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通识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增设素质课程的启示

2016-02-23 07:25
现代盐化工 2016年5期
关键词:梅贻琦通识素质教育

梁 莉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梅贻琦通识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增设素质课程的启示

梁 莉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梅贻琦通识教育的思想观点不仅对发展高等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对高职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文章根据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现状,认为把通识教育思想应用于高职课程建设中有很大的必要性,针对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实施中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办法,以期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一点作用。

梅贻琦;通识教育思想;高职院校;素质课程

通识教育,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立足于对学生的远见卓识的引导。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成为某一专业的技术人才,还要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帮助学生实现人格、精神、情感的全方面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要从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入手,增设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素养。

1 梅贻琦与通识教育思想

梅贻琦,字月涵(1889.12.29—1962.5.19),祖籍江苏武进,是中国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其从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毕业后归国。曾在清华学校担任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并于1931—1948年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以其通识教育的思想、严谨的治校方略成功的奠定了清华的风格。

梅贻琦所倡导的“通识教育”是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了中外近代教育思想精华后,形成的教育思想体系。梅贻琦认为,大学阶段的教育应是“通才”教育阶段,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着眼于学生人格的养成,使他们具有“知、情、志”3个方面的素养,为完整的人生做准备,而并非是只掌握某一行业专业知识的“劳动者”。

2 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现存问题

2.1 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较复杂。有中专、中职、技校毕业的3校生,有学校自主招生的高中生和高中毕业因高考失利而来的高中生。这些学生总的来说,学习能力较差,质量不高。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高职学生是高考录取的最后一个批次,这些学生大多基础薄弱,贪玩心重,说话不注意文明用语,人文素质方面表现较差。有些孩子刚一入学身上就带有不良社会习气。例如:男生着装不整,女生浓妆艳抹等。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来源意向也有不同。例如:有些学生因报考上一级学校失利而来,更有一大部分学生害怕学习苦累只想来高职“混混日子”。这种迹象都会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此外,较大的就业压力环境,也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依然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忽视和淡化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培养与教育。学生因此也不具备走入社会工作的素养和条件,素质教育的偏颇,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也让学生出现了“情感失衡”的现象。

2.2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的现存问题

高职教育的学制一般为3年,在校学习的时间通常是2年,第三年要全方位地投入到顶岗实习当中,在校的两年当中,某些专业要完成十几门专业课的系统学习,因此,为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素质教育自然而然地遭到了忽视,这也使教师对素质课采取了程敷衍了事的态度,大家不会对素质课程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探索,只是泛泛地讲些知识点和道理,使内容和社会及学生自身的发展脱节。具体的问题体现在如下3方面。

(1)专业课程与素质课程不融合。一般来讲,素质课程以培养人文精神为主,通过该课程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并能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专业课程更多的是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技术并加以应用。但我们发现,如果两者的学习能够完美的融合,会对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取得互补的效果。而现在的高职院校中,专业课与素质教育课程各自为正,没有交合,两者都遇到了不可克服的瓶颈。(2)专业必修课程与素质选修课程设置的比例悬殊。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专业必修与素质选修课的比例相差较悬殊。以本人工作的高职院校为例,学生的素质教育课较比专业课的比例还不到四分之一。选修课又分限选与任选,且包含的内容比较局限不能满足学生上选修课的意向。此外,高职院校对实施素质教育有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实施素质课程过于浪费时间,应该多增设专业课,固然对素质课程的内容也没有进行完整的课程设计和有效实施,相比之下,素质课程格式缺少了计划性和教学重点。(3)与专业有关的显性课程和素质课程相关的隐性课程不能协同。显性课程也可以被称为学科课程,是指在课程与教材中明确陈述的、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分科教学的课程。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而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是广义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显性课程相对。它以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为主要特征。它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文化情境、人际情境,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1]。专业性强的显性课程固然重要,但是,与提高学生能力水平相关的隐性素质课程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更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制度;良好的师德;优雅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等,都能给予学生心灵上的涤荡。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偏重显性课程的设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专业基础,忽略了隐形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其实,两种课程的协同一致发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 高职院校倡导通识教育增设素质课程的必要性

