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后中医证型的相关影响因素

2016-03-01 05:41张军峰杨亚平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医证型临床特征食管癌

王 瑞,张军峰,2,詹 瑧,2,杨亚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江苏 南京 210023)



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后中医证型的相关影响因素

王瑞1,张军峰1,2,詹瑧1,2,杨亚平1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江苏 南京210023)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前后中医证型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在放化疗前后,分别对120例食管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多项多类Logistic回归分析考察中医证型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放化疗后,食管癌患者痰气互阻型由34.2%减少至10.0%,血瘀痰滞型由37.5%减少至30.0%,阴虚热毒型由25.8%增加至40.0%,气虚阳微型由2.5%增加至20.0%,放化疗前后中医证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前食管癌患者中医证型与KPS评分、骨髓抑制分级和原发部位有明显相关性(P<0.05),放化疗后食管癌患者中医证型与KPS评分和原发部位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前后中医证型具有明显差异,KPS评分、骨髓抑制分级和原发部位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食管癌;中医证型;临床特征

食管癌,中医称之为“噎膈”“膈噎”“噎塞”等,在中国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危害性,其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化疗、放疗均可引起一定的毒性和不良反应,中医药对减毒增效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对放化疗前后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尚少,积极探索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对食管癌放化疗术后辨证论治甚为重要。本研究对120例食管癌放化疗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进行分析,探讨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前后中医证型的相关影响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本研究病例来自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江苏省中医院肿瘤科患者,共120例。年龄47~82岁,平均年龄(65.62±7.62)岁。

1.2中医证型诊断标准根据周岱翰[1]主编的《临床中医肿瘤学》中食管癌章节,将食管癌中医辨证分型为痰气互阻型、血瘀痰滞型、阴虚热毒型、气虚阳微型。

1.3骨髓抑制分级标准采用WHO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级标准[2],本研究主要观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变化。Ⅰ度: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计数<4.0×109/L;Ⅱ度:WBC计数<3.0×109/L;Ⅲ度:WBC计数<2.0×109/L;Ⅳ度:WBC计数<1.0×109/L。

1.4纳入标准①住院接受放化疗的食管癌患者;②有明确的病理诊断;③卡氏日常生活能力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 KPS)≥60分;④放化疗前外周血WBC≥4.0×109/L;⑤能进全流质饮食。

1.5排除标准①具有严重心、肺、肝及肾功能损害;②食管穿孔形成;③中途放弃治疗;③失访或数据不完整者。

1.6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双盲录入全部数据,核对并经逻辑检查以保证数据录入无误,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以α=0.05作为显著性水准。

2结果

2.1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前后中医证型的交叉分布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前后比较,痰气互阻型由34.2%减少至10.0%,血瘀痰滞型由37.5%减少至30.0%,阴虚热毒型由25.8%增加至40.0%,气虚阳微型由2.5%增加至20.0%。放化疗前后中医证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76,P=0.000)。见表1。

2.2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前后中医证型的相关影响因素分别以食管癌放化疗前后证型为因变量,以原发部位、病理类型、分化程度、KPS评分及骨髓抑制分级为自变量,进行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赋值方法见表2。结果发现,影响食管癌放化疗前证型的相关因素为KPS评分、骨髓抑制分级和原发部位,见表3;影响放化疗后证型的相关因素为KPS评分和原发部位,见表4。

表1 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前后中医证型交叉分布

表2 各变量的赋值方法

表3 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前证型相关影响因素的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

注:放化疗前证型对照组为血瘀痰滞证,因放化疗前气虚阳微证样本数较少,此处省略分析结果。

3讨论

根据临床表现和古代医籍的描述,食管癌归属于“噎膈”“反胃”“积聚”范畴[3],是指吞咽食物哽咽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食管癌发病率总体上是男性多于女性,多在40岁以上,其在全国恶性肿瘤病死人数中排第二位[4],仅次于胃癌。在治疗方面,西医治疗见效较快,但有一些不良反应,损伤脏腑器官;而中医治疗注重对全身脏腑功能的调整[5],改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强其对放化疗的敏感性,增加放化疗的效果。中医药治疗方法主要是辨证论治。

表4 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后证型相关影响因素的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

注:放化疗后证型对照组为气虚阳微证。

在食管癌研究中,林琳等[6]认为中医药配合放化疗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体现中医药的优势。本研究发现,患者在放化疗前证型以痰气互阻型和血瘀痰滞型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1.7%,放化疗后证型以阴虚热毒型和气虚阳微型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0.0%,说明放化疗对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放化疗前主要以化痰理气、活血化瘀为主,在放化疗后应着重于益气养阴、化痰解毒为主。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与食管癌放化疗前证型相关的因素为KPS评分、骨髓抑制分级和原发部位;与放化疗后证型相关的因素为KPS评分和原发部位。吴朗杰[7]认为食管癌患者放疗前中医证型与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性,但是放疗后证型与肿瘤分化程度、KPS评分及骨髓抑制分级具有相关性。这可能与病例来源地区差异性、样本例数不同或者放疗、化疗对人体的作用不同有关。

本研究显示食管癌放化疗前后中医证型改变与临床特征具有相关性,但并不能说明因果关系,所以其中因果关系及其指导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岱翰.临床中医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4-217.

[2]WHO.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J].癌症,1992,11(7):2.

[3]吴朗杰,杜业勤.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后中医辨证分型与TNF-α、IL-6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4):595-597.

[4]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68-372.

[5]李丹.食管癌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12,39(9):970-972.

[6]林琳,曹鹏.放化疗结合中医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20(35):3505-3509.

[7]吴朗杰.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前后中医证型改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2:12.

·临床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13;编辑:姚实林)

通信作者:杨亚平,yyp6798100@126.com

作者简介:王瑞(1992-),女,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473593,81473458);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PAPD);江苏干部保健科研课题(BJ14013)

[中图分类号]R735.1[DOI]10.3969/j.issn.2095-7246.2016.01.005

猜你喜欢
中医证型临床特征食管癌
中医证型辨证治疗帕金森的临床分析
膝骨关节炎局部辨证体系的初步研究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
结直肠癌脑转移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
纵隔大B淋巴瘤22例临床分析
荨麻疹患者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探析
重症肺炎临床特征与治疗护理效果分析
miRNAs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MCM7和P5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食管癌术后远期大出血介入治疗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