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以问题为中心办刊模式再思考

2016-03-02 08:58张建国
关键词:新疆师范大学办刊学报

张建国

(伊犁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新疆 伊宁 835000)

高校学报以问题为中心办刊模式再思考

张建国

(伊犁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新疆 伊宁 835000)

文章针对当前高校学报发展的困境和难点,提出以问题为中心的办刊模式,分别从高校学报的定位以及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规律两个方面论述了该办刊模式的可行性。从以问题研究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学报“名栏”建设,促进学报实现跨越式发展等方面探索了该办刊模式的办刊路径。以问题为中心的办刊模式应该依托本校的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等研究平台,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注重问题导引,强化专题策划能力,坚持开放办刊理念,转变工作方式,才能取得实效。

高校学报;以问题为中心;办刊模式

2012年7月,原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提出高校学报转企改制的改革目标,在高校学报界引起了强烈震动,使高校学报改革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规范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新广出发〔2014〕46号),对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所有学术期刊提出了具体的办刊要求;2015年2月,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教社科〔2015〕1号),明确提出:“鼓励高校综合性学报向专业性学术期刊转型”。面对国家和学术界对学术期刊的发展和改革的要求,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只有做好自己,主动谋求自身改革,才是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最好出路。笔者认为,立足于高校的学科优势,以问题为中心的办刊模式应该是高校学报向专业性学术期刊转型的一种可行路径。

1 高校学报以问题为中心办刊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1 是由高校学报的定位决定的

中国的高校学报创立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从《东吴月报》(1906年)发刊词“东吴学堂成立者逾五年,表学堂之内容,与当代学界交换知识”,到《清华学报》(1915年)“学报者,交换知识之渊薮也,清华学子,以学报有益于学业者甚大,特于课余之暇,译述欧西有用之书报,传播学术。”再到《北京大学月报》(1918年)“有月刊以网罗各方面学说,……兼录确有文学价值之著作”[1],这些学报都是应高校学术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高校学报百年的发展历程说明,高校学报在当前和今后仍然具有继续存在的充分理由和不可替代的办刊优势。高校学报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是其职责所在,是其定位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也是其区别于其他专业期刊的本质属性。高校学报为教学科研服务,实质上就是为高校学科建设服务,对于支持高校的学科建设、文化传承创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促进本校学科建设应该成为学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上述分析来看,在高校学报的改革和专业化转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学校性和为学科建设服务这两个特质。在此定位下,利用高校学科齐全的条件,以本校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为基础,以问题研究为中心,发挥高校学科齐全的优势对某一重大问题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从而打破高校学报过去那种“文史哲政经法”大拼盘进行栏目设置的综合性办刊模式,是高校学报向专业化办刊模式转型的可行路径。

1.2 是由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规律决定的

目前,我国各高校专业设置都在追求综合性和全覆盖,致使无论是综合性高校还是专业性高校,学科结构大致相仿甚至相同。由于高校学报服务教学科研的定位,大多数高校学报设置栏目时要顾及学校所有学科,造成了“文史哲政经法”大拼盘,结果是每家学报选题内容几乎涉及各个学科,形成了综合化、趋同化的办刊模式。由于版面有限,撒“胡椒面”的做法无法避免,学科优势不但不能得到彰显,反而被冲淡,最终造成了高校学报“全、散、小、弱”的困境。

一所学校的资源有限,要突出重点和特色,只能保证一批优势学科达到一流,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学科优势资源更少。因此,高校学报为了发挥促进本校学科建设的作用,在选题策划和栏目设置时,就要以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为依托,设置重点栏目和特色栏目。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一些地方高校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1年入选第二批教育部“名栏”的就有多家地方高校学报。

科学研究总是以问题为中心,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所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都是综合性、多学科的。学科的分野不利于不同学科联合起来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对科学研究是非常不利的。正因为如此,许多高校都建立了一些独立研究平台。这些研究平台由学校直接管理,对学校直接负责,目的是为了保持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使学科划分“分类”而不“分割”,从而有利于多学科研究综合问题的需要[2]。

