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墓葬棺床位置变化原因初探

2016-02-23 07:03郭丽云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墓葬考古布局

□王 源,郭丽云

( 1.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2.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唐朝墓葬棺床位置变化原因初探

□王 源1,郭丽云2

( 1.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2.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从初唐开始,墓葬棺床位置发生变化,从之前的正中转移至墓葬西北处。这样的变化带来了墓葬整体格局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目前已发掘唐墓的分析和梳理,对棺床位置的变化作出分析。唐朝城市布局规整,等级森严,作为都城的长安城宫城位置居北,与其他城市宫城居于西北的布局完全不同,体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唐朝帝陵如昭陵仿照长安城而建,是“事死如生”观念的直接反映。笔者推测其棺床居北,与两京地区其他等级墓葬棺床居西北完全不同,这正是等级观念的反映。不同地区棺床位置的不同步变化从侧面反映出唐王朝的控制力。

唐墓;棺床;城市;等级制度;事死如生

一、帝陵外各等级墓葬的棺床位置

目前所发现的唐墓可分为中原两京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1],而各个地区均可细分为其他亚区。而从各地区唐墓来看,棺床位置的变化仍有差异。下面通过分析不同地区唐墓棺床的变化来发现其规律。

首先看西安地区的唐墓,宿白先生将之分为四型,即Ⅰ型双室弧方形砖室墓、Ⅱ型单室弧方形或方形砖室墓、Ⅲ型单室方形土洞墓、Ⅳ型单室长方形土洞墓,其分别对应的身份为一品以上、一品至五品、五品、五品以下[2]。其棺床位置如图所示:

(一)以唐懿德太子墓[3]图①、章怀太子墓[4]图②为例

(二)以李寿墓、张士贵墓为例

(1)李寿墓[5]

(2)张士贵墓[6]

(三)以独孤思贞墓[7]为例

独孤思贞墓

(四)以李良墓为例[8]

李良墓

从西安地区所见的唐墓来看,棺床位置位于墓室西北部几乎已成为定制,存在于不同级别的墓葬中。再看洛阳地区的唐墓。徐殿魁先生对洛阳地区的隋唐墓曾作研究,我们主要分析初唐时期的墓葬。洛阳地区的初唐墓葬可分为中、小型墓,二者差异明显[9]。已发表资料来看,中小型墓葬虽规模有差异,但棺床位置皆位于西北部,少有例外。如关林70ⅢM109唐墓[10]、陕县刘家渠M1001[11],在两京地区,棺床位于西北部几乎已成定制。

对于北方地区而言,情况便有很大不同。有学者按平面形制将京津唐地区唐墓分为八型,分别为方形及近方形、长方形、弧方形、圆形、棺形、舟形、马蹄形、六角形[12],其中方形及长方形为中原地区所具有的形制,而其他形制均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从发掘报告看,长方形、方形墓葬棺床位置仍在西部,如位于北京丰台的史思明墓。[13]而其他形制的墓葬棺床位置多偏北,如白马泉M1。[14]这种形制是继承了北朝墓葬的传统。对于辽宁地区的唐墓,虽有地方特色,其整体风格同京津唐地区相近,同中原地区有较大差异。对于山西地区所出唐墓,有研究者将之分为砖室墓、土洞墓两大类,而砖室墓又包括双室墓、单室墓、棺形墓、圆形墓等。[15]可见棺床设于西北在此地区并未形成定制。

史思明墓

白马泉M1

对于南方地区唐墓,有学者将之分为长江上游、长江中游、赣江地区、长江下游、福建、岭南六大分区。[16]六大区域均有各自特色,墓葬形制并不统一。但可以确定的是,其与中原两京地区有较大差异,而棺床位置并不统一。如长江上游地区的彭县唐M9[17]、长江中游地区的长沙咸嘉湖唐墓[18]、长江下游的无锡唐皇甫云卿墓[19]、赣江地区的南昌唐墓[20]、福建地区的泉州唐M1[21]、岭南地区的张九龄墓[22]:

