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中产阶层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6-02-27 09:11代丹丹周春山张俨
世界地理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产阶层广州市特征

代丹丹 周春山 张俨

摘  要:采用1130份问卷的调查数据,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广州市中产阶层不同需求层次的社会、物质、价值观、认同和自我实现特征。研究显示,中产阶层的生理需求表现为物质条件丰富,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居住与就业相对平衡;安全需求表现为生活态度积极、生活方式多元,工作日的休闲空间比休息日的近,不同等级商品的购物空间有所不同;爱和归属感需求与尊重需求表现为主观认同感强,社区归属感与幸福指数较高;自我实现需求表现为基本实现个人理想,年轻者希望未来谋求更大的发展,年长者希望更多时间休闲与陪伴家人等。然后,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和logistic回归法,对中产阶层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发现年龄、户籍、子女数、学历、单位性质、收入和居住区位是影响中产阶层特征的七大因素,其中年龄、子女数、学历、收入和居住区位是最主要的五个因素。中产阶层的马斯洛需求层次与一般阶层相比,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结构。

关键词:中产阶层;特征;马斯洛需求层次;广州市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不断分化,中产阶层迅速崛起。据研究,目前中国中产阶层大概以每年1%的增长速度发展,中产阶层占中国总人口的23%左右,其中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中产阶层已占约40%[1],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显著力量。因此,了解中产阶层的社会构成、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基本特征,对中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尤为重要。

1  研究方法和研究区域

中产阶层(Middle Class)最早由英国学者詹姆斯·布拉德肖1745年提出[2]。他认为中产阶层是位于贵族和雇佣工人之间为数不多的商人、小工厂主和农场主群体等。这一内涵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即所谓的“旧中产阶层”。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中产阶层由原来的商人、小工厂主等转为外贸公司雇员和政府职员等[3]。20世纪50年代以来,福特主义出现,规模化生产加快了城市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西方国家的社会阶层发生了巨大变化,中产阶层迅速壮大,并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产阶层的内涵趋于复杂多元化,学者将其称之为“非体力雇员”或“白领”[4]。到了信息化社会,中产阶层不再是针对旧中产阶层或工人阶级的普通非体力雇员的集合,而变成了从事各种信息通信行业等的具有高端专业知识的阶层,即“专业新中产”[5,6]。

随着中产阶层规模不断壮大,中产阶层的特征逐渐明朗化。“旧中产阶层”是拥有财富资本、生产资料的小私有者,以经营产业利润为主,节俭保守,教育程度一般,过着独立而体面的生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与爱和归属感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新中产阶层”则以职业为载体,关注家庭生活,投资孩子教育,社会流动频繁,热衷追求较高层次的尊重需求。目前西方学者关注较多的是“新中产阶层”,一致认为“新中产阶层”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①职业构成以各级政治、经济管理、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等脑力劳动职业为主,多以薪金谋生的雇佣劳动者;②他们的物质条件较丰富,明显优于体力劳动者;③他们的生活方式、政治态度、文化偏好和价值观念,不仅与体力劳动者有明显的区别,而且在他们内部也有较大的异质性,他们追求绿色生活方式,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喜欢炫耀性、显示身份地位的商品,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对其管理有一定发言权和影响力;④他们普遍主观认同感强,即便收入低于一般水平的人也自我划定为中产阶层。每个特征之间相互关联,生活方式受制于物质条件,文化偏好和价值观念与教育、职业等有关[7-13]。

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将西方的“新中产阶层”概念引入中国,认为中产阶层是领取薪水的白领职业人员,包括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级知识分子等[14,15]。与西方中产阶层不同的是,在中国,由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组成的“旧中产阶层”并未衰退,他们与新中产阶层共同构成中国的中产阶层。学者们从社会资源配置、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地位、社会关系和社会等级等研究视角,探讨了中产阶层的生存状态、社会变迁、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等基本特征[16-22]。本文将主要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视角对中产阶层的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实地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法、多元线性回归法和logistic回归法,从马斯洛需求层次出发,对广州市中产阶层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与西方中产阶层的相关研究作对比。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23]。与一般阶层相比,中产阶层的物质条件丰富,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表现有所不同。结合中产阶层的实际情况,本文分别使用物质特征表示中产阶层的“生理需求”,价值观特征表示中产阶层的“安全需求”,认同特征表示中产阶层的“爱和归属感需求与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特征表现中产阶层的“自我实现需求”。

