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梅勒的纪实文学

2016-02-24 12:53邓晓雨
戏剧之家 2016年24期
关键词:梅勒波特虚构

邓晓雨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诺曼·梅勒的纪实文学

邓晓雨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梅勒的纪实文学主要有新新闻体和非虚构小说这两大部分,在梅勒的一生中,这两大文体占据大部分作品,并在他整个文学创作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梅勒的两类文体为入手点,并探究其在写作特点上的突破。分析梅勒的代表作品,笔者认为,新新闻体写作过程中,运用明确的主观性以及纯熟的小说技巧能作为新闻报道撰写的最佳方式,也能颠覆人们对此类文体的传统理念。非虚构小说写作过程中,梅勒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和想法,将原来真实的身份隐藏在小说内,并将真实的自己写入事件报道中,通过自由叙述的方式,还原事件的真相,并获取较好的文学效果,可以说是超越了同类型的作家水平,也超越了自己。

小说;新新闻体;自由叙述

梅勒在新新闻媒体和非虚构小说写作上的成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作家,有的著作甚至超过了他的代表作《裸者与死者》,在此,我们要探究梅勒的纪实文学写作特点有哪些;他在这两种文体上真正的突破点在哪里。

一、“新新闻体”的概述以及梅勒对新新闻体的贡献

记叙性缺乏情节,让人感觉很枯燥,如果融合小说的情节描写,新闻就会增添色彩,因而新闻也就更丰富,阅读起来会很舒服和轻松。其实运用这一写法已经有前人尝试过,我们无法判断梅勒是否是使用这种写法的第一人,但只能判断梅勒不是仿照其他人开创的这种写法。另外梅勒是一个实践主义者,他将自己的想法真正付诸于实践。

“肯尼迪在记者招待会上的风格非常有趣,他不是记者喜欢的那类采访人选,他身上有种冷漠中带着优雅的特点,这种优雅让他漠然于掌声。”从这段文字的叙述习惯能看到,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说语言,但其叙述的内容确实是新闻事件,报道的事件是1960年美国民主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报道的人物中提及了美国的第35任总统。但不能肯定的是,梅勒的这篇报道是否做了客观调查,作者从小说家的视角看待问题,并将一位政治明星细致入微的特点展现出来,精妙地运用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确实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通过报道我们能看出肯尼迪和小说中的很多优秀人物有相似的地方,但新闻报道比小说中人物更为生动和鲜活,特别是运用对比的手法,更能突出人物的特性,这样读者就能通过报道迅速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抓住人物的本性。这种表现手法在大多数新闻报道中不易看到,这能客观和真实地标榜出新闻报道难以获得的语言形式。

通常新闻报道的特点是客观和公正,但若如此那么新闻语言就会略显枯燥和死板,所以客观公正的新闻语言很难有梅勒的语言特色。当《超人来超市》在《esquite》杂志上刊登后,反响较大,一夜之间传遍千家万户。相较之下,乌尔夫的新新闻体在小说技巧的运用上还没有一篇文章能超过梅勒。在此,伍尔夫所提出的新新闻体也只能是一种文学门类的理论,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但梅勒的成绩不仅限于此,否则我们不能说梅勒完成了对新新闻体的突破,这里还存有优劣高下的划分。有关其真正的革命出现在《夜幕下的大军》一文中。

二、结合《夜幕下的大军》分析梅勒的新新闻体写作特色

美国著名评论家曾说过,真实的材料运用传统上似乎不适合小说的方式进行写作,会引发群众的重大文化焦虑。但是从《超人来到超市》这篇文章大受欢迎的程度就能看出,非小说类的新闻报道和人物传记,人们关心的不是他们一定要是客观事实,关键是要了解他们是否能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做到引入入胜,因而文学活动的前提是吸引读者,无论运用何种写作手法能真正吸引人的目光就是文学活动的巨大成功,因此,客观事实或者透明事件也只能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能成为绝对的事实,任何类型的问题,若涉及到文字,就不能称之为文字的绝对精准。因而多年后梅勒在进行新闻报道类文章写作时,就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化名融入到作品内,进而完成新新闻体上的形式突破。

梅勒小说的典型代表是在1969年获得非小说类作品奖——普利策奖的文章《夜幕下的大军》,这篇报道记录的时间是1967年10月,事件是向五角大楼开展大规模越战抗议游行示威活动。该作品主要分为上下两卷,分别是作为小说的历史和作为历史的小说而存在,如题目所体现的内容,小说和历史之间可以进行互相证明,彼此之间无较为明显的界限。44岁的梅勒与其他示威者一道手挽手,行进在夜幕下。这部作品的出现让名噪一时的新新闻体被世人熟悉和知晓,梅勒也就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梅勒的这一写作模式震惊文坛,不仅自

