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作业中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2016-02-28 21:28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教学研究室梁晓萍
新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作业语言语文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教学研究室梁晓萍

在小学语文作业中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教学研究室梁晓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表述强调了课程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作业训练,必须围绕这一根本点来进行,以互动式作业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用情景说话作业启发和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作业中积累语言素材,使学生在演练性作业中增长语言能力。

小学语文作业语言文字运用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积累素材

语文作业是语文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学习活动,具有目的明确、组织系统、指导性强的特点,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集中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有助于教学对象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语文学习能力、学生语言智能及知识技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策略之一。语文作业尽管式样繁多、千变万化,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作业训练,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根本点来进行。那么,在教学实践中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操作呢?

一、以互动式作业激发学生主动运用语言的能力

所谓互动式作业,就是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或学生与家长等互动配合,进行语文练习。这种练习对刺激学生的主动记忆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十分有效。

例如,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学生识字写字时,若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反复抄写,学生必会感到疲累,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如果指导学生在初步读写认识的基础上,把生字制作成生字卡,然后拿去考考他的朋友或家人,并当小老师去教他们,效果就会好很多。学生都有“向师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似乎与生俱来的崇拜和模仿心理。要当“小老师”去考别人、教别人,学生在制作生字卡片时就会认真地把生字读准,写正确;他在“考”、“教”别人时,会极力模仿老师的语言;当别人有问题时,他得自己组织语言解答。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自觉学习,课后能主动重温所学知识。如学习“碧”字后,学生回家学当“小老师”跟父母的互动中,就会积极回忆并再次念出教师传授的儿歌“有个王姑娘,穿着白衣裳,坐在石头上。”如果“学生”无意或有意把“碧”写成左右结构,“小老师”会按教师纠正学生的方法纠正:“记得,石头要够大哦,才能坐稳穿白衣裳的王姑娘哦。所以下面的‘石’字要写大些。”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和表达,就包装进一个有趣的游戏中。当“小老师”带来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识字的游戏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识字变得快乐而轻松,学生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识字目标。更重要的是在与他人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激励和锻炼了学生主动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促进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用情景说话作业启发和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

我们常见很多小学生用词造句,常常是干瘪瘪的一个短句子。虽说不算错,但缺乏想象力,毫无鲜活生动之感。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这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较弱。语言思维不发达,语言表达必定不畅。其实,学生的语言想象力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情景说话作业就是一种很好的语言思维训练方法。

所谓情景说话作业,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某个情境当中去想象和表达。“情景”从何而来?从生活中来。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才有生命力。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陈毅探母》一课,要求用“一边……一边”造句。一开始,很多学生只会说“我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我一边走路,一边听音乐”之类的简单的“典型化”的句子。对此,我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引导:“能不能想象一下,你是在什么情况下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的?你为什么会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的呢?”“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一边走路一边听音乐呢?”这里提示了学生联系生活的情景来说明动作发生的情况。于是,学生说出的句子就丰实灵动得多了。如,“周末在家里看电视,我学着电视里面的表演,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六一儿童节那天,我和几个小朋友在公园里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玩得可开心了。”“我喜欢听音乐,常常在回家的路上一边走路一边听音乐。”

三、让学生在阅读作业中积累语言素材

阅读,是人类学习知识的重要方法,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可以说,没有阅读,语文教学就失去了生命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之一。

1.引导学生多读书。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识字水平,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读课外书籍,广泛摄取知识营养,博百家之长,促自身成长。比如,一二年级,可阅读儿歌和简单的图文故事,如当今备受推崇的绘本就是很好的读物;三四年级,可阅读童话和带连环画的故事类图书;五六年级,则可读一些较长的现代或通俗版(简略版)的古代书籍。学生唯有通过大量的阅读作业,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真正提高其运用语言的能力。

为了引导学生多读书,我将新教育团队精心打造的《小学生阅读书目》编辑复印给每一位同学,让他们对应书目,记录自己的阅读书目,定期组织开展学生个人阅读书目评比,表彰阅读量大的学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2.指导学生读好书。好书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修养,当然也能给学生提供优美语言的养分。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社会上的图书林林总总,良莠不齐。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因此要善于指导学生读健康的、富有知识性和艺术价值的书籍——好书。大量的绘本和经典儿童读物,都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如伟大的美国艺术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绘本《爱心树》、《失落的一角》,日本著名鼠小弟系列绘本等,都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好材料。

