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

2016-03-01 20:12林姗俐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性美术

林姗俐

长久以来,一些美术教师口口声声地说激发创造力,但是,具体在教授学生的时候,还是一板一眼的技能传授,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逐渐失去了自我探究的动力和习惯,于是学生的创造力被压抑了。由此看来,技能是可以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的。在美术教学中,要怎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首先,要提供给学生一个心理上感到安全的环境。第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条件。第三,要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第四、可以运用各种学科的优点,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曾看到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技术精湛、手艺高超的开锁专家。他号称没有打不开的锁。于是镇里的人想捉弄一下这位专家,将他关在一个注满水的箱子里,并上了一把锁,请这位开锁专家表演“水中逃生”。

专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尽了他所知道的所有的开锁方法,也没能将锁打开。为了不出生命危险,专家不能不认输,才得以将头探出水面换一换气。

看了专家表演的人无不哈哈大笑,原来,那把锁根本就没有锁死,只需轻轻一拉便可以打开了。

为什么开锁专家没能打开这把未锁死的锁呢?因为他的头脑里已经存在了一把更为顽固的锁,使得他不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在我们的头脑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锁呢?答案是肯定的。生活的习惯、传统的观念、定式的思维、专家的权威意见、对困难的畏惧,还有许许多多的锁,锁住了我们的思想,锁住了我们的智慧,锁住了我们的潜能。

而我们要谈的创造力,正是打开头脑中这些锁的钥匙。

创造力,指的是产生新的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是由知识、智力、能力以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戴维斯对创造力作了以下描述:“它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即产生大量设想的能力;变通性,即对某个问题提出不同解法能力;独创性,即提出不同的、独创设想的倾向;精细性,即发展和装饰设想的能力;问题的敏感性,即发现问题,觉察缺少信息和提出恰当问题的能力;想象,即心理构图和驾驭设想的能力;隐喻思维,即一种设想和方案转换为另一种设想和方案的能力;评价,即估计方案适宜性的能力。”

长久以来,一些美术教师口口声声地说激发创造力,但是,具体在教授学生的时候,还是一板一眼的技能传授,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逐渐失去了自我探究的动力和习惯,于是学生的创造力被压抑了。由此看来,技能是可以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中国青少年儿童具有相当好的绘画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Copy(拷贝)“能力”,但是欠缺了基本的创造力。

那么,在美术教学中,要怎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下面,是我一些肤浅的看法:

1.提供“心理安全”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心理安全”是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心理安全”是指一个人偏离文化常模时能为社会所容忍,心理无需处于防御状态。当一个人的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发展和表现他的发散性思维。

为了让学生达到“心理安全”的状态,教师要做到:

(1)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关心、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能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关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在上文提到过,创造力是不能"教"的。但认为创造力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她需要一个生长的环境。学生在进行创造时,本身就是在制造与众不同的新事物,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这时的创造性活动如果被教师扼杀在摇篮里,就很可能妄断了学生未来的创造力的发展。

有这样的一个例子:美国教师在成都作学术交流时, 有中国教师问她“如果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画出蓝太阳、方月亮等违背常理的东西怎么办?”在我看来,学生画出蓝太阳、方月亮恰恰说明了他的创造力正在发展,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常规表现形式。这时,教师应当给予充分的鼓励,肯定这种“不同的见解”。否则,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做法是错的,从而在心理上形成防御状态,进而停止了这种“错误的创造力”。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2.激发兴趣,提供条件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极大动力。只要有兴趣,不论是对于哪一门学科或者是哪种知识的学习,都会集中精力,积极思考。

例如,幼儿会对外界缤纷的世界表现出浓烈的兴趣,会被色彩鲜艳、造型美丽的东西所吸引。这是,他很有可能抓起画笔,画出些什么。尽管,可能画出的东西什么也不像,但是仍然有着强烈的绘画欲望。这是对进行美术教育有利的条件。又或者,结合幼儿平时比较熟悉又喜欢的物体,象气球、太阳、皮球等,这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圆,并引导孩子们进行发散性思考,画一画这个圆可以变成什么。这些建立在兴趣之上的教学活动,可以为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创造力提供极佳的条件。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为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应该抛弃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学生乐于接收的教学方式,借助各种教学技巧,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3.因材施教,保护个性发展

每个人之间都有差异性的存在,这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也要考虑到每个学生之间的不同。有的学生的造型能力强,有的学生表达能力强,也有的学生偏向于保守思维,有的学生属于开放式的思维。不能将学生的思想拘束在一个固定的模式里,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各自擅长的方面去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不管是哪类学生,作为教师都应该保护其个性,给予学生发挥个性自由。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思维,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应对他们多鼓励表扬。有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位教师在讲“剪纸”课中,课讲的循序渐进、结构合理、步骤清晰,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令听课的同行赞叹不已。最后在课堂练习中她让学生们按个人喜好选择黑板上的某一“动物”剪纸进行练习,以熟悉剪纸的步骤和技法。十分钟后,教师开始点评作业,剪得好的自然不少,这时教师拿起一学生的作品给大家看,他剪的是一个“青蛙”,学生们都笑了,他也不好意思的低下头。原来他的这个“青蛙”把嘴给剪大了一点,教师指出其中的不足。课后有听课老师提出疑问:“我们为什么不允许有大嘴巴或大眼睛的“青蛙”呢?从保护这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当时这位教师如果对学生们说:“这位同学剪的不错,真是与众不同,你们看他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剪了个大嘴‘青蛙”那给这位学生带来的影响可能就又不同了。

4.运用各种学科优点,促进发展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只要能够取长补短,那会完善的多。

(1)美术与音乐的结合。美术与音乐,本身同属于艺术范畴,二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两者都有各式各样的变化,音乐需要高低起伏的音节的相互交织,而美术中也需要不同造型的变换。一些教师利用这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在美术教学中穿插适宜的音乐,营造轻松,愉快氛围,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2)美术与文学的结合。文字会留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又丰富了画面的内涵,可以充分的表现出绘者的所要表达的意境。教师也可以给出一段文字或者一首诗,比如《天净沙·秋思》,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各自在不同的理解上,为这首诗配上画面。

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需要师生的配合,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需要学生的勤学苦练。在当今的社会,青少年的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懂的如何打破常规,产生新的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才能更有利于自身的长远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创造力创造性美术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创意美术
激发你的创造力
创意美术
激发你的创造力
创意美术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