己参与到整个事件过程中,还将自己写入到事件内,梅勒这样做的目的,是要直接和坦白地告知读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对此事件存有偏见的,并从自己的角度报道整个事件,且写作过程中要受到道德和物质条件的限制。从梅勒的角度看,他始终认为,要想真正写出一部有关五角大楼历史的作品是不太可能的。确实,客观公正是可疑的,即使新闻报道中称为客观公正,也就能说明事实与虚拟两者要相互混淆,无太多明显界限,新闻报道在很多时候会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悟,然小说写出的内容才能给人更高的定义,加之艺术的鲜活性让小说更为集中地体现出人物以及事件的本质特性,人们由此可得出判断,艺术要真实于历史。

梅勒认定,自我是最为重要的人物,那么就要运用小说家的语言取代史学家的写作历史,该模式在新新闻体的描述中体现较多,在《夜幕下的大军》中,不仅在场景描写和人物刻画上,想象中发挥出心理活动的传达特点,针对意识流的不同手法开展不同的情境设计,然后通过运用小说写作技巧,做好小说中情境内容的细致介绍。虽然此技巧在上下两卷中有所不同,在前一卷中是披着小说伪装的历史,在表现形式上也是以历史为主体,但在第二卷内就是运用第一卷的史书写作风格将小说货真价实地表现出来,但从总体着眼,梅勒在历史小说的现实和想象中,或者在写实和写虚之间构成平衡的辩证关系,因而能在张弛有力的戏剧表达中展现出跌宕起伏的时代政治图景。此效果的获得,可以成为一切为之的可能,多数情况下与作者的直接参与有着必然联系。在场的足够证据,能够细节地进行刻画、描述和议论,并为之提供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夜幕下的大军》也就能开辟新闻报道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其实这才是梅勒对新新闻体写作的最大贡献。我们始终认为梅勒会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行,但令人没想到的是,这类自我参与的叙述或者描写,却存在主观性强烈的艺术手法,在10年以后,梅勒的另外一部获得普利策奖的纪实力作《刽子手之歌》被完全割舍掉,因而梅勒选择另外一个与之相反的写作策略。

三、结合《刽子手之歌》分析梅勒的新新闻写作特色

《刽子手之歌》作为一部非虚构的小说题材,可在小说联想中考虑到卡波特。由于该小说的文体主要是从卡波特《冷血》中延伸而来的,美国语言界针对此还创立了新的词汇——faction(纪实小说)。faction后来也开始囊括电影以外的不同类纪实作品。《冷血》主要通过纪实手法讲述新的故事。1959年,堪萨斯州有一户比较富裕的农家,遭到两名有前科的犯人偷窃,在偷窃事件败露以后,这两名盗窃犯为保命,将这一家四口全部杀死,然后逃亡到墨西哥,亡命天涯。凶手在4年后被捕获,然后在1965年执行绞刑。这一事件在当时引发巨大轰动,并长时间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冷血》在这一时期几乎已经成为卡波特的代表作,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卡波特的成功与杀人事件有着直观的联系,并且这一事件也需要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但作者在写作时也明确说了,写作之前就要按照决定的那样要求写作,且运用挑战传统的方式创造出小说写作的另外一种可能性,需舍弃虚构的部分辅助推动小说的既定情节。

卡波特在动笔之前已经做了细致和入的采访,故此,对话是《冷血》这部小说中的另外一大特色,在后期的写作中,很多时候要通过对话的形式进行。然具体到写作过程和细节中,作者不得不根据自己在头脑中保存的小说记忆做情境对话的再现,保有原生态的对话形式。任何事物都是本源最好,原生态的对话也是整个文章中最为精彩的一些小细节,不但能体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也能呈现出天然的文学价值性。另外,卡波特是为当时有着严格文字风格要求的《纽约客》撰写的纪实类作品,所以在涉及有关“性”和“暴力”等文字时,也很难让原素材的全貌产生变化。为让作品的客观和真实性体现得更好,作者始终要跟随事件本身亦步亦趋地介绍它,唯恐过分的描写将事件本身的真实性折损。与此同时,作者要不时地重新构建原对话,想出一部不同于凡响的非虚构化小说,这里不仅要应用到小说中原有的写作技巧,也要将这样的技巧始终贯穿在特定的情境中,在做好规定和控制的情况下,让小说的整体构建更为完整。因此,多数情况下作者似乎在写作之前就给自己设定了条框,并要求自己在条框中丰富内容。在中规中矩、小心翼翼中,不是笔下的人物进行对话和表演,而是通过表演做好结果认证,将谋杀的血腥小说展现出“戏曲如物体的效果,特别是设计到重要人物出场时,犹如东部地域的人物幻想”,作者一直以来将自己定位于反映真实的镜子,并不时体现出干预人物和事件的发展进程。