研究区域为广州市的越秀、海珠、天河、荔湾、番禺、白云和黄埔7个行政区,本文将其分为老城区、中心城区和郊区。老城区主要为新中国成立前的街道(包括越秀区10个、海珠区8个和荔湾区8个),中心城区为紧邻老城区的街道(包括越秀区13个、海珠区10个、天河区13个和荔湾区14个),郊区为紧邻中心城区正在进行城镇化的镇街(包括天河区9个、白云区全部、番禺区全部和黄埔全部)。数据来源于本课题组在2014年7月~10月进行的广州市中产阶层调查以及其他相关统计资料等。此次调查,是在广州市中产阶层社会分区研究确定的36个比较典型的中产阶级聚居区街道[24](其中老城区6个、中心城区21个和郊区9个),选择85个居住小区随机进行的,每个居住小区抽取总人数的2%为调查样本。调查对象为广州市中产阶层,根据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成本推算法和社会阶层比例法分别划分中产阶层的收入下线和收入上线,得出中产阶层是家庭年收入40~200万元或个人年收入17~80万元并主观认同为中产阶层的群体。调查方式为调研员现场边问边填写式,共完成问卷1200份,有效问卷1130份,剔除部分调查小区抽样比例过高、过低或不完整的样本。有效率为94.17%。问卷内容包括详细的家庭和个人信息以及中产阶层的主观认同、社区交往、生活方式、休闲活动和购物活动等内容。

2  广州市中产阶层的特征

2.1 社会特征

2.1.1社会属性:本土化、年轻化、知识化,双职工小家庭

在调查范围内的中产阶层中,拥有广州市户籍的占94.69%,这说明中产阶层呈现很强的本土化特征;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79.03%,文化程度普遍较高;30岁以下占11.86%,30~50岁占75.58%,60岁以上仅占3.27%,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中产阶层已婚比例占93.98%,育有子女的占91.50%。家庭成员为3人的占58.94%,4人或5人的分别占约17%,6人及以上的大家庭仅占3.45%,小家庭比重较大;中产阶层家庭2人就业的比例为74.34%,以双职工为主。

2.1.2职业情况:多从事三产,以中高级管理人员和私营企业主及个体户为主

问卷调查显示,广州市中产阶层从事批发和零售业(占比为18.41%)、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业(11.24%)、金融业(10.80%)、信息产业(8.85%)和制造业(7.26%)的比重较大,共占约60%,从事农林牧渔业(0.35%)的比重较小。从职位来看,中产阶层以企事业单位的中高级管理人员(53.27%)和个体户及私营企业主(21.24%)为主,两者合占约80%。从单位性质来看,中产阶层主要就职于私营企业(40.18%)、股份制企业(19.03%)、事业单位(16.81%)和国有企业(13.72%)。

2.2物质特征

2.2.1收入:个人或家庭年收入较高

个人年收入以17~40万元为主,占62.83%,其次是40~80万元(10.09%);家庭年收入以40~80万元居多,占71.06%,其次是80~200万元(24.34%)。中产阶层个人年收入是城市居民平均年收入的3.88倍以上,家庭年收入是城市家庭平均年收入的2.89倍以上。

2.2.2住房:拥有多套住房以及较强的中心城区购房愿望

中产阶层家庭100%拥有自己的住房,其中拥有2套、3套和4套及以上住房比例分别为49.73%、11.68%和1.41%。四居室及以上的占11.95%。中产阶层人均居住面积为58.50平方米,是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2.46平方米的2.6倍。

40%的中产阶层有购房需求,购房目的以改善居住质量(46.63%)为主,其次为投资增值(26.99%)和上班方便(10.84%)。购房面积以三、四居室(90~144平方米)为主,占62.37%;购别墅的意愿为10.22%。中心城区购房意愿占72.60%,其原因是中心城区住房的升值潜力大、生活配套设施健全以及交通出行方便等。