3.开展班级同读活动。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读整本的书,不仅可以练习精读、速读,有利于养成好的读书习惯;还可以进行各种文学知识与文体阅读的训练;学生阅读的心理会更加专一,阅读效果也会更好。它可以收‘一石多鸟’之效。”

我借助班级家长微信群,开展《蓝鲸的眼睛》课外同读活动,并把这个活动作为班级最重要的课外作业。《蓝鲸的眼睛》一书作者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冰波,这本书的文字非常优美,故事情感浓郁,带着淡淡的忧伤,是非常适合学生同读的作品。每天晚上八点半,我们准时在微信群里开展朗读活动。我将文字做成一张张图片,图片上的文字的朗读时间一般在150字左右,朗读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蓝鲸的眼睛》一书,一共12000字,我们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坚持每天同读一分钟。通过这样的课外作业,既调动了家长、学生同时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朗读能力也轻松地得到了整体提高。

4.坚持开展读书笔记展示活动。要教育学生以书为师,以书为友,做阅读学习的有心人。好书之中有许多优美的语言和饱含思想哲理的句子,充满着艺术魅力,这些名言名句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经过多少年也不会失色。要求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阅读中把这些美言、名句或自己喜欢的语言片段摘录下来。日积月累,学生就会拥有一座语言精品的宝库,从而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

四、使学生在演练性作业中增长语言能力

中,通过自己担当的角色,体会人物的表情——“脸色苍白、心提到嗓子眼上”,动作——“轻轻吹熄、慢慢站起来”,语言——“晚上这么黑,多点支蜡烛也好嘛”等,不仅能深读文本,理解文中人物“担心”的内心活动和“机智”的品质,发现隐藏在文字里的“真相”,从而体会文中的表现手法,并且通过“演”来将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外化展示,使之实现文我交融,在表演过程中学习、体验语言表达,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适时开展主题读书交流活动。比如,组织开展“聚焦人物”主题读书交流活动,要求学生交流文本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并用事例加以证明。这样就“逼”着学生去认真读书,深入了解文本人物性格特征,理解“通过具体事例或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写作手法。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通过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将人物的性格特征及表现点尽可能地描述出来,不仅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得到了锻炼,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样就达到了语言材料的深层内化和运用训练的目的。

布置“玩、说、写”一体化作业不失为好方法:

(1)只有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和精神需求的材料,学生才乐于表达,善于表达。这种材料哪里来?组织学生“玩”,在“玩”中观察、体会。给低年段的孩子组织“我会给课文画插图”等活动,组织中高年段的学生开展类似快乐大本营的“快乐传声筒”等活动,提供现成素材,解决无话可说的难题。再让学生“说”,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生不会说,教师提供词语、句式等支架围绕“好玩、有趣、启发、感动”等中心讲清楚事件或人物。教师再通过“追问”等方式,指导学生说具体,说形象。如这样追问:“哪些动作让你感动?为什么让你感动?你当时是怎样想的?……”没有素材就没有内容,但是素材毕竟不等于内容,所谓学生无话可说,主要不是没有素材可说,而是有了素材不能具体展开说。

(2)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越说越具体,讲述过程中就完成了一篇记叙文,只不过是“口头”形式,不是“书面”形式。这样的实践性口头作业,不仅可培养学生良好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交际的能力。学生言之有物,下笔就“有神”了,能当堂完成“写”的作业。

总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作业必须为实现这一目的服务。只要结合实际,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认真实施,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语言运用,是一个将积累的语言材料经大脑思维转化为外部言语的过程,它不仅取决于知识和语言材料的积累,还受到说话人的经验和心理素质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是需要不断实践锻炼的,多做演练性作业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可试用以下方法:

开展课本剧表演。如学习《半截蜡烛》,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将课文改成剧本,学生自由组合演一演。学生在排演

[1]赞可夫著,杜殿坤等译.教学与发展[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2]施茂枝,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作业语言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作业
我有我语言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