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灵成长教育引领中国幸福梦

2016-02-25 17:57万远新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新丝路(下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心灵核心教育

万远新(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兰州 730050)

以心灵成长教育引领中国幸福梦

万远新(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兰州 730050)

习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核心和终极目标是人民的幸福梦。而幸福的本质是个体内在心灵的和谐。因此,中国幸福梦的实现,必须要以促进个体内在心灵和谐的心灵成长教育为引导,并以此为核心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中国梦;幸福梦;幸福;心灵成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面向全国人民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鼓舞振奋了人心,又空前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标志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要完成这一项伟大的任务,我们尚有许多理论的和实践的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和探索,其中,教育在“中国梦”的具体实现过程中应该起着基础的也是根本性的作用,这一点不容忽视。笔者认为:中国梦的核心应该是人民的幸福梦,而幸福梦的实现必须要以心灵成长为核心的新教育来引领。

一、中国梦的核心和终极目标是人民的幸福梦

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这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中国梦”首先是国家的富强梦,国不富强,一切都无从谈起;国家的富强需要民族振兴的积极支撑,尤其是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坚强后盾,因为现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综合硬实力的竞争,而是更为突出民族文化等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正如习总书记同时指出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所谓“人民的梦”,也就是人民的幸福梦,因此,“人民幸福”应该是“中国梦”的核心和终极目标。

“中国梦”的核心和终极目标是人民的幸福梦,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其实质和核心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因此,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头等大事,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中国梦”,毫无疑问也必然以“人民幸福”作为核心和根本目标。

二、幸福的本质是个体内在心灵的和谐

关于什么是幸福,我们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我们通常的理解是:当社会提供的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了,人民可支配的经济收入大幅增加了,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了,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了,这时人民就会感到幸福;因此,要实现人民的幸福梦,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着力关注民生,努力解决人民生活困难,带动人民快速奔小康。这种对幸福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太过片面,没有抓住根本。

幸福的本质应该是个体内在心灵的和谐。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幸福理解为最高的善。他说:“众所周知,有一种对善的三分法,称作外在的善、身体的善和灵魂的善,而我们在这里把灵魂的善称作真正的、最卓越意义上的善。”[3]依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解,我们可以将幸福也分为如下三个层次,即外在条件论、身体快感论和灵魂(心灵)幸福论,它们分别由外在因素(如财产、荣誉、地位、权力等)、身体因素(如身体感觉器官所具有的快感等)和精神因素(如思想独立、心态平和、理性自由等)构成。我们对幸福的理解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综合把握,但是各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应有所不同,灵魂(心灵)的幸福应该具有根本的统摄作用。虽然我们的幸福感不能缺少必要的外在条件和身体的快感,但是如果我们内在的灵魂(心灵)不能保持宁静与和谐,那么这些变动易逝的各种外在条件和身体的快感,却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烦扰,反倒会让我们失去一种持久的、常驻的幸福感。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时刻保持内心和谐的状态,他就不会因为各种外在条件(包括自己身体的快感)的变化而自寻烦恼,虽贫贱也有“孔颜之乐”,虽富贵也无奢靡腐败之风。

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内在心灵和谐的幸福观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条件的知足无贪心。一方面,要不断发展生产力,促进物质财富的极大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引导人民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向外不攀比,内心不贪婪,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习气的侵袭。二是政治民主的有序无混乱。要在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同时,加强对人民群众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启蒙人民群众的政治理性,提高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能力,防止个人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思想或行为的滋生蔓延,筑牢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坚固长城。三是心灵思想的纯净无偏邪。要弘扬我国“仁义”友善、“至诚”“中和”、“天人合一”等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思无邪”的文风引导形成淳朴的民风,以脱离低级趣味和市场铜臭味的优质文艺作品引导人民群众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追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青少年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合乎心灵成长本性的新教育促进孩子智慧的开启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诚信、和善、正义、进取的积极正能量,防止各种心灵世界的异化和工具理性主义的侵袭。

