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2014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转载论文的分析

2016-02-25 07:37
关键词:研究趋势热点问题

李 俊

(1.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2.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013—2014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2014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转载论文的分析

李俊1、2

(1.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2.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年从100种期刊中转载了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论文共276篇。通过对所转载论文的原发期刊、内容及作者分布情况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2013—2014年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与进展。其热点趋势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反思百年来“方法”与“视野”的缺失,试图建立中国文学研究的自主话语体系;二是研究范围与内容继续深入扩大,学科交叉方法运用较为普遍;三是紧跟中央文艺政策要求,关注“现实责任”与“历史使命”,但与“互联网+”的时代气势仍存在很大隔阂。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热点问题;研究趋势;人大复印资料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之一的《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下称“复印资料”),精选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成果,以关注新材料、新方法、新视角著称,基本呈现了年度古代文学研究的动态与趋势。2014年复印资料从100种期刊中转载了论文276篇,平均每月转载23篇。常设栏目有“综合研究”“先秦至六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古代文论”“近代文学”等。本文考察2014年复印资料的转载论文,试图从中梳理出2013—2014年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点问题与进展,进而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与方向。

一、 2014年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研究转载情况

1.论文内容及转载数量

根据复印资料2014年转载论文的数量统计,全年总体比2013年少6篇。其主题内容分布如下:“综合研究”26篇,“先秦至六朝文学”73篇,“唐宋文学”60篇,“元明清文学”58篇,“古代文论”23篇,“近代文学”11篇,“少数民族古代、近代文学”4篇,“文学文献学研究”10篇,“域外汉学”6篇。另有本年度特设栏目“名家遗作”2篇,“钓鱼岛文学研究”1篇,“甲午战争与文学”2篇。与2013年相比,各朝文学研究转载量大致持平,取消了“宗教与古代文学”“地域文学”“学术争鸣”“评点学”“文选学”等5个栏目,增设了“名家遗作”“钓鱼岛文学研究”“文学文献学研究”“甲午战争与文学”等4个栏目(各栏目转载量分布见表1)。

表1 2013年与2014年各栏目全文转载量分布对照表

2.来源期刊全文转载量分布与排名

据统计,全国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人数在3万人以上,且连年增长。每年原发的古代文学研究论文数量庞大。因此复印资料转载论文的来源十分广泛,2014年共采自100种期刊,其中文学文化研究类专业期刊17种,综合性社会科学28种,综合性高校学报55种。期刊来源与研究者来源相对应,涉及面最广是综合性高校学报,而被转载最多的则是古代文学研究类的权威期刊——《文学遗产》,全年共转载32篇,平均每期被转载2.6篇,占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年转载总数的11.59%,也占《文学遗产》全年发文量的33.33%。转载量排名前8的刊物共18种,转载论文144篇,占全年转载量的52.17%(见表2),另82种期刊转载论文132篇,只占转载总量的47.83%。

表2 2014年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3.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统计

2014年复印资料转载论文的第一作者基本来自高等院校和社科院研究机构,涉及110家单位。从单位所在地区来看,大陆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绝对主体,全年仅3篇论文的作者来自海外——分别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和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只占总数的0.1%。北京地区则是古代文学研究的聚集地,共有15家单位的论文被转载,其次是江苏11家,再次是浙江和河南均为8家。从转载论文作者单位来看,复印资料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被转载次数最多,计22人次,其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转载量为16人次,再次为北京师范大学,转载量为11人次。从第一作者本人的被转载情况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昕和首都师范大学的左东岭占据了年度转载量的冠军,每人全年均被转载了3篇。转载量排名前8的单位共13家,转载论文117篇,占了全年转载量的42.39%(见表3)。

表3 2014年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转载论文

复印资料全年转载的论文中,共139篇注明受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各省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及各高校的基金项目资助,约占转载总数一半。少数论文还同时作为几个基金项目的共同成果。其中,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 77项,占转载总数的27.9%;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的31项,占总数的11.23%;受省(市)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资助的33项,占总数11.96%;受各高校资助的19项,占6.9%(如图1)。

二、 2013—2014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回顾与研究趋势

从复印资料的转载论文内容来看,基本反映了2013—2014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体现了该学科研究的延续与新变。对比2013年度复印资料转载论文主题,可以发现2014年的古代文学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热点与趋势。