所以,从学科形成的规律和研究问题的综合性和多学科性来看,高校学报以本校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为依托,以问题为中心跨学科综合研究办刊模式也就成了高校学报专业化办刊的一种可行的路径。

2 以问题为中心办刊模式的探索

2.1 以问题研究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学报名栏建设

教育部为了更好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作用,大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促进高校学报提高办刊质量,从2004年起开展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评选活动。许多地方高校学报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的办刊模式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对照《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所提出的目标,利用该校学科优势,依托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和研究基地,根据北京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以“人文北京”“北京中轴线”“世界城市建设”等专题为中心,努力打造“北京学研究”特色栏目,从1998年9月开栏至2011年,总发文220篇,该栏目所发论文获得北京市优秀成果等多个奖项,文章多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的见解,被国内著名文摘期刊转载,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率达到2.7%,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率达到了13%。栏目发表的多篇论文所提观点被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所采纳。在北京市和全国高校学报特色栏目评比中,该栏目多次被评为名栏和优秀栏目。该栏目还多次获得媒体的肯定性评论,如《光明日报》2004年7月8日“书评周刊”发表了潘国琪的评论文章《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的北京学研究》,对该栏目的意义和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正因为该栏目取得如此成绩,2011年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3]。

2.2 坚持以问题研究为中心办刊模式,促进学报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疆的高校由于地域和历史等原因,在全国的学术影响一向都较弱。但是学报在建设中只要找准了学术关注点,一样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依托新疆师范大学的新疆重点学科“民族学”和新疆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等综合优势,结合新疆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以及新疆毗邻中亚、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地缘优势,以“中国新疆与中亚问题”为中心,设置“中亚研究”“丝路文化”等专题栏目研究新疆问题和中亚问题,努力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的专业性办刊模式,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4]。把《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由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综合性期刊,打造成了“中国新疆和中亚研究”专刊,形成了品牌效应,2010以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连续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2年入选中国社科规划办基金资助期刊(全国入选的共有200家社科学术期刊入选,其中仅有31家高校学报),2013年在入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年度考核中,该学报考核优秀(仅有23家优秀),这在西北五省是唯一的。2015年期刊综合影响因子达到0.756,名列全国632家综合类社科期刊中第14位,人文社科影响因子达到0.721,名列第13位;两项指标均排在西北五省学术期刊第一位。《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学术水平和显示度明显提升,已经成为新疆学术期刊界的一面旗帜,在全国学术期刊界具有较高影响力[5]。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中心发布的《信息检索报告》显示,该学报2014年全年被二次文献机构转摘42篇次,转摘率达到40%[6]。《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是笔者了解到的唯一明确提出“以问题为中心”办刊模式的高校学报。新疆师范大学是一所地方性师范院校,既不是“211工程”建设院校,也不是“985工程”建设院校,2014年在全国大学排名中仅列第236名[7],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却办出了高水平,办出了品牌。这一切是因为该刊坚持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办刊模式,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业绩,其办刊经验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因此,高校学报在期刊改革的进程中,选择以问题为中心办刊模式,为综合性学报向专业性学报转型提供了契机,是一个可行的路径,对于在办刊过程中的经验还需要认真总结。

3 以问题为中心办刊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3.1 依托本校的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结合地域文化特色

由于高校学报的学校性和为本校学科建设服务的两个特质,如果学报脱离了本校优势学科的支撑,学报的发展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有持续性。《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和《新疆师范大学学报》依托本校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综合优势的成功案例,说明高校学报以问题为中心办刊模式取得的成功是与本校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的支撑分不开的。

中国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大系统中又形成了很多个打上地域烙印的有特色的子系统。作为地方高校,有很多短板,和重点大学相比,没有学科优势,也没有那么多学术资源,但在地域文化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特色。因此,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是地方高校办刊的一个思路。比如,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名栏的《闽江学院学报》的“闽文化研究”、《滨州学院》的“孙子研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的“船山研究”都是成功的案例。如前所述,高校学报只有服务于学校的学科建设,才有存在的基础,否则学报不能称之为某某高校学报了。高校学报以问题为中心办刊模式,依托本校的优势重点学科,发挥高校学科的综合性和多学科性,便于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更有利于跟踪学科前沿,更能集中力量突出优势,更有竞争力,更有利于学术思想的交流、争鸣和共振,更有利于推动学科建设。也最有可能产生新的学科萌芽,更有利于培育新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