彭县唐M9

长沙咸嘉湖唐墓

无锡皇甫云卿墓

南昌唐墓

泉州唐M1

张九龄墓

从南方地区看,棺床位置位于西北部的情况很少见,南方地区从墓葬形制结构、葬俗葬制都与中原两京地区存在较大差异。

再看西北地区。从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地来看,西州时期墓葬与中原地区有较大不同。这一时期单室土洞墓为主,尸体直接陈放生土台上,不使用木棺。中原两京地区棺床位于西北的做法在这里并不适用。比如吐鲁番交沟故城沟西墓地EM3、IM2[23]:

EM3

IM2

西北地区也有部分墓葬出现中原地区的风格,但这类墓葬的主人一般都是由中原迁入或受中原文化影响。可见棺床位置居于西北部主要出现在西安、洛阳等中原地区,其它地区棺床位置不一。唐朝之前北朝墓葬棺床多位于墓室北部,隋墓亦未呈现出如此整齐划一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突然发生在唐朝的中原地区绝非空穴来风。笔者在以下部分试图用考古学资料阐释自身的看法。

二、两京都城模式与棺床位置的变化

研究者很早便注意到唐长安城和洛阳城布局的不同,而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为宫城位置的不同。唐长安城宫城位置居北,而洛阳城宫城位置居西北。实际上不仅仅是洛阳,这样的布局广泛存在于全国其他城市及州、县。对此学界有不同看法。有半成品说[24]、地理因素制约说[25]、等级礼制说[26]。其中,宿白先生的等级礼制说得到广泛认同。既然等级不同的城市有布局上的差异,那么作为死后的安息之地,唐朝帝陵布局与其他等级的墓葬在布局上亦应有较大不同。

唐朝帝陵陵园是仿照唐长安城修建的,这点在昭陵得到最明显地体现。有学者指出,虽然之后昭陵这种表现手法在后来的唐陵中未得以再现,但其内涵应被沿用。[27]宿白先生指出玄宫的建筑形式为“前中后三室”,与大明宫有某种契合关系。[28]如此,根据大明宫三殿制的形制来看,布局严整,宫室居中,仿照其建造的玄宫亦形制规整。如果皇帝的棺床如其他规格的墓葬一样位于西北一隅则未免有些奇怪。唐代帝王陵目前还没有发掘,具体情况还不能知晓。但从已发掘的南唐、前蜀墓葬来看,可以对其做出一定推测。从前蜀王建永陵来看,墓室分前中后三室,棺床位置居于正中,孟知祥和陵亦如此。而从南唐两座皇陵看,棺床位置均位于正中。南唐、后蜀均号称继承唐制,因此唐朝帝王的棺床极有可能位于正中,模仿长安城宫城布局,与中原地区其他棺床居于西北的墓葬形制不同。但这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宫城衙署等统治重心置于西北地区的做法在唐朝时期的各级州、县之中普遍存在。宿白先生曾做有专门的统计。[29]可是棺床位置的变化并不与之同步。当行政统治中心位于西北地区的做法在各级城州县中成为定制之时,棺床位于西北的做法仍然只流行于中原两京地区。这是为什么?

笔者认为墓葬虽然一定程度是对现世生活场所的模仿,但墓葬与城市遗迹本质上有很大不同。城址的建设与毁灭是一种相对偶然的行为,统治者占据一个地区,对原有的城市进行毁灭或改造是一个相对快速的过程。而城市的修建是一种国家行为,一座城市建成使用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弃置不用而另建新城。墓葬则不同,墓葬是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并不是短期之内就可以迅速改变。两京地区处于唐王朝统治中心,所呈现出的墓葬形制在行政力量的干涉下很容易发生比较迅速的改变,而其他地区则不然。远离唐王朝统治中心的地区在短期内无法完成快速的过渡,还保留原来的风俗习惯,这是文化滞后性在空间上的表现。