3.1 增设素质课程是促进高职学生不断发展的必然途径

专才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选定一个职业,通才教育能帮学生选定人生方向,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素质的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类型之一,在肩负着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也肩负着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的教育功能。构建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增设素质教育课程,改进教学模式方法是提高学生的素养、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3.2 增设素质课程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的素质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尤其在这个倡导终生学习的社会环境中,学生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而成功的取得要依靠大学这个阶段帮助学生打地基。在高职院校增设素质课程,能提高学生的思考、判断、学习能力,在潜隐默化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扩充生活经验。对学生而言,增加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心性,都是对自身发展极其有益的事情。按照梅贻琦的观点,在我们的课程设置过程中,增设融自然、人文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素质课程,是顺应时代需要的必然选择。

3.3 开设素质课程是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近些年,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虽然求职的过程专业很重要,但我们也在历年的毕业生就业过程发现,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构成了企业招聘、录用人才的核心因素。学生自己也会发现,在现实的工作岗位中,学校里所学的专业知识仅仅是工作中的一部分,获得成功还需要平时积累的良好素质修养与资质。例如: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逆境面前怎样的应对态度、每次成功或者失败后的经验与教训、是否具有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等等。所以,高职院校增设素质教育课程、在知识、能力、技能、道德修养等方面加大教学力度,更能着眼于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帮学生储备能量,在学生面对择业时有备而无后患。

4 在高职课程建设中增设素质课程的实施建议

4.1 协调高职院校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关系

据调查,高职院校的学生,是青睐于多设置一些素质类课程的,因为该类课程符合学生的特点,更符合年轻人的兴趣需要。但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专业课程的课业繁重,许多院校对素质课程比较忽略。因此,需要校方从学生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多考虑素质课程的质量和数量,保证两种课程的协调与相容,不能将两类课程割裂开。最佳的途径是在专业课课程的教学中融入素质课程的内容,使两类课程能有机的衔接、整合、渗透,让学生的智慧、能力得以开发,从而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其对未来职业的适应性。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我们兼顾两头,既要注重专业课程的设置,更要注重素质课程的设置。

4.2 以提高学生自主性为前提,设置符合学生特点的素质课程

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当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来自于偏远的农村家庭和文化层次较低的城镇家庭。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这些学生在学习习惯、言语表达、处事风格等方面的外在行为表现有所欠缺,甚至会伴有一些自卑、偏执、内向等心理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加强素质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生源质量及特点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内容,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偿素质教育,为学生毕业后能应对职场需要,进行预先素质教育。同时,改革选课模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的素质课程,让学生的潜在资质得以发挥。

4.3 发挥隐性课的素质教育作用,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

充分开发并利用隐性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是解决高职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充分获得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隐性课程具体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这些课程虽未列入教学计划表中,却对学生的发展影响重大。如:加强校园环境的软件与硬件建设、规范学校各项管理制度、请行业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定期开展文体活动、校园社团活动等隐性课程,都是素质课程内化为学生正确价值观、提高个人素质能力的好途径。因此,在课程设置时,我们必须注意通过各种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发展,使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得益彰。

4.4 增强教师的素质教育意识,提高教师的素质课程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意识直接影响着授课的质量,最终影响的是一所院校的教育质量,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说的“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说:“我们的智识, 固有赖于教授的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因此,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教学品格、渊博的知识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深远的。在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仅要关注专业课程的教学,更要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素质课程授课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以自己渊博的知识教诲学生;以兢兢业业的工作责任感染学生;以高贵的品质感动学生,身体力行的精神为学生做榜样。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员工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实的专业基础、跨学科的学习能力、丰富的知识结构、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发展,并在发展的浪潮中找到自己位置的关键因素。因此,职业教育要注重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力,高职院校所设置的课程能贯穿到学生的职业生涯当中,教会学生从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养。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1]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 黄延复,刘述理.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 严艳,卢捷湘.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探源[J].教书育人,2007(1):5-7.

Enlightenment of Mei Yiqi’s general education thought on the additional quality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ang Li
(Liaoning Finance Vocational College, Shenyang 110122, China)

Mei Yiqi’s general education idea not only has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tudy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general applicat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 construction is of great necessary, aiming at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eform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ei Yiqi; general education though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quality course

梁莉(1978— ),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管理教学。

猜你喜欢
梅贻琦通识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梅贻琦的“落荒而逃”
落荒而逃的梅贻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