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一词价值观意蕴的历史流变

2016-02-27 22:35杨永志郭英楠
学术交流 2016年7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志

杨永志,郭英楠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350)



“同志”一词价值观意蕴的历史流变

杨永志,郭英楠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350)

[摘要]“同志”的价值观意蕴在古代并不明显,现代因与革命斗争及党派发展相联系而日渐明显和丰富。相近价值旨趣是国共两党互称“同志”的历史渊薮,共同价值追求是无产阶级政党使用“同志”的政治基础。“同志”从建国初开始彰显其平等、民主等价值观意蕴,改革开放以来使用范围收窄但内涵更加丰富。中国共产党继承“同志”中一般的共同价值追求之义,并凸显了该词的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拓展了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共同价值等新意蕴。

[关键词]同志;价值观意蕴;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汉语中“同志”一词的使用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说文解字》云:“同,合会也”,“志,意也”。“同”与“志”复合成“同志”后,就是意向或兴趣一致者的意思。《国语·晋语四》对“同志”也有类似解释,多指代朋友,价值观意蕴不存在或不明显。在古代西方,“同志”最早是希腊文kamara,后转化为拉丁文camarada,再由拉丁文转化为英文comrade。英文“同志”大致可分两层含义,一指战友或亲密伙伴,二指意见相同或拥有共同理想追求的人。前者不具价值观意义,只表明一种特殊社会关系,或表达一种缘分;后者具有价值指向和政治色彩。历史地看,“同志”由最初友人和生活旨趣相同者的称呼,逐渐演变为具有政治色彩、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意义的价值符号。纵观中国非血缘关系的各种称谓,与人的价值观密切联系的唯有“同志”最为典型。因而,在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有必要对“同志”一词价值观意蕴变化进行系统的历史考察。

一、相近价值旨趣是国共两党互称“同志”的历史渊薮

俄文ТОВАРИЩ(中文音译“达瓦里希”)含义与中文“同志”相近,该词早在沙俄时期就已开始流行于俄国革命党人中。十月革命前后,布尔什维克用该词称呼本党党员。有研究认为,近代日本最早将英文comrade翻译成“同志”[1],1875年前后被使用并逐步流行起来,后经成立于东京的中国同盟会将此词引进中国并在其组织内使用[2]。辛亥革命前,国民党在四川秘密建立“保路同志军”,虽然该组织的具体目标是反对清政府出卖筑路权,却表明了“同志”一词的价值取向,即他们是具有相同价值追求的革命者。其后国民党内部成员间普遍互称“同志”,孙中山更是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政治遗嘱,使“同志”一词与革命活动紧密联系,并突显出其中的价值观意蕴。

在中共历史上,“1920年,毛泽东、罗学瓒等人在通信时,也开始引用‘同志’一词”[3]。中共“一大”党纲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4]5-6这是中共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词。一大之后,这一称呼在党内逐渐普遍化。

在中国,国共两党最初使用“同志”进行党内称呼和党际互称的根源在于相近的价值旨趣。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党的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建立一个不受压迫和奴役的现代资产阶级共和国,所以“同志”意味着具有相同政治理想、政治抱负的人,这些人集结在一起,拯救中华于水火,建设现代共和国家,实现三民主义。从整体上看,国民党人在党内互称“同志”,绝不是一般朋友关系将其联系在一起,而是政治伙伴关系,是由三民主义的政治信仰和实现国家独立、追求人民主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等相同政治目标所决定的,这也正是国民党人的“志”之所在和价值旨趣。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理想与三民主义有着本质区别。“一大”党纲明确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4]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是救国救民,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共产党人使用“同志”一词的“志”之所在和价值旨趣。

