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先锋队为载体,推进学校的科研写作

2016-02-28 22:58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王永林
新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先锋队先锋队员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王永林



以科研先锋队为载体,推进学校的科研写作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王永林

“科研兴校”,“写十年教案,不如写一年教学反思”,“科研写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耳熟能详,深知其深刻内涵。但如何有效地激发老师们的科研热情,提升学校的科研氛围,提高教师的科研写作水平呢?我校以科研先锋队为载体推进学校科研建设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进退自由的团队更易获得认同

真实的科研需要发自内心的需求。先锋队需要在形式上保持灵活,对参加对象要保持进退的自由,用活动内容吸引教师。“您还在羡慕别人发表那么多文章吗?您还在感叹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成长的目标有点迷茫了吗?加入科研先锋队吧!也许您不知道辛苦写出来的稿子投到哪个杂志合适,也许还在为知网下载文章感到不方便,科研先锋队可以帮助您!或许您担心您写作的功底,或许您顾虑工作繁忙,老队员可以告诉您,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适合每一个人成长……”这段文字有点像电影上的外国征兵宣传,也有点像大学社团的招募广告。没错,这就是科研先锋队的报名宣传海报,它挂在学校的内网,想参加的老师只要在下面填上自己的个人信息跟帖就可以。没有资格审查,没有台阶要求,没有名额限制。“奴隶是造不出金字塔的”,行政的强行命令,很多时候反而会让科研成为一种负担,失去它本应有的魅力。老师们潜意识里都有积极向上的心,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它们的积极性。

二、身边的达人榜样更能激发自信

每年新一届先锋队成立的那一天,都会邀请学校的科研达人讲述自己成长的经历。达人们把自己发表的样刊搬到了会议室,看着那摞得有半人高的杂志,现场“哇”声一片,视觉冲击力带来的是精神上的震撼。听着身边的人讲述发表第一篇文章的经历,欣赏大量阅读所带来的教育视野,聆听笔尖下的智慧让思维碎片成形的经过,不由得感叹“人是思想的芦苇”!一句“五年前,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一篇文章没有。我做到的,你们也一样可以做到”让队员们热血澎湃。接下来自由提问的互动环节立刻热闹起来,“你用什么时间写作?”“你写作的点是从哪里来的?”“怎么知道杂志需要什么样的主题?”“哪些杂志是不收费的?”“你能共享一下投稿的邮箱吗”……原定四十分钟的会远远不够,于是讨论从会上延伸到会后,从上班时间延伸到下班后,从办公室拓展到QQ群、微信圈。科研处干脆在内网开辟了一个专栏——“身边的科研达人”,栏目介绍上写着:“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和我们一起备课、上课、辅导、作息……她们看到的,我们也看到,他们想到的,我们也能想到,他们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只要我们做个用笔思考的有心人。读一读她们的文章,一定会有所启发,研究你的教学内容,观察你的教育对象,用笔记录下属于你和孩子们的幸福故事,起程了,目标就不会远……”

