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质兰心——丽荣君印象

2016-02-26 18:17苏文勋
乡音 2016年12期
关键词:微友卓玛题眼

文/苏文勋

随笔

蕙质兰心——丽荣君印象

文/苏文勋

她,走路,轻轻地。叩门,轻轻地。说话,轻轻地。就连那一笑,也是轻轻地。来兮往兮,清风似的悄然。

初乍接触给人的感觉,她当属贤妻良母之列。职业,只为稻粱谋。那轻谈慢语的淑女模样,已足以给人给家庭以温馨了。要不,依她那温文沉静,当老师,搞研究,做学问,或者,静静地去做自己喜好之事,于她再适合不过。

夏末秋初,应约短文《德元功满》邮箱发送,她阅后回复:大作收到,再致谢意!题眼、构思与行文妙不可言,真情实感沁人心脾!感恩的心,感谢有你。其他不说,单就这“题眼”“构思”“行文”六字,让我暗自一惊,呵呵,小觑了!

后来,和她的朋友相聚小叙,笑谈从来必不可少。同窗闺蜜笑说,她的爱情属师生之恋,她低头只是浅浅一笑。我不由看了她一眼,她的先生我见过,精神,帅气,为人爽快豪气,现在从事教育科学研究,谈事论理,思维清晰,逻辑慎密,条分缕析,侃侃而谈。若要论郎才女貌,在我眼里,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点儿协调。先生追学生,是当时还是后来?是因为她的小鸟依人,还是因为她的蕙质兰心?

认识了,我们互加微信,成为微友。

一天回家,正好看到央视要播放降央卓玛的专场,好在夫人外出,咱是老大。降央卓玛是我喜爱的一位歌手,因为她的歌声,还因为她的质朴。两个小时,或端坐,或静卧,侧耳听,未离席,演唱结束,恰好午饭时间。我心满意足,哼着小曲自力更生。饭罢余兴未尽,随诌诗一首:“忙里偷闲遇降央,独卧沙榻少十娘。曲声悠悠声声慢,歌吟柔柔句句香。花开眼前谁与共?静享人生好时光。卓玛谢幕方觉饥,口唱小曲煮黄粱。”我将此诗发给她,只为博得微友一乐。

很快,她回诗一首应和:“黄粱煮熟味可香?妙音仙女伴君旁。感谢降央送天籁,青山白云花绽放。文韬武略功卓著,高山流水著华章。心灯点亮多温暖,天真烂漫情中藏。”哈哈,我遇到了一位诗友,真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之后,我偶有小诗给她,她不时和之,时有妙言秀语,这让我不由想起阅看新华社高级记者、摄影家范德元兄《燕赵情缘》摄影画册样书时,有不少配画之诗文系她为之,只是眼力不济无暇顾及。这来回往复的诗友之乐,让我对她刮目相看了。

刮目相看,原因很简单。她曾为老师,后供职政务,和我同行。不同的是,她活在现在时,却忙于过去式,累月经年,拨繁去冗,钩沉历史尘烟,打交道的都曾是叱咤风云、现已垂垂暮年的老者。由他们弹拨念古经,“讲那过去的事情”,耳濡目染,浸淫已久,思想难免游弋于既往,思维恐难维新。她担纲采访编写的《口述河北改革开放30年》一书,洋洋近30万字,书中20余位人物29篇访谈,全是河北政要,看题目便知其意。内容姑且不论,我欣赏的是她的一番匠心。试想,人物访谈,一人一个角度,一人一个主题,一人一个中心,构成燕赵大地改革开放之画卷,这需要通盘考虑整体构架,没有点儿功夫和功力是难以胜任的。这其间,她要注意与隔代人学会沟通,既要善于倾听,还要注意引导;既要话不离题,还要悉心观察;既要以长者为尊,还要不失己见。其中的一波三折、往复苦辛自不待言。不过,这只是政务罢了。我有所忐忑的是,唯恐她在消逝的时光里忘情于岁月的回声,身上全是他者的古老与沧桑,游离于眼前的壮丽波澜而不见。没有想到的是,过去式并没有让她的思想思维固化,更没有让时代落下,她还有着“诗与远方”的浪漫,有着少女般的诗心。

她向我求赠作品,我欣然答应,心里却想,看么?平台开阔,职业不错,阅历不浅,学养丰厚,同为文友,看么?人大凡混到这个份儿上,除了做学问的,有几个爱看书的?都自恃得很,更何况?没想到,她真的看了,看了不少。她的先生也看了,这让我很是感动。作品有人看,毁誉都是收获。

让我感动而又感佩的是,几次无意闲聊之后,她悄然为我写就《“瓜娃”的逐梦情怀》一文(编者注:该文刊发在本刊第九期“专访”),感动的是为一个朽而无用之我,感佩的是她的眼力,她的文采,她的大气,我自愧不如她驾驭文学语言的行云流水汪洋恣肆,对人的精准把握和解读。这恐怕得益于女性的敏感细腻,更多是这些年游走政要的所思所悟。夫人也是河北作家,虽然搁笔已久,读罢她的文章,忍不住连呼:“才女,才女,才女!”

还有,受她的感染启发,我又在夕阳中哼唱小曲怡然漫行,不敢自满。

她,走路,轻轻地。叩门,轻轻地。说话,轻轻地。就连那一笑,也是轻轻地。来兮往兮,清风似的悄然。可是,她的心,却时时翻卷着青春的浪花,那般清纯,那般透亮。

她是谁?她是丽荣君,省委党史研究室杜丽荣女士。

不愿称她为先生,只怕把她喊老了。□

猜你喜欢
微友卓玛题眼
卓玛,卓玛
山重水复疑“题眼” 柳暗花明现“路线”
——设计有机合成路线解题策略
仓央卓玛
琼英卓玛的诗
美丽的卓玛
分住在三层楼里的“微友”
分住在三层楼里的“微友”
花式汽车
“以摄养摄”有微友
高考数学题中“题眼”的理解与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