1.反思百年来“方法”与“视野”的缺失,呼吁“重写学术史”,试图建立中国文学研究的话语体系

中国文学自学科独立以来,学界关于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的讨论就从未停止。从20世纪初与古代史研究同步进行的“整理国故”,到80年代受哲学研究影响的“方法论探索”,再到世纪末的“重估中国文学价值”与“重写中国文学史”,乃至近年呼声较高的“重写学术史”等,研究方法与研究视野已被不同时代的研究者反思性讨论过多次。与前几次大规模讨论相比,2013年末发起的这次讨论一方面受政策导向中“弘扬中国精神、打造中国模式”的驱动,另一方面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代文学研究从业者增多导致“学术研究越来越匠气化”、各种“新方法”介入以致中国学术之“好新慕奇”与“失吾是非”的心理状态进行的反思(刘跃进:古代文学研究的思想境界,《文学遗产》2014年第2期,复印资料2014年第6期;张伯伟:再谈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文学遗产》2014年第2期,复印资料2014年第6期)。本年度关于古代文学的视野与方法讨论的转载论文共9篇,均为2013年11月《文学评论》编辑部、《文学遗产》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古代文学研究:视野与方法”学术研讨会成果。李昌集、张伯伟等学者重点阐述了关注中国古代文学“个性”与“特性”,建立一套有别于西方学术话语系统的、“东方的、亚洲的、中国的”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张伯伟在此方面的思考是比较深入的,其专著《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为如何建立中国“化”的文学研究话语体系提供了三条可行性路径(张伯伟:再谈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文学遗产》2014年第2期,复印资料2014年第6期)。廖可斌、刘勇强等从目前古代文学研究存在重复、琐细、疏离等危机的角度,提出深入文学的细节层面,注重问题发掘,选择与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知识分子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等方面的某些重要问题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研究对象,尽可能做到小中见大,见微知著(廖可斌:回归生活史和心灵史的古代文学研究,《文学遗产》2014年第2期,复印资料2014年第6期)。袁行霈、左东岭等学者则从“时”与“地”两大坐标体系的维度,探索了中国文化中心的形成与转移,试图将古代文学研究纳入中国文化史研究,进而揭示中国文化史的源流与进程(袁行霈:我的中国文化时地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复印资料2014年第11期;左东岭: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再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复印资料2014年第11期)。

2.研究范围与内容继续深入扩大,经典作家作品的集中研究相对减少,学科交叉方法运用普遍

从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论文涉及的主题内容来看,2014年基本延续了2013年各体、各朝文学研究范围与对象并体现继续深入与扩大的特点。除“钓鱼岛文学研究”“甲午战争与文学”等年度特色研究外,全年探讨的主题多达170个左右,涉及话题最多的是元明清文学,达49个,其次是唐宋文学42个主题。与2013年相比,对经典作家作品的集中研究进一步减少,研究者的注意力更多关注于前人较少研究并具开创价值的部分。全年集中讨论最多的是《诗经》,共10篇论文涉及《诗经》文献钩沉、文化解读、地缘关系、文章学成就等相关内容。然而与2013年《诗经》研究转载论文16篇相比,《诗经》研究的关注热度在降低。而从分散的研究主题来看,研究者各种“填补空白”的努力及研究范围向“空白”的不断扩大,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廖可斌先生认为古代文学存在着“琐细”危机的判断。文体类型研究方面,最热门的是对“词”的研究,其中宋词研究12篇,清词研究3篇。此外,转载量在2篇以上的同一主题,包括楚辞研究(6篇)、先秦神话与小说研究(6篇)、先秦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6篇)、李白杜甫研究(4篇)、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研究(4篇)、清代诗学思想研究(4篇)、江南意象研究(3篇)和王国维研究(3篇)。

从研究涉及的材料来看,出土文献与新发现的材料是引起学界继续关注的焦点。除上博简、清华简等出土文献对先秦文学研究带来的新成果外,本年复印资料还特设了“文学文献学研究”专栏,共转载论文10篇。包括李琳的《新时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文献学研究》(《复旦学报》2014年第2期,复印资料2014年第6期)、李颖的《出土文献研究六十年——李学勤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14年第3期,复印资料2014年第8期)、周建忠的《东亚楚辞文献研究的历史和前景》(《南通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复印资料2014年第9期)等学术史回顾论文,对此前文献与文学研究的关系进行了总结性回顾与前瞻性探讨。从全年的转载论文来看,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在筛选转载时非常注重新材料的发现所带来的新成果,故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而热点则有所分散。

