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新闻类作品教学研究

2016-02-28 22:35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课标新课标高中语文

侯 艳

(四川广元广播电视大学,四川 广元 628017)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新闻类作品教学研究

侯 艳

(四川广元广播电视大学,四川 广元 628017)

本文从高考试卷中的新闻、教材中的新闻、新课标中的新闻以及课堂上的新闻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新闻类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新闻编排比例增大,新课标对新闻类作品的教学要求是中肯合理的,但是由于高考考查得比较浅显,因此高中语文的新闻教学存在简略化、习题化问题。这将直接影响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最后,以特级教师赵谦翔开创的“东方时空”新闻教学课取得的巨大成功为经典案例,论述新闻类课堂教学大有可为的观点。

新闻类作品;语文教学;新课标

当今世界每天都在发生新闻,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新闻。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的新闻信息超过100亿条。对于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中学生来说,每天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新闻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手机、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各种交友平台等媒体,时刻在吸引着他们的眼球,刺激着他们的兴奋点,同时也考验着他们辨识真伪、快速掌握要点的能力。同时,新闻类作品的教育价值也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

一、教材中的新闻类作品

曾经的中学语文教材存在与时代生活脱节、社会信息量少的弊病。许多中学生高中毕业后仍缺少起码的新闻写作常识。高考试卷中开始出现新闻题材的考查试题,反映出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于是,修订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新闻题材篇目也就成了顺应形势之举。

其实,在早期高中语文教科书中,也曾经编入2篇新闻作品,1篇是事件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1篇是人物通讯——《寻找时传祥》。(高级中学课本《语文》[M].1983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同时,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2篇消息的名篇编入了教材,它们就是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这些“经典”新闻类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带有浓厚的政治教化色彩。这些作品,承载着表达时代声音的任务,时代意义大于艺术目的。“纵观我国20世纪以来语文教科书历史的变迁,可以清楚地看到两种支配教科书选文的思想——重艺术和重时代的思想”。[1]这两种思想一直以来都是此消彼长,彼此交叉的。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是目前国内高中语文教材的“正统”版本,它是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在之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与之前的教材相比,它将以往设置在初中课程中的新闻作品集中选编在必修一第四单元中。这个单元就是新闻与报告文学单元,共编入4篇作品。分别是《别了,“不列颠尼亚”》(消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消息)、《飞向太空的航程》(通讯)和《包身工(节选)》(报告文学)。

综合考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选情况,可以看出新闻类作品在整个高中阶段不再只是仅有的2篇,而是增加了编选数量。必修教材增加到4篇,选修教材数量达到23篇,涵盖了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学生阅读量大大增加;因为编入数量增加,于是有了专设的新闻单元;体裁也更多样化,除了以消息和通讯为主,还兼有少量报告文学和人物专访,还加入了广播电视消息、特写、社论、短评以及评论员文章;选编的主题内容更是发生了重大变化。“1977年以来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对课文解读的限定和束缚总体呈弱化趋势。……范文主题分布由政治、革命中心向自然、生命中心……调整。”[2]新课改后的教材有关新闻类作品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与国计民生、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历史政治、国家民族和人文社会等几个类型。因此,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与过去的高中语文教材版本相比,改编后的新教材有关新闻教学版块的面貌得到了极大改观。

按照顾黄初、顾振彪的论著所言,“选入的新闻作品应该以卓越的思想和见解启迪学生,以精确流畅的语言为学生提供示范,同时也能够多角度地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3]新课标下的新编语文教材正是如此,既满足了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社会新形势的需要,又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思想,又彰显了以人为本与开放求实的教育理念,是我国语文教育与时俱进、厉行改革的重大表现。

教材编写者将新闻类作品大量引入中学语文教材,其目的在于提高中学生的新闻素养。教育研究者已经发现,中学生具备良好的新闻素养,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贴近生活,适应现代社会,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起着奠定基础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新课标中对新闻类作品的表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是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的最权威文件。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标》对新闻类作品的教学和评价有什么样的表述和要求。

《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是从阅读和评价两个层次来提出要求的。

《课标》将中学生阅读类别分为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三种。近几年,高考试卷中涉及的实用类文体主要包括新闻、消息、传记、访谈、报告文学、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新闻属于实用类文体中的一类。语文教材中的新闻、传记、访谈、报告文学等都包括在大新闻范畴之中。

《课标》要求中学生“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4]

通过阅读,中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4]

对选修教材中的新闻类作品,《课标》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要“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实用文体的语言风格、格式等特征,学生只需作基本的了解。”[4]

对选修教材中的“新闻与传记”的评价,《课标》作了专门的要求:“重在评价学生是否关心国内外大事,是否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并能准确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评价学生能否运用多种形式写作简短的新闻并关注其效果反馈,能否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否具有良好文风。”[4]