从某方面考虑,卡波特确实实现了自己原先设定好的写作计划,并无意中让自己陷入困境内,并没有真实地考虑到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性质。若说作者存有哪些个人的关注点,那么他关注的是心理和社会学内容。从某种意义上看,卡波特的实践与其理论形成矛盾,但又回到他自己事先需要挑战的传统思维上。非虚构小说真实地强调非虚构,反而冷落了小说本身。

相比对卡波特,梅勒所拥有的真实材料能一眼见底地看见文学性。通常英美的文学字典都要在“faction”条目下列举梅勒的《刽子手之歌》和《冷血》这两部纪实文学代表作品,由于这两部作品都涉及杀人犯的故事,虽然梅勒书中的主人公不是窃贼但也是描写一位精神变态的人,最后这个人也被执行了枪决。更为巧合的是,这位来自犹他州,名字叫做加里的变态杀手,同《冷血》中那两名被处于绞刑的凶手一样,都是12年来美国历史上被处以极刑的凶手之一。根据梅勒的故事可以让人联想到《冷血》中涉及的故事,所有的评论界也将梅勒与卡波特两者进行对比,如果将纪实文学看成是小说中的一部分,或者说,从文学的角度探索和审查新新闻体,那么不难看出,梅勒的整体文学造诣要高于卡波特,这其中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梅勒的纪实中存有文学。

梅勒在创作《刽子手之歌》的前期以《冷血》为模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完全置身于书本以外,运用的材料也都来自于采访和文献。当他意识到自己拥有材料的价值后,就会加工这些材料,然后让这些材料变成可用的文学信息。所以只要从材料本源出发,不要刻意给故事“镀金”,自然就会拥有金子。评论界经过仔细探究,发现《刽子手之歌》与《夜幕下的大军》有诸多迥然之处,梅勒以往作品中表达出来的内容在这部小说中没有得到体现,这个故事中的作者不再到处出现,而是悄悄躲到一侧,但梅勒也没表明自己成为单纯的录音设备,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加工材料,并将材料做初期处理,其中最为常用的办法是挪用,也就是运用时间解读自身人物的说话状态和语气,运用的表达方式介乎于说话与叙事之间。

基于此,梅勒超越原有的新新闻体的传统叙述模式,与跟他风格类似的卡波特拉开了较大的距离。我们知道,卡波特是努力运用直接引用法尽可能地让事件真实,并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事件按照既定的轨迹推行,但在具体应用中要保有简洁的调整和规范,这样才能让符合主观愿望的客观需求达到预定要求,引发的结果是作者成为整个事件的操纵者。梅勒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是摸清楚人物的脉络,任由原汁原味的故事不断发展,进而让非虚构的小说达到真实,但还不失其原有的艺术性效果。另外,这一风格会让梅勒免受卡波特维护的纪实文学有客观冷静的影响,也就是梅勒在这里不完全受到写作要素的安排,很多写作内容都由自己决定,即使会歪曲人物,但还能保有对人物的控制权。

四、结语

梅勒在纪实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其独特的文学创作形式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也开创了新新闻体的先河,用小说的记叙模式处理文学相关内容,进而让文学有新的发展突破,也打破传统的新闻叙述方式,在文学史创新发展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1]韩丹.诺曼·梅勒的纪实文学写作[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3):11-12.

[2]王晖.二元文本的艺术张力——诺曼·梅勒《夜幕下的大军》的叙事伦理分析[J].外国文学研究,2014,(5):13-14.

[3]谷红丽.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诺曼·梅勒小说中历史的文本性[J].外国文学,2014,(5):13-14.

[4]张素珍.纪实小说:国际性的文学现象──兼评美国的新新闻主义和中国的纪实小说[J].外国文学研究,2016,(7):13-14.

I04

A

1007-0125(2016)12-0254-03

猜你喜欢
梅勒波特虚构
读《哈利•波特》有感
嘲弄的笑声
成为哈利·波特
勇敢的哈利·波特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平静
虚构的犹太民族?
心盲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安贫若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