2.2.3汽车:拥有多辆中级和中高级汽车

中产阶层家庭100%拥有汽车,其中拥有2辆汽车的占39.56%,3辆及以上的占5.84%。2012年,中产阶层人均汽车拥有量为1.13辆,是城市居民人均汽车拥有量0.32辆的3.53倍。中产阶层家庭汽车以中级和中高级为主,最高价位在50万元及以上的占8.58%,30万~50万元的占29.38%。

2.2.4 居住与就业:就业多集中在中心城区,居住-就业流向以中心城区内部和郊区内部为主

中产阶层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居住和就业,所占比例分别为61.15%和54.53%,其次是郊区(占29.53%,24.02%)。中产阶层在老城区居住的比例较少(占9.32%),但就业的比例较高(21.45%)。根据表1,中产阶层居住-就业空间流向主要以中心城区内部和郊区内部流向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38.97%和19.49%,表明中产阶层的居住与就业大区域上相对平衡;其次是郊区到中心城区和老城区到中心城区交叉流向。老城区到郊区交叉、郊区到老城区交叉和老城区内部流向的比重较低,均低于3%(表1,图1)。

2.3 价值观特征

2.3.1生活价值观:看重物质条件和健康,关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问题等

中产阶层日常生活最看重的是健康和家庭的物质条件,分别占51.59%和49.73%;其次是子女教育(42.21%)、个人文化品位(37.70%)和人生价值观的追求(34.87%)。食品安全、环境保护问题是中产阶层日常生活最关注的两个话题,分别占37.35%和25.93%;其次是国内社会问题(13.01%)和反腐倡廉问题(10.27%),对体育娱乐新闻、时尚资讯或全球化动态等关注度较低,均小于5%,上述情况与中国现阶段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

2.3.2文化价值观:全球化影响消费模式及文化价值观,宗教信仰缺乏

调查显示54.25%的中产阶层认为全球化给他们的生活方式带来明显的变化,他们开始倾向于国外度假、送子女去国外接受教育以及追求生活品质等;46.28%的中产阶层认为他们的消费模式也发生了转变,在深入访谈中,我们发现中产阶层几乎都有去香港或澳门购买商品的经历,购买的商品多样,如电子产品、高档服饰、化妆品和食品等,其中有超过60%的人一年去香港三次以上,以女性居多。40.62%的中产阶层认为全球化重塑了他们的文化价值观。

中产阶层有宗教信仰的比例为21.42%,远高于中国居民10.4%的比例。其中信仰佛教居多(12.57%),其次是民间信仰(6.73%)和基督教(1.06%)。

2.3.3消费价值观:注重质量,关注环保产品,休闲活动多元化

中产阶层在购买商品时主要看重质量、品牌、价格和售后服务。为了质量或品牌,愿意付出比普通商品高的价格,这与西方学者所描述的中产阶层早期看重质量的消费方式一致[25];其次会考虑商品是否为进口产品、是否有能耗、是否有环保标志。环保理念在中产阶层中已有一定影响,70.53%的中产阶层愿意承担额外费用而选择环保产品。关于商品“是否可回收利用”或“是否由再生材料生产”或“是否含有野生、保护动物成分”等可持续因素,中产阶层在购物中并不考虑(图2),这与西方中产阶层强调可持续性,追求人文关怀、尊重和被尊重的需要有所不同[26]。

中产阶层日常购物空间范围平均为5.53公里,不同等级商品的购买空间范围有所不同。蔬菜食品类、日常用品类和家用电器类的购买范围在1公里以上,随着空间距离的不断增加而减少;高档服饰类的购物活动随着空间距离的不断增加而增加(图3)。与一般居民相比[27],中产阶层不同等级商品的购买空间均较长。

中产阶层最普遍的休闲方式是旅游度假(100%)和跑步、散步等常规运动(95.04%),每年计划旅游3次以上的占64.50%,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观光和娱乐消遣;其次是俱乐部健身、消遣等时尚休闲运动(61.24%)和保龄球、高尔夫球等运动(44.87%)。

中产阶层日常休闲空间范围平均为7.97公里,工作日与休息日的休闲空间范围差异较大。5公里以内,工作日休闲活动人数所占比重比休息日的高;5公里以上,休息日休闲活动人数所占比重比工作日的高(图4)。中产阶层工作日与休息日的主要休闲空间均是家里和公共餐饮场所,其次是商场、超市或夜市和风景区、公园绿地;此外,休息日公共娱乐场所和公共体育场所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图5)。