三、菜单定制式的培训更显效果

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每年要完成多少学时的培训。其实并不是老师们不思进取,而是觉得所谓的培训对自己没有多少帮助,就成了负担。根据老师们的建议,先锋队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从教育随笔、教学案例、教育教学论文,分主题定期开展研讨活动。以教育随笔为例,先后进行了例文解读、杂志栏目分析、写作点积累、我的教育故事、投稿的那些事等系列专题。首先从优秀杂志上找来好的教育随笔让老师们审读解构。在深度阅读中队员们明白了一篇好的教育随笔一般会有一个让人身临其境的故事,有一段深入本质的思考分析,还会提炼出解决一类问题的智慧。渐渐地老师们发现这样的事例自己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文章自己也能写。于是,每月一篇作业,按时发到指定邮箱,每个月写好后,请高手点评。从写作点的选择到题目的拟定,从内容的删减到文字的排版,从投稿方式到适合杂志的选择都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因为所培训的内容是老师定制的,也是她们所需要的,所以每次活动都没有人缺席,每次活动都听得格外认真。有时候有些队员的文章指导得不够详细,她们还会追到办公室再进行请教。于是,每月一次的先锋队活动有了宗旨:“带着问题来,带着思考走。”先锋队活动也有了保留节目:好文推荐、发表经验分享、问题交流、队员作品点评……为了让队员们尽快实现零突破,科研处专门搜集了各种教育杂志的征稿信息,征稿主题往往也代表着教育的一种当前热点,有很强的针对性。活动时老师们也乐于把自己遇到的问题拿出来讨论,“一年级孩子老打小报告怎么办?”“我们班有一个孩子每天都缠着我给家长打电话表扬他”往往一位老师的一个教育话题,经过大家的讨论分析,丰富完善,不仅提高了教育教学技巧,文章也已经成形。人们常说“从零到一的距离,通常会大于从一到一千的距离。”科研写作也是这样。一旦有第一篇作品发表,产生的激励动力,很快会有第二篇和第三篇,从心理学上讲,这种正向路径依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吸纳与分享的循环更有影响

先锋队员的科研写作水平提高了,科研热情高涨了,怎么影响身边的同事,推动全校的科研氛围呢?首先科研处会在学校的每周工作轮值表上对本周优秀的先锋队员进行表扬,树立榜样;其次哪位队员有新文章发表,立刻拍照在先锋队QQ群里传阅,一个个竖起的拇指,送上的鲜花,鼓励了自己,激励了队友。同时在学校的内网“科研达人”栏目,附上队员们发表的文章,让全校老师阅读。三是定期召开备课组分享会,让先锋队员在备课组活动的时候进行写作经验分享;四是举行全校性的科研活动现场,让老师们了解先锋队员的活动情况,产生积极的科研向往。内蒙古10多位挂职副校长、甘肃国培班的学员,参加了先锋队“笔尖下流淌的智慧”、“做思想的芦苇”的现场活动,他们赞不绝口,活动结束后不停地要先锋队的各项资料。先锋队员不仅是吸纳的树,也成了分享的源。

五、多样分组的活动催生更高效率

随着科研先锋队队伍的不断壮大,人数达到50人以后,活动的效果打了折扣,一方面这么多人一起活动,互动的效率低,发言率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占学校三分之一的人一起活动,给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带来影响,增加了调课的难度。在老师们的建议下,将先锋队分成了文科组、综合组分期活动,后来活动过程中年轻的老师表示,他们还希望成立一个工作3年以内的组,于是一些成长起来的老队员,成了她们的负责人,一批科研骨干悄悄地成长起来了。

六、学校必要支持让发展更有后劲

为了支持先锋队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学校制定了系列鼓励政策。为了让先锋队员们方便查阅资料,学校给每一位队员购买了知网卡、为每一位队员订阅了一份自己喜爱的教育教学杂志;为了队员们便于参加论文竞赛、学术交流,先后将队员发展为中国教育学会、江苏省教育学会的会员;每逢有学习活动,优先安排先锋队员参加……学校的政策是一个导向,是一个立场。全校老师都感觉到学校对科研的重视,校园的科研氛围悄悄地,渐渐地浓厚起来。

学校的科研先锋队成立五年来,已经由最初的10个人发展为60多人,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全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杂志发表文章370多篇,有450多篇文章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学校共有教职工150人),其中先锋队员发表、获奖文章平均达6篇以上,多名队员被评为区、市科研骨干教师称号。先锋队的性质也由最初的指导科研写作慢慢地变成了书友会、笔会、课题研究会、科研协进会。学校也在2015、2016年分别获得了区“科研型学校”、市“科研优秀团队”称号。

作者简介:(王永林,苏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特级教师后备高研班成员,曾荣获六次省、市、区小学语文优课竞赛一等奖)

猜你喜欢
先锋队先锋队员
大同市文联、市文艺创研中心党员先锋队下沉社区疫情防控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彰显高校师生党员先锋队特性的路径探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打造文化游乐综合体先锋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