1924年,在孙中山的积极推动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使得国共两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了相近的“志”,所以那时两党成员间互称“同志”具有一定的价值观基础。即便在后来合作面临破裂危机之际,共产党人对国民党人仍以“同志”相称,力求挽回局面。1927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发表《致中国国民党革命同志书》,强烈抗议武汉国民党中央作出的“分共”决定,号召革命的国民党员跟叛变革命的汪精卫集团决裂,实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革命政纲和三大政策。但当时国共“同志”关系最终未能维护,新的国民党当局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价值取向日益明显,与共产党代表广大工农利益的价值取向渐行渐远,只能分道扬镳,兵戎相见。

抗战爆发后,尽管此前国共两党武装力量处于高度敌对状态,但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两党的阶段性革命目标又马上接近一致,在条件成熟后形成了同仇敌忾、携手抗日的政治联盟。在联盟内,凡支持和投身于驱逐日本帝国主义的人,即价值取向“抗日”者,皆为“同志”。

总之,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国共两党反复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分合”现象,反目为敌时互指对方为匪,如“共匪、赤匪”和“蒋匪、白匪”,合作为友时互称对方为“同志”。究其历史根源,就在于为敌时基本价值取向相左,为友时价值旨趣相近。

二、共同价值追求是无产阶级政党使用“同志”一词的政治基础

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国际性质的无产阶级政党,但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创立同盟之初并未在这个组织内部使用“同志”称呼,包括1848年为同盟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也没有出现“同志”字样。据文献记载,1846—1848年间欧洲各国的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之间经常使用“朋友”“朋友们”这类词汇作为彼此之间通讯的称呼,其中《伦敦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给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信》就曾使用这样的表述。1848年以后,马克思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的一些讲话中多使用“盟友”“成员”来称呼党内的人员。这一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经常称呼工人们为“兄弟”。

“同志”一词开始在工人运动中使用大约是19世纪70年代前后。据考证,最早使用此词的是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埃卡留斯[5],他1869年11月14日左右就在《土地和劳动同盟告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男女工人书》中用“工人同志们”来称呼工人,但他在当月23日《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致纽约新民主会》信中使用的称呼又是“工人朋友们”,可见此时“同志”一词与“朋友”“兄弟”等词可以通用,使用率较低,属于一种表达亲近的称呼,价值取向的意义并不显著。

马克思最早使用“同志”一词是在1870年,他在9月5日发表的《社会民主工党委员会宣言。告全体德国工人!》一文中说:“我们将忠实地同我们的全世界工人同志们站在一起,为无产阶级共同的国际事业而奋斗!”[6]28这里“同志”一词与工人这个劳动者阶级联系在一起,蕴含了一定的阶级立场和价值倾向。同一时期,马克思开始使用“同志”一词来称呼党内人士,他1871年写给路·库格曼的信中就有“巴黎党内同志们”[7]599的表述。恩格斯著作中也有“同志”一词,他在1874—1875年写的《流亡者文献》中引述:“他们把欺骗同志,欺骗那个似乎是他们服务对象的人民都算作是这种可用的手段……他们准备剥削自己的朋友和同志”[6]259。这里“同志”一词用于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称呼,具有了无产阶级政治色彩和价值取向。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不仅使用“同志”频率增加,而且明确了“同志”一词的价值观意义。其中,1885年发表的《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一文中就有这样的表述:“思想一致的阶级同志间的简单的自然联系……也足以震撼整个德意志帝国。”[7]209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表明自己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使用“同志”一词自始就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布尔什维克党的前身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1898年成立之初便有成员使用了“同志”一词。此后,“同志”逐渐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称谓。列宁也使用“同志”一词,它既表明党内成员之间“志同道合”价值取向,又包含革命伙伴、阶级同伴等政治色彩,如“工人同志们!你们要记着,革命情况危急。你们要记着,只有你们才能拯救革命;此外再没有别的人”[8]3。由于布尔什维克党与工人阶级革命目标和价值追求相一致,所以列宁不仅对党内成员,对广大工人和普通劳动者也都称呼为“同志”,开了对党外政治主张相同者称“同志”之先河。同样,当时赞同列宁思想的革命者,无论是党内还是党外人士,也多在列宁名字后面加缀“同志”。