3.2 注重问题导引,强化专题策划能力

以问题为中心办刊模式的关键是以问题意识为导引,根据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对某一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核心开展研究。选择的问题要具有学术前沿性,使高校学报真正成为学术交流的载体和学术研究的平台,把校内外、国内外的学者聚拢在一起,形成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和激荡。因此,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策划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问题策划一定要根据学校的学科优势,结合地域文化特色。譬如,《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丝路文化”栏目的策划。该栏目是在该刊“西域文史”的基础上策划的,2010年“西域文史”栏目被评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特色栏目”。按一般办刊思路,栏目被评为“特色栏目”,说明该栏目是有稳定的作者群和优秀稿件做支撑并得到学术认可的,应该坚持继续将其做得更强更好,而《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却将其重新定位,将“西域文史”栏目先后调整为“丝路文史”“丝路文化艺术研究”和“丝路文化与艺术”,2011年第6期最后将栏目名称确定为“丝路文化”,这一栏目的重新定位显示了该刊的远见。因为,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正式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2014年6月在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头连着东亚经济圈,一头系着欧洲经济圈,在这两者形成了中国—中亚经济带,而新疆则是古丝路的要冲,又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热烈响应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今后必将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和前沿。而对于西域文史的研究,新疆有专业期刊《西域研究》,《新疆大学学报》有“西域史研究”栏目,《伊犁师范学院学报》有“伊犁研究”专栏,这些栏目与“西域文史”选题差不多,没有区分度。而“丝路文化”的选题范围更广,涉及历史,现实,更面向未来,更具可持续性,更具研究潜力。《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的这一专题策划可谓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对于打造该学报“中国新疆与中亚研究”专刊具有重大促进作用,也将会成为丝路学术研究的重镇。同样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的“北京学研究”栏目,强化问题意识,以专题形式,特别围绕“人文北京”“北京中轴线”“世界城市建设”等专题,发表了一批高水平文章,提高了栏目的学术品位。

全国一千多家高校学报中,有很多地方高校学报,还有很多高职院校、成人院校学报。虽然这些院校的学术资源相对缺乏,但这些地方院校所在区域,其主导经济、地方文化,都有各自的个性和特色。地方院校学报问题策划的重点应紧紧围绕当地独有的地方文化资源和经济特色,将研究重点融入对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上。如《广州大学学报》的“廉政论坛”栏目。因此,地方高校学报也要敢于聚焦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普通高校的学报可以办重点高校、名牌大学学报没有办的事,关键是要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学术敏锐度,要有对学术前沿、热点、焦点和发展趋势的洞察力和眼界,要有对问题的策划能力。

3.3 坚持开放办刊理念,转变工作方式

以问题为中心的办刊模式要改变传统的学报内向型办刊模式,以开放办刊才能取得成效。例如,《新疆师范大学学报》从2002年起就坚持开放办刊的理念,坚持做到“四个国际化”,即编委国际化、作者国际化、理论前沿国际化、传播国际化,保证了该刊能始终抓住学术热点和理论前沿,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的成果。

