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间鼻饮疗法的理论基础探究

2016-02-25 18:49李洪波陈敏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壮族

李洪波++陈敏

【摘要】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脏腑、经络学说探讨壮族民间鼻饮疗法的理论基础,探寻壮族民间鼻饮疗法中所选择特色药物的性味、归经和特点,鼻饮的现代用途拓展、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开拓难点。

【关键词】 鼻饮;壮族;民间疗法;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4-0001-02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壮族的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和沉淀,在55个少数民族当中,壮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人民最多的聚集地,当地的壮族人民在其民族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保留着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其中,鼻饮是壮医发展史上特有的一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手段。本文从壮族民间鼻饮疗法的历史发展中探究其可用药物的种类、性味归经和药物特性,从中医基础理论对鼻饮理论基础的探讨,探寻鼻饮对现代相关疾病的防治作用。

1 历史沿革

鼻饮的文字记载并不多,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十》中对鼻饮的方法做了详细的记载:“邕州溪峒及钦州村落,俗多鼻饮。鼻饮之法,以瓢盛少水,置盐及山姜汁数滴于水中。瓢则有窍,施小管如瓶嘴插诸鼻中,导水升脑,循脑而下,入喉……饮时必口噍鱼酢一片,然后水安流入鼻,不与气相激。既饮必噫气,以为凉脑快膈,莫若此也。”除了这样的文字记载,鼻饮治疗的方法更多以民间流传的形式传承下来。壮族人民生活的地区有着炎热多雨的季节气候特点,湿热之气与动植物腐臭之气混合而成瘴毒,对壮族人民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壮族人民在生存和繁衍发展中,总结出防御瘴毒和防暑降温的方法,在鼻饮的液体中加入山姜汁即是壮族民间医药中针对瘴毒和中暑的特有防治方法,传统的鼻饮方式治疗瘴毒和中暑具有物理降温和鼻腔粘膜给药等科学性。鼻饮属于现代医学鼻腔给药的范畴,类似于嗅鼻法、熏鼻法等治疗方式,将鼻饮挖掘并发展,可用于疾病的预防,如鼻咽部和呼吸系统疾病等。

2 鼻饮的理论基础探讨

2.1 鼻部与经络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头面部为清阳之汇,鼻部亦是众多经脉交汇之处。在《黄帝内经》中明确描述出与鼻部相联系的经脉有: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止于鼻翼旁;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外侧,上行至鼻根部,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手太阳小肠经支者从颊抵鼻旁到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呲。除了十二经脉的正经循行之外,奇经八脉中亦有与鼻部相联系的经脉,如督脉沿额正中下行到鼻柱至鼻尖端至上唇;任脉、阳跷脉循行经过鼻旁。再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由手阳明大肠经与鼻部的直接关联可以联想到,手太阴肺经与鼻部也存在联系。经络沟通全身,属络脏腑官窍,鼻部作为面部高骨之处,也为经脉所汇聚之处。鼻部可查的病态特征,也是经络虚实寒热的辨证基础。

2.2 鼻部与脏腑除了与经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之外,鼻部也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如《灵枢经·五色第四十九》中有:“明堂者鼻也,……明堂高骨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级,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可见,鼻部清润色泽的变化,是五脏六腑的外在病理体现。在望诊中,医家对于鼻部色泽、濡润度的观察,尤为重要。鼻部是气机出入的通道,维持人体正常的呼吸。肺主司呼吸,肺开窍于鼻,故鼻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是肺气宣降正常与否的判定标准之一。能够对气味进行灵敏的辨识,是鼻的另一个生理功能。对气味的辨别和维持正常的呼吸,都依赖肺气,肺气宣降正常,则呼吸顺畅,能感知香臭。病理上而言,鼻是外邪犯肺脏的通道,肺气不利,导致鼻塞、流涕、嗅觉失灵,甚或鼻翼煽动与咳嗽喘促并见等症状,临床上把鼻部功能的异常表现作为推断肺脏病变的依据之一。肺与大肠相表里,外邪侵犯手太阴经并直人手阳明经,则可出现腹泻等胃肠道的症状。《难经·四十难》中:“心主嗅,故令鼻知香臭”,道出了鼻与心的关系,而《素问·五脏别论》中还有:“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明确鼻的功能对于心肺病的反应。维持鼻的正常呼吸,也离不开肾的生理功能正常,肾为气之根,肾气充沛,摄纳气机,呼吸畅通。《素问·宣明五气论》记载的“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是肾之为病,外现于鼻病的表现。鼻部血脉汇聚,脾统血,鼻部的润泽有赖于脾所生气血的濡养,《素问·刺热篇》中写到:“脾热病者,鼻先赤”,脾的生理和病理外应于鼻。《医林改错》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鼻部也与脑有关,又如《疮疡全书》云:“鼻在面中,为一身之血运,而鼻孔为肺之窍,其气上通于脑,下行于肺。”鼻与脑有关的研究在近代也有所发现,且已经应用于临床。经鼻给药后药物可绕过血脑屏障而靶向脑组织,针对脑部疾病治疗的给药途径也在药理与临床研究中也得到印证。由此可见,鼻与肺、脾、肾、心、大肠皆有密切关系。