在共产国际兴盛时期,电文虽惜字如金,但“同志”一词仍不能缺少。如中共中央给季米特洛夫的电报开头即称“致季米特洛夫同志”[8]3;与之类似,在季米特洛夫给安德烈耶夫的信中,季米特洛夫称联共(布)中央书记安德烈耶夫为“同志”[8]5;在季米特洛夫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季米特洛夫称化名“徐杰”的陈潭秋为“同志”,说“徐杰等同志在10月被捕”[8]346。共产国际与各国共产党互称“同志”,同样是因为这个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同盟具有共同价值追求。

朝鲜劳动党人对“同志”一词的使用主要受苏联和中国影响。金日成开始使用此词是1930年,他在《朝鲜革命前进的道路》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同志们”[9]一词。此后,金日成文集中早期的所有讲稿均以“同志们”开头。直至当下,朝鲜国内国民之间仍然互称“同志”,其价值取向的意义非常明确。其他国家的共产党组织也大多使用“同志”一词,凡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如日共、美共、俄共、法共、英共、意共、西班牙共产党、尼泊尔共产党等,都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政党使用“同志”称呼,不但可超越种族、国家、语言、性别、职业,而且无论何时何地,被称“同志”便意味着相互间的政治见解高度一致。因此,共同的共产主义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使用“同志”的最根本政治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对“同志”价值观意蕴的历史性贡献

目前,“同志”在世界上使用范围仍较广,除马克思主义政党外,有的非马克思主义政党也在其列,但多数政党或组织使用“同志”称呼主要是借用该词本身蕴含的“志同道合”的基本价值意义。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或组织使用“同志”,共同价值追求意蕴相同,但具体的价值选择大相径庭。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内不分职务高低,一般互称“同志”,如“陈独秀同志、李大钊同志、瞿秋白同志、李立三同志、周恩来同志、毛泽东同志、刘少奇同志”等,有时因保密需要而采用化名加“同志”,如“博古同志、伍豪同志”等。这种称呼不仅代表着共同的价值追求,还在马克思主义新型人际关系革命理论观照下,使组织内部逐步形成了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新氛围。

建国初期,毛泽东认为“同志”能体现党内平等和民主,倡导互称“同志”,1959年曾专门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1963年,他在一个文件上写了一段批语,要求“将职务称号(如毛主席)一律改为姓名加同志的称号(如毛泽东同志)”,习惯称号也“一律改为姓名加同志的称号”;1965年12月,中共中央专门发出通知强调党内互称“同志”。[10]革命领袖的提倡和中央的通知让“同志”这一称呼很快家喻户晓并广泛使用,不再限于党内,逐渐泛化为百姓之间的互称,工农兵学商官医艺,男女老少都互称“同志”。“同志”代表一种新气象、正能量和进步姿态,是平等、民主、亲近的代名词,被广泛地用来彰显人民之间、党员之间的平等地位,增强个人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改革开放以来,“同志”一词逐渐失去对大众的吸引力。社会上人们不再互称“同志”,代之以“先生、夫人、小姐、兄弟”及“老板、老师、师傅、叔叔、阿姨”等称谓。“同志”使用范围收窄的同时,内涵却被拓展。1989年首届“香港同志电影节”把“同志”作为同性恋的代称后,这一特指称谓很快在港台等地流传开来。使用在同性恋者身上的“同志”一词,尽管也是表达一种价值取向,但因同性恋行为在多数国家和地区并未合法化,所以在党外使用“同志”称呼多少令人尴尬。