《课标》对新闻类作品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是合理中肯的。通过研究,可以感知到新闻类作品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价值。通过新闻类作品的教学,学生可以在课内学到有关新闻体裁阅读和写作的基础知识。而在课外的新闻阅读与实践活动,则可以使得对新闻采访、编辑和写作有兴趣的同学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他们提升语言素养、增强探究能力、提高社交技能、习惯独立思考。因此,可谓是“功德无量”。

三、新闻类作品的教学现状

在高中学习阶段,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遇到阅读选考题一般都会选择“实用类文本阅读”。因为教师和考生都认为,实用类阅读文本条理清晰,观点鲜明,答案一般都在文章里可以找到,答题时不容易答非所问,好拿分。有些高三复习教师只让学生做实用类阅读题,也只讲这一种文本阅读题型。而“文学类文本阅读”虽然文字优美,富有意蕴,学生喜读乐学,但是答题时需要多角度思考,不好把握主旨,解题时容易跑题,于是大多数考生选择避开。

那么,语文教师是如何进行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的呢?考查方式决定了教学方向。或许是囿于新闻体裁专业性较强的原因,高考对新闻类作品的考查范围显得有些狭窄,偏于实用性考查。这就直接影响到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和课堂设计。

四、新闻教学大有可为

教育的方向不是分数。教材编写者将优秀的新闻类作品编入高中语文教材一定不是为了只让学生快速拿分。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课程目标,才是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需求。

《课标》明确地表示,“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变革学习方式,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吉林省吉林市毓文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借助新闻教学走到语文教改前列的实践者。

深感此前“自己累得贼死地画重点、抄答案、满堂灌、死背书与期待中的成绩不符”的赵谦翔老师,终于在1993年喊出“再也不能那样活”。他大胆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进新闻。他别出心裁地开设了一门“《东方时空》感悟”课。每天早晨7∶00,师生共同阅读中央电视台创办的电视新闻杂志《东方时空》,并且收看《早间新闻》和《时空报道》。赵老师将这个称为“无字之书”。他给学生每天1小时、每周4小时的天下事、身边情,两个班的学生还给他的是每周90篇观后感。学生越写越来劲,越写越精彩,作文水平发生了惊人的变化。1996年,省教育局到班级验收教改成果,全班同学人人即席赋诗,精彩纷呈。一首命题限时诗《窗中画》,当即令满座震惊,被推为上品。

1996年,他实施第二轮教改。他继续以《东方时空》为教学媒介,让学生在班会课上说、写。同时,加入“有字之书”扩展式教学——古典诗文鉴赏课、现代文学精品课。赵老师说,他将“东方时空”这本无字书搬进课堂,是借无字书读懂有字书。新闻又给他和学生带来了轰动效应。1999年高考,赵老师的班级语文成绩平均112.9分,名列全省第一。[5]

赵谦翔老师的成功案例启发我们,是新闻给学生们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源头活水,才使得他们茁壮成长。只有打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真正营造起“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才能真正有助于青春期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样的语文课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

新闻在语文课外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天地。黑板报、墙报、记者团、校报社团、记者站、运动会新闻广播站、校园广播站、电视台、社会调查、新闻采访……无一不是闪耀着新闻的光芒。只要语文教师认识到新闻中潜藏着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动脑筋、活学善用、读写结合,就一定能发挥出新闻应有的教育价值。

新闻课堂教学大有可为。

五、结语

新闻类作品的课程改革滞后于小说、散文等文学类作品的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轻视新闻教学的现象。但是,教材编写者与教育研究者已经意识到了新闻的教育价值。本文从高考试卷中的新闻、教材中的新闻、新课标中的新闻以及课堂上的新闻四个方面分析了新闻类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新课标对新闻类作品的教学要求是中肯合理的,但是由于高考对新闻类作品的考查比较浅显,因此影响到了高中语文教学,其存在简略化、习题化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中学生对新闻阅读和学习的兴趣,也限制了学生未来在新闻领域,甚至是多个领域的发展。最后,以特级教师赵谦翔开创的“东方时空”新闻教学课取得的巨大成功为经典案例,论述了新闻类课堂教学大有可为。高中语文的新闻类教学研究尚属薄弱领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教育实践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以促进新闻类作品教学的改革步伐。

[1]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4.

[2]杨孝如.1977年以来中学语文教科书对课文解读的影响论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7(1):109.

[3]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6,36,38,21.

[5]李彦春.用绿色语文引领诗意人生[N].北京:北京青年报,2004-04-24.

G633

A

1674-8883(2016)16-0333-02

侯艳(1969—),女,四川苍溪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课标新课标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近三年全国课标卷Ⅰ历史选择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