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不同类型高校学分转换机制探索

2016-02-24 16:16周淑芬
西部皮革 2016年14期

周淑芬

(新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新余 338000)



新余不同类型高校学分转换机制探索

周淑芬

(新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新余 338000)

摘要:学分转换能够给学生带来方便,提高学习的灵活性,满足学习者各种各样的个性化需求,促进教育机构之间相互交流,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使新余高校之间的学生交流将成为常态,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学分转换机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开放和国际化的重要制度基础,也成为新余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建立一套规范的、可操作的学分转换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分转换;不同类型;新余

1新余高校学分转换机制的现状

长期以来,新余绝大部分的高校与高校之间基本上处于自然的隔绝和封闭状态,相互各自画地为牢,艰于沟通。有时即使存在合作,也非常有限,对于彼此的了解也基本上停留在表层。只是在近几年来,才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在诸如教学等领域产生了一些合作趋势。其主要表现为在相邻的学校间或“大学城”内开展合作,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在跨校选课以及学分转换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如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进行了跨校选课,学分转换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经验;南京、上海、杭州、天津等城市的高校间也进行跨校选课和学分转换的尝试。可以看出,国内高校已经在积极地进行学分转换方面的探索。但从效果来看,新余高校间的跨校选课和学分转换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虽然高校之间建立了跨校选课和学分转换的机制,但实际上真正跨校选课和学分转换的学生还占少数。要充分利用新余高校优质办学资源的互补优势,发挥新余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共同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

2入世加剧我国高校间学分转换的紧迫性

学分转换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和受教育者个性化要求的体现。学分制的教育形式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而学分制的更高境界就是实现学分转换。学分转换可以建立起校际之间专业共建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学分转换是教育终身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前提条件。要适应终身教育,创建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就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其内容之一,就是要建立各种类型、形式和各个层次教育的有机联系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网络,最终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因而,学分转换和课程转换作为教育衔接的形式和中介,是实现教育立交桥的前提条件,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从2001年11月10日开始,我国正式加入世贸。WTO作为统领世界经济活动的重要组织,对我国产生的影响首先在经济领域。然而,一方面,经济活动的变革迟早会折射到教育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就教育领域本身而言,我国与国外的交流都将在入世所承诺的条款下进行。按照WTO总协议,教育是一种服务产品,受到《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若干条款的约束。目前,在WTO成员中,有许多已明确把本国教育不同程度地向世界开放。虽然中国首次公布的向外资开放的行业中暂时还没有包括教育,但不容置疑的是,一个世界性开放的教育大市场正在悄然快速成长。我国多年来一直相对稳定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跨国公司大肆进高校“抢人”,发达国家每年吸纳走数十万中国留学生,外资进来办校成为可能等。上海师大校长杨德广称:“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抵挡不了的世界潮流,我们必须主动去适应它、利用它,而不可游离其外,不可消极抵制。早主动早适应,早介入早得益。”在国内,开放性主要表现为高校相互间交流的畅通。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尤其是受入世的直接推动,学生流动必将大大增加,学分的转换工作必将被提上日程。“一个学校的课程相对于其他学校的课程也应是开放的,即相互之间有可转化性。加入WTO后,我们与国外学校的生源流动更频繁,其中课程认定或学分认可是关键问题,它要求我们课程体系必须健全、规范,以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根据国情,本着“他石攻玉”的精神,引进发达国家的成功模式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捷径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夏秀蓉认为,入世影响最大的将是怎样发展各种层次类型的中外合作办学。与我国各大学“固若金汤”形成对照,国外大学在疯狂抢夺我国生源时大打“学分转换”牌,使得我国学生市场出现愈加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可见,构建一个现代化的学分转换和转换体系已势在必行。

3新余不同类型高校学分转换策略

3.1建立规范的可操作的学分转换程序

建立科学的学分转换机制,其核心是建立一套规范的可操作的学分转换程序,这其中包括:课程认定、学分认可、成绩记载等相关环节。学校在学分转换过程中总结出具有可操作的学分转换程序:一是学生在申请跨校选课或申请参加交换项目之前,需充分了解交换学校当前学期的课程设置,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预选。在提出申请时,需附上赴交换学校学习的课程预选单及所选课程简介,以便学校对其所选课程进行初步认定。二是学生申请成功后,进入交换学校的相关专业学习,并确定自己最终所选课程,课程学习结束后,应参加对方学校组织的课程考试,取得考试成绩。三是学生交换学习结束后,由交换学校提供课程成绩单,学生需向学校提供交换期间所修成绩单、相关课程内容简介及交换学校学分学时对应法则等。

四是学校根据学生交换期间的成绩单、课程内容简介等对学生所修课程和成绩进行认定,要注重学生交换期间所修课程与学校课程结构的可比性,即所修交换学校课程与学生所在学校课程的相似性,确定其应当属于本校的哪个课程类别—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选修课中归于通选课、任意选修课还是其他类别。课程认定结束后,学校根据学生交换期间所修课程的学分与学时对应法则,参照学生所在学校学时与学分对应法则对学生所获学分进行转换,学分转换的依据重点是学生所在学校教学计划对学生的教学要求。

3.2高校学分转换的推行需要有强有力的机制

推动高校学分转换的推行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机制推动和促成,如果缺乏这么一个强有力的机制和手段的推动,仅依赖各高校自发地去沟通和交流,其广度和深度就会很有限。拉塞克认为,阻碍学校对外界更加开放的原因之一是:“学校原有结构和规划过于僵化,以至难于同其他机构的活动协调一致;而在外界,促进这种协调化的主动性尚不够。高校学分转换问题牵涉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诸多方面,仅靠高校一己之力是难于实现的,必然要求国家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对各校的支持力度,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手段努力促使各高校间实现学分的同等转换。

3.3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

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一个不可抵挡的潮流。政府相关机构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投入,对高校进行宏观调控,积极促进完善开放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协调各类高校的分工,将各类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到开放教育资源平台上。促进各类高校之间互通有无,互借优势,彻底打破各类高校之间的障碍。并且在开放教育资源平台的基础上,逐渐开展课程模块化建设,建立不同学习阶段、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教育的课程模块,更好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同时,完善开放教育资源平台的学习支持服务功能,提供在线注册、选课、学分积累、辅导等服务,建立资源反馈系统,即时了解学生需求,更新资源。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有利于各类高校优质资源的共享,保证课程的内容的质量,为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各类高校的学分转换提供平台和转换的内容。国家相关政府机构出台高校学分转换协议的模板,保证学分转换协议的法律效力。规范学分转换协议的内容,鼓励各个高校通过学分转换协议,促进学生的流动。

课题名称:不同类型高校学分转换机制研究——以新余为例

参考文献:

[1]何静.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相互衔接[J].理工高教研究,2003,(1)32-34.

[2]李志宏.美国、日本、中国学分制之比较及完善我国学分制的设想[J].中国大学教学,1994,(2)11-13.

[3]李联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学分互换探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17-20

作者简介:周淑芬(1966-)女,江西抚洲人,新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4-0188-02

课题来源: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14YB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