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预设与生成存在的问题分析

2016-02-25 02:13伏瑾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预设高中语文语文

通过大量的实践分析表明,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看似活跃有效的沟通,但是不难发现,课堂实质上还是教师起主导地位,这样一来,就使得教学预设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了一定的限制,阻碍了学习过程生成。据目前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过分的对课件以及多媒体进行依赖,一味的将学生带入自身预设中,并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进行忽视,阻碍了学生深入学习以及眼界拓展的有效生成。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预设和生成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

(一)预设过于形式化。现阶段有大部分教师认为,在进行语文公开课时,课堂氛围越活跃、越热闹越好,所以,不切实际的教学设计,种类繁多的语文教学课件,其中还有不少课件中配有根本毫无用处的音乐、视频等,这些都成为了部分教师在公开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课堂上过分热闹,就会导致课堂内容过于形式化,为了敷衍上级的检查而实施,不能达到语文教育所制定的预期目标。例如,部分教师在讲解《沁园春·雪》时,开头引入过长的音乐,还没有进入正式内容,课堂时间过去了五六分钟,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

(二)生成就是提问。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纽带,的确是语文教学课堂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然而对于问题的设置,也是有一定准则的,其问题的设定不仅能够反映出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师的实际水平。因此,设计哪些问题?怎样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等都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考量的。一旦将这些问题简单化,随便设置问题,就不能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使得教学效果不明显。例如,在学习《人生的境界》一课时,设置十几个问题,不仅使学生抓住问题的重点,也严重的浪费了课堂上的时间,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没有多大帮助。

(三)提升等于发挥。想要提升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阶段,可以借助很多中形式,例如、小组讨论、问题探究、朗读等。而良好的阅读能够帮助加深度文章的理解。而在实际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与感情的朗读课文,而在给学生进行示范时也没有多少感情在其中,因此,教师不和情感的示范,不但每个学生带来听觉上的享受,反而可能会导致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提升语文教学中预设和生成水平的策略

(一)预设要有坚定的目的性。教师不能随意的就进行预设,更不能无限的预设。在保证预设目的和生成的目的相一致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预设目的性进行加强,这并不是与学生所具有的主体性相违背的做法。其中学生主体性不是对过程的感悟和学习,而是体现在教学目的性方面,这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主导性。要不然学生生成的主观性虽然有很强的可取性,但是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引导就会变成伪生成,其中任何一堂课和章节在预设过程中都有着主次,假如将主体内容转变成次要内容,而将次要内容当作成主要内容进行讲解,这样教学目的将无法实现,这就需要预设要具有坚定的目的性。

(二)建立系统性的预设。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而每个学生个体都具有一定拓展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预设要以高中语文作为基础,有效突出不同阶段内容的重点,同时还要做好正确的引导和辅助。此外,还要对学生自身的特性进行充分考量,并保证课堂中一道更加完美,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文章进行有序结合,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知识体系。

(三)做好“有我”引导。本文笔者认为在判断学生所生成的问题是否有效应该对“有我”与“无我”进行应用,这就需要教师将“有我”引导在预设上作为一项引导手段。此过程中需要教师放大学生的经验和感受,应用相应的情景进行引导,这才可被称作为是启发式教学。所以,启发应该从“自我”开始,而不是教师。如:在学习《我的空中楼阁》时,笔者对其写作特色进行了如下设计:首先要求学生对一件事物进行书写;其次,让他们在课堂之上讨论他们的写作方法;最后根据此篇文章对写作技巧进行讲解,如:空间与时间的变换以及想象力的有效利用等。这样教师通过“有我”引导,使学生不但掌握了写作方法,还提高了自身的写作能力。

三、结论

语文课堂中的有效生成,脱离不了良好的预设,因此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的尊重学生个体,即关注预设的实现,又关注动态的生成,从而使语文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伏瑾,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猜你喜欢
预设高中语文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