在些许不足,但经过指导老师的修改,可以以适合的方式进行销售。比如可以以比较低的价格卖给那些喜欢“一木三瓯”非遗文化产品,但对产品的制作技艺要求又不是很高的消费者。因为那些真正出自传承人之手的非遗产品,一般价格都比较高,而我国目前很多消费者对于非遗产品的价值,尤其是文化价值,还处于初步了解的阶段,对于高价位的产品难以接受。相比之下,同学们的作品在价格方面反而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同学们看到自己制作的非遗作品可以转换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必然会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2.7 鼓励更多地同学以自己学到的非遗技艺进行创业,以创业的方式推动非遗传承

鼓励同学们进行创新创业是高职院校的一大特色,工贸学院对此也一直非常注重。以“一木三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文化特色,而且非常适合产品化,所以同学们完全可以利用自己学到的非遗技艺进行创业。比如工贸学院曾经选修过瓯塑课的杨忠敏同学,本专业为机电一体化,因为选修课结识瓯塑后,逐步走上了利用瓯塑进行创业的道路。他从最初成立瓯塑工作室,到后来成立自己的瓯塑公司,从一个普普通通的高职毕业生,到被评为温州市的“年度经济新锐人物”,以自己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利用非遗创业的成功道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9月10日在夏季达沃斯开幕式致辞中说:“(要)打破一切体制机制的障碍,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全体人民中蔚然成风。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②在总理大力鼓励创业的号召下,希望有更多地选修、学习“一木三瓯”非遗技艺的同学利用其进行创业,以创业的方式将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3 结语

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注重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所以非常适合在高职院校进行传承。“一木三瓯”是具有典型“瓯文化”色彩的属于温州地域的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贸学院通过课堂教学、编写非遗教材、进行技能创新等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传承成绩,但存在的不足也较明显,如教学开班量少,班容量小,与学院原有专业结合的范围有限等。针对于此,结合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深入化传承新阶段过渡的时代背景,为工贸学院“一木三瓯”今后的深入传承提出几点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尤其是最后的建议,可以为全国其他高职院校的非遗传承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杨菁,黄友金.瑞安东源:再现木活字印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胡春生.温州瓯窑褐彩青瓷[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

[3]胡春生.温州瓯绣[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2.

[4]吴小红.瓯塑[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

[5]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东瓯遗韵: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上、下册)[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

[6]王春红.关于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深入产业化的思考[J].江苏商论,2015(4):21-24.

[7]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8]宋俊华,王开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注释:

①本定义和分类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公约与建议书”栏目所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文版文本.网址: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3/001325/132540c.pdf[OL].

②李克强.2014年在夏季达沃斯开幕式的致辞.中国新闻网[2014-09-10].网址: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9-10/6578895_2.shtml[OL].

[责任编辑:王楠]

猜你喜欢
建议高职院校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