其次,在西北设衙署的都城建制虽然广泛存在于全国,但有些地区仍未遵循,比如西北地区。从目前发现的考古材料来看,中原地区城市在西北置衙署的做法并没有在西北地区成为定制。比如交河故城。[30](图(1)为交河故城平面图,图(2)为交河故城衙署区现存主体遗迹平面图,两图均来自孟凡人《交河故城形制布局特点研究》,《考古学报》2001年第4期)。从遗址布局可见其衙署并没有同中原城市一般设于西北隅,而是择中置衙,这与当地地形地势相关。其宫城居于全城最北处[31],与中原长安布局相似,与其他城市布局均有较大不同。如前所述,西北地区的墓葬除少数受中原地区影响外,绝大多数并未形成两京地区的棺床制度。同其他地区相比,这里的文化滞后性体现得更为明显。笔者认为这与当时的政治格局密切相关。

(1) (2)

城市制度和棺床位置的变化及墓葬形制的变化自初唐开始发生,但在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时才在吐鲁番设西州和安西都护府,之后当地人口才开始激增,成为凉州以西的最大城市。唐朝才实现对该地区的有效控制,因此该区域的城市建制与墓葬制度还沿用旧时的本地制度。以两京地区为核心,唐王朝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力在向四周扩散,但离两京距离越远,这样的影响越小越慢。笔者认为以西北为代表的边关地区受唐王朝控制强度相对较小。同时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和民族团结,唐王朝实行了相对包容和开明的民族政策。因此在该区域长期保持着原有的文化特色及风俗习惯。这些地区所体现的文化滞后性是空间性与时间性并存的。

三、从风水堪舆精神方面看棺床位置的变化

墓葬本身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物质化表现,其形制、布局、葬制葬俗都与人类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唐朝风水堪舆之术盛行,为统治阶级加强政权稳固性服务。笔者认为,棺床位置的变化应与当时流行的风水堪舆之术相关。

陈寅恪先生曾精辟指出:“隋唐制度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32]笔者认为,棺床位置的变化也与这三源相关。而李唐王朝本身特殊,李氏家族本身具有胡人血统。随着胡人入中原,北方世家大族南迁,唐王朝所要面对的是将各种因素调和,恢复有利于自身统治的礼制。因此唐朝的制度本身是一种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长安城的设计继承汉魏制度。北魏本身是鲜卑文化与汉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唐王朝与之有某种相似之处。唐代这种棋盘式的中轴线布局的出现,就是统一的王朝权力达到高度集中的一种标志。”[33]都城如此,陵墓亦如此。唐朝帝陵仿照唐长安的布局亦体现王朝权力达到高度集中的一种标志。目前唐代帝王陵墓并未发掘,除惠陵李宪夫妇合葬墓。其棺床位于西北部。但其本身是让帝,与一般的帝王应有所区别。

而对于陵园的选址,则多选于都城(城邑)的西北处。有学者曾论述这一点与《周礼》的渊源关系。[34]从这一点来说,这样的布局也是对汉传统儒家文化的吸收与采纳,体现出昭穆制度的深远影响。同时它也与唐朝流行的风水堪舆之术相关。唐太宗曾令吕才修《阴阳书》,而其目的在于借助新修的堪舆之术提高自己的地位,打压原来的世家大族。《阴阳书》所传达的风水堪舆思想在最高统治阶级内部影响深远,必将影响到陵墓的修建。棺床居中不同于其他墓葬棺床居西北,所表现出的亦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就长安城而言,宫城居中。辛德勇先生通过对《冥报记》中所记载的故事的分析,认为长安城的居民大多喜好于居住于城市西部,这也是先秦时期便开始流传的“尊长在西”观念的反应。[35]墓葬作为人死后的居所,本身是对生前生活的一种反应。棺床位于西北角的做法很可能便是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而对于接受中原文化较少的边远地区,这种精神层面的文化辐射自然更微弱,因此在棺床位置方面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也不足为奇了。

[1]据齐东方. 隋唐考古 [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2]宿白. 西安地区的唐墓形制[J]. 文物,1995(12).

[3]陕西省博物馆,乾县文教局. 唐懿德太子墓发掘简报[J]. 文物,1972(7).

[4]陕西省博物馆,乾县文教局. 唐章怀太子墓发掘简报[J]. 文物,1972(7).

[5]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 唐李寿墓发掘简报[J]. 文物,1974(9).