2.4 认同特征

2.4.1身份:身份认同感较强

被调查者认为中产阶层首先应具备较高的经济收入水平(84.51%),认为中产阶层个人年收入应为100万元以上、80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上和40万元以上的分别占17.17%、34.42%、49.29%和80.53%,15万元以上的占100%;其次是较高的社会地位(52.74%),接受过正规的职业训练和高等教育(48.58%)以及有品位的生活方式(45.13%)和较高的文化素养(45.93%);本质上应是优质生活方式的倡导者(62.83%)、国家政权的支持者(56.28%)和国家社会稳定的中间力量(54.78%),同时具有一定超前的消费观念(17.70%)。总体上,中产阶层的身份认同感较高,已形成了一定的阶层意识。76.55%的人认为自己是中产阶层。

2.4.2归属感:亲属是主要交往对象,拥有较高的社区归属感

中产阶层在日常社会交往对象中,排名靠前的是亲属(61.59%)、同事(18.32%)和好友(8.50%)。与邻里的交往较多是礼节性的见面打招呼(52.30%),经常性联系和有事再联系的占45.75%,从不交往的占1.95%。中产阶层的社区归属感较高,有归属感的占90%,其中有强烈归属感的占24.34%。

2.4.3幸福感:幸福度认同较高

中产阶层幸福感普遍较高,认为幸福的占99.38%,其中很幸福的比重最高,占54.87%;仅有0.62%的人认为不太幸福和非常不幸福。

2.5 自我实现特征

2.5.1个性:胸襟开阔,积极乐观,勇于改变

调查中,中产阶层认为自己容易接纳别人和周围世界、自己独立自主的占多数,约90%;其次是认为自己能够在情绪与思想上表达自然、充分尊重他人意见、视野较广阔、有实际的人生观、对世俗不轻易苟同且对生活环境有时时改变的意愿和能力的占约50%;仅有约20%的认为自己对平常事物不厌烦,对日常生活总是感到新鲜。

2.5.2理想与生活满意度:基本实现理想与对生活基本满意占多数

超一半的中产阶层认为自己的个人理想基本实现,36.36%的认为没有实现个人理想,但认为自己未来有希望实现的占75%,未来不清楚是否能实现的占25%。还有9.09%的个人理想不清楚。中产阶层普遍对生活较满意,其中满意的占18.18%,基本满意的占54.55%;仍有27.27%的对生活不满意,但愿意努力改变,追求满意的生活。

2.5.3未来设想:年轻者多倾向谋求更大发展,年长者多倾向休闲养生与陪伴家人

关于中产阶层的下一步计划,他们选择较多地是抽出更多的时间休闲旅游、陪伴家人(72.73%),其次是尝试新事物(63.64%)、关注养生(45.45%)和深刻认识自己、体悟人生智慧(45.45%),看书学习、提高自身能力(36.36%)也占较大比重,最后是投入公益事业(27.27%)、养宠物(18.18%)和扩大企业规模、增加收益(9.09%)等。要实现这些计划,90%的中产阶层选择了通过个人努力、与他人合作和自己的投资理财三个途径。

3  广州市中产阶层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以上对中产阶层社会、物质、价值观和认同特征等的分析,我们进一步探讨中产阶层在满足马斯洛不同需求层次的影响因素。由于高层次“自我实现需求”在中产阶层中表现较弱,本文主要探讨中产阶层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以及“尊重需求”的影响因素。文中所使用的问卷调查数据有连续型数据和离散型数据,因而我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两种方法对影响中产阶层物质、生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消费价值观和认同特征的因素进行探讨。

根据以上回归方法,我们对自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发现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10,回归方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回归结果稳健,可信度高,得出的回归结果分别见表2、表3、表4、表5和表6。

