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团扇工艺研究

2016-02-24 16:16加晓军王凯娜
西部皮革 2016年14期
关键词:团扇工艺发展

加晓军,王凯娜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桂林团扇工艺研究

加晓军,王凯娜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摘要: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也孕育了形式多样的民间工艺。挖掘、创新和再发展民族地区的特色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工艺已十分必要。因此,我们以桂林市的荔浦县团扇为例,深入了解传统艺术的生存现状,并挖掘其工艺流程,从而使其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团扇;工艺;发展

1地理环境

荔浦,地处广西东北部,辖属于桂林市,盛产竹子。据地方志记载,自明清起荔浦就呈现出经济发展会馆林立的繁荣景象,各种庙会、节庆活动四时开展,勤劳的百姓都有制作工艺品的传统。

2历史沿革

团扇,是承载古代众多艺术文化信息的一个载体。它是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似圆月,以竹木为架,用薄丝绢糊成的纳凉工具。暗合合欢吉祥之意。

团扇的形成时期主要是古代朴素哲学的形成时期,人们用“天圆地方”的概念描述对广袤宇宙的直观认识。“圆”蕴含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内涵,被看作是神圣、圆满、和谐的象征。

魏晋南北朝以后,团扇的形制于方形、圆形之外,又演变出多角多边的扇面设计,如椭圆、六角、梅花、梧桐、芭蕉等形状,这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有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仿生意识。

桂林扇类生产,最早记载是明代。清末明初,扇面、扇骨都雕花的桂林纸扇畅销各地。民国16年(1927)组织有纸扇同业公会。1926年有21个生产纸扇的个体户,年产约2万把。

解放初,扇类高级雕花刻花记忆濒于失传,能在扇面画花鸟的仅有年逾七旬的4位老艺人。1952年,民族路朱子巷一带的制扇户组成生产合作组。1956年成立纸扇工艺合作社,生产黑、白、红纸扇和文明扇,资本3886元,年产22.8万把。1963年生产62.6万把,产值6.17万元。1974年,生产15.3万把,产值3.2万元。1979年,生产插页扇、竹叶通花扇和国画绢扇2万把,亏损0.26万元,1980年亏损3.1万元。

80年代初,学习江浙先进技术,提高了扇骨质量。1981年,开发新产品:扇面正面为桂林山水“象山水月”、“七星远眺”等15个著名景点。在产品规格上,改变过去单一的23厘米一种规格为13-100厘米的多种规格,而且还生产一种经桂花精浸泡的高档香型竹叶通花扇,可供选择的品种大大增多,年产各类扇子28万多把,当年扭亏为盈。

3代表人物

邱广初,男,广西壮族治自区桂林市荔浦县人。

荔浦邱氏传统竹艺”的代表人物邱广初先生,从小就跟随当地的师傅制作竹制品,他的制作工艺独特、竹艺品品种繁多,而最重要的是各种造型的团扇。

4人物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初,中日贸易互通后,日本的团扇企业通过荔浦县外贸局欲在当地谋求合作。因其制作工艺复杂,当时荔浦县的68家外贸工艺品生产企业无一能承接团扇生产任务。邱广初从众多的民间工艺企业中脱颖而出,在保持荔浦传统团扇风格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筛选,制作出圆竹剖丝团扇、平竹剖丝团扇和插丝团扇。

作为当今国内首位圆竹剖丝团扇工艺的创制者,邱广初让团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文化符号,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并具有观赏性和实用价值。他创建的桂林广恒工艺品有限公司年产销团扇600万把,员工200多人,是国内最大的团扇生产企业。

5团扇品类

目前,邱广初团山有三大品类:圆竹剖丝团扇(丸竹团扇)。平竹剖丝团扇(平竹团扇)、插丝团扇(京都团扇)。

6圆竹剖丝团扇工艺流程

6.1选材。选用当地3年以上黎竹,晾晒十天,留部分水分,以为取囊做准备。

6.2开丝。使用8片刀将竹子反向剖开,开8片。

6.3取囊。将加工好的黎竹段置入水中,泡制约1小时,使用“工具刀”破竹壁上端,约0.5mm宽处,再用手撕至竹节上端,此工序需掌握力度并尊重竹子的自然脉络,过程中需不断调整竹丝走向,保持竹丝均匀一致。

6.4剖丝。使用工具刀对所开8丝逐一进行剖丝,一般为45—50根或40—45根为宜。

6.5钻孔。使用专业钻孔机器对竹节进行钻孔,孔的位置依据竹节来定。

6.6骨架定型。将竹针插入孔中,在骨架模型上定型,先定中线位置,左右线依据竹针密度定位,再用白棉线将竹针以上下交错的方式逐一缠紧,保证视觉美观,竹丝均匀即可。

6.7调整。将调整竹丝均匀,防止后期凸起,调整白线与教成模具弧度一致。

6.8贴面。将浆糊用钝刷均匀涂抹在单胶纸上,上层使用宣纸,上浆需均匀,找准扇骨中心,并将竹丝逐一调整均匀,前后纸位置调整一致,保持对称,使用钝刷敲打,去除空气,保证竹丝与纸完全贴合。

6.9自然晾干。一般为3—4天。

6.10修剪。使用扇形模具进行修剪成型。

6.11包边。将浆糊均匀涂抹于长条形包边纸上,进行包边,使用特制胶贴贴于竹丝与扇面交界线处,以固定扇面。

6.12压实

6.13烘干

参考文献:

[1]马颖欣.论实用工艺与现代生活的传承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6).

[2]杨祥民.中国扇文化探究[J].艺术.生活.2007(01).

[3]桂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桂林市志[M].中华书局,1995(3).

[4]王圻,王思义著.三才图会[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广西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著.广西大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加晓军(1991-),男,汉族,山西临汾人,设计学研究生,广西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王凯娜(1992-),女,汉族族,陕西渭南人,设计学研究生,广西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4-0013-01

猜你喜欢
团扇工艺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团扇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扇面作画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FINEX工艺与高炉工艺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