[6]王玉清. 陕西礼泉唐张士贵墓[J]. 考古,1978(3).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唐长安城郊隋唐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西安白鹿原墓葬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1956(3).

[9]徐殿魁. 洛阳地区隋唐墓的分期[J]. 考古学报,1989(3).

[10]洛阳博物馆. 洛阳关林唐墓[J]. 考古,1980(4 ).

[11]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 一九五六年河南陕县刘家渠汉唐墓葬发掘简报[J]. 考古,1957(4).

[12]王乐. 试论京津唐地区隋唐墓葬[J]. 中原文物,2005(6).

[1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北京丰台唐史思明墓[J]. 文物,1991(9).

[14]天津历史博物馆考古队. 天津蓟县白马泉晚唐墓[J]. 文物春秋,1996(4).

[15]李雨生. 山西隋唐五代墓葬析论[J]. 西部考古,2012(6).

[16]权奎山. 中国南方隋唐墓的分期分区[J]. 考古学报,1992(2).

[17]四川省文管会. 四川官埝唐、宋、明墓清理简报[J]. 考古通讯,1956(5).

[18]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长沙咸嘉湖唐墓发掘简报[J]. 考古,1980(6).

[19]无锡市博物馆. 江苏无锡发现唐墓[J]. 文物资料丛刊,1982(2).

[20]江西省博物馆. 江西南昌唐墓[J]. 考古,1977(6).

[21]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 福建泉州市郊唐墓清理简报[J]. 考古,1961(12).

[22]广东省文管会等. 唐代张九龄墓发掘简报[J]. 文物,1961(6).

[23]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新疆吐鲁番交沟故城沟西墓地鞠氏高昌一唐西州时期墓葬1996年发掘简报[J]. 考古,1997(9).

[24]李永强、邢建洛. 隋唐东西二京布局分析. 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纪念文集[M]. 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5]阎文儒. 隋唐东京城的建筑及其形制[J]. 北京大学学报,1956(4).

俞伟超. 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阶段性——为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而作[J]. 文物,1985(2).

[26]宿白. 隋唐城址类型初探(提纲).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文集(1952-1982)[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27]沈睿文.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06.

[28]宿白. 西安地区的唐墓形制,47.转引自沈睿文.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9]宿白.隋唐城址类型初探(提纲).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文集(1952-1982)[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30]孟凡人. 交河故城形制布局特点研究[J]. 考古学报,2001(4).

[31]阎文儒. 吐鲁番的高昌故城[J]. 文物,1962(2).

[32]陈寅恪. 魏晋制度渊源略论稿[M]. 北京:三联书店,2001.

[33]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00.

[34]沈睿文. 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7.

[35]辛德勇.<冥报记>报应故事中的隋唐西京影像[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本文责编:董 娜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Reasons of Changes in Coffins Positions of Tang Dynasty

Wang Yuan1, Guo Liyun2

(1. History College,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0; 2. Shanxi TV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27)

From the beginning of early Tang Dynasty, the coffins position has transferred from the center to the northwest in tombs. Such kind of change has brought about burials changes in overall layouts, thus having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and sort the excavated tombs of Tang Dynasty so as to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in coffins position. The cities of Tang Dynasty are orderly and hierarchical. The position of the imperial palace in Changan, the capital city, is in the north,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imperial palace in other citie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This difference reflects the hierarchical system. The Tang Dynasty Mausoleum, such as Zhao Ling, was modeled on Changan city, directly reflecting the concept of “treating the death like the living”. The author guesses that its coffin is in the north, which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other coffins position which is in the northwest in the two-capital region, therefore this is the reflect of the hierarchy. Different changes of coffins positions in different regions reflect the control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tombs of Tang; coffins; cities; hierarchical system; treating the death like the living

2016—08—31

王 源(1993—),男,山西太原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郭丽云(1968—),女,山西临县人,山西广播电视大学,教授。

K892

A

1008—8350(2016)04—0092—05

猜你喜欢
墓葬考古布局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三星堆考古解谜
墓葬中的女人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VR布局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关、地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