3.1 物质特征与子女数、收入和学历关联较大,与性别和户籍基本无关

本文采用家庭年收入、住房拥有量和汽车拥有量三方面衡量物质特征。影响中产阶层物质特征的因素是子女数、学历、收入、单位性质和居住区位(表2),性别和户籍对其基本无影响。(1)家庭年收入与子女数、学历和居住区位显著正相关,三者对家庭年收入的影响较大,其次是单位性质。子女数多、学历越高、就职于私营企业、居住在老城区和中心城区的家庭年收入高。(2)住房拥有量与收入显著正相关,收入越高,住房拥有量越多;与学历显著负相关,大学本科与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住房拥有量较少。(3)汽车拥有量与收入、子女数和家庭就业比关联密切。收入高、子女数多,家庭就业比大、就职于私营企业的汽车拥有量高。(4)就业地选择受居住区位的影响较大,其次是收入、性别和单位性质。与选择郊区就业相比,居住在老城区、女性、就职于国有企业的选择老城区就业的较多;居住在老城区、家庭收入较低、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选择中心城区就业的较多。

3.2 生活价值观与年龄、子女数和居住区位密切相关,与户籍和家庭就业比关联较小

本文采用三方面来衡量生活价值观:一是对家庭物质条件的看法;二是对人生价值观、子女教育和健康的态度;三是对食品安全和国内社会问题等的关注程度。中产阶层的生活价值观主要受年龄、子女数、单位性质、汽车拥有量和居住区位影响较大,受性别、户籍、家庭就业比、学历、收入和住房拥有量影响较小(表3):(1)对家庭物质条件的看法与子女数和汽车拥有量密切相关,其次是单位性质。子女数多、汽车拥有量多、就职于事业单位和股份制企业的更看重家庭物质条件。(2)对人生价值观的态度与户籍、子女数和居住区位关联密切。广州市户籍、子女数多、居住在老城区和中心城区的更看重人生价值观。对子女教育的态度受年龄、子女数、家庭就业比和居住区位这些因素的高度影响。年龄大、子女数多、家庭就业比大、居住在老城区和中心城区的更关注子女教育。对健康的态度受年龄、学历、单位性质和居住区位影响较大,年龄越大、本科学历、就职于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居住在老城区和中心城区的更加关注健康。(3)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受性别、单位性质和住房拥有量的影响较大,男性、住房拥有量较多、就职于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年龄越大的对国内社会问题关注度越高。学历高、物质条件丰富的更加关注反腐倡廉。(4)对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关注度与年龄、性别和子女数显著正相关,其次是学历和单位性质。男性、年长者、就职于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本科学历的更加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对国内政治经济局势的关注度与户籍、收入和汽车拥有量正相关,户籍在广州、物质条件较好、单位性质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居住在中心城区的对其关注度高。

3.3 文化价值观与学历和性别关联较高,与年龄和物质条件关联较低

我们采用三方面对文化价值观进行衡量:一是对培养个人文化品位的态度;二是对全球化影响的认识;三是宗教文化信仰。中产阶层的文化价值观受性别和学历影响较大,受年龄、单位性质、住房拥有量和汽车拥有量影响较小(表4):(1)个人文化品位的培养与户籍关联最密切,其次是学历、住房拥有量和居住区位。广州市户籍、硕士及以上学历、就职于股份制企业、居住在中心城区的更加注重个人文化品位的培养。(2)生活方式转变与性别、子女数、家庭就业比和居住区位关联密切,其次是学历和单位性质。男性、子女数多、硕士及以上学历、就职于国有企业、家庭就业比大、居住在老城区和中心城区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的概率较高。消费模式改变受性别、学历和收入影响较大,其次是单位性质。男性、学历与收入较高、单位性质为股份制企业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的消费模式更易发生改变。文化价值观重塑与学历密切相关,与户籍、子女数和收入关联较大。学历越高,广州市户籍、子女数多、家庭就业比大、收入较高的文化价值观重塑的概率高。(3)宗教文化信仰与性别和年龄显著正相关,男性、年龄大的宗教文化信仰比例较高。