3 鼻部给药机理

3.1 现代医学对于鼻腔给药的认识在鼻腔内使用并经鼻黏膜吸收,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给药方式,这是现代医学对于鼻腔给药的定义。鼻腔给药有口服或静脉用药所没有的优点,与口服药需要经过肝肠循环的首过效应不同,鼻腔给药避免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同时让许多高分子化合物在鼻粘膜的吸收过程中不被降解,吸收速度和起效时间都得到提升,鼻腔给药的安全性也能够使患者自行小剂量用药而达到疗效。

3.2 鼻饮药物的选择鼻饮中所加入的药物,除了文字记载的加入山姜汁针对瘴毒和中暑防治,几乎找不到更具体的文字记载。笔者对鼻饮的实际应用不断探索和研究,认为鼻饮药物的选择,以芳香、开窍药物的芳香上窜、辛散升宣等行气开窍的作用为主。根据鼻部属络的经脉和脏腑,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药物为佳。如生姜、桔梗、荆芥、辛夷、薄荷、白芷等药物。《本草纲目》记载了生姜:“生用发散”的作用。在《药性赋》中还有:“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胃翻之哕。”《汤液本草》中所说的:“气味俱轻”,是生姜能够有清利头目,开窍醒神药用基础。《名医别录》也对生姜的治疗作用作出解释:“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又,生姜,微温,辛,归五藏。去淡,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在《本草思辨录·卷三》有:“生姜得夏气多,功主横散。……生姜宣阳明之阳。”“生姜气薄发泄,能由胃通肺以散邪。”“生姜去臭气,通神明,其全用在于肺胃,而胃与脾以膜相连,故脾家气分有治之者,如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治腹胀是也。”以上均详细记载生姜的性味特点及药物功效,传统的鼻饮是使用生姜汁数滴于水中,施小管如瓶嘴插诸鼻中如饮水,通过鼻腔对水饮的吸收治疗疾病。

鼻饮药物作用在人体上部,故应选择需具有升散作用的药物。《本草思辨录·卷一》曰:“桔梗能升能降,能散能泄,四者兼具。盖其色白,味辛,气微温,纯乎肺药(肺恶寒恶热)。而中心微黄,味又兼苦,则能由肺以达肠胃。辛升而散,苦降而泄,苦先辛后,降而复升,展转于咽喉胸腹肠胃之间……盖其开提气血,通窍宣滞,与羌防橘半为伍,殊有捷效,鼻塞尤宜。”同在《本草思辨录·卷二》中:“谓荆芥为温升则兼凉降,为凉降则温升,要其温胜于凉,气亦带浊,于外感风寒用之,必涉血分头目昏眩者始得。”荆芥的作用在《滇南本草》也有明确描述:“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通肺气鼻窍塞闭。”

候周武以辛夷药烟熏鼻配合穴位按摩治疗鼻炎有好的疗效。辛夷,性温,味辛。归肺经。具有发散风寒、通鼻窍的功效。用于风寒头痛、鼻塞、鼻渊、鼻流浊涕。《本草经疏》:“辛夷,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纤,解肌,通鼻塞涕出。”《本草纲目》:“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能助胃中清阳上行,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之病”。《名医别录》谓辛夷可:“温中解肌,利九窍,通鼻窍、涕出。”《本草纲目》也有:”鼻渊,鼻鼽,鼻窒,鼻疮及痘后鼻疮。”和“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之病。”的记录。鼻饮药物的选择中还可考虑薄荷辛散、升浮的性味特点。《药性赋》见:“清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又如《本草发挥》:洁古云:薄荷能发汗,通关节,解劳乏。”《主治秘诀》云:“性凉味辛。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去高巅及皮肤风热。”《滇南本草》:“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

此外,白芷,辛、温。归肺、胃、大肠经。有祛风解表,止痛,通鼻窍之功。还有《本草思辨录·卷三》中记载的:“药之辛温而滑泽者,惟薤白为然。最能通胸中之太阳与散大肠之结。”诸多药物的功效都可作为鼻饮的药物,用于治疗相关疾病。

4 鼻饮效用的展望和存在的问题

4.1 从中医“治未病”看鼻饮对疾病预防的作用及发展创新中医的“治未病”理论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极其重视,在现代医学更侧重于疾病治疗的今天,预防疾病的发生,成为中医“治未病”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壮族人民居住的气候特点,鼻饮在很早以前,已经适用于壮族地区居民防治疾病,将鼻饮的治疗方式传承并拓宽适用范围,是必要的发展创新。目前发现鼻腔给药治疗鼻部和脑部疾病的相关报道较多,其他领域暂未见研究。笔者认为,鼻饮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鼻腔给药范畴,除了鼻部和脑部疾病的治疗之外,对于长期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工作的职业,鼻饮中的药物通过鼻粘膜的吸收,能够起到通窍启闭、宣畅气机的作用,对如司机等需要长时间驾驶并且容易困乏的职业,有很好的醒神作用,从而使得驾驶的安全性得到更好的保障。

4.2 鼻饮发展存在问题和开拓难点壮族民间鼻饮疗法方式特殊,鼻饮用药何种剂型更适合鼻腔的生理结构?如何提高通过鼻粘膜吸收的鼻饮药物疗效?鼻饮使用何种药物不会对鼻粘膜造成伤害?鼻饮使用的药物是否会造成治疗作用之外对机体的损害等问题,都是这一特色疗法在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才能验证的。虽然存在以上诸多的问题和难点,但壮族民间鼻饮疗法仍旧对中医药治疗和预防疾病提出了新的防治形式,开拓了新的道路。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壮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壮族山歌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