“同志”一词使用范围收窄并不代表这个称呼已过时,而是真实地反映出该词的价值回归。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全球化发展的当今,社会更需要一种能够代表个性的称谓或符号,将社会上所有人统称为“同志”已无法反映个人的价值倾向和行业归属,乱用“同志”甚至颇显滑稽。不可否认,尽管随着政治大环境变化和人的观念更新,共产党内开始有人喜欢用姓氏加职务来称呼对方或他人,但党内互称“同志”仍是主流,在党代会上更是没有“领袖”只有“同志”。不仅在党内,中国共产党还直称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为“同志”。在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特定意义上,“同志”并非共产党员所独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同志”价值意蕴的时代风采。

历史地看,中国共产党对“同志”价值意蕴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彰显了“同志”所隐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价值虚无”的主要特点是传统价值体系坍塌,以前被认为崇高、神圣、庄严的那些价值被认为是虚假的、不靠谱的东西;与此相近的另一种情况是“价值忽略”,即有些内含的价值未被发现或未被重视。长期以来,无产阶级政党广泛使用“同志”一词,却常忽略了“同志”关系所隐含的一些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中,“民主、平等、友爱、信赖、互助”等属于其基本的价值观,这样一些基本价值观的存在意味着共产党的同志之间还有非比寻常的特殊价值。那些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派或组织使用“同志”一词时,可以不接受“民主、平等、友爱、信赖、互助”等价值观念,因为不同党派和组织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而无产阶级政党既然选择接受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其同志关系就必须蕴含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反过来说,党内同志关系意味着不能搞一言堂和等级制,更不可独断专行、派系丛生、互不信任。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中,除了毛泽东重视“同志”称呼的这些价值观意蕴,邓小平对“同志”之称也明确表示“很喜欢”[11]。邓小平之后的几届领导人也都如此,他们的言行充分彰显了无产阶级政党使用“同志”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

第二,指明了“同志”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历史上,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通常被概括为“自由、平等、人权、博爱”等内容,它们在反封建斗争中发挥了凝聚一切社会进步力量、指引革命方向的旗帜作用。核心价值追求表述简练且目标明确,故对资产阶级革命者、对取得革命胜利意义重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它的提出也为中国使用“同志”一词指明了最具核心性的价值追求,昭示着历经苦难辉煌仍在继续追寻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更加清楚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及核心价值追求,从而有助于加强同志间的团结,坚定“同志”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减少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和失误。

第三,拓展了“同志”的共同价值内涵。我们不认同西方一些人所宣扬的“普世价值”,因为“普世价值”实际是他们这些人的“自产价值”和“特有价值”,只不过“抢注”了“普世”标签而已。但是,中国赞同人类存在共同价值,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12]共同价值新理念的提出,不仅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包容、开放、自信的气度,愿意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而且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勇于创新的自觉意识,与时俱进和恰如其分地为“同志”一词拓展了共同价值追求的时代内涵。进一步说,当今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既把党内所有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党员称作“同志”,也把世界上一切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共同价值的人视为“同志”。

[参考文献]

[1]江卫婷.“同志”一词的生命历程和其文化底蕴[J].商业文化,2011,(8):379.

[2]王枫,李树新.“同志”称谓的历史嬗变及其语义特征[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93.

[3]任光莉.“同志”一词的由来[J].党员干部之友,2014,(11):51.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1921—1925)[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5]王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第6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8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9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9][朝]金日成.金日成著作集:第1卷(1930.6—1945.12)[M].平壤:外国文出版社,1980:1.

[10]郑振乾,曹龙其.党内互称同志好[J].实践,1985,(2).

[11]蔡建军.从一则称呼的往事谈起……[J].中国人才,2013,(11下):77.

[12]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2).

〔责任编辑:余明全〕

[收稿日期]2016-03-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发展研究”(13AKS008)

[作者简介]杨永志(1957-),男,吉林九台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中图分类号]D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7-0070-04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志
同志
侯宗骐同志逝世
林向义同志逝世
OVER THE RAINBOW
FOR YOU, O DEMOCRACY
严良堃同志逝世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