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土疙瘩”变形记

2016-02-24 07:04赵廷虎
当代党员 2016年3期
关键词:绿源彭水红薯

赵廷虎

工具

工业化改造

——从选种、种植、收割、仓储,到加工、营销,完全是用工业的方式发展农业,打通农业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

路径

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不拘一格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适应新时期的消费者需求。

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高素质人才进入农业领域,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大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

一谈起红薯,彭水人的味蕾便会被激活。

“苕尖儿炒菜味香,苕梗儿炖汤鲜浓……”

过去,在彭水人眼里,这个“土疙瘩”是百变的食材,但“从未想过红薯还能成为经济作物”。

如今,“土疙瘩”早已走进市场:烤制苕干、细磨淀粉、精制苕粉……

围绕红薯,重庆市彭水县运用工业化思维发展红薯产業,构建起一条完善的产业链。

“种植、加工、研发、销售”四位一体,工业化生产使得红薯身价倍增,也成了彭水脱贫攻坚的“金疙瘩”。

在这一华丽转身的背后,“土疙瘩”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变形之路。

彭水困境

2009年入冬不久,新田镇石农村村民便开始处理烂红薯了。

“猪都吃腻了!”庹守胜盯着猪圈里的猪槽,连声感叹。

两头土猪在槽边嗅了嗅,舌头都懒得伸进槽里。

“家里9亩地产了1万多斤红苕,还没吃到一半,就开始烂了。”庹守胜焦心不已。

“多年以来,彭水人都把红薯当作重要的粮食作物进行栽种。”彭水县农委薯业办主任罗启燕说。

大量产出的红薯虽然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却没能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

“红苕主要拿来当粮食吃,这玩意儿不值钱。”庹守胜说。

由于缺乏深层加工和储藏条件,只好任其腐烂后扔掉。

“虽然村民会做一些苕粉,但数量有限,卖不了多少钱。”罗启燕说。

优质的农业资源无法转化成有效的收益,让庹守胜这样的农户陷入困境。

“天天吃这玩意儿,猪都烦了,别说人了。”庹守胜将手中的食瓢摔到地上。

“年头挖洞年尾补,年尾倒掉年头种”,庹守胜厌倦了栽种红薯。

回到屋内收拾好衣物,不顾家人的劝阻,庹守胜跨出了家门。

搭建产业

2012年初冬的一个午后,在外地打工的庹守胜被一阵电话铃声吵醒。

“老庹,家里面的红苕卖出钱了!”

“不可能哟,卖了好多斤嘛?”

“6000多斤都卖出去了。”

“啷个可能,哪个要这么多红苕?”

“不得骗你,3角钱一斤,吃不完的全卖了。”

“这么贵?”庹守胜一脸诧异。

以前白送都没人要的红薯竟能卖出钱来!

“这全靠了村里成立的加工企业。”村支部书记罗远周说。

2012年年初,借着县里面的扶持政策,罗远周和几个大户掏钱入股,在石农村开办了绿源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和销售苕粉。

“单看重庆的火锅市场,苕粉就不愁销路。但小作坊效率太低,我们缺的就是工业化生产。”罗远周说。

建成当年,绿源就以0.3元一斤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收购了数百吨红薯,加工成苕粉后,每斤价格提高到近10元,上百吨苕粉卖了100多万元。

“要培养能赚钱的农民,就得先培养能赚钱的企业。”罗远周说。

一时间,彭水各大产薯大镇相继建起了加工企业。

企业之外,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户牵头成立了“甘薯专业合作社”,开办加工作坊,不少社员加入到合作社,以入股方式参与种植、加工,销售所得利润按股比进行分红。

“不值钱的红苕,投入到工业生产体系之后,摇身一变成了‘金宝贝’。”罗远周说。

规模种植

“照这么下去,怕是要耽误加工期啊。”

2013年秋,绿源公司加工厂内,罗远周眉头紧皱。

新购买的全自动苕粉生产机每天可加工15吨红薯,可红薯供应却出现缺口。

“手里还有好几个客户的苕粉订单,交货日期马上就要到了。”罗远周很焦心。

原来,农户种植、工厂加工、企业销售,就像产业链一样把农户跟企业捆在了一起,处在中游的加工企业得依靠上游的农户提供原材料。

“挨家挨户上门收购,耗费时间不说,品种和质量也不统一,得事先挑选才能加工。因此,遇到大的苕粉订单都不敢接”。

分散种植和分辨采选使得罗远周的机器开开停停。

“要想红薯产业长远发展,就得做实产业链上游。”罗远周决定做些尝试。

在县农委主导下,绿源公司从村民手里流转了200余亩土地,开始自己搞起种植来。

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种植、加工、销售,三头兼顾,绿源忙得焦头烂额。

“还得依靠农户。”绿源开始向农户抛出橄榄枝,鼓励农户规模种植,并提供技术支持。

在外务工多年,庹守胜早已归家心切,借着绿源的支持,庹守胜流转了邻居近百亩土地,产出的数百吨红薯直接卖给企业,还带动了30多位农民就业。

经过几年发展,彭水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接近60户,年产红薯上万吨。

“通过扶持大户进行规模种植,解决了原材料的供应问题,巩固了产业链的上游,免去了加工和销售的后顾之忧。”罗远周说。

对接市场

“这杯酒紫红透亮,色泽鲜明。”

“喝起来口感清新,没有烧灼感。”

“那是,听说这酒还能预防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

…………

2014年,全国甘薯产业发展与扶贫推进会在彭水召开。

会上,一杯特殊的“酒”引起大家浓烈的兴趣。

“那是我们科研中心研发的紫薯酒,特意在推进会上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罗启燕说。

原来,彭水在大力扶持加工企业的同时,也在加大力度进行产品创新。

“不可能单靠苕粉打天下。”罗启燕说。

彭水先后与重庆、浙江等地的农科院和高校展开合作,对红薯进行了全面“挖掘”。

苕尖、苕叶制作脱水食品,方便储藏和销售。

加工后的苕渣,制作成糖尿病人的食品,也可以用来培植药用蚯蚓。

…………

通过丰富产品结构,“土疙瘩”的附加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致力科研的同时,彭水也在努力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

“产品做出来了,最终是要走向市场。把好销售这一关,才能让产业下游反哺中上游。”罗启燕说。

除了传统的市场销售外,彭水抓住农村电商的发展机遇,先后与淘宝、京东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利用网上店铺销售产品。

“现在我们的红薯产品在重庆十分畅销,紫薯粉甚至卖到了香港。”罗启燕说。

猜你喜欢
绿源彭水红薯
秋季怎样种植红薯
蒸红薯,学一招
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彭水实践
《绿色中国大讲堂》彭水开讲
苗乡放歌须纵酒 彭水青山恰故乡
苗乡彭水邀约世界
坚强的红薯
赫柏绿源试水直销
绿源推出反光轮胎
新疆伊吾县绿源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