以问题为中心的办刊模式不同于过去那种等稿上门,以内稿为主的办刊模式。首先“要走出去”。好稿子不是等来的,而是约来的。因此,要变“等米下锅”被动式的组稿方式为“挑米下锅”主动式约稿方式,加大约稿的力度,坚持约大家、名家和学术新锐的稿件,保证稿源的高质量。《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到2013年年底,约稿已占总载文量近四成,外稿比例超过七成,并且组约到孙壮志、胡鞍钢、荣新江、冯其庸、顾明远、杨圣敏、胡惠林等学术名家、大家的力作。这些名家、大家的约稿有力地提升了该学报的学术影响力。这些名家很多已经成为该刊物的固定作者,对保持该刊物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该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同样,《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北京学研究”栏目的主持人和责任编辑,均为从事北京学研究的学术骨干,在北京学研究方面都具有较深的造诣,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同研究北京学的专家与学者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了解北京学的研究动向,因而可以不受地域文化环境和该校办学条件的限制,利用各种学术会议组稿、约稿,组约到享誉世界的学术大师侯仁之、罗哲文、徐芳苹等的力作和国内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张敬淦、赵书、田培栋、阎崇年、尹钧科、郗志群、王岗等人的新论,有力地提高了该栏目的影响力。其次“要请进来”,善于利用各种学术资源。高校学报编制都很少,要想把握住跨学科重大问题的选题必须采取将学术名家请进来的办刊策略。由于高校是专家云集的地方,并且很多专家学者愿意为学报的发展尽力。因此,可以邀请本校学科带头人到学报兼职,也可以邀请校外的专家学者担任学报的组稿编辑、编委,借助名家的力量,拓宽栏目视野,挖掘出更多、更新的学术热点和亮点,保证选题策划的前沿性。例如,《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的编委一半以上都是校外的学科带头人,这些编委遍布疆内外、国内外,成为该刊物持续发展的保证。请名家担任栏目主持人也是一条成功的经验,比如《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的“北京学研究”栏目聘请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原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顾问、现北京市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北京市CBD规划建设总顾问柯焕章为主持人,他长期从事北京学研究工作在学术界拥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利用其在该领域的广泛影响拓宽稿源渠道,提升了稿源质量,保证了该栏目的进步和持续发展,为该栏目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4 结语

高校学报综合性办刊模式与专业性办刊模式孰优孰劣一直都存在争议,但2015年2月9日,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高校综合性学报向专业性学术期刊转型”,“推动符合高校实际的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可见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是今后高校学报发展的方向。科学研究总是以问题为中心的,高校学报依托本校的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结合地域文化特色,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办刊模式,应该是高校学报专业化办刊的可行路径。《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北京学研究”特色栏目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取得跨越式发展,都说明以问题为中心办刊模式的成功。由于我国高校学报众多,学报的办刊目的不同,办刊水平不同,因此,各高校学报应该根据各自学报的特点,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办刊之路。文章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高校学报同仁一起探讨学报的专业化发展之路,迎来高校学报发展的再次繁荣。

[1]何锡源.学报编辑学导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杨玉良.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有关问题的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4-7,19.

[3]赵连稳.《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北京学研究”栏目建设的几点做法[A].开端开拓开放——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20周年回顾与学术研讨专集[Z].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秘书处,《江汉大学学报》编辑部,2012:76-79.

[4]刘会强,刘娟,刘成.开放办刊跨越发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办刊经验介绍[J].新疆新闻出版,2013,(6).

[5]我校社科学报“全国学术期刊综合类影响因子”位列第14位[EB/OL].(2015-12-25)[2016-03-04].http://xbbj.xjnu.edu.cn/s/78/t/97/55/5e/ info87390.htm.

[6]学报在《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摘量位列全国第23位[EB/OL].[2016-03-07].http://xbbj.xjnu.edu.cn/s/78/t/97/3d/ba/info81338.htm.

[7]2014新疆大学排行榜[EB/OL].中国校友会网,2014-06-17.

[8]刘成,刘娟.期刊编辑约稿的几重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4(1):40-45.

Thinking Over Again College Journal Pattern with the Centering on Problem

ZHANG Jian-guo
(Journal EditorialOffice,YiliNormal University,Y ining,Xinjiang,835000,China)

In view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roubles and difficulties with university journals,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generalmode of centering on the problem,discuss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ismode from the orientation,the discipline developmentand scientific research law.From centering on“problem”,university journals have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lumn of"famous university journals”and explored the path to college journal pattern to promote leapfrog development.College journal pattern with centering on the problem should depend on the key disciplines and research base and so on as a research platform,combinewith the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pay attention to problem guidance,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monographic plan,adhere to the open to the idea,and transform themodeofwork.In thisway theeffectcan beachieved.

University journal;Centeringon the problem;College journalpattern

G213

A

1008-9659(2016)02-0080-05

2016-03-01

张建国(1970-),男,山东陵县人,副编审,主要从事编辑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新疆师范大学办刊学报
新疆师范大学普通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调查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致敬学报40年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喻白杨作品
吕蓓佳作品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