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中的主问题设计

2016-02-25 02:13刘锦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靴子格斯祥林嫂

大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阅读时,是按照文章内容的出现顺序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通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逐步剖析文章,然而提问过程中的问题缺乏层次,导致学生因回答过多问题而产生厌倦。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阅读。主问题设计的精妙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阅读。

一、主问题的特点

1.较强的概括性。主问题是教师经过反复研究教材内容,将文章内容高度凝练概括的结果。同时也含有教师对文章独特地见解与思考。

2.内在的逻辑性。主问题在问题顺序方面是经过教师仔细的设计与编排,逐渐深入的,主问题设计既要符合文章本身的逻辑顺序,同时也应符合学生认识外界事物的规律。

二、主问题设计应用的具体方法

1.以文章中关键句为基础设计主问题。高中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文章大部分都存在中心句或关键句,文章所希望表达的情感通常蕴含其中。这类句子往往隐晦难懂,需要学生仔细分析,方能透彻理解其所表达的含义。教师应以这类含义深刻的句子为基础设计问题,并对设计的问题进行排序,逐步引导学生探索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内容,从而令学生更为透彻全面地理解文章中的内涵。

教师在教授苏教版必修二《祝福》一课时,便可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阅读。例如,教师询问学生:“文章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语句是哪一句?”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的出答案回答:“你放着罢。”教师继续提问:“祥林嫂三次听到这句话是分别做出什么反应?”学生分析搜素搜文章内容发现,祥林嫂第一次听到时“讪讪的缩了手”。第二次听到时“转了几个圆圈”,“只得疑惑的走开。而当第三次听到时,祥林嫂的反应则“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教师接着提问学生:“祥林嫂为什么三次反应都有所不同。”学生此时便需联系上下文领会句子中的含义:前两次,鲁四老爷将祥林嫂视为不祥之物,吩咐其不准接触祭祀用品,祥林嫂虽然不明白为什么,却觉得尴尬,因此“讪讪的缩了手”“转了几个圆圈”。而第三次,祥林嫂认为自己捐了门槛,赎了自身罪过,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却依旧大声音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语气与之前相同,祥林嫂方才知道自身的命运依然注定,自己已经被世人抛弃,因此她之后失魂落魄,只能等死,在一片祝福声中,显得尤为凄凉,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对下层人民沉重的压迫。教师通过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简单的一句话,便能令学生对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有所了解,可见主问题设计对学生文章学习具有积极影响。

2.以文章中线索为基础设计问题。线索是文章的脉络,尤其是记叙文,其必定有一条线索,作者在此之上构建全文。教师以文章线索设计中心问题,要求学生探索文章中线索的变化以及人物的状态,进而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不仅如此,学生通过分析文章,对自身写作业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以必修二《品质》一课为例。《品质》是约翰·高尔斯华绥所创作的小说,其中文章的线索便是鞋匠格斯拉所制作的靴子,格斯拉所做的靴子品质优良,经久耐用,却由于资本家垄断市场而遭到排挤,又由于自身生产靴子时必须亲力亲为,且使用材料相对昂贵,但只最后经济匮乏直至饿死。文中“靴子”一词出现多次,教师可依据线索进行问题设计,如教师提问学生:“格斯拉所生产的靴子与资本企业所生产的靴子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个?”大部分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内容,能够发现格斯拉所作的靴子不存在质量问题,舒适耐用,做工也极为精美,因此学生会选择格斯拉的靴子。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要选择格斯拉的靴子?”部分学生会提到因为格斯拉对靴子怀有真挚的情感,他“把靴子老拿在手里,立刻变得又批评又抚爱的眼光注视着靴子,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足见其对靴子的热爱,这正是资本企业所欠缺的东西。最后教师询问学生:“既然很多人喜欢格斯拉的靴子,为什么他会饿死?”学生此时便需阅读文章整体内容,从而分析出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这一文章背景,对格斯拉宁可饿死,也不愿敷衍了事的职业道德产生敬佩,文中最后“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靴子”代表格拉斯这种高尚的品德,作者借此讽刺垄断企业。由此可见,教师利用主问题设计能够令学生探索文章的中心,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涵。

教师通过简短有效地设计问题能够使学生对文章的了解更为透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学生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刘锦杰,教师,现居山东枣庄。

猜你喜欢
靴子格斯祥林嫂
穿靴子的猫2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纪念希格斯玻色子发现10周年
捕捉希格斯玻色子之手
长在脚上的靴子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希格斯理论获奖姗姗来迟
希格斯子闯入了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