从研究的方法来说,2014年也延续了此前普遍流行的学科交叉式的研究方法。如《文学的解读与文化的解读——以诗经学几个个案为中心》(常森《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复印资料2014年第1期)、《传播在战国文学发展中的地位》(陈桐生《文学遗产》2013年第6期,复印资料2014年第2期)、《稿酬制度与晚清文学现代性的发生》(黄继刚《理论学刊》2013年第11期,复印资料2014年第3期)、《宋代城市的演艺场所与文人之参与——从瓦市勾栏、酒楼茶肆谈起》(李简《长江学术》2013年第4期,复印资料2014年第5期)等等。但总体没有超越文学研究与艺术表现形式、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性别研究、历史学研究、思想史研究等交叉的平面研究模式。换言之,学科交叉方法的“内化”还有很大拓展空间。

3.依政策导向要求关注“现实责任”与“历史使命”,但与“互联网+”的时代氛围仍存在很大隔阂

2014年,《文学遗产》第5期刊载了一组名为“经典与当代价值”的笔谈文章,主要讨论古代文学经典的现代意义,复印资料选载了其中的3篇。文章特意引用了习近平主席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中国文学研究必须要走一条推陈出新的道路,以积极自信的态度,敞开胸襟,拓宽视野,广泛汲取和传承中外文学传统中的精华,形成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学术理念、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建构起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展示华夏民族的思想情感、审美取向、道德评判和价值立场,使中国文学经典能够滋润中国人的心灵。这一政策导向的“当代价值”要求,与之前文学研究者们主张建构中国文学研究自己的“话语体系”交相呼应。为体现古代文学阐释“当代价值”的努力,本年转载的《明清钓鱼岛诗歌及其相关文献考述》(罗时进《文学遗产》2014年第1期,复印资料2014年第4期)、《甲午之诗与诗中甲午》(关爱和《文学遗产》2014年第4期,复印资料2014年第9期)、《甲午战争与近代诗风之创变》(左鹏军《文学遗产》2014年第4期,复印资料2014年第9期)等,可谓应时应景,与2014年度政治形势紧密相连。从中央政府对文艺工作者及研究者的要求来看,今后关于古代文学研究与现实紧密关联的趋势还会继续,它一方面能促使研究者改善“古代”与“当代”疏离的现实,承担起阐释经典、沟通传统与现实之间的责任,促进民众对经典的传承与接受,另一方面它会带来新一轮的价值重估与选择,但难以有效避免“文学价值”独立性被政治需求所左右。

2014年中国学界最热门的话题是“互联网+”,任何学科都无法回避互联网时代给本学科建设及研究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但从复印资料2014年转载的论文来,这一影响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被边缘化或被刻意忽视,全年没有转载1篇与互联网时代或数据科学有关的论文。就连与数据分析关系最为密切的综述类论文如《论近十年来古代小说研究中文化学方法的运用——以2000—2012年小说论著和博士论文为中心》(蔡亚平、程国赋《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第3期,复印资料2014年第3期),采用的也仅是最基本的统计方式,即数字罗列与观点归纳的结合,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不够,远没有达到利用IT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挖掘文献“数据”价值的层面。这也许与古代文学研究者自觉与现代网络技术保持距离有关,“互联网+”时代的移动信息技术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随着近年兴起的“大数据”“云计算”理论及相关应用深度作用于传统人文学科,未来文学研究尤其是需要处理大量文献的古典文学研究定会由此产生重要改变。

(责任编辑:韩大强)

·文学研究·

作者简介:李俊(1983—),女,湖南邵阳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学术史。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4M562042) 4.论文所属统计 图1转载论文所受资助情况比例图

收稿日期:2015-11-10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6)01-0108-04

猜你喜欢
研究趋势热点问题
2020年高考“空间位置关系”热点问题聚焦
空间几何体中的热点问题聚焦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研究述评与展望
中国经理人领域28年研究趋势演变的纵向研究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常见热点问题及应对
企业绩效研究评述比较与展望
大数据研究综述
微放电检测方法分析
2009年地理备考应关注的热点问题
对抗美援朝战争研究中几个热点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