3.4 消费价值观与年龄和居住区位紧密相关,基本不受性别和子女数影响

本文从购物行为和休闲行为两方面,采用购买环保产品、购买普通产品、休闲频率和休闲时间对消费价值观进行衡量。中产阶层消费价值观与年龄和居住区位关联密切,其次是户籍、收入和住房拥有量;性别和子女数对其基本无影响(表5):(1)中产阶层的购物价值观受年龄影响最大。日常购物距离受居住区位影响最大,其次是年龄、家庭就业比和汽车拥有量。日常购物距离居住在老城区和中心城区的比郊区的短,年龄大的较短,家庭就业比和汽车拥有量高的较长。(2)休闲频率与住房拥有量和年龄显著正相关,与居住区位显著负相关。年龄越大、住房拥有量越多、居住在郊区的休闲频率越高。休闲时间受户籍、学历和住房拥有量影响较大,其次是单位性质和居住区位。户籍为广州、住房拥有量多、学历低、就职于国有企业、居住在中心城区的休闲时间多。日常休闲距离与收入密切相关,其次是学历、住房拥有量、单位性质和汽车拥有量等。收入与学历较高、汽车拥有量多、家庭就业比大的日常休闲距离较长,年龄大、住房拥有量多、就职于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的日常休闲距离较短。

3.5 认同特征与居住区位和收入密切相关,与文化价值观关联较小

认同分为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本文使用身份认同感、社区归属感和幸福感三方面来衡量。中产阶层的认同特征受年龄、户籍、收入、居住区位和消费价值观影响较大,受家庭就业比、文化价值观和生活价值观等影响较小(表6):(1)身份认同感与性别、物质条件和消费价值观关联较大,其次是年龄、户籍、学历和单位性质等。男性、非广州户籍、大专及以下学历、就职于党政机关、股份制企业、物质条件较好、日常休闲距离近、居住在郊区的身份认同感强。另外,关注人生价值观的身份认同感强,关注子女教育、反腐倡廉和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身份认同感低。(2)社区归属感与年龄、户籍、子女数和居住区位密切相关,其次是单位性质、收入和生活价值观等。年龄偏大、广州户籍、子女数较多、就职于股份制企业、居住在郊区的社区归属感强。另外,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有宗教信仰、日常购物与休闲距离较短的社区归属感强。幸福感受学历、收入、住房拥有量、居住区位和生活价值观等影响较大,与年龄、性别、户籍和子女数等基本无关。学历高、收入多、就职于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居住在老城区的幸福感强。另外,看重家庭物质条件、关注食品安全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局势、注重个人文化品位培养的幸福感较强。

以上表明,收入是影响中产阶层认同特征的重要因素,户籍对社区归属感影响最大,学历、生活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对身份认同感和幸福感影响较大,居住区位与社区归属感和幸福感关联密切。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成熟,中产阶层得到快速发展,与一般阶层相比,中产阶层有较高的学历、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是一批积极向上、文化程度高的中青年人,由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专业及科研人员等新中产阶层和私营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等旧中产阶层构成。他们追求健康生活,重视子女教育,关注社会问题,身份认同感强,幸福指数高,多数基本实现个人理想,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居住-就业空间流向以中心城区内部和郊区内部为主。子女数、收入、年龄、居住区位、学历、户籍和单位性质是影响中产阶层物质、价值观和认同特征的七大因素,不同的因素对中产阶层特征有着不同的影响(图6)。

(2)与西方中产阶层相比,中国中产阶层在构成、教育水平、物质条件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相类似,在生活方式、政治态度、文化偏好及价值观念等有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①购买绿色产品和可持续性产品是西方中产阶层推崇的消费方式,他们认为通过消费这些产品展示出一定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中国中产阶层已有一定环保意识,但实际中更注重质量、品牌和价格,可持续性产品考虑较少。②与西方中产阶层追求人生价值观和个人品位不同,中国中产阶层处于初级阶段,仍比较关注家庭物质条件和健康。③西方中产阶层具有独特的文化偏好和价值观念,中国中产阶层还未形成明确的文化价值观。

(3)与一般阶层相比,中产阶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爱和归属感需求”与“尊重需求”占多数,“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比重较少,“自我实现需求”相对较多,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结构(图7)。

参考文献:

[1] 陆学艺.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3):1-12.

[2] Bradshaw J. A scheme to prevent the running of Irish wools to France: and Irish woollen goods to foreign countries[M]. Michigan: Gale Ecco, 1745.

[3] Lederer E, Marschak J. The new middle class[M]. State Department of Social Welfare, 1937.