三、中国幸福梦的实现需要心灵成长教育的引领

不同的幸福观决定实现中国幸福梦的不同方式、途径和程度:(1)仅仅追求外在物质条件满足的幸福观,自然会要求通过外在物质生活资料等的不断提供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欲望,在这个过程中,人性往往会扭曲,因为欲望永无止境,人们会变得贪得无厌。有贪官事发后忆及当初清贫艰难岁月痛哭流涕,实际都是无止境的贪欲惹的祸。因此,从个人来讲,外在物质条件的满足不能保证其必然的幸福,从国家层面来讲,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全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上,自然也不能保证中国幸福梦的真正实现。(2)仅仅追求身体快感的享乐主义幸福观,也不能保证真正的持续的幸福的实现,因为这种快感具有暂时性特征,它稍纵即逝,短暂的身体快感后往往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更为深刻的无聊或无赖,甚至会导致个体意志的消沉和堕落。(3)中国幸福梦的实现,自然是要考虑到上述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也就是既要通过生产和分配的环节,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人们各种身体快感的满足,让人们能够充分享受到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带来的各种成就,不断促进自身在感觉和意识等各层次各方面的发展和完善。但是,这一切都只能是实现幸福梦的前提条件,而绝不是实现幸福梦的决定条件,更不能等同于实现幸福梦本身。基于个人幸福梦的)中国幸福梦的最终实现必须要通过心灵成长教育的引领,促进个体内在心灵的和谐。

所谓心灵成长教育,就是将教育的重点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等转移到促进受教育者内在心灵的健康成长上来,通过对情感情绪等具体心理的尊重和引导、对基于现实生活的健全人格的呵护和培育、对源于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社会意识形式和文化心理的传承、以及现实生活实践中善言懿行的相互感染和激荡,努力培养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知识丰富、创新力强、智慧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公民。只有以心灵成长为核心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立德树人的好的教育,才是能够承担起实现中国幸福梦的伟大任务的新教育。

心灵成长教育应该成为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灵魂。我们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片面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轻视人格的培育和心灵的成长,到现在已是积重难返,亟需通过改革重新释放心灵,促进个人的真正成长和全面、自由的发展。我们的各级教育机构,尤其是包括幼儿园和大中小学的国民教育机构,务必要在改革的过程中转变观念,把个体心灵的发育和成长当做教育的首要任务来抓。我们已经从观念上基本接受了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对于知识教育的片面教育观念来说已经体现了较大的进步,虽然实践的效果仍然还不理想。但是素质教育的理念仍然不够完善,仍然还没有突出作为促进心灵成长的新教育的本质。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心灵成长教育作为新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一切教育内容和过程的实施和考评都以此为中心来展开。

心灵成长教育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终极体现和基础支撑。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和内化到每一个具体的社会主义公民心中,其主要实质和根本目的也就是要促进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得到积极、健康和自由的心灵成长。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取得实际的效果,受教育者是否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灵,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心灵扭曲、意志薄弱、心理阴暗的人,往往会本能地怀疑和拒绝一切施教的内容,相反,一颗开放、包容、阳光、和善的心灵,则会积极主动地去吸收一切有益的思想和观念。

心灵成长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具体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的滋养,主要通过经典阅读等方式,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二是心灵的解放,主要通过心理辅导等方式,从婴幼儿开始关注、呵护和引导心灵的成长;三是行为的示范,主要通过父母兄长、良师益友等的言传身教,形成良好的情感、心理和思想互动。心灵成长教育现已在民间各种教育机构和一部分中小学开始了许多积极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但是要从目前的非主流走向主流,还需要国家层面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科学论证和顶层设计。

[1][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9.

10.19312/j.cnki.61-1499/c.2016.12.006

万远新(1973--)男,汉族,湖北省钟祥市人,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读经教育与儿童心灵世界的构成研究”,编号:12YJCZH19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心灵核心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题解教育『三问』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唤醒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