[4] Mills C W. White collar: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e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1.

[5] Perkin H. The third revolution: professional elites in the modern world[M]. London: Routledge, 2002.

[6] Onoue M. Interpretative freedom and new combination: the way in which the “middle class” has been narrate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Japanese Sociology, 2010,19(1):99-111.

[7] Banerjee A V, Duflo E. What is middle class about the middle classes around the world?[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08,22(2): 3-28.

[8] Solimano A. The middle class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M]. New York: ECLAC Paper, 2008.

[9] Rebecca M. Blank. Middle class in America[R]. Washington: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2010

[10] Lora E A, Fajardo J. Latin American middle classes: the distance between perception and reality[R].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Working Paper, 2011.

[11] Gilbert D. The American class structure in an age of growing inequality[M]. New York: Sage Publications, 2014.

[12] 边艳,周春山,张国俊. 西方国家中产阶级研究进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34(4):517-525.

[13] 钱洛阳,朱海森. 西方国家 “绅士化” 研究进展综述[J]. 世界地理研究, 2008,27(4):66-70.

[14] 周晓虹. 中国中产阶级的沉浮: 自变量与因变量——中产阶级与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J]. 探索与争鸣, 2008(7):8-10.

[15] 边艳,周春山. 中国中产阶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述评[J]. 热带地理, 2014,34(1):108-115.

[16] 张宛丽. 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特征[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4: 9-11.

[17] 李春玲. 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J]. 中国人口科学, 2003,6(5):25-32.

[18] 刘精明,李路路. 阶层化: 居住空间, 生活方式, 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J]. 社会学研究, 2005,3:52-81.

[19] 刘欣.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J]. 社会学研究, 2008(6):1-14.

[20] 刘毅. 中产阶层消费结构变迁及特征——基于珠江三角洲城镇住户调查的分析[J]. 经济学家, 2008(3): 86-91.

[21] 李培林,张翼. 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 认同和社会态度[J]. 社会, 2008,28(2):1-19.

[22] 吕大乐,刘硕. 中产小区: 阶级构成与道德秩序的建立[J]. 社会学研究, 2010,6:25-40.

[23] Maslow A H.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43,50(4):30-37.

[24] 边艳. 转型期广州市中产阶层居住空间分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 广州:中山大学,2015.

[25] Murphy K M, Shleifer A, Vishny R W. Income distribution, market size, and industrializ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9, 104(3):537-564.

[26] Schmidt V H.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societal modernization: global trends, regional variations,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ility[M]. The New Middle Classes, Springer Netherlands, 2009:29-47.

[27] 柴彦威,翁桂兰,龚华. 深圳居民购物消费行为的时空间特征[J]. 人文地理, 2005,19(6):79-84.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middle class in Guangzhou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Maslow'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DAI Dan-dan, ZHOU Chun-shan, ZHANG Yan

(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for Urbanization and Geo-simulation,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China)

Abstract: Middle classes in Chinese metropolitan cities have become important social groups, and have increasing influence on urban transform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Therefore, it become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middle class. Firstly, using the 1130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on the basis of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we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society, substance, values,identity and self-actualization of middle class in Guangzhou.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hysiological needs of middle class is manifested as high income and wealth, mainly working in the central district and their jobs-housing relative balance; the safty needs of middle class is presented as they feel optimistic about life, have diversified lifestyle, their recreational space of working day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weekend day, and the shopping space for purchasing distinct goods is different; the love or belonging needs and esteem needs of middle class are expressed as they have strong subjective identity and higher happiness index, as well as the self-actualization needs is denoted as they basically realize personal ideal, and younger want to seek greater development, elders want more time to recreation and to accompany their families. Secondly, 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e find that the several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age, residential location, income, number of children, education, hukou and nature of the unit. Of all the factors, age, residential location, income, number of children and education are five main factors. Then, compared with the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of the ordinary class, that of middle class presents the spindle structure , namely “small at both ends but big in the middle”.

Key words: middle class; characteristics;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Guangzhou

猜你喜欢
中产阶层广州市特征
麓湖春天观景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前锋小学作品集
抓特征解方程组
“被中产”?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
171万人跻身中产阶层
谨防中产阶层由“敏